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相关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576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汇报相关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汇报相关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汇报相关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汇报相关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汇报相关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汇报相关资料.docx

《文汇报相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汇报相关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汇报相关资料.docx

文汇报相关资料

“训练主义”大行其道,使学生缺少真正的读书与学习,更没有探求真理的兴趣与愿望——

“读书人”何以成了“习题人”

黄玉峰

文汇报2009年4月1日

现在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我们的语文被异化了。

语文课成了数学课,母语课成了外语课。

老师在课堂上讲语法,讲“用法”,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下了课,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几乎天天在分析,天天做习题。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

正如韩愈所说: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而如今,我们很多时候却违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和人的成长最基本的规律,老师和家长常常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急于向他们灌输各种知识和思想。

20分钟分析“纹丝不动”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训练阅读分析,老师强调一种理解、一种声音、一个标准答案。

有一次我听一位特级教师上《邱少云》一课,课上这位老师着重分析文章中三次出现的“纹丝不动”,通过不断提问、比较,要让学生了解这个词用得怎么好,足足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

我不禁疑惑:

人在被火烧时,真的会“纹丝不动”吗?

这样的分析有什么作用!

但是现在就是这样大量的分析、启发占去了小学生的大好时光。

小学阶段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是最应该积累的时期,但现在很多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去广泛阅读,去记那些一辈子受用的经典,而是搞假大空的分析,课堂热闹了,但学生却少有收获。

初中、高中的情况也大抵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琅琅书声难再寻

本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要建构学生的语文系统,这个系统分三个子系统即汉字的认字和写字系统、汉语听说读写系统、母语文化生成系统。

而这个系统的基础就是传承前人的文化成果,读、记、背是绕不开的,只有大量的积累,我们的语言、思想、感情才会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现在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我们的语文被异化了。

语文课成了数学课,母语课成了外语课。

课堂上讲语法,讲“用法”,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下了课,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几乎天天在分析,天天做习题。

学生整天忙碌,却唯独缺少真正的读书与学习,更没有探求真理的兴趣与愿望,天长日久,一点东西也没有留下。

所以我说“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

复旦大学曦园有个亭子,朱东润先生写了四个篆字“书声琅琅”。

但我现在已听不到从校园里传出动听的琅琅书声。

读书人不读书,成了习题人!

作文竟能“以不变应万变”

如今的“训练风”已不只局限于阅读,一些老师连作文教学也大力倡导“训练主义”。

上海高考作文题2006年《我想握着你的手》、2007年《必须跨过这道坎》、2008年《他们》。

一些老师就指导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用一个模式来“套”这些题目,如2006年写“我想握住民工的手”,2007年写“必须跨过与民工差距这道坎”,2008年写“他们是一群民工的子弟”。

而且也确实有不少学生因此获得高分,还被媒体大为宣传。

于是就有老师和学生心存侥幸,这样的题目只要事先准备几篇,还有什么不能应付的?

还需要读书干什么?

我们不妨眼光放远,看一看其他国家的高考作文题。

法国2008年考题:

 文学类考生(三选一)

 1、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2、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3、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科学类考生(三选一)

1、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3、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经济社会类考生(三选一)

1、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2、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3、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

美国芝加哥大学作文题:

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

谁将是你的父母?

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新加坡高考作文题:

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这样的题目,没有大量阅读,没有独立见解,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当然,这里有国情差异,学生、教师所处大背景不同,但我们的训练主义只能使学生不会思考,不敢思考,信奉答案只有一个,这还谈什么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还谈什么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作者为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每带一届新生,我都要在第一堂语文课上问学生——

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

王大

文汇报2009年4月1日

语文课现在成了鸡肋——这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无奈和不甘的感慨。

而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语文课甚至连鸡肋都不如,只是为应付高考而不得不握在手里的讨人厌的敲门砖。

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

每带一届新生,我都要在第一堂语文课上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的回答自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学语文可以改善一个人的表达水平,可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可以增加人文知识的积累。

在不少学生心目里,语文学科主要还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

在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我会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三个层面来评说语文之用。

第一个层面,上海高考是“三加一”,语文占四分之一,当然重要。

要想上个好大学,丢了语文还真不行。

但这只是学语文的最小最功利的一“用”。

语文学习更大的“用”应该是在走出大学校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

到那时,对大多数人来说,就不是三加一,而是一加一了——就是你所学的一门专业或所从事的职业,再加上一门语文。

发个言,谈个话,做个计划,拟个报告,写个小结,全离不开它。

而语文学习最大的用,在于它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生命的质量。

我以为,人生大体可以分成两块,一是物质生活,一是精神生活。

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是有限的,但精神生活却是无限的。

一个人精神家园是广阔还是狭小,是丰厚还是贫瘠,依赖于外物者不多,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追求、开拓和挖掘。

你的心灵越丰足,精神家园就越繁荣茂盛,越万紫千红。

换一句话说,一个人是否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愿不愿意、善不善于过精神生活,与他的精神层面的素养和能力成正比。

而语文学习,肯定是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精神生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学生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学习语文可能会少些浮躁和功利。

(作者为上海市进才中学语文教师)

 

信息社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发生了改变,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也应相应作出调整——

高考语文能否多“阅读”少“分析”

李白坚

文汇报2009年4月1日

■能否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源中快速、准确地摒弃和捕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迅速判断信息的真伪,已成为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老师将一篇作品中的某个词语讲解得再深再透,也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在数篇作品中遇到同一个词语的重复阅读来得印象深刻

■考试完全可以以“大运动量”阅读理解为主,只检测学生是否能将全文读全、大体读懂,而不纠缠于个别词句的理解或者艰深问题的甄别

 

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谢震霖

细嚼慢咽、精读细解,甚至吹毛求疵,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普遍运用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和考试,导致学生汉字亲和力降低、文字阅读量滞后、文字信息摄取速度减缓,进而产生学生语文水平倒退、人文素养缺失等现象。

而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却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能否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源中快速、准确地摒弃和捕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迅速判断信息的真伪,已成为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随着书籍阅读目录化、报刊阅读广告化、应用阅读导语化和知识阅读电子化倾向的出现,阅读的广度、深度和速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大阅读量的教学和训练刻不容缓。

在中考、高考等考试中不妨进行加大阅读量、降低理解度的尝试,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语文,是以传授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是让学生接受信息教育的课程。

它除了通过文章内涵培养和增长学生的人文素质外,还要担负起提高学生获取和输出信息能力的重担。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筑在大量阅读基础之上的。

他们对某一篇作品中词汇、主题、结构、意境的理解深度,往往取决于他们的泛作品阅读的广度。

作品读得多的学生,阅读理解力就强、速度也快。

学生对某一篇作品的理解程度,会随着同类文章的阅读量而自然增长。

教师即使将《孔乙己》讲得再深再透,也远没有让学生在此前此后自行多阅读几篇取材类似的鲁迅作品,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祝福》等来得有利。

因为这些阅读量的积累,将在学生大脑中构建起对鲁迅作品文字风格、故乡风情、思想意识、景物描绘、人物形象等的整体理解,这种全方位认知又将反过来加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理解和思索。

此中的整体理解和全方位认知及其反作用,正是语文学习最需要的心理程式。

同样,老师将一篇作品中的某个词语即使讲解得再深再透,也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在数篇作品中遇到同一个词语的重复阅读来得印象深刻。

因为只有在不同文章的语境中,才能真正领会某个词语的普遍或者特殊意义。

纯粹的讲解,学生并不能得到能动的自行操作、自我认知和创造性思索。

而看似粗浅的泛读,却已经在构筑他们自身阅读理解能力的发生认识过程了。

多少年来,中国的语文教学及其评估形式,似乎都把作品的“言”,也就是目前语文考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看得太重,而把作品的“意”,即作品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和工具作用看得太轻。

但恰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似乎特别不能以“言”害“意”,而必须得“意”忘“言”。

其实,学生只要掌握了作品的基本意义、基本内涵即可,至于词语是否有绝对正确的理解,结构是否有绝对正确的认识,中心思想是否有绝对正确的概括,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在大量而持续的阅读中,在不断的语文学习进程中,他们自会得到深层的认识和具有个性化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少讲,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扩大阅读,自行理解,并通过讨论和写作进行消化,是使“启发式”教学方式得以呈现的关键,是减轻学生语文学习负担的重要手段,也是改革语文考试的方向。

教学和考试应向“增大阅读量,减低理解度”倾斜

要加大阅读量,就必然要提高阅读速度。

训练学生在网络世界成千上万条信息中第一时间选取自己之所需,在图书馆浩瀚书海中快速地寻觅到自己需要的资讯,在短时间内迅即掌握一本著作的主旨,在一篇课文的几千字中高速度地概括出中心思想、寓意精髓、人物形象、重要语句等,应该是今天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指向。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现在,“高考指挥棒”之说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改革“高考指挥棒”的指引方向,是我们的思考关键。

根据语文课程的目的和作用,今后高考语文试题是不是可以向“增大阅读量,减低理解度”的方向倾斜?

即考试题目以“大运动量”的阅读理解为主,只检测学生是否能将全文读全、大体读懂,而不纠缠于个别词句的理解或者艰深问题的甄别。

可以用不太复杂的“选择题”请学生选择,也可以让学生写不太复杂的短文、短句。

考试的关键是阅读文章的数量一定要大,涉及面一定要广,可以集古典、现代、当代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之大成,但试题却不必太深太难。

如此改“字词句段篇式的阅读理解”模式,为“全篇主旨式的快速阅读理解”模式,可以测试学生能否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能否在大量相类文章中截取共同主旨的能力,以及能否在不同种类的文章中提取类似主旨的能力。

高考“指挥棒”一旦发生这样的偏转,那么我们目前语文教学中受到的诸多诟病也将得到纠正。

语文考试如果比较单一地诉诸于阅读速度,教师就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敲骨吸髓”、“五马分尸”式的讲解,驱之不去的“一言堂”现象便会自行消亡。

而由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真工夫在于快速阅读和理解文章大体主旨,这样他们平时阅读就会以“读懂”为要求,而不是做大量唯一性答案的习题,学习负担将大大减轻。

学生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大幅度提高,也将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方法和环境。

(作者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

 

沪港台三地中学生的优秀作文在文字表达上各具特色,却都有一个鲜明特点——

惟有真情最打动人

姚建庭覃慧滢张怀恩华芝桢

文汇报2009年4月11日

■姚建庭

第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