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阅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0161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阅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语文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阅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语文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阅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语文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阅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语文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阅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阅读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阅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阅读含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阅读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阅读含答案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阅读

一、关于典型性小说文本和非典型性小说文本

先看下面的一篇小说文本:

马兰花(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現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柄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來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这是2015新课标全国1卷选的小说文本,请大家说说这个文本有什么特点?

比邻而居(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

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我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

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这是2015江苏卷选的小说文本,请大家说说这个文本有什么特点?

那么,非典型性小说有什么特点呢?

二、高考小说文本梳理

江苏卷:

2008年《侯银匠》——小小说——汪曾祺——当代女儿出嫁心理状态;

2010年《溜索》——小小说——阿城——当代边城人的生存状态;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篇小说《西征记》(茅盾文学奖)节选——宗璞——当代国难当头的学生状态;

2012年《邮差先生》——小小说——师陀——当代小城人的生活情调;

2014年《安娜之死》——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节选——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死亡前的心理状态;

2015年《比邻而居》——小小说——王安忆——当代市井百姓的生活状态;

全国卷

2013年《峡谷》——小小说——阿城——当代少数民族异域风貌。

四川卷

2009年《想象》——小小说——(英国)凯•杰罗姆——现代人的异化,明显的荒诞色彩。

不难看出,这类小说阅读选文有以下特点:

内容上:

市井生活小人物;

形式上:

非典型性文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凸显个性;

范围上:

中外名著热点。

由这些高考小说文本来看,都是非典型性小说文本。

应该讲,非典型性小说是小说创作的新高度,体现了作家鲜明的个性特色,是小说艺术的新高峰。

选择非典型性小说文本作为考试文本,也体现了命题人的眼光和素养。

这些文本更个性化,是独具特色的“那一个”。

而这独具特色的“那一个”,就是非典型小说的精彩处,当然也是难以读懂的原因。

我们可以做如下概括:

舒缓的叙事风格:

2012年《邮差先生》

绵密的心理描写:

2014年《安娜之死》

琐屑的市井生活:

2015年《比邻而居》

韵致的场景描写:

曼斯菲尔德《蒂勒尔街的春天》

内蓄的对话描写:

孙犁《荷花淀》

散文化环境描写:

阿城的《峡谷》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

……

并且命题也突出文本的特点——独具特色的“那一个”。

非典型性小说文本还有哪些精彩处呢?

三、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应考策略

非典型性小说文本是江苏卷命题人的最爱,也将会成为全国卷命题人的最爱。

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怎么应考呢?

1、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应考策略一:

开展群文阅读

选择一部分非典型性小说文本,开展群文阅读,对这些文本有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

推荐一些:

课例一:

废名:

《竹林的故事》,沈从文:

《边城》节选

为什么要选这两篇,因为这两篇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具体什么特色请大家去读文本。

课例二:

冯骥才:

《蓝眼》,毕飞宇:

《推拿》节选

为什么选这两篇,因为这两篇都是写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尤其毕飞宇的《推拿》获茅盾文学奖,而推拿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汪曾祺的小说也有不少写市井人物的名篇,值得推荐。

课例三:

契诃夫:

《胖子和瘦子》,格•戈林:

《您不信任我》

为什么选这两篇,因为契诃夫也是写市井人物的高手,《胖子和瘦子》对比手法运用很妙;而格•戈林的《您不信任我》全篇用“对话”,特有味道。

课例四:

非鱼:

《一条忧心忡忡的蛇》,刘国芳:

《黑蝴蝶》(寓意、象征)

为什么选这两篇,因为非鱼的《一条忧心忡忡的蛇》写作视角非常独特,而刘国芳的《黑蝴蝶》象征写法别具特色。

这两个人是当代热门小说家。

以上的这些推荐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些角度,总的原则是:

独具特色的“那一个”。

以非典型性小说文本为主。

2、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应考策略二:

进行专题式阅读训练

经常做这种专题式阅读,就会对非典性小说文本特征把握得更熟练。

例如: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

”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

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

“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

“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

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

”邮差先生笑了。

“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

阳光充足的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

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4分)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6分)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4分)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6分)

“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是非典型性文本的特征,“叙述舒缓”是这篇非典型性文本的鲜明特征。

怎么答题呢?

“舒缓”跟人物的关系,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舒缓”跟环境的关系,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舒缓”跟情节、作品的风格的关系。

三个角度六分,围绕小说三要素答,基于典型性文本,高于典型性文本。

命题人匠心独具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经常研究试题答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积累答题技巧。

赏析其突出特点,分析这样写的的作用,帮助学生积累“突出特点及其作用”尤为重要。

3、高考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的应考策略三:

进行拟题训练

了解了命题的特点,我们就要进行拟题训练。

分析文本特点,参照高考试题拟题,练习从多个角度拟答案,总结做题的方法。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拟题练习。

竹林的故事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那时我们是专门请一位先生在祠堂里讲《了凡纲鉴》,为得拣到这菜园来割菜,因而结识了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以后就借了割菜来逗她玩笑。

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

“哈哈,三姑娘!

”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从名字看来,三姑娘应该还有姊妹或兄弟,然而我们除掉她的爸爸同妈妈,实在没有看见别的谁。

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

“先生!

替我看看这签。

”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

“你求的是什么呢?

”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莱,也还打鱼卖。

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他照例拿着摇网走到河边的一个草墩上——这墩也就是老程家的洗衣裳的地方,因为太阳射不到这来,一边一棵树交荫着成一座天然的凉棚。

水涨了,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刚刚高过水面,老程老像乘着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那就不移地的转过身倒在挖就了的荡里,——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

三姑娘渐渐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只是不住的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不觉也就瞥到那滔滔水流上的一堆白沫,顿时兴奋起来,然而立刻不见了,偏头又给树叶子遮住了——使得眼光回复到爸爸的身上,是突然一声“啊呀”!

这回是一尾大鱼!

而妈妈也沿坝走来,说盐钵里的盐怕还够不了一飧饭。

老程由街转头,茅屋顶上正在冒烟,叱咤一声,躲在园里吃菜的猪飞奔的跑,——三姑娘也就出来了,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

“阿三,这个打辫好吗?

”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

“留到端午扎艾蒿,别糟蹋了!

”妈妈这样答应着,随即把洒壶伸到灶孔烫。

三姑娘到房里去了一会又出来,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然而老程终于还是要亲自朝中间挪一挪,然后又取出壶来。

“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

”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

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自然不是我们的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抄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现在不过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现得十分异样。

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

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只有鹞鹰在屋头上打圈子,妈妈呼喊女儿道,“去,去看但里放的鸡娃。

”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

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

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街上的汉子也借这个机会撞一撞她们的奶。

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

不,一回也没有看见!

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

鸡上埘的时候,比这里更西也是住在坝下的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娘送客到坝上,也跟着出来,看到底攀缠着走了不;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

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

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

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现得这坝从远远看来是蜿蜒着一条蛇,站在上面的人,更小到同一颗黑子了。

由这里望过去,半圆形的城门,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了一起;木桥俨然是画中见过的,而往来蠕动都在沙滩;在坝上分明数得清楚,及至到了沙滩,一转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标记,只觉得一簇簇的仿佛是远山上的树林罢了。

至于聒聒的喧声,却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

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

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突然来了这埋怨,刚才的事倒好像给一阵风赶跑了,增长了一番力气娇恼着:

“到底!

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

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

”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

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这时节难为的是妈妈了,皱着眉头不转眼的望,而三姑娘老不抬头!

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竞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

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

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

“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妈妈正在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这几乎要使得三姑娘稀奇得伸起腰来了:

“刚才还催我去玩哩!

三姑娘实在是站起来了,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见了三姑娘活泼泼的肩上一担菜,一定要奇怪,昨夜晚为什么那样没出息,不在火烛之下现一现那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的呢?

不——倘若奇怪,只有自己的妈妈。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莱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够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

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

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然而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等到我们从她的篮里拣起菜来,又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了铜子,简直是犯了罪孽似的觉得这太对不起三姑娘了。

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

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

三姑娘在用秤称,我们都高兴的了不得,有的说买鲫鱼,有的说鲫鱼还不及鳊鱼。

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

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

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

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

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

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

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

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用“极慕平淡自然的景物”概括废名的小说是比较恰当的。

《竹林的故事》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

小说中的物象都是自然中景,自然中人,清淡洗练的笔触把自然景物灵性化,把人物雅致化,人与自然消融在一起,整个作品就像一支隐忧而清悠的牧歌,体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色。

废名是善于用画的,自然环境的妙用,使得一切景语皆情语。

开篇就是一幅竹林田园的图景,寥寥数语,便将小说的基调与风格定下来了。

在这里展现的,不仅是三姑娘一家恬然的乡村生活,而更是有人生形式的寓意在里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