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9625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docx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docx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共58页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

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了解身边某些数据(如身份证、学籍号等)所包含信息,收集生活中数学知识(数据、图形等)应用的实例。

2.练习:

(1)收集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说说从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广阔的田野,喧嚣的股市,繁荣的市场,美丽的城市。

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

请问你看到的内容哪些与数学有关?

(同桌讨论后回答)

2.探索新知识

1).从观察P5“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

2).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

3).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

4).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

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

5).结合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加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

3.课堂练习:

P7页试一试

(三)归纳小结及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归纳小结

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

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二)教学重难点

操作、调查研究等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收集、选择、处理一些数字信息,尝试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经历折叠、裁剪设计一个图形

2.练习: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

2.探索新知识

1).动手操作

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如图折叠,裁剪、展开三个步骤,就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试一试:

将一个长方形纸条打一个结,看一看你得到了什么图形?

三.自我检测

1、找规律:

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1)1,2,4,7,()

(2)1,111,,,()234

2、将一个长方形纸片连续对折,对折的次数越多,折痕的条数也就越多,如第一次对折后,有1条折痕,第2次对折后,共有3条折痕。

(1)第3次对折后共有多少条折痕?

第4次对折后呢?

(2)请找出折痕条数与对折次数的对应规律,说出对折6次后,折痕有多少条?

3、如图,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地砖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则每个小长方形地砖的面积是()

A、200cm2B、300cm2

C、600cm2D、2400cm2

4、观察下列顺序排列的等式:

9×0+1=19×1+2=11

9×2+3=219×4+5=41

…,猜想:

第20个等式应为:

_________________

2.1有理数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2)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二)、重难点

重点:

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难点:

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题准备

(1).举例说明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如果由A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什么意义?

(3).举两个例子说明+5与-5的区别;

(4).数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究活动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把小学里学过的数归纳为整数与分数,引进了负数以后,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

将如何归类?

2.新知讲解: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有理数的分类,我们学过的数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5.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正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正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如此等等.

(三)、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有理数的分类,让学生充分感受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分类可有多种标准,但应注意不重复、不遗漏。

三.自我检测

2.2数轴

(1)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构成数轴的三个要素正确画出数轴;

(2)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二)、重难点

重点:

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难点:

能根据构成数轴的三个要素正确画出数轴;

二、教学过程

让学生观察温度计

.

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引导学生总结:

要正确地画出数轴,那么数轴的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画出了数轴,那么任何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归纳小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并画出数轴: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2.2数轴

(2)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掌握数轴的三个要素,并正确画出数轴;

(2).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二)、重难点

重难点:

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2.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3第一课时:

绝对值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⑴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概念,并掌握其表示方法;

(2)熟练掌握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⑶体会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2重点:

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难点: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2探究活动

3归纳小结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零的绝对值是零;

(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4)、

三自我检测

2.3第二课时:

相反数

1、教学目标:

(1)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2)学会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互为相反数的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重点:

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难点: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互为相反数的点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5、-7、3、+11.2、a2

(2)化简下列各数:

(1)-(+10);

(2)+(-0.15);(3)+(+3);(4)-(-20).

2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

(1)让学生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以下两对数的点:

-6和6、1.5和-1.5.

(2)让学生分析以上点在数轴上的点的位置,谈谈你的发现。

2、相反数的意义:

像以上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

3、练习(见课本)

3归纳小结

三、自我检测:

2.4第一课时(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减法运算;

(2)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初步掌握数学学习中转化的思想方法.(3)通过积极参与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其应用的数学活动,体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二)、重难点

重难点:

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减法运算

二、教学过程

(一)课题准备

(二)探究活动

(1)小组交流上面练习完成情况,评判正误;

(2)通过上面探索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及应用过程的数学活动,你有什么体会吗?

请哪一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一个含有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通常先把加减运算统一成加法,然后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可以按“和”的意义或“运算”的意义来读,并且能按“和”的意义来求出结果。

4.知识链接与拓展:

(三)、归纳小结

1)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2)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注意点

三.自我检测

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在积极参与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

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2、重难点:

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东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

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可用乘法来解答,这里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你能用数轴来表示这一事实吗?

请动手画一画.

如果上述问题变为:

问题2.

小虫向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2分钟,那么结果有何变化?

写成算式就是:

即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6米处.

你能再用数轴表示一下这个事实吗?

(学生动手在数轴上表示)

(二)、探索活动

1.我们来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当我们把“3×2=6”中的一个因数“3”换成它的相反数“-3”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一般地,我们有:

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2.试一试:

(1)3×(-2)=?

把上式与3×2相比较,则3×(-2)=-6.

(2)(-3)×(-2)=?

把上式与(-3)×2=-6相比较,则(-3)×(-2)=6.若把上式与(—3)×2=—6相比较,能得出同样结果吗?

3.我们知道,一个数与零相乘,结果仍为0.如5×0=0;0×(-3)=0.4.概括:

综合上面式子

(1)3×2=6;

(2)(-3)×2=-6;(3)3×(-2)=-6;(4)(-3)×(-2)=6.(5)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请同学们观察

(1)——(4)四个式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2)积的绝对值与因数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交流后,归纳总结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三)、归纳小结

有理数的乘法关键在于确定积的符号,当积的符号确定后,有理数的乘法,实质就转化为小学的乘法运算了.

小结:

1、先确定积的符号.2、再把绝对值相乘

三、自我检测

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乘法运算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特

别是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2).掌握倒数的概念,会求非0有理数的倒数;

2、教材重难点: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简便运算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探索活动:

1.有理数乘法运算律(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

a(b+c)=ab+ac.

小学里学习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成立;

2.倒数(板书)

如果两个数的积为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三)、归纳小结1.4×(-8.99)×2.5;2.(-5.76)×

713157

×;3.(+-)×(-36).

1372612

学生先独立完成,其中有三人板演,之后相互交流、评价,并对问题解决进行反思.

引导反思:

完成计算后,说说你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感觉.

强调:

1.前两个计算题可以从前向后依次相乘,但这样麻烦,而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计算;

2.第三题可以按运算顺序先求和,再相乘,发现烦琐后,不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这样较为方便.

三、自我检测

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两个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经历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探索过程,体验将除法转化为乘法的思想方法;2、教材重难点:

会运用法则进行两个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已知,上周每上午8时的气温记录如下:

求:

上周上午8时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1)计算:

[(-3)+(-2)+(-3)+0+(-2)+(-1)+(-3)]÷7=(-14)÷7.

(2)如何计算:

(-14)÷7.

问题2“试一试”:

下列各式中两数相除的商使多少?

并用乘法验算:

(1)(-10)÷2;

(2)24÷(-8);(3)(-12)÷(-4);(4)0÷4;.(5)0÷(-12);(6)0÷(-

7

)12

用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表示你所得到的结论.要求: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派代表叙述所得结论.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叙述不完善的.板书课题:

有理数乘法和除法(3)1.有理数除法法则(板书)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非零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2.符号表述:

a÷b=(三)、归纳小结

1

.(b≠0)0÷a=0.(a≠0)b

三、自我检测

2.6有理数的乘方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分析1、教学目标:

1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能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3).一个数的幂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2重点:

(1)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有理数乘方运算

难点:

有理数乘方运算中的符号处理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将下列各式表示成乘方形式

2×2×2×2×2×2=7×7×7×7×7=

111

)×(-)×(-)=222

2453

(2)计算2=(-4)=(-)=

3

(-3)×(-3)×(-3)=(-2探究活动

1、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有一杯可乐,第一次喝去一半,第二次又喝去余下的一半,如此方法喝下去,第五次后剩余的饮料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半小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经过8小时,1个这种细菌可以繁殖成多少个?

3归纳小结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强调指出:

1、学会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解决问题。

2、平方、立方意义

底数

2.6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会利用10的正整数指数幂表示大数;

(2).通过观察、推理,发现10的指数与原数的整数数位的关系,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

(3).熟练进行有理数(含乘方)的运算。

2、教材重难点:

会利用10的正整数指数幂表示大数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

你知道光的速度大约是多少米∕秒吗?

你知道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多少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

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米∕秒;

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100000000.

师:

(麦粒与棋盘)如果按下述方式在棋盘上放置麦粒,那么共需多少麦粒?

在第一个方格上放一粒麦粒,第二个方格上放两粒,第三个方格放四粒,第四个方格放八粒,如此等等,每一个新的方格都比先前的方格翻一倍.

你在读﹑写这些数时觉得困难吗?

是否需要一个科学一点的记法?

1+2+22+23+24+„+263=18446744073709551615.

(二)、探索活动:

做一做:

102=_______,103=_______,104=_______,105=_______.

由上可知:

10n是在1后面有n个0,这样就可用10n表示一个大数,如:

300000000=3×100000000=3×108,

6100000000=6.1×1000000000=6.1×109.

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就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样的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三)、归纳小结

例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696000;

(2)1000000;(3)58000.

练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800;

(2)1800000;(3)1230.

想一想:

10的指数与原数的整数位数有关系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如原数有6位整数,指数就是5.

例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各数,原数各是什么数?

(1)4×;

(2)6.2×;(3)3.95×.

练习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2×;

(2)6.03×;(3)5.002×.

例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地球的质量为59万8千亿亿吨;

(2)地球的表面积约是510000000平方千米.

2.7有理数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会用计算器进行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二)教学重难点

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3步为主),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能类比小学数学中的混合运算处理有理数混合运算

2.练习: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

已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有哪些?

你能分别说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吗?

观察:

你能说出这个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

2、探究归纳:

上面算式中,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多种运算,我们称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在小学里所学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这些运算顺序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是否适用?

归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2).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

(3).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然后算大括号里的.课堂练习:

P51练一练

(三)归纳小结及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归纳小结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改错,把正确的解答写在横线上:

-2-

2。

294(-4232+44443=-16-+=-16;-(-2)÷×99993249)=-8÷×=-8;

(2).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x

cd)的值。

试求x(b)(acd)xb(a2200320

3.1第一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在现实情境中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会用字母表示一些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

1.经历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会用字母表示规律。

2.引导学生探索、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师生交往、互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

探索用代数式来表示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①、小亮跑步的速度是a米/秒,是小莉跑步速度的3倍,请用代数式表示,•小莉跑步的速度是_______米/秒.

②、有一列数1,2,3,4,5,6,„,按顺序从第2个数数到第6个,共数了_______个数;按顺序从第m个数数到第n个数(n>m),共数了_______个数.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

(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符号、图标来传递某种信息,表示某种具体的意义。

你认识这些图标吗?

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图标吗?

情境

(二)失物招领启示

小明今天上午在校园内捡到一个钱包,钱包内有人民币若干元,请失主到政教处认领。

问:

这里为什么要用若干元,而不写清具体的数目,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

如果可以,那么这个字母将表示什么意义?

2、例题教学

例一:

1)比a大7的数是_______.

2)小利3小时走了b千米,那么她的平均速度是____千米每小时.

3)某城市市区人口a万人,市区绿地面积m万平方米,则平均每

人拥有绿地_____平方米.4)某城市5年前人均年收入为n元,预计今年人均收入是5年前的2倍多500元,今年人均收入将达____元。

5)如图,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____,表面积是____。

例二: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进行,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我

设想(用投影)以这种形式从左往右搭2008个正方形,谁能告诉老师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

问:

(1)搭1个正方形需要___根小棒。

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根小棒。

搭10个正方形需要___根小棒。

搭2008个正方形需要__根小棒

3、巩固练习

1)某公园依地势摆若干个由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构成的花坛,并在各正方形花坛的顶点与各边的中点布放盆花以营造节日气氛。

(如图)

①.根据上面的图案填写下表:

②.按此方式摆下去,第10个图案用盆花。

第n个图案用

盆花。

2)

书后有关练习、习题

(三)、归纳小结:

1

、与小学学习“字母表示数”相比较,这堂课再次学习了“字母表示数”后,你对“字母

表示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2、本节课中,你是怎样探索规律的?

与同学们交流探索规律的过程和体会。

3.2第二课时:

代数式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代数式,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多项式的项、次数,整式的概念

(2)能力目前:

①、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

②、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背景

③、通过具体例子感受“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师生交往、互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②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系数、次数

2、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背景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⑴、钢笔每支2元,铅笔每支0.5元,n支钢笔和m支铅笔共____________元⑵、一个长方形的长是am,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