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477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docx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docx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第2讲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案

第2讲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考纲要求

核心素养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生命观念

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被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判断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及分析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培养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射与反射弧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32页

[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

1.反射与反射弧

2.神经元

(1)结构

神经元

结构模式图如下:

(2)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3.反射弧

[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

题型1 反射的条件及其类型的判断

[方法技巧]

(1)“反射”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

①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均不能完成反射。

②要有适宜刺激(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

(2)“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解析:

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参加,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D错误。

答案:

C

2.现象Ⅰ: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缩回;现象Ⅱ:

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

解析: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Ⅰ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现象Ⅱ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现象Ⅰ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现象Ⅱ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两现象中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应相当。

答案:

B

题型2 反射弧的判断

[方法技巧]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传出、传入神经: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3.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损毁脑的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

刺激前

的处理

用硫酸刺

激的部位

实验结果

实验一

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

左后肢中趾

左后肢不能运动

实验二

不作处理

右后肢中趾

右后肢能运动 

实验三

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

右后肢中趾(每隔1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3min后不能运动

实验四

实验三后立即实验

右侧背部(每隔1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5min后不能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

(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顺序不同。

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____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解析:

(1)因蛙脑已经损毁,故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

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自变量为是否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由此导致实验结果不同,这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内。

(3)在实验三、四中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

实验三用硫酸刺激右后肢中趾即刺激的是感受器,右后肢在3min后不能运动,说明从滴加麻醉剂开始到传入神经被彻底麻醉所需时间约为3min;实验四用硫酸刺激右侧背部即刺激的是传出神经,右后肢在5min后不能运动,说明从滴加麻醉剂开始到传出神经被彻底麻醉所需时间大于5min。

综上分析,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答案:

(1)脊髓 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2)皮肤内 (3)传入神经

[方法技巧]

判断反射弧中受损部位的方法

(1)判断传出神经是否受损:

电位计位于神经纤维上,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若电位计不发生偏转说明受损部位是神经纤维;若电位计发生偏转说明受损的部位可能是骨骼肌或突触。

(2)判断骨骼肌是否受损:

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不收缩,说明受损的部位是骨骼肌。

(3)判断突触是否受损:

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收缩,说明骨骼肌正常;然后刺激神经,若电位计偏转,但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受损的部位是突触。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33页

[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

(2)传递过程

(3)神经递质

①种类

②释放方式:

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③受体化学本质:

糖蛋白。

④作用:

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⑤去向:

迅速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传递做好准备。

[特别提醒] 

(1)突触小体≠突触

①组成不同: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重难突破——攻重难,名师点拨]

1.膜电位的测量与解读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

项目

测量方法

测量结果

静息

电位

电流计一极接膜外,另一极接膜内

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续表

测量

项目

测量方法

测量结果

动作

电位

电流计两极都接

膜外(或内)侧

指针发生两次

方向相反的偏转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a点——由于K+外流,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b点——受到刺激,Na+通道开放,Na+内流

bc段(不包括c点)——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cd段(不包括c点)——K+外流→静息电位恢复过程

de段——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初始静息水平

[特别提醒] 

(1)细胞内外K+、Na+浓度对神经电位的影响不同。

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Na+浓度对神经元静息电位几乎无影响;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K+浓度对神经元动作电位几乎无影响。

(2)兴奋产生和传导中K+、Na+的运输方式不同。

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③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K+外流是协助扩散;但随后的Na+-K+泵排Na+吸K+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为消耗ATP的主动运输。

[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

题型1 兴奋产生与传导的分析

1.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甲处比乙处低

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mV

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

解析:

图1为静息状态,钾离子外流,但膜内钾离子浓度始终比膜外高,A错误;图2中电流计微电极均置于膜外,所测电压应为0mV,B错误;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两微电极处先后发生电位变化,电表指针偏转两次,C正确;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刺激,②处阻断电流通过,则仅右侧微电极处发生电位变化,电表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答案:

C

2.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

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

解析:

图示为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d段表示受刺激后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若增加培养液中Na+浓度,会使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变大,d点上移;若刺激后,Cl-内流,使膜内电位进一步降低,静息电位增大,c点下移。

答案:

B

[方法规律]

Na+、K+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1.膜外K+浓度影响静息电位

(1)K+浓度升高→电位峰值降低

(2)K+浓度降低→电位峰值升高

2.膜外Na+浓度影响动作电位

(1)Na+浓度升高→电位峰值升高

(2)Na+浓度降低→电位峰值降低

题型2 兴奋传递过程的分析

3.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是图乙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C处,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图丙中物质a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图丙的b如果不能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解析:

图甲中A、B为两个神经元,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为突触;图乙为突触的放大图,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图丙为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

图甲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B错误;图丙中物质a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C正确;图丙的b如果不能与a结合,则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答案:

C

4.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

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