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2674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市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市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天津市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天津市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docx

《天津市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docx

天津市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停留于观念,其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

因此,理念创新必须进入实践领域,将观念形态为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才能实现其价值意义,而文化消费则是实践层面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在逐步进入全面小康之后,精神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

文化消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受到商业规律的,但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其特殊性是的:

文化产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价值理念,无时无刻不都在地影响着消费者,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乃至灵魂。

在这个意义上,对文化消费的考察,就远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一般商品消费行为去着眼。

事实上,()。

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品味、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这种力量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转化制约显而易见潜移默化

B.转变制约显而易见耳濡目染

C.转变限制不言而喻耳濡目染

D.转化限制不言而喻潜移默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质富足之后需要进行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B.精神文化消费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而且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C.精神文化消费不仅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D.物质富足是前提,之后还要着眼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精神文化消费的品位,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显示,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B.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显现,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C.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D.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显示,更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4.下列相关文学常识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玉台新咏》

南朝

《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

焦仲卿

B

司马迁

汉朝

《廉颇蔺相如列传》

历史散文

缪贤

C

老舍

现代

《茶馆》

话剧

虎妞

D

巴尔扎克

法国

《欧也妮·葛朗台》

戏剧

葛朗台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材料一:

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养的土地创造出了璀璨的黄河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它起源早,成熟快。

黄河流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

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类,家畜、家禽的化石以及石斧等生产工具。

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单字数量和笔画工整程度都表明其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因此汉字的起源应该很早。

文字的产生使黄河文化迅速成熟。

现在,有些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址、文献遭到了破坏损毁,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

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

旱地农业必须以水利设施为基础。

人们共同关心、治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水利问题,从而养成了关心社会问题的文化心理。

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产生。

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

孔子几乎把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

在他看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即是一个政治问题,读书学习也是为了参与政治。

政治问题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有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

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

黄河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虽不断遭受外部文化的入侵,但始终保持其道统,显示出强大的同化能力。

黄河文化以它博大的胸怀,吸纳周边多种原始文化,形成了文明国家。

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

早在汉朝,中央政权就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政治、贸易等联系。

这条通道也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即丝绸之路。

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对外文化交往极为活跃。

在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展示了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特点,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

(取材于牛建强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黄河在造就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曾因频繁改道、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治理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黄土高原地区总土地面积64.06万km2,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频繁,“黄泛区”良田沙化,风沙弥漫,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减小,沙尘暴次数减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构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扭转了黄河下游决口改道的历史。

70年来,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治理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断流。

黄河断流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河口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自1999年我国实施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等政策以来,黄河下游再没有发生过断流,沿黄湿地补水需求得以满足,河流湿地面积增加,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恢复,黄河生命健康得以维护。

此外,通过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黄河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黄河干流兰州、包头、潼关等重要河段水体水质明显好转,水体功能恢复,为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提供了支撑,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保障。

黄河治理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黄河决口历史的扭转,避免了大量的人民群众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避免了道路、生产生活设施以及引黄灌溉系统等遭受破坏,为黄河流域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

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为山西、鄂尔多斯等国家重点能源基地提供水源保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了入黄泥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区域内耕地面积,促进了当地脱贫致富。

引黄灌溉、引洪放淤等措施还有效利用了黄河水含沙量大的特点,放淤改土数十万公顷,形成了良田,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满足了流域内的需求,还供给流域外其他省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治理黄河70年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

为谋求黄河长治久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大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力度,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取材于李文学的文章)

5.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殷商时期纺织业高度发达,促进了甲骨文的成熟。

B.水利问题与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

C.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D.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的时期。

6.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成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阻止了黄河决口改道,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B.流域内大量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都得到有效治理。

C.解决了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增加了沿黄湿地面积。

D.杜绝了泥沙入黄的现象,维护了黄河的健康生命。

7.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促进了黄河文化形成。

B.材料二认为要改善黄河的水体水质,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

C.两则材料关于农业生产对黄河文化发展的作用,看法是相反的。

D.两则材料都列举了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令人信服。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

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

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

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

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

岂非难得其人欤?

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

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

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

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

①苏氏文集:

即苏舜钦文集。

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②韩、李:

指韩愈,李翱。

③酒食之过:

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④以言语声偶擿裂:

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

擿裂,剔取割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以其集归之归:

属于

B.公其可无恨恨:

遗憾

C.致治几乎三王之盛几:

接近

D.子美之齿少于予齿:

年龄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忽近而贵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予举进士于有司不拘于时

C.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何以汝为见

D.而即之温温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傅,官名。

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

《明史官职志》载: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唐代科目中以进士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之人都可称进士。

考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

C.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是中央审判机关。

初设于北齐,历代因之。

明清时期与刑部、督察院合称为“三法司”。

大理评事为大理寺最高长官。

D.长吏,职官名,其掌管事物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长吏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吏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B.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C.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D.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挤挫折、流离困窘时,文章就已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才者惜也!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和陈述古拒霜花①

[北宋]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②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注:

①拒霜花:

又名木芙蓉,在深秋开放。

②吕本中:

南宋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后因忤秦桧罢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苏诗“细思却是最宜霜”中的“细思”“最宜”,抒发了他对拒霜花深深的赞颂之情。

B.吕诗“雨后霜前着意红”用夸张手法写木芙蓉遇雨霜时,仍积极地将鲜红的色泽呈现。

C.吕诗用“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桃李随春风的来去而开落、听任摆布的软弱特点。

D.两诗都围绕木芙蓉的特点来写,都从不同角度写了它不畏秋霜、凌寒而开的精神气质。

(2)“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分)

(3)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3分)

15.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秦统治者对珍宝搜刮净尽却糟蹋浪费的行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了质问。

(6)苏轼《赤壁赋》中的诗句“,”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人生的短暂与个人的渺小。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1)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

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

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2)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

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

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3)共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

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4)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5)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6)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7)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8)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

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9)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10)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

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

然后,我就到了家。

(11)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

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

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

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

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

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

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

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

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14)我突然明白了:

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15)而我呢?

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

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虛,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

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16)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

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

(2)段中说“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意在强调人们与土地渐行渐远的现状。

B.文章第(10)段写我“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是因为我的父亲具有正直质朴的品德。

C.文章第(11)段使用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菜园植物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

D.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为后文写“父亲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作了铺垫。

E.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17.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

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

(2)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

18.赏析第

(2)段划线句子。

(4分)

19.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但文章第(14)段却说“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为什么?

(6分)

六、(13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①,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

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②,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

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③,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21.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

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作学问。

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4)将改为。

22.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中国女性文学人物的形象研究,依据一定的标准,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物。

A组:

祥林嫂(《祝福》)琵琶女(《琵琶行》)鲁侍萍(《雷雨》)

B组:

“氓”的妻子(《氓》)刘和珍(《纪念刘和珍君》)窦娥(《窦娥冤》)

如果将贾元春(《红楼梦》)也定为候选人物,你将把贾元春归入哪一组?

并说明理由。

(答案不超过50个字)(3分)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米兰・昆德拉认为,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而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轻松。

最沉重的负担把我们压得越贴进大地,我们就越能真实地感受生活。

读了米兰·昆德拉的这段话,联系今天的时代发展和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你有何感想?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