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二 苏教版必修3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711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二 苏教版必修3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生物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二 苏教版必修3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生物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二 苏教版必修3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生物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二 苏教版必修3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生物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二 苏教版必修3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二 苏教版必修3doc.docx

《学年高中生物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二 苏教版必修3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二 苏教版必修3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二 苏教版必修3doc.docx

学年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二苏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

(二)苏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2·镇江高二检测)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解析:

甲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在t1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较快。

答案:

C

2.下图是对某地种植的广东松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上升

C.环境阻力不变D.营养级能量降低

解析:

图示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该种群密度将会下降,该种群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能量降低,环境阻力下降。

答案:

D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1990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解析:

紫茎泽兰侵入后,能泛滥成灾,说明环境条件适宜,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其种群近似于“J型”增长是正确的。

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所以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超过此量。

当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其环境可能对种群的增长十分有利,也可能有多种限制因素,在后一种情况下,不可能呈“J型”增长。

答案:

D

4.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解析:

土壤小动物体型一般较小,且活动范围很小,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不同时间调查同一块土地,可增加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答案:

B

5.(2012·无锡高二检测)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右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解析:

随种群数量的增加,由于密度因素导致死亡速率上升,生殖速率下降。

P点时死亡速率和生殖速率相等,即代表环境已达到负载能力时的情况。

答案:

C

6.分析以下实例,正确的是(  )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欢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选项

种内

互助

种内

斗争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A.

B.

①③

C.

D.

①⑤

解析:

白蚁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依靠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将纤维素分解成单糖供白蚁生存,两种生物共生;小丑鱼和海葵之间也是共生;榕树的气生根将其他树木缠死,是竞争;白尾鹿遇危险将尾巴高举露出臀部白斑以警示同伴,是种内互助。

答案:

B

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相同

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大小

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

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解析: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因而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种群;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不相同;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直接影响着种群的密度大小,因而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的密度大小。

答案:

D

8.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

由图中的数量变化趋势可知,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引入丙后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

题目中强调投放的丙数量很多,则丙进入该水池后除与乙构成捕食关系外,还会因争夺空间和氧气,与乙构成竞争关系。

该食物链中由于投入丙过多,首先会导致乙灭绝,随后,丙因失去食物来源也会灭绝,最终只剩下甲。

答案:

C

9.右图是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

A.图中O~a段是种内斗争限制了种群增长

B.图中a~b段,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

C.从b点开始种间竞争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导因素

D.如果该物种是海洋经济鱼类,适当捕捞应使种群数量降至a点

解析:

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

图中O~a段空间和食物都很充足,此时种内斗争并不是限制种群增长的因素;图a~b段种群数量急剧增长,说明属于增长型,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从b点开始种内斗争剧烈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种间竞争;适当捕捞不应使种群的数量下降至a点,如果降至a点就影响了种群自身发展。

答案:

B

10.(2012·扬州高二检测)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不变的

解析:

年龄结构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答案:

D

11.[双选]右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

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解析:

曲线不能提供食物短缺能降低蝌蚪存活率的信息;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应该成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

答案:

BD

1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

解析:

如果研究温度对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则从题图中可以看出,B组的酵母菌数量在培养液中的最大值比a、c出现早,所以B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答案:

B

1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出了增长的现象,一段时间后,a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增长,其原因是受自身密度的制约,b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

所以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但竞争强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

答案:

C

14.(2012·淮安高二检测)右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

解析:

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1时间点防治最好。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甲为衰退型,乙为增长型。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死亡率小于出生率。

若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强→弱。

答案:

B

1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解析:

标记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记物脱落导致重捕后被标记个体减少,而未标记个体增多,会使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也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时,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

D项是正确的操作,所得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

答案:

C

16.[双选]分析右图所示曲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B.影响C→D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种群数量在C点达到K值

D.如果人为地给此种群提供营养物质,达到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值C点的时间应延后

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这时种群数量在K/2左右,是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并且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先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减小,最后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达到K值。

答案:

BC

17.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

答案:

B

18.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