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1494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问题:

1.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

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不同。

2.从短文中,你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又会说什么?

4.孔子不怕两小孩笑话,没有不懂装懂作出判断。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应了一句古话:

二、阅读《匆匆》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用直线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是把()比作()和()。

2.“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些游丝样的痕迹呢?

”“痕迹”是指(),“游丝样”突出作者反省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的痕迹也没留下,因而深深地自责。

3.“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指(),“赤裸裸地回去”指()。

4.最后一句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5.模仿上面一段话写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被(),如(),被()。

三、阅读《匆匆》第3自然段,完成练习: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时候尽(jǐnjìn)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挽碗惋)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níníng)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怜怜冷冷)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给开头画双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分)

2.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分)

3.在文中画“——”处划去不正确的字词。

(2分)

4.用直线画出文的排比句,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

5.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6.这段最后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

7.仿写句子。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了。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了。

8.文中大量巧用了重叠词,请照例子仿写4个这样的词。

例:

茫茫然()()()()

9.朗读这段话的感情基调是()。

(豪迈,坚定,感慨)。

10.你最欣赏文章的什么语句、内容,请选择一处作简要评价。

11.由于时间是这样的来去匆匆,自古有志者都很珍惜时间,请你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送给同学。

四、阅读《桃花心木》12、13、14、15自然段,完成有关作业: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

“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

上午或下午?

一次下多少?

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文中12和14自然段的“不确定”分别是指()和()。

2.种树人模仿老天下雨的目的是()

3..就桃花心木而言,“很少的养分”指(),“巨大的能量”指()。

就人而言,指在生活的不确定中能锻炼出()。

这是一种()的表达方法。

4.用“语重心长”说一句话。

5.你能举例谈谈什么样的人是生活在不确定中的吗?

6.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14自然段后的理解。

7.种树人为什么不再来了?

五、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七自然段,回答问题: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Ⅱ”将这段话分两层。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3.文中2、3、4句表明作者从()、()、()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

4.“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从画线的词语中,可以体验到人们(),饱含了着()。

六、阅读《北京的春节》第11、12自然段,完成练习: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请你在文段中找出4个意思一样的词语。

()、()、()、()。

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北京的正月十五有这样的风俗习惯:

()、()、()。

3.作者在写这个片段进采用了()的段落结构。

4.从文段中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北京的春节有()个高潮,一是(),二是(),三是()。

5.文段中作者从()和()两方面写出了元宵节灯多。

6.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句,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高潮——() 淘气——() 美好——()

8.作者说“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用“”画出来。

9.“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中的“又”字用的很好,它有什么作用?

包含着什么意思?

                                                          

七、阅读《为人民服务》第三自然段,完成练习: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⑶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精兵简政”的意思是()。

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

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

3.为什么要采用“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

用文中原句回答。

4.文段中用了()的说明方法。

5.这一段话中的前四句话有四层意思,分别是()。

八、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七自然段,完成练习: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用“越……越……,越……越……”写句子。

2.联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同志的工作越来越紧张?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

4.这一自然段主要抓住李大钊的()描写,从中体会到()。

九、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22自然段,完成练习: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安定()信心()沉着()

2.请你写出5个表示看的词语:

()()()()()。

3.为什么父亲脸上的表情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4.“父亲”指(),“伟大的力量”指()

 

十、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练习: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

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小女孩死的时候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

2.两个“曾经”指的是()。

3.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

十一、阅读《凡卡》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练习:

1.“希望”是指这个“希望”真是甜蜜的吗?

根据你的理解应该是

的希望。

2.明知是一封没有指望的信,作者为什么还用一个美好的梦境做结尾?

3.文中的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4.凡卡为什么连破皮袄都没穿,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

5.“凡卡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那宝贵的信塞了进去”,作者为什么用“宝贵”一词?

十二、阅读《凡卡》第八自然段,完成练习:

1.老板、老板娘是怎样打凡卡的?

从文中找出表示他们动作的词:

2.为下列词中的“打”选择恰当的解释。

打发()打酒()挨打()

A殴打B举、提C买D派,命令

3.这一段中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的遭遇,概括起来是()()()这几个方面。

4.把这段话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句,写

第二层:

第句,写

5.文中省略号的作用表示。

十三、阅读《凡卡》第一、二自然段,完成相关的练习:

1.“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他担心的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他担心的是(),“又斜着眼看了一下神像两边的楦头”,是因为(),这一细节描写充分说明凡卡()。

2.在写这封信的过程中,凡卡连续叹气,可见()。

3.从一个“等……就……”就可以看出凡卡心情的()。

十四、阅读《凡卡》第6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话主要写了反映了凡卡的心情。

2.这段话是按照从()到()的顺序写的,描写的景物有

3.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试着自己也写一句。

4.凡卡在乡下的生活是”快乐“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这一段细节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 

十五、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片段,完成作业: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

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

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1.“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指的是

2.“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

3.“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

4.“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

5.文中画线句子是句,四个“变成”概括了6.居里夫人有着性格,有着的追求。

7.“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这句话中,居里夫人不管不管不管、不管可见她在科学研究上具有的精神。

8.居里夫人在科学事业上贡献了一生,“她美丽健康的容貌隐退,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你觉得她这样做这样值得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十六、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片段,完成作业: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

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大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

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1.“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中的“可能”的意思是,说明了

2.联系上下文,本段文字中主要写了从“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体会到从“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体会到从“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体会到3.“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发挥想象,居里夫人身上还有哪些地方留下了“酸碱的烧痕”?

十七、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片段,完成作业: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

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

1.“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2.找出文中表明居里夫人爱国情感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

”中的“躺”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4.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十八、阅读,完成作业: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这段话选自课文《》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偶然-()  真理-() 独立-()

3.用“只要……..就…..”写一句话                                                                    

4.读第一段,说一说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5.读第二段填空。

科学发现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只能给……”说明

因此,文章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

6.“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是指怎样的事?

7.“这样的事”,除了文中已列举的事例外,请你再举两例。

十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练习: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纵观千百年采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注重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溯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二自然段:

从()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不断(),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司空见惯的意思是:

()。

4.第2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为什么?

5.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

A.例证法B.引证法C.对比论证法D.比喻论证法。

6.语句中“?

”指“!

”指

句子的含义是

7.读了这个片段后,你一定也有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二十、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回答问题: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

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

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

本文段的作者是,他被人们誉为“”。

你还读过他和这两部作品。

(4分)

2。

通过阅读和理解,你发现,本文段中,小女孩的心情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起初,为檫不檫火柴而(),随后,为火柴带来的温暖而(),后来,又为火柴的熄灭而()。

(3分)

3.请就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提问并作答。

(3分)

问题:

回答:

4.“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这句话让你体会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