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部编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746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部编版.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部编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部编版.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部编版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

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

“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

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

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

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

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

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

气势雄伟。

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

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

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

(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

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

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

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

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活泼乐观

“只等闲”暖金沙江

寒泸定桥勇往直前

喜过岷山

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

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学会迁移,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因此,教师要加强阅读与习作表达的联系,让阅读直接指向写作,这样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会让习作妙笔生花!

6.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认识“嗖”、“崎”等4个生字,知道“着”是一个多音字,会写“寇”、“冀”等15个生字。

会书写“日寇、进犯、游击”等30个词语。

2.朗读课文,以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会讲这个故事,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学习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每一位战士的写法,做到点面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在理清故事的基础上,学会用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教学插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学生简单谈感受,教师小结,导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3.板书课题  6.狼牙山五壮士  

4.“壮士”指什么人?

(指豪壮而勇敢的人)

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呢?

学习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一定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崎岖(qíqū)叽里呱啦(guā)嗖(sōu)

着zhuó(着落)zháo(着凉)zhe(跑着)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寇”与“冠”加以比较,在比较中辨析字,会更加准确。

“抡”是左右结构,右面是“仑”,不是“仓”,所以读音是lun,这也说明它是一个形声字。

“悬”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县”,里面只能是两横。

“屹”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山”,右面是“乞”,不能写成“气”。

(3)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崎岖:

陡峭,不平坦。

昂首挺胸:

昂着头挺着胸,形容士气高昂。

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悬崖绝壁:

形容高而陡峭不能攀缘的山崖。

惊天动地:

惊:

惊动;动:

震撼。

使天地惊动。

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气壮山河: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居高临下:

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事情的变化过程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七连六班接受接受转移群众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敌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3)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小标题。

第一部分

(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

(2)诱敌上山

第三部分(3) 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本文记叙了七连六班五位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舍身跳崖的故事,表现五位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革命精神。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说出事情发展的小标题。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五位壮士的英勇的行动,接下来继续学习五位壮士的事迹,感受他们英雄壮举!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讲读第二段:

(诱敌上山)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神态表现?

2.讨论以上思考题,分别找出班长、副班长、战士……各自的神态表现。

(沉着、吼、抢、全神贯注)

3.动作中,你有什么感觉?

课文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虽然不同,可他们的愿是相同的,都是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勇猛歼敌。

4.指导感情朗读。

5.总结学习步骤: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神态、动作的词

②谈感受体会。

③有感情地读课文。

6.在狼牙山顶峰,五壮士又是怎样英勇歼敌呢?

(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

(二)学生讲读第三段:

(引上绝路)

1.出示句子: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品读重点词语。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

“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3.谈感受与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讲读第四段。

(顶峰歼敌)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五壮士的神态、动作怎样?

找出重点词、句,并讨论。

(抢、夺、插、举、喊、拔、拧、掷)

2.这些动作说明什么?

你有什么感觉?

(结合插图)。

让学生通过品味以上动作词,观察插图,深刻理解五壮士在枪尽弹绝的情况下,面对疯狂的敌人,毫不惧怕,用石头去杀伤敌人!

表现了战士对敌人无比仇恨,对人民对革命无比热爱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3.理解重点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五段:

(英勇跳崖)

  1.同桌练习朗读,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讨论:

抓住“屹立”、“纵身”、“昂首挺胸”:

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

“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五壮士已胜利完成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

他们的枪弹已绝,敌人已扑上来了,更加疯狂凶恶了,这时战士们宁愿死,也不愿被俘,这更是豪壮的气慨。

4.指导感情朗读。

(读出激昂的语气)

三、学习写法。

1.课文如何写五位壮士的呢?

学生讨论。

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比如: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有时对班里的五位壮士进行概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四自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2.对,课文在描写时,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

这就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3.学术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6.狼牙山五壮士

    顶峰歼敌  (抢、夺、插、举、喊、拔、拧、掷)

  顽强不屈      引上绝路    

热爱祖国英勇跳崖  

顶峰歼敌(沉着、吼、抢、全神贯注)

             接受任务

教学反思:

1.课文中有很多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

只有感情朗读,才能把文中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所以,指导学生抓住壮士的语言和行动等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就能读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感受到五位壮士的高尚品质与豪迈气概。

2.语文课不仅要关注内容的理解,还要关注写法的渗透,比如“关注群体,考虑个体”这种写法就要通过课文的学习,留下比较系统的印象。

同时做到读写结合,将这一写作训练点有机地迁移到课外,并在作文中加以练习。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3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难点:

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阅兵过程中的影像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

7.开国大典

3.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4.这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政委(zhèng)宾客(bīn)擎着(qíng)诞生(dàn)

电钮(niǔ)瞻仰(zhān)聂(nie)荣臻(zhē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爆”与“暴”不同,与“火”密切关联。

“帜”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巾”,与布有关,右面是“只”表示读音。

“距”是左右结构,左面是“足”,右面是“巨”,不是“臣”,要注意比较。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情况。

擎:

举。

五更天:

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

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

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

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对重点部分进行分层理解。

第一段(1—4自然段):

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段(5—10自然段):

具体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了。

本段按内容分为三层:

①(5一7节)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

②(8—9节)升国旗的过程。

③(10节)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第三段(1l—13自然段):

写阅兵式的盛况。

本段按阅兵顺序分为三层:

①阅兵式开始的情况。

②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

③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

第四段(14自然段):

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15自然段):

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3.归纳主要内容。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呢?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

“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

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

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

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

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师生探究:

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生: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

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生:

“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生: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开国大典流露的欢乐、激动之情。

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达到了高潮。

5.描写阅兵的场面真可谓壮观!

这段场面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举例点评。

有点有面,做到点面描写相互结合。

描写细致,有顺序。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7.播放“开国大典”中“阅兵”的影像资料。

8.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并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然后交流。

2.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写批注。

3.交流感悟。

生: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生: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

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生: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4.教师相机点拨: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呢?

(1)学生讨论。

(2)交流感悟。

不好。

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有条理。

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

会前:

广场布置群众入场

典礼:

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

检阅部队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

天上……地上……

光明充满北京城

教学反思:

1.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从而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后来再现阅兵式盛况,会缩短学生感知与文字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场面的壮观,激发自豪之情。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划,写批注;品析句子时,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并掌握作者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精读、个体读、集体朗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