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7514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学院:

财经学院

专业:

会计学

班级:

       

学号:

    

作者: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4月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联。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为外界提供财务信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资产价值高估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影响到企业财务信息的合理性,所以,进行资产减值,是为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科学量度的最佳办法,而合理的资产减值准备更是财务信息科学合理的保证。

通常情况下,在财务管理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的资产状况,但是,由于其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而且,资产减值作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将二者相结合进行研究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提供参考,以期不断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关系实证

 

目 录

引言3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2

1.1选题的背景2

1.2选题的意义2

1.3研究方法和内容3

1.3.1研究方法3

1.3.2研究内容3

2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4

2.1相关概念4

2.1.1资产减值及资产减值准备4

2.1.2盈余管理4

2.2国内外研究现状4

2.2.1国内研究现状4

2.2.2国外研究现状5

3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辩证关系6

3.1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6

3.1.1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提供可能性6

3.1.2盈余管理有助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完善6

3.2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7

3.2.1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7

3.2.2规定了部分资产减值准备在计提后不得转回8

3.2.3提高了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8

4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数据研究9

4.1研究假设9

4.2研究方法9

4.3描述性统计9

4.4结果分析11

4.4.1关于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提供可能性的假设验证11

4.4.2关于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一定程度遏制的假设验证11

结束语12

致谢13

参考文献:

14

引言

随着中国入世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在入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实体得以完善与壮大,截止2016年12月20日,我国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3002家,居全球第二位。

数目众多的上市公司,面临的经济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公司管理层会利用一些手段和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而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则为其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甚至为利润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如此一来,便使打乱了我国的市场环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资产减值准备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

并且,我国于2007年正式施行新会计准则,该准则对资产减值做了新的规定,较之企业以往的会计处理略有差异,在此背景下,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遵循会计行业的规则,所以,研究资产减值准备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从2007年新会计准则开始实施起,至今已有十年光景,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更具现实价值,本文通过对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内涵及研究现状的剖析,借助前已有的理论成果,利用文献分析及实证研究等方法,重点分析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二者的关系,旨在缓解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业,促进社会审计监督和公开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提供参考。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资产减值准备理论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与可比性,有助于避免资产的虚增致使的企业利润虚增。

然而,工作人员在对资产进行减值准备的时候,会对客观的市场环境进行主观的评价,这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务信息的失真。

而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当下会计政策赋予企业的一种自主选择权,其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创造了现实的可能性条件。

2006年伊始,中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自2007年1月1日用于所有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

其中,资产减值的相关准则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与争议,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的规定。

从宏观角度来看,该准则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处理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使得企业失去了以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但同时,也不乏相关学者认为,新准则有利于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的遏制。

1.2选题的意义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济的发展状况无一不与上层建筑的政策相关,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施十年有余,上市公司利用具体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状况如何发展成为争相研究的课题。

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上市公司亦是如此,其为了追求利益,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需要塑造公司良好的外界形象,同时响应政府的纳税号召,其开展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又离不开会计手段和政府支持等。

这样,就将会计人员和会计政策联系到了一起,使得会计人员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进行一定原则下的主观选择。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立足自身利益,则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

所以,加强二者的研究,是财务会计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加入WTO后众多上市公司发展的需要,其不仅可以推动会计理论的深入细化,为制定公认会计准则提供依据,更能促进社会审计监督和公开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从而满足我国上市公司与世界接轨的需要[3],推进国际化水平。

1.3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的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这一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数据的梳理,探究资产减值准备和盈余管理的关系。

为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拟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仔细研究所收集来的有效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对象的概念和理论,并通过不断的揣摩,逐渐加深对二者关系的理解,直至达到论文研究的最终目的。

(2)定性分析法:

将收集的资料归纳总结,以便能提取到精华之处,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规律。

(3)思维分析法:

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总结出现状发生的实质,归纳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论文研究的真正目的。

1.3.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析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主要内容

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是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介绍了选题所研究背景和具有的现实意义,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相关内容。

第二部分是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主要对资产减值准备和盈余管理做出相关的解释,同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为后一部分的深化研究做准备。

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辩证关系,通过查找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遏制。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数据分析,在前部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据进行检验,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数据分析。

2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资产减值及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是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对同一资产进行计量时所产生的计量差异,这种计量差异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历史成本时,资产的账面金额就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该资产就发生了减值,二者的差额即为资产减值。

其实质是企业资产因主客观因素造成市价持续下跌,导致账面价值大于预期未来利益,因此,会计人员需要突破相关因素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记录并反映减值量。

我国企业会计的相关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对检查,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计提,并作好减值准备,防止资产计量虚增现象的出现引起的会计信息不实,最终达到保障企业财务安全的目的。

2.1.2盈余管理

纵观中外,由于研究的视角和角度不同,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仍存在争议,但综合来看,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高层管理,包括经理及董事会等,其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管理方式方法多样,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盈余管理主体利益的最大化。

作为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我国会计学者将其定义为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对企业财务报告中的会计盈余进行控制或调整,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对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学者王跃堂选取了1998年A股上市公司的一些数据,主要从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减值等三方面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及经济动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受到证券主场、会计师审计和公司经营水平的影响,与西方的“三大假设”相关理论相悖。

而学者赵春光则通过研究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转回情况的方式,对2002——2004年三年A股的上市公司进行考察与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在减值之前有盈余的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均衡利润,并利用转回来防止盈余下降;而如果上市公司在减值准备前有亏损并没有采取相关方式的,一般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为来年的运作做好准备。

到2007年,我国的会计领域翻开了新的篇章,新会计准则的实践,促使更多学者将注意力放到了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方面,沈烈和张西萍抓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背景,通过实证分析,主要从盈余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其与新会计准则的关系,同时探究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点,得出新准则对上市公司任意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2.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但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也不过三十年的时间,和国内的研究不同,国外学者大多在基于资产减值政策下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结果大多都证实了一点:

企业可以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这种行为又可从动机与手段两方面去进行细化。

早在1987年的时候,英国学者Strong和Meyer便对1981——1985年的120家公司进行了资产减值准备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公司最高决策层对资产减值冲销起着明显的决定因素,更为突出的表现在当新任管理者来自公司外部时。

美国学者Baker在2000年的时候指出,SFAS121(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出台以前报告有资产减值的企业倾向于每年报告一次更多的减值同时,其有利于促使企业管理层定期去评价资产价值,增强了企业间信息的可比性。

无独有偶,同一时期,学者Aharony和Lee&Wong等人通过对中国1992——1995年家中国国有企业对外国投资者发行B股和H股前后六年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分析,从侧面验证了盈余管理的存在。

3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辩证关系

3.1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严格意义上说,上市公司高层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是自身利益的使然,同时也表明了会计准则政策的不完善,所以,从反面来看,盈余管理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推动规则的制定者不断修改和完善,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两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立足行业发展的动态,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不良情况出发,科学的制定出抑制的会计准则,而企业管理高层管理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会在遵循定制会计准则的基础下,相机寻找规则的漏洞来进行盈余管理,如此一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失真,这又会促使行业规则的制定者颁布新的准则,以此完善漏洞,从而使二者产生了一种博弈关系。

3.1.1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提供可能性

资产减值准备从本质而言,是企业在当前会计政策下的一种选择权,使得企业能够从自身的经营状况出发,选择符合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为盈余管理提供一个缓冲地带。

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寄期望于资产减值的相关准则来保护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可实事往往差强人意,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常做出有损其他人利益的做法。

资产减值准备虽然不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根源,但它却成为了企业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方法。

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是否科学、是否规范,都会对企业高级管理层利用其来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1.2盈余管理有助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完善

当上市公司有强烈欲望进行盈余管理时,并且会计政策为上市公司这种行为提供足够的有利条件时,就会导致利用减值准备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

中国的监管部门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上市企业的经营行为。

然而反过来,根据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相关的规定,上市公司为了实现防止被暂停或者终止上市,或者为了发行新股或者配股等特定的目的,它们就会采用减值准备等一些方法手段来调整利润,以此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样看来,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变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一方面,随着资产减值准备相关政策不断的修改完善,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监管控制上市公司过度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可靠;另一方面,会计政策给予资产减值准备的可选择性不可能完全消除盈余管理行为,甚至可能会引发企业的肆意进行盈余管理。

因此,虽然不是有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存在导致了盈余管理,但是资产减值准备确实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常用手段。

相反,正是因为盈余管理行为的存才使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不断完善与发展。

3.2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

单纯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二者的关系来看,资产减值准备为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同时,盈余管理也促进了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日趋完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中国原来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越来越表现出不科学的一面。

资产减值准备作为目前企业的一种自主选择权,其准备减值的计提缺乏了客观事实作为基础,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还利用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漏洞缺陷进行盈余管理,表现为资产减值的利用范围越来越广,利用程度越来越深,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最终使企业利润操纵及过度盈余管理现象的发生。

过度的盈余管理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影响企业在公众树立的良好形象,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所以,对盈余管理进行有条件的遏制成为当前资产减值规则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应运而生,从而对盈余管理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3.2.1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

在2007年之前企业应用的会计准则制度中,只对八项资产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包括: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委托贷款。

而现行的新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更显全面具体,新准则增加了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等项目以及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的计提,并规定一些资产的减值情况分别遵从与其相适应的具体会计准则的有关减值规定。

新资产减值准备以谨慎为原则,通过计提范围的扩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同会计人员对同一项资产所做出估判不一致现象,缩小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综合而言,在新的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的扩大,一定程度遏制了企业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动机的盈余管理,使得财务信息将更加公开透明和体现企业资产的质量,帮助企业的债权人、投资者以及其它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多的掌握了解真实可靠的企业财务信息,也有利于相应的监管部门对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管理、披露。

3.2.2规定了部分资产减值准备在计提后不得转回

新会计准则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非流动性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就不得转回,只允许其在资产处置环节再进行账务处理。

该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上市公司通过灵活的计提与转回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实施之后,企业就无法再通过冲回其减值准备迅速增加利润,这就必然使企业在进行计提时更加小心谨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转回来操纵利润的行为,从而规范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起着一个限定性的约束作用。

3.2.3提高了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对于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应该披露什么样的信息,旧准则中仅仅要求企业披露当期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的金额,客观上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无法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很好的监督。

对于企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各项资产所属资产组的情况、企业发生资产减值的原因、当期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其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时间、各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等信息,在现行的新的准则中做了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披露要求。

这样就使得新准则提高了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不仅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地判断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暗箱操纵。

4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数据研究

新会计准则实施已有十余年,而对于一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评价不仅应该考虑准则本身理论的完整性,更应该结合现实国情,充分考虑到准则的可执行性。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大量的数据检验分析新会计准则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及新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会计实践,为资产减值新准则的实施效果提供一些经验证据。

4.1研究假设

在对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数据研究时,本文拟对二者的关系作出如下假设,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判断二者关系假设的正误。

假定1:

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提供可能性,其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这一自主选择权对盈余管理进行控制。

假定2:

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起着一定的遏制作用,这种遏制作用主要表现在资产减值一经确定后,便不得转回,这必然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回转比例存在明显的变化。

4.2研究方法

在样本选取上,本文选择东部某市78份2007年前后两年的上市的A股公司数据,以2007年为分界点,研究2005~2009年的相关资产减值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对比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从而佐证上文中两种假设的成立。

选取的数据具体内容包含2005年~2009年该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数、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数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数。

4.3描述性统计

本数据分析主要立足于研究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假设问题,对该市2005~2009年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公司情况、计提数量和转回情况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表4.12005~2009年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司数

项目

坏账准备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

长期投资跌价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2005

数量

74

34

54

28

40

16

16

1

比例(%)

94.9

43.6

69.2

35.9

51.3

20.5

20.5

1.3

2006

数量

76

8

60

16

14

4

2

0

比例(%)

97.4

10.2

76.9

20.5

18.0

5.1

2.6

0

2007

数量

74

0

70

10

14

6

0

0

比例(%)

94.9

0

89.7

12.8

18.0

7.7

0

0

2008

数量

74

6

66

14

12

6

2

0

比例(%)

94.9

7.7

84.6

18.0

15.4

7.7

2.6

0

2009

数量

74

4

68

12

12

6

1

1

比例(%)

94.9

5.1

87.2

15.4

15.4

7.7

1.3

1.3

表4.22005~2009年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单位:

百万元)

项目

坏账准备

短期投资跌价

存货跌价

长期投资跌价

固定资产减值

无形资产减值

在建工程减值

委托贷款减值

2005

金额

46.6

1.1

34.7

5.2

33.9

0.2

0.1

0

比例(%)

38.3

0.9

28.5

4.1

27.9

0.2

0.1

0

2006

金额

110.2

0.2

41.5

20.2

37.1

0.6

0.8

0

比例(%)

52.3

0.1

19.7

9.6

17.6

0.3

0.4

0

2007

金额

40.6

0

27.5

2.5

3.6

3.2

0

0

比例(%)

52.5

0

35.5

3.2

4.6

4.2

0

0

2008

金额

40.6

0.1

27.5

3.2

3.9

3.2

0

0

比例(%)

52.3

0.1

35.6

3.0

5.0

4.1

0

0

2009

金额

40.5

0

35.7

3.3

4.0

3.1

0

0.1

比例(%)

46.7

0

41.2

3.8

4.6

3.6

0

0.1

注*本数据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3位

表4.3:

2005~2009年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单位:

百万元)

项目

坏账准备

短期投资

存货

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在建工程

委托贷款

2005

金额

39.3

5.2

12.8

2.5

6

0.8

0.3

0

比例(%)

58.6

7.7

19.2

3.7

9.0

1.2

0.5*

0

2006

金额

214.1

7.4

53.2

20.8

182.7

2.4

0

0

比例(%)

44.5

1.5

11.1

4.3

38

0.5

0

0

2007

金额

23.0

0

26.8

0

0

0

0

0

比例(%)

46.2

0

53.8

0

0

0

0

0

2008

金额

25.0

0.1

29

0

0

0

0

0

比例(%)

46.2

0.2

53.6

0

0

0

0

0

2009

金额

26.1

0

32.1

0

0

0

0

0

比例(%)

44.8

0

55.2

0

0

0

0

0

4.4结果分析

4.4.1关于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提供可能性的假设验证

资产减值准备灵活性的存在,使得管理者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于己或于投资等契约关系人最为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从而实现自身效用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这一会计政策赋予的选择权,对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等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根据表4.1显示,上市公司主要在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上对公司盈余进行管理,其次是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上。

正是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灵活性的存在,才使得公司上层管理者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于己或与投资等契约关系人最为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