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1649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8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8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8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8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8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8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科学总复习

水、水的密度、水的压强、水的浮力

(一)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海洋水:

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

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二)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C.蒸腾调温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气根、叶刺、骆驼)

(三)水的电解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水的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二)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透明

沸点

100℃(注意条件)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通常情况下液体

水的异常现象

反膨胀现象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

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

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

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

千克/米3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

1毫升=1cm3=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1×10-3升  1升=10-3m3

4、压力的定义: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1)压力的方向:

总是与物体受力的表面垂直

  

(2)压力的大小:

不一定等于重力

  (3)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4)压强的定义: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5)压强的计算公式:

  (6)压强的单位:

帕(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约为1帕)

重难点知识讲解

1、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

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2、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3、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4、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ρgh)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

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ρ排gv排

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

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

  ②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  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  此时V排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沉到水底时:

F浮+F支持力=G)

2、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ρ物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3、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①因为漂浮时,F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排g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

因为F浮=ρ排g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液

1、溶质:

象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溶在其中)

3、溶液: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

(二)悬浊液、乳浊液、混合物

1、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浑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

这就是乳浊液。

3、混合物:

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生活中很多象糖水一样的物质,它们有很多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就是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物质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是否透明

不透明,浑浊

透明

久置是否分层

久置分层

久置不分层

特点

不均一、不稳定

均一、稳定

 

混合物

(三)常用的溶剂

  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最常用的较好的溶剂。

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丙酮等。

(1)溶液有均一、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也不会分层)的特点。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本质区别是在水里颗粒的大小不同。

(2)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重难点知识讲解

  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剂水,或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

3、浓溶液和稀溶液:

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二)溶解度

1、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

  

(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

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

若设溶解度为R,饱和溶液量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l)已知B、C求R

  

(2)已知R、A求B或C

  (3)已知R、C求B

2、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

大于10克

1-10克

0.01-1克

小于0.01克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说明:

  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

自然界没有绝对不溶。

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

  温度(外因)

(三)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说明:

  不同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硝酸钠等,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上的各点的意义。

  在“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中,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

(l)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g,

(2)代表60℃时,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10g。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

即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

  公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溶质的质量

不变

不变

增加

减少

溶剂的质量

减少

增加

不变

不变

溶液的质量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小

(1)计算有四种类型:

  ①已知溶质的合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合溶剂的质量

  ③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④溶液稀释或浓缩合配制的计算

(2)溶液通常是用量筒量取体积来计算的,要注意溶液体积与质量之间的换算,即密度的应用。

(3)对于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的计算,要抓住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体积分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①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②称量(称取或量取)

③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水的利用和保护水的浮力

(一)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1)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2)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各种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

几种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等。

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一)晶体的形成

1、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因为溶剂中溶有溶质

  

(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

――因为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前一种方法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后一种方法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物质

  纯净物:

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粗盐――含有多种杂质的食盐

2、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二)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粉末    是白色的

  硫酸铜晶体      是蓝色的

  硫酸铜溶液      也是蓝色的

  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

 

大气层 天气和气温 大气的压强

重难点讲解

1、大气垂直分层

层序

高度

温度分布特点

外层

500千米以上(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暖层

85~500千米

中间层

55~85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平流层

12~55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对流层

0~12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气温的测定。

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百叶箱是安置测温仪器的防护设备,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降水和强风的影响,又能使仪器的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一般安装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地方,因为这个高度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个高度又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

4、托里拆利实验测出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其原理是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已保持静止。

由于管内原来装满水银后再下降,因此水银柱上方到管顶为真空,这也叫托里拆利真空。

然后我们在水银槽液面处任取一点B,在试管内等高处取一点A。

由液体压强知识可知,由于A、B两点位于同一水银内的同一深度,因此,水银内A、B两处所受压强应该相等,即PA=PB。

B点在水银槽液面上,因而B点所受压强就是大气压强P0,即PB=P0。

由于托里拆利真空的存在,因而A点所受压强就是A点上方水银柱产生的压强,PA=ρ水银gh。

从而可得P0=ρ水银gh,所以通过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就可得到当时大气压强的值。

5、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大气压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因为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越稀薄,大气的密度越小,所以大气压越小。

一般认为以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值为标准大气压,数值为1.01×105帕,或相当于760毫米汞柱。

一周知识概述

重难点讲解

  1、大气压的特点:

大气压的数值通常是不断变化的,会随海拔高度、时间、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同一高度的不同区域,大气压的数值也不一定相同。

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做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3)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大气压也会不同。

冬天一般比夏天气压要高;早晨比中午要高,晴天一般高压,阴雨天一般低压。

  2、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低压区多阴雨天,高压区多晴朗天气。

由于空气的上升,使地表面的气压下降,形成低气压;而上升的空气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由于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水汽逐渐凝结,在高空形成云,云积聚后可能形成降水。

反之,如果大气下沉,地表面气压加大形成高气压,由于高空气体下沉遇热不会出现水汽的凝结,也就不会出现结云,故是晴燥天。

具体原理如图:

  3、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大小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

  

(1)在高山上,普通的锅很难将饭烧熟。

因为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2)压力锅烧煮食物,可提高烧煮的速度,节省燃料。

因为压力锅有良好的密闭性,可使锅内获得较大的气压,液体的沸点也升高了,一般能达到2×105帕,水的沸点接近120℃,所以压力锅煮东西容易熟。

  4、吸尘器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

其内部结构及各个器件吸尘器中的作用见下表:

器件

作用

地面刷

起尘

风机

使地面刷前端的空气能进入吸尘器,达到吸尘效果

滤尘器(袋)

滤尘

  在吸尘器的工作过程中,大气压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其实吸尘器靠电动机高速驱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出,而风机前端吸尘部分的空气不断地补充风机中的空气,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差。

在此压差的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出清净的空气,负压差越大风量越大,则吸尘能力也越大。

  5、天气预报图上,用一短线段表示风杆,风杆上的横道叫做风尾。

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风尾标在风杆的左侧。

风级的表示方法是:

一道风尾,表示风速为4米/秒,即风力为2级;二道风尾表示风力为4级;三道风尾,表示为6级;半道风尾,表示风速为一级。

例如:

为北风4级,

为东风3级。

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例如:

为北风8级。

  6、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方法:

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

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得出相对湿度。

  7、水汽凝结的条件有:

(1)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

(2)如果气温降到一定程度;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气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气,就发生了水汽凝结。

(3)空气中有微小的尘粒。

  降水的形成条件:

空气的上升运动(冷却降温)——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形成雨滴)——基本条件。

6、  空气中凝结的水珠和冰晶很小,形成云以后漂浮在空中,并不一定形成降水。

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

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重难点讲解

1、天气预报用语的含义:

①“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5/10到3/10为少云,3/10以下为晴。

②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为小雨,5~15毫米为中雨,大于15毫米为大雨。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③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

常见天气符号如下表:

2、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

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

分为冷锋和暖锋两种。

锋面类型

示意图

表示符号

形成原因

天气过程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云层增厚、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受冷气团控制,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上升,天气好转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云层增厚,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和湿度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我们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单位是焦/(千克·℃),符号为J/(kg·℃)。

水的比热为4.2×103焦/(千克·℃)。

从比热表可知:

①水的比热最大,所以水可以作为冷却剂和保温剂;②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

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收热量的多少无关。

③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4、由于海洋比热较大,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夏季较凉快湿润,冬季较温暖,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小。

而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或受海洋影响极小的地区,降水少,干燥,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

5、季风

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冬季风(甲)图

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偏北风

寒冷干燥

夏季风(乙)图

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

偏南风

温暖湿润

6、我国东部季风气候与西部干旱气候的比较

 

成因

主要特点

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东部季风气候

受夏季风影响

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年降水比较丰富。

但常常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1)降水丰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2)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3)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西部干旱气候

深居内陆,不受或很少受到夏季风的影响

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

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7、台风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和神奇的激素、神经调节和动物的行为

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向日葵向太阳是对光照作出的反应,茎的背地生长是对地球引力以及光照的反应,捕蝇草捕猎物是对猎物重力的反应。

植物也能对环境中的各种不同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是大多数植物没有动物那么明显。

  

(1)向光性:

茎朝向光的一面生长。

  

(2)向地性:

根都朝下生长,茎尖的负向地性。

(3)向水性:

根朝向水量多的一面生长。

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发现:

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

   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⑴胚芽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⑵切去胚芽尖端,胚芽不生长,也不弯曲。

    ⑶胚芽用一个锡箔小帽套起来,胚芽直立生长。

    ⑷胚芽尖端下面一段用锡箔包围,弯向光源生长。

、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进食后糖类物质会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提供身体各器官的生长和活动。

  

(2)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

  (3)血糖含量在体内基本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左右。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70~110mg/毫升左右,过高或过低均为病理状态的表现。

因此,血糖测定是最常用的临床化验项目之一。

探究原因:

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过程。

  当血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思考】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如何设法控制血糖含量的平衡?

  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浓度过高,从尿中排出,即糖尿病,还会造成脂代谢紊乱,引起血脂过高、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的疾病等等。

胰岛素分泌过少,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分泌相对过多,多数只需饮食控制。

重难点精讲

1、对刺激的反应

  激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缓慢而持久,而神经系统对生物体的调节快速而短暂,如:

动物遇到危害时,会迅速的躲避保护自己;人处于紧急情况时,也能迅速地对环境做出反应。

那我们的神经系统对这些反应到底有多快呢?

每个人的反应速度都一样吗?

  

(1)不同的人对刺激反应的快慢都是不一样的。

  

(2)在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时,需要有许多器官的参与。

例如:

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

  (3)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