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9748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docx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docx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关里小学课堂教师备课

课题

23雾凇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的含义。

3.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4、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并掌握本课有关词语的含义。

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导学案设计:

达成任务:

 

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

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

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

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

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

1、一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将你不认识的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注音。

2、二读课文,理解新词。

(1)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

笼罩缭绕琼枝玉树

奇观弥漫情不自禁

(2)课文中还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把它写下来。

3、三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1)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读一读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3)你能提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

1、学生自学:

(1)借助课后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

(3)标出小节号,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些什么。

2矫正反馈、自学情况

(1)学生认读生字词卡。

(2)分节读课文,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四、精讲点拨,凸显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同组汇报,师巡视  

  三、汇报展示,精讲点拨

  1指明一小组汇报

读生字(提供选择一组开火车读,齐读)   

2、学生评价

3、生字组词后再读

  4、研究生字的书写,完成课后描红

  5、师小结

 6、新词讨论”。

  

(1)小组汇报,通过交流后,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尝试解决。

7、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指名回答

(2)指导概括课文内容

相机板书:

雾凇奇观、形成原因及过程

  8、品读优美句子

  展示朗读    

五、矫正反馈,全课小结

1.这篇课文虽然比较短,可生字却很多。

拿出你的写字本,我们一些写字,好吗?

2.指导学生写字。

 3、学生描红、仿影

课时

第二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复备栏

1、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二、优化组织、精讲点拨。

学习第一节。

1、师述:

(指图)同学们,看!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

2、想想作者怎样写出雾凇奇观的壮美,朗读时要重读哪些词?

3、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习第二节。

  1、师述: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

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2、通过课前预习你有哪些收获?

   

3、小组交流。

什么是雾凇?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原因是什么?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

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

记得牢?

  d、指名背。

学习第三节。

 1、 师述:

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

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

“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美、画面美,什么是情不自禁?

为什么情不自禁?

把“玉树琼枝”和“千树万树梨花开”联系起来,进一步体会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2、指名后出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三、迁移应用,升华认知

 如果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

怎么想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的句子。

2、背诵课文

23雾凇(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关里小学课堂教师备课

课题

24春联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文中的五副对联,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教学

重难点

朗读文中的五副对联。

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导学案设计:

达成任务:

 

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教学

重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

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春联)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春联)同学们喜欢这些春联吗?

(喜欢)。

在新春佳节,我们为什么要有贴春联的习俗?

(畅所欲言)你贴过春联或见过贴春联吗?

说说是怎么贴的?

(请学生上黑板贴一贴,并说说这样贴的原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春联,咱们赶快来学一学春联的知识吧。

二、自学探索,交流反馈  

学习生字新词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同组汇报,师巡视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1)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文中的春联,用横线划出来。

(3)想一想这些春联是什么意思,把你体会到的春联的意思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生个读,评价指导,读通课文

(4)比一比,看谁能把春联读流利。

 

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

和睦揣摩抑扬顿挫

浏览奥妙开卷有益

(2)课文中还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汇报展示,精讲点拨

   出示句子,示范理解

出示“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芳草绿”是怎样的景象?

你能描绘一下吗?

“杏花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说)这里的杏花多不多?

(很多)你从哪个词知道的?

(十里)。

把“十里”加重了读一读,把“又是一年芳草绿”的“又”也加重了读读。

从这句话你还能体会到什么之情?

(高兴、惊喜)(个读)

看着满地碧绿碧绿的芳草,成片火红火红的杏花,我们的心情是多么的高兴、舒畅,咱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齐读)

3认真读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春联读读,谈谈你的体会和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指导读

在说好的基础上自由读读,指导有感情地读。

(个读)

齐读。

4同学们读得真好,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就象听到了一首优美的歌,读得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这正体现了春联的一个特点,你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这个特点吗?

(声律美)你们看一看,春联里还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看看上、下联的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上下两联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再看看上下两联字数上有什么特点?

(字数相同)这就体现了春联的又一特点:

对仗

四、巩固与迁移拓展延伸

根据春联的特点填一填

春到百花香满地,()

国家宏运年年盛,()

 

课时

第二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教学

重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

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春联也叫对联。

每当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为的是给春节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春联的知识。

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

新春佳节,喧闹的锣敲起来了,震天的鞭炮响起来了,大红的春联贴起来了,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引读)——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干红的百花园中,

1刚才那么多春联,我们只是大略地看了一下,用句中的一个词说,就是——(浏览)。

2各种各样的春联,美得就像一座万紫干红的百花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来写的。

3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写的?

它是用哪些词语把它连接起来的?

(显红:

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是----)

4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

(板书:

内容丰富多彩)

所以说(出示第二句话)读——

接下来,就请同学细细品读文中的这些春联,如果用心去读,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副春联___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说说看,点名说)

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

 1、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几幅春联?

读一读。

你喜欢哪一幅春联?

为什么?

(学生先读,再讲,然后指导读,最后齐读五幅春联) 

2、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五幅春联,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板书:

字数相等词类相当讲究对仗抑扬顿挫

3、理解“抑扬顿挫”,用这种方式读春联。

  4、从你们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诵读中我体会到了声律美。

(板书:

声律美)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喜欢对对联的吗?

(1)“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这副春联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我仿佛看到了芳草遍地,绿茵茵,杏花盛开,红艳艳,多美丽呀!

多美的春色啊!

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2)“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这副春联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仿佛看到了祖国江山处处秀美,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祖国大地,各行各业欣欣向荣。

这幅春联向我们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你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3)“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这副春联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仿佛感受到了勤劳的人家兴旺发达,和睦的人家充满幸福。

(“门第”就是指人家。

(4)“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这副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我仿佛看到梅花开了,美丽的春天也来了,一声声的爆竹声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平安年。

四、迁移应用,升华认知

1读春联是一种享受,写春联更是其乐无穷,春联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把写它特点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2什么是对仗?

文章是怎样写的,请你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

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副春联为例,来给我们讲讲!

3对,你说得很正确,你把它相对的词都找出来了。

那么,请大家再揣摩揣摩这些相对的词,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像“绿柳”和“红桃”都是表示事物的词,“舒眉”和“开口”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4你真聪明,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春联中总是把同一种类型的词作对,这其实就叫词类相当”

只要我们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5聪明的小朋友,你能运用春联对仗的特点对春联吗?

光说不练假把式,

6春联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这就叫声律美(板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首春联,感受其中的声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

五、拓展延伸

1在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春联,老师这儿有两副未完成的春联,相信你们一定也能把它填好。

(1)凯歌盈大地,春色满_____(人间\乾坤\世界\中华\神州)

(2)人勤春光美,家和_________(万事兴\喜事多\幸福多)

2总结内容,提升情感

同学们,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春联是一种象征,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华夏子孙;春联是一条纽带,牵动着多少漂洋过海的赤子之心;春联是长江、长城,是黄山、黄河,树起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奔腾着中华儿女的激情!

课后请同学们去多多搜集春联,下节课我们将在班级进行交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的春联。

搜集两副春联。

2、完成补充习题。

完成《伴你学》

内容各种各样

24春联值得一学

特点对仗

关里小学课堂教师备课

课题

25古诗两首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两首诗的大意。

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4、理解诗词的意思,认识冬日江雪的壮丽及春日的美景,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感受柳宗元孤傲不屈的品质。

5、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导学案设计:

达成任务:

 

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难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没多久,就要迎来大家都特别期盼的春节了,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

(指名并板书: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3、从课题里。

你联想到什么?

4、教师归纳:

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板贴出示)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二、小组交流互助

1、小组内朗读古诗,读准音,读出节奏。

2、交流词语的理解及诗的意思

三、汇报展示:

联系“春节”,想想“元日”

过渡:

其实,古代时候,人们过“元日”的方式和我们现在没有太大区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古时候人们是怎么过“元日”的。

(一)会读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什么地方停顿,并标一标。

4、再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二)理解古诗,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A:

爆竹:

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

一年已尽。

除,去。

B:

屠苏:

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C:

曈曈:

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D:

桃:

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2、理解全诗的意思:

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三)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

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谁已经能背了?

(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

“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

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以,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

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课时

第二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难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同学们都钓过鱼吗?

的确,在垂钓中我们会收获很多的乐趣。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学习两首有关垂钓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

我们先来学第一首,板书诗题。

《江雪》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题目是《江雪》——顾名思义,也就是江上雪景。

请大家翻开课本。

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谁再来读一读?

齐读

2、这回要注意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尽可能读出味道,读出感觉。

自由读,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把感觉与味道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

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

谁还想读?

一起读,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

  

二、品词赏句,精讲点拨。

(一)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

用了夸张的手法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能不能把这意境读出来?

自由读、齐读。

3、鸟儿呢?

鸟儿都到哪儿去了?

人呢?

人又到哪儿去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的呢?

(天下着大雪,天气很冷)

是呀,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4、没有飞鸟,没有行人,冷清吗?

(冷清),寂静吗?

(寂静),应该是冷清、寂静到了极点,一起读第一句话,读出这样的感觉。

(二)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还有什么地方也看出了冷清、寂静?

(“孤”、“独”“寒”,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

2、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

他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在江边冒雪垂钓?

(孤独、寂寞、无奈、伤心、痛苦、伤感)板书:

孤独,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这是一首藏头诗,读读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这不是一般的孤独啊!

我想不但是“千、万、孤、独”四个字,全诗短短的二十个字,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

一起再读一读,一起再来读读《江雪》。

配乐

3、关于古诗,我们古人有一个说法:

诗中有画。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这诗写得很好,读着读着,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画。

是啊,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

我们细细读诗,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画面上会有些什么?

这句诗里还有个“鸟”字,要不要画鸟?

(不要,这里说“鸟飞绝”,就是鸟全都没有了。

还有?

(漫天的飞雪、一条小船,一位老翁在垂钓。

4、如果用一个词说说江上雪景图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

(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板书:

凄凉

从什么地方看出了冷清、寂静呢?

(学生自由说)

哪几个字写出了冷清、寂静的程度呢?

“绝、灭”,为什么这么说?

三、了解背景,体会意境

1、“学贵有疑”,诗学到这儿,你是不是有问题想问啊?

(渔翁你为什么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2、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

(诗中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想必江面也一定结了很厚的冰,诗人怎么可能在江面“独钓”呢?

再说,就算江面没有结冰,天这么冷,鱼儿早就躲到江底不吃也不动了,诗人怎么可能钓得到鱼呢?

3、真是一个好问题。

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

(独享清静,有可能;捕鱼为生,有可能诗人钓两条鱼改善改善生活,增加营养是符合常理的;排解忧伤,有可能;喜爱钓鱼,有可能;心中孤单,更有可能)

4、那么,诗人究竟为什么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他究竟在钓什么?

看来,很有必要将诗人的生平事迹向大家做一个简略的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柳宗元的生平事迹)

5、同学们,听了上面的介绍,对“渔翁为什么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肯定会有新的理解,渔翁真的是在钓鱼吗?

那么,他究竟是在钓什么呢?

再读读诗,体会体会,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预设:

他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把他当成了一次意志的磨练,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他想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品尝常人不愿品尝的孤独;高傲的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他是在钓春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在艰难的环境下,没有放弃政治希望,他一直充满了信心。

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与世俗进行坚决斗争!

6、“诗言志”,从这一个“钓”字中,你读懂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孤傲、顽强不屈)板书:

人顽强

四、入境表情,吟诵诗歌

此时,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

雪花一朵一朵,轻轻地飘下来,好像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

(配乐)

假如现在你就是孤傲的诗人柳宗元,齐读。

假如你就是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诗人柳宗元,齐读。

五、总结延伸,伸化情感

《江雪》的孤寂与冷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关古代垂钓诗文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查找一些读一读,这些诗人,除了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