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078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docx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docx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主编:

张军英2012年8月28日

第8期

☆☆班级学习简报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老师们:

远程培训即将结束,请老师们及时完成培训任务,大家辛苦了,多谢!

2个月紧张的学习即将结束,新的学期又要开始,望老师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挖掘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再铸辉煌!

老师们在闲暇时记得到咱们的群里的家转转,这个群就一直在期待你的光临,永远是你温馨的港湾!

我会一直陪伴大家!

当你收获的时候,记得与大家分享!

当你失意的时候别忘了有我们与你同行!

别忘了我们2012思品培训这个家!

在今后的日子里,记得锻炼身体啊!

学会善待自己!

这个假期,收获的是幸福!

这个假期收获的是快乐!

让品德课程真正走进生活

本文让品德课程真正走进生活由小学名师教学网收集整理,感谢原作者。

更新时间:

2010-11-621:

19:

16

有幸参加品德学科的教研活动,能让我们在活动中学到很多。

听了两节课,感触良多!

    一、品德课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各大商品到哪里买》一课,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很多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买商品的过程,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通过一些视频,图片以及音乐创造情境带领学生走入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情感。

    1.创设情境,设计“我家购物“小调查

    这个小调查设计的很好,通过让学生去自由购买喜欢的物品,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比较着各种的购买方式的优劣,从中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来购买想要的商品。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情感调动强烈,气氛活跃。

而且每个学生能谈出自己的理由,激发了他们的小主人翁意识。

    2.“沃尔玛”超市为例值得商榷

    教师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国外的大型超市“沃尔玛”,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大型的超市现在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给我们很多的方便。

但是我想是不是用我们的中国本土的超市效果会更好?

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3.现在的生活水品越来越高,人们购买商品的方式也很多。

教师主要在谈超市这一种方式,然后再通过超市“由点到面”来谈。

但是购买商品的方式既然很多,何不先全面来谈,再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引导,总结出其中的优劣,让学生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的不同,甄别之后选择最合适的购物场所去购买商品。

总体而言,这节课,教师能带动所有的学生去参与,有些小常识还是谈深谈透了的,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一课,老师带领我们走近孙中山,了解他的生平,教师用音乐、图片、影片营造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感受伟人的远大志向。

听了这一课后,我们很有收获,也有一些思考:

    史地内容在小学高年级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历史内容对于今天的小学生而言既遥远又陌生。

如果教学的重点放在详细地讲述和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及诸多背景因素上,目光只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要素上,教者、学者始终觉得浮于历史情境以外,总像隔着一层什么。

    “情感”便是历史与学生的桥梁。

教师要用煽情的语言感化学生,用震撼的画面感动学生,用真实的数据感染学生。

学生只有用心用情去感受历史,才能真正融入历史,理解历史。

    1.由《十月围城》的一段视频导入不妥。

    《十月围城》虽有着刺杀孙中山这样显赫的历史背景,但从本质上来讲它依然是部“本故事纯属虚构”的香港制作。

孙中山是否在香港遭到刺杀是无史料可查的。

    这段视频并不能揭示时代背景,也未正面出现“孙中山”,让人只记住的是一张张明星脸,(尤其是曾志伟的扮像)。

花较长时间观看的目的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孙中山有很多人追杀,也有很多人宁愿牺牲生命也要保护他。

(车夫倒在地上,身体似乎是两截,感官上较血腥刺激,让人觉得这只是电影,很虚。

)但是舍命保护的,除了孙中山这样的革命领袖,还有例如黑手党的保镖的舍命护主、甚至打一个不恰当地比方——法论功的不法信徒,也会引火自焚去“舍生取义”误入岐途!

也就是说,有的是追求信仰、有的是被蛊惑;有的是受利益驱使,还有的是仗义赴汤……这多种情形多种可能,都会导致不惜牺牲性命去保护他人,所以在此应用该例证不是很典型很具说服力。

    其实,网上有很多孙中山历史珍贵的图片、视频,甚至还有原音的演讲。

这些更真实,更活灵活现,更能让“孙中山”以鲜活的面容站在儿童面前。

学生聆听中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了解时代的背景。

体会他的痛苦与快乐,理解他的艰苦与辛劳,认同他们的追求与希望,进而产生移情体验,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品德。

    2.想听故事。

    课堂上,学生和老师收集整理了孙中山的大事记。

这些时间、内容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现在我已记不清那些冰冷的板书。

如果能选取孙中山弃医从政救国等故事以及故事中折射出的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来打动儿童的心灵,就可以大大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3.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的历史。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和过去,而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就越重视培育自己城市的文化、气质与性格。

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关心、了解中,就会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自己的情感。

这也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地域特征来因材施教。

    武汉有着丰富的辛亥革命历史资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乃至亚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年就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地,目前正投资200多亿元人民币筹备相关庆典。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

    目前有传闻,广州、武汉、南京、中山争夺辛亥革命百年庆典落户权,你认为武汉有优势吗?

优势在哪里?

    由此进入游览首义历史见证的活动。

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并不在国内?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呢?

由此进入了解孙中山的活动。

对这些身边历史的探究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触摸过去的、令人兴奋的现实感受,使他们感到历史是可亲近的、有趣的,甚至是温暖的。

    我喜欢史地知识。

参加这次展示研讨活动,能听到史地内容的教学,和孩子们一起重温知识,很高兴,也特别佩服这些上课的老师。

再次感谢市室、感谢孙老师精心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让我们感受到研讨的氛围,真的很有收获!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文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由小学名师教学网收集整理,感谢原作者。

更新时间:

2010-11-620:

49:

58

品德课程之所以吸引学生,在于它丰富有趣的活动性;品德课程之所以吸引老师,在于它独具一格的开放性;品德课程之所以难以创设,在于它不拘一格的综合性。

因此如何有效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的的确确是每个品德教师最关注也是最困惑的问题。

目前针对这一问题所衍生的一些实际现象和观点论战也真真实实地存在着——品德课,让我欢喜让我忧;品德课,我该拿什么来说爱你!

    带着反思来聆听今天的两节课,感悟和感动并存着。

在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带给了我不少启示,留给了我更多思考:

    观现状——看图说话和另辟蹊径的两极。

    众所周知在品德课使用教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看图说话。

这当然有其客观原因——大量语文教师兼任品德学科,因此犯下的经验主义错误。

尤其对于没有深入研究过品德课程的语文教师更是如此。

于是乎品德课常常成了口语交际课+班会课的奇怪组合。

这样 “物理反应”的结果便是照本学科——薄薄的课本被演绎得更加单薄,于是乎常有抱怨声起:

如此这番一月足以授完全书,惑矣!

与此相反的另一极端便是创造得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书上的话题仍在,其他全部天马行空之开天辟地,如此下来惑者换成了学生——要书何用?

何以用书?

完全相反的两极却表现出一个共性:

老师们在摸着石头过河。

有人随波逐流顺流而下,好在总有人迎难而上,给我们的品德学科带来勃勃生机。

    求突破——以不变应万变

    看图说话的保守派也好,另辟蹊径的开拓派也罢,“创造性使用教材”既非否定了忠实教材亦非否定了另起炉灶,这样简单的是与非都不是对“用教材教”的正解。

我的理解是时代可以变,教学内容可以变,教学方法可以变,教学手段都可以变,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

如此或者说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根本在于创造性地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

在这个前提下,教材中与学生生活近,学生容易产生出生活体验的完全可以保留应当保留,而离学生生活远学生不容易引发生活经验的完全可以取其他而代之。

如此便有用学生熟悉的场景照片代替书本上学生没有见过的图片,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代替书本上类似的话题,用发生在近期重要的事件代替书学生不清楚不易理解的事例,用符合城市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代替书本中原先设计的类似活动(如《秋天在哪里》针对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设计的活动肯定是不同的),用近期参加过的社区活动代替书本上的社会活动,用富有时代特点的事例代替陈旧的事例,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来安排话题的侧重点……我很欣赏《各类商品哪里买》一课中教师选择了大兴路小学学生生活周边的超市、专卖店、菜市场、商场等作为图片,比书上的图更容易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去过那些地方更容易比较这些购物场所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针对性地选择购物点。

还有武商量贩店的布局图和沃尔玛的统计数据,这都是武汉的学生耳熟能详的,熟悉的事例,更能引发他们的独特感受。

“网上购物”这种虚拟市场的例子在网络购物风行的今天是富有时代性的,突显出网络购物方便快捷,足不出户便能买卖的特点,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购物方式。

而最后的视频,用上了国外的一种电子模拟试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供了一种新型购物模式的畅想。

同样《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中选取的视频也是《十月围城》的节选,大部分学生肯定是看过此片,对当时的背景必定有些了解,对于这样一堂离学生生活比较远而又相当不容易上的课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想上好品德课,活动的设计和资料的选择是要精心准备的,而选材的创造性归根结底依旧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状,只有充分地备学生才是使用教材的活水源头。

当今小学教育热点是什么?

一、当今小学教育热点

1、地区差别:

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据上海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全国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类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B类地区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差的E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

1994年,A、B、E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之比5.6:

2.9:

1.0;当年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0:

2.0:

1.0,与1988年(这一比率为2.8:

1.5:

1.0)相比,呈加大趋势。

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

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县际差异同样很大。

据上海智力所对县际差距变化的研究,Gini系数由1994年的0.238下降为1997年的0.235,县际差距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县的不利状况更加突出。

据对1782个县的统计分析,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经常性支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地区内县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

比较而言,小学入学机会平等较令人满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差距比较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显。

由于初中教育的急剧发展,初中教育投资增长滞后的矛盾突出。

2、城乡差别:

农村教育问题仍然突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例26.23%;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该比例为28.85%,1997年10月,该比例为29.92%,农村人口约占70%。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

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显,

1995年,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占全国适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而在校生占全体总数的比例为小学在校生占70.5%,初中在校生占57.17%。

以1998年我国城乡普通中学的状况看,农村学生拥有初中教育份额约一半强,但在高中阶段在校生仅占一成四。

城乡之间的差距,就高中教育而言,1998年比1995年扩大了2个百分点。

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仍然较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农村辍学率偏高。

1998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率3.23%,达167万人,比1997年上升0.09个百分点。

农村辍学率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

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

应当指出,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

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全国目前现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

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二片地区”、“三片地区”比例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

有的贫困县危房面积高达10%-15%以上,如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小学危房率高达28.3%。

由于七八十年代解决校舍问题时经费不足、建筑质量差,80年代末兴建的校舍中有“豆腐渣”工程,使一些地区劣质房的比例较高,不足10年的校舍成为危房,新危房出现率每年约为2%-3%。

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

3、阶层差别:

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

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成为我们观察公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据李强的研究,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1/5人口占全部收入的51.

4%,次高的1/5人口占有8.63%,收入最低的1/5人口占有4.06%,高收入阶层占有总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阶层的12.7倍。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1979年为0.31,1988年为0.38,1994年为0.434,1997年0.4577,已经超过国际上一般认为的适度范围,超过国际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

另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第三季度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调查结果,如果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将全部调查户五等份分组,其中20%的高收入户占总收入的42.4%;20%的低收入户仅占总收入的6.5%,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1,差距相当大。

按1999年8月份户人均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达到0.354。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实际的教育收费不断增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受地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园中的“贫困生”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农村大量出现的流失辍学的调查显示,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任上不起学的第一位的原因。

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当前许多地方出现的令农民难以承受的教育负担,是由不规范的乱集资、乱收费造成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全国数千万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是被忽视的。

由于大学、中专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行收费,校园中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贫困生阶层。

据魏新的研究,即使是在前几年每年1千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贫困学生。

研究显示,1997年入学学生组对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095,这意味学费增加10%时,约有11%的学生会因难以负担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贫困阶层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种情况,农村的是绝对贫困阶层;城市则是原先的中等收入阶层降下来的失业者、退休者等,心理压力和相对剥夺感更大,社会影响力也更大。

由于升学和进入好学校除了能力竞争之外,越来越依赖家长的社会关系、经济能力,弱势群体往往缺乏选择性,城市不同阶层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受增加。

一些调查显示,在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存在明显差别。

占人口90%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竞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北京市招办统计:

1990年北京市录取新生17248人,其中干部、军人、职员子女13474人,占78%;工农子女3561人,占21%。

北京市一所重点理工科大学1998年招收的新生,其中出身干部家庭的占27.0%、知识分子占9.4%、职员占3.6%、军人占2.1%,工人占26.4%、农民占18.7%、其它占12.2%。

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来自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比重越来越高。

即便上大学,贫寒家庭的学生进入军校、师范、农林及一些冷门专业。

在城市的重点中学,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干部家庭的学生比例远远超过其它阶层。

不同阶层在学业成功上的差异同样巨大,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孩子。

4、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近十年来,我国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在整体上有很大进步,发展的态势也较好,见表二、表三。

1998年与1990年相比,男女童入学率差距由1.28个百分点降至0.14个百分点;民族聚集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3.7个百分点降至0.7个百分点。

女性教育的问题集中在农村的贫困边远地区,主要表现为女童教育不足。

1997年,我国仍有1.45亿成人文盲,其中青壮年文盲3775万,70%为女性。

“八五期间”全国扫除文盲2441万,女性仅占41%,比男性低8个百分点。

在城市和高层次的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涉及用人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改变,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4%(1991年)。

比较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类学校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是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二、热点的背景,运作,意义

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教育不平等,主要是由其发展中状态决定的:

经济落后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导致女童教育的薄弱,等等。

这一现实是历史形成的,并将会在我国长期存在,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

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一实际国情中,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

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同时,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

因而,认识和调整这一制度性因素,应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这种制度性的不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公。

1、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对于历史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教育资源配置的应当体现:

一是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差距。

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中,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的发展差距又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造成这种不平衡的传统原因之一,是强调教育的直接功利价值,希望迅速改变工业、科技落后局面,因而,教育的实际重心在高等教育。

而计划体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并不是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因而,尽管在一段时间内也有平衡布局的政策,但地区差距还是没有有效地缩小。

例如,中西部许多省区长期以来没有一所重点大学。

重高等教育,体现的是国家对“效率”的直接追求。

由于国家垄断了教育资源,又财力不足,致使基础教育长期薄弱。

轻基础教育的现实,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而且由于国民素质、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制约,总体而言对经济发展并不是高效的。

2、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尤其是基础教育管理权的下放,大大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这一过程同样受到“公平-效率”矛盾的制约,基础教育面临这一选择:

是优先满足大多数儿童的教育需求,使所有儿童地受到必要的教育;还是通过强烈的竞争和筛选,使一小部分人受到较好的教育?

我们事实上选择了走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

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甚至是人为地制造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

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

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而使多数儿童的利益受损、强烈竞争性的教育,是违背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应试教育”的制度基础,目前正在纠正、改变之中。

但公立学校之间业已形成的重大差距,已经成为目前市民关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动因。

3、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

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过去的粮油供应政策、就业、医疗、住房、劳保等各项社会福利等等。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这一思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作为一种和思维定势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之中。

对此应当有相应的认识并予以矫正。

例如,无视城市和农村儿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区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的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

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仅次于经济负担),是由于教学难度过高,致使许多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

[xv]这一“规则的不公”导致了在受教育机会上“起点的不公”。

其背后,正是“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祟。

4、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

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

但由于实际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省市区的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从而加剧了原本已经存在的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1998年,太原市中专录取分数线,非农村学生为376分,农户生按不同区划分别为532分、529分,最大差距达156分,引起强烈不满。

[xvi]近年来各省市高校录取线的极大差距,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中国最穷的贵州省,1998年人均GDP为2323元(北京为1.8万元,为贵州的7.75倍),理工科本科重点线480分,文史类(含外语)知道线为514分,也高于北京市。

此外,一些政策、制度安排不当,也是造成地区之内、阶层之间教育不公的原因。

例如,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到县以下,致使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乡级财政则无力支撑基础教育。

又如教育收费问题。

教育费用过高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

咱们班在全省远程培训学习中学习力一直保持很好,今天是第7名!

这是咱们老师们辛勤学习的见证!

感谢老师们在暑期休息时间,克服天气热带来的不便,辛苦啦!

培训类别

学员

研修日志/评论/推荐

我的教学故事/评论/推荐

教学设计与反思/评论/推荐

作业/评论/推荐

发帖/回帖/精华

学习力

短期集中培训

101

392/69/128

66/43/57

60/21/17

298/20/89

415/1002/63

23.62

 

班级信息 师大附属民院短期小学思品班

研修日志:

提交数392评论数69班级推荐数128

我的教学故事:

提交数66评论数43班级推荐数57

作业:

提交数299评论数20班级推荐数89

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