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1293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docx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docx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类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与

此同时,人类不可避免的进入到老龄化阶段。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

时期,社会也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伴随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加剧,大量

农村青壮年向城市流动,进而产生许多空巢老人无人赡养,中国农村空巢

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

人口老龄化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更多

的农村空巢老人的产生,他们的养老问题现已受到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迫在眉睫。

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别,这就使得农村“空巢家庭”

老人较城镇“空巢家庭”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农村空巢老人的

养老问题成为事关民生和整个农村地区和谐与稳定的大问题。

研究农村空

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并据此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是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空巢老人的基本内涵,并对空巢老人进行了分类;其

次总结概括了研究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所依据的理论;紧接着分析了农村空

巢老人的养老保障现状,包括空巢老人的规模和成因,总结出农村养老保

障在经济保障、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方面的特征并对曲沃县的调研结果进

行了整理分析;然后对国外的三种养老模式进行了阐述,值得中国借鉴,

并补充了国内一些典型地区的做法,最后提出要从政府、社会、家庭和老

年人自我方面完善农村的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伴随着各种附属品的产生,其中之一就是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群

体。

如果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必然会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

的制约和阻碍。

所以,深入研究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

保障问题是当务之急。

我国的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加之我国农村人口居多,农村老人的空巢现象大

大超过了城镇,大量农村老人无人赡养。

当老龄化遭遇空巢时,空巢问题便凸现出来,

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便成为众学者关注的焦点。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别,这就使得农村“空巢家庭”老人较城镇

“空巢家庭”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事关民生和

整个农村地区和谐与稳定的大问题。

研究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并据此提高农村空巢

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关系到农村和谐

社会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通过文献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调查研究方法,多方调查了解

农村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并通过综合分析,重点研究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养老

保障及情感支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内容及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进

一步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在劳苦了大半生之后真正过上幸福生活而贡献一

份力量。

同时也为探索农村养老保障的可行性路径,推进我国农村健康老龄化,建设和

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老年人的养老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精神赡养问题逐渐凸显,空巢老人由于自身居住情况的限制,他们所面临的精神赡养问题则是更加的严峻。

我们国家也逐渐意识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把“常回家看看”载入法律。

在新的老年人保障法的带动下,我们国家在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帮助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随着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空巢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也将会成为我们国家未来老年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1、对空巢老人精神赡养进行研究,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的身体机能日渐衰退,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差。

而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老年人心中有抑郁、孤独、伤感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也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状况,进而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精神赡养就是要求我们给予老年人关爱和温暖,让老年人在心灵上得到安抚,精神上能够得到慰藉,避免不良心理的产生,保持心情愉悦,从而更好的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对空巢老人精神赡养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立。

有人可能认为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只是当儿女的责任,其实不然,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不只是儿女的责任,也是社区和社会的责任。

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多抽出点时间关心空巢老人,多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慰藉,那么我们的家庭会更加的幸福美满,社区也会更加的和谐,进而更有利于我们构建

 

1、概述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全球性的一个社会问题,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跨入老龄化社会,在我国,现在人口老龄化更是成为日愈严重的社会问题。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大于6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3.26%,比2000年上升了2.93%。

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了1.91%。

通过这份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三个问题:

一是我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已经非常的庞大;二是我国老龄人口所占的比例很大;三是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仅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历史性的转变。

如此庞大的老年人数量和如此快速的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肯定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会给社会未来的发展带来非常巨大的影响。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空巢老人的数量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在不断的攀升。

伴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化和老年人生命的不断延长,空巢化问题也是日益凸显。

据相关权威预测,到2030年,中国老年家庭将会面临全面“空巢化”,届时空巢老年家庭占老年家庭比重将上升到90%0①没有子女陪在身边,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看病就医、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因此,如何帮助空巢老人改变他们现在的情况就显的非常的迫切,如何帮助这些空巢老人安享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生活照料已经不断得到改善,但是精神赡养的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物质供养和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人在到了老年以后,生理机能不断的衰退,进而引起心理机能的逐渐衰退,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脾气暴躁,风险承受能力降低,害怕孤独等等。

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很好的排解,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打击,而如何排解老年人心中的这些不好的情绪,就需要老人的家人和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精神赡养。

现在我们国家出现的很多民事纠纷中存在着“精神赡养”纠纵很多老年人状告自己的子女只是定期给他们物质或者金钱,而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很少甚至不与他们进行交谈,这对老年人造成了严重的情感伤害。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帮助老年人解决精神赡养中存在的问题。

 

2、农村空巢老人成因分析

“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从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现实背景来看,是城镇化进程、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代际关系变化、思想观念转变、城乡生活差异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1)子女拒绝赡养或无力赡养老人导致空巢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职

责,但是,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忘恩负义,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狠心将

父母遗弃街头。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古以来都以家庭养老为主。

在古代,

在原来的宗族体系下,宗族对不孝子女有绝对的约束能力,以家庭养老的这种模式起

了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

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

加上生活压力加大,子女收入低,养老成了子女重大负担。

很子女离弃父母,虽住与

老人住在一个村,但对老人不闻不问,或者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

养老费用。

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

老”的社会现象。

子女赡养、夫妇相互扶持和老年人通过自养,这三种形式是传统的

家庭养老支柱。

现代社会中,由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丧失了支撑家庭养

老的稳定结构,影响了空巢老人的生活,主要表现在缺乏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无形

当中使老年人自养的压力加重。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加剧空巢

3.2.1人口老龄化提高了老年人口比重

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从2001年到2100年这一百年间,人口老龄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2001

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

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

第二阶段:

从2021年到2050

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

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第三阶段:

从2051年到2100年进入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①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己不可避免。

3.2.3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20世纪70年代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成为生产单位,以集体经济

为依托的农村保障体系解体,除了那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凭借自己的劳动自愿成为空巢

老人之外,大多数的空巢老人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

所造成的。

同时由于身份制和户籍制的松动,人口流动变得很容易,农村劳动力就业更

自由,最终使青年外出打工并留在城市成为了现实,于是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越来越多。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

镇的、开发的现代社会转型。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剩余

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空巢家庭增多。

农村

城镇化使城镇聚集了部分农家子女,导致老人和子女分住农村和城镇两地,而且随

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分化进程还会加快。

工业化、城镇化改变了农业单

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从而推动了农村代际分

居倾向。

“五普”资料显示:

调查当时,流向城市的劳动年龄人口为6700万人,其

中4800万人来自农村,占迁移者总数的72%;其他1900万人来自城镇,占迁移者

总数的28%。

这些流向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约占迁移者总

数的77%02000年,城镇老龄化水平为6.30%,而农村为7.35%,已经超过了

城市1.05个百分点。

从一些省份看,上海农村已经达到了13.73%,浙江达到了

10.51%,江苏达到了9.73%,山东达到了9.15%,北京达到了8.35%,重庆

达到了$.04%}。

可以预计,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老年人则滞留农村,

这种发展趋势的加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空巢老年人家庭比例上升.

二、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趋势,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客观现象。

我国著名人口问题专家

部沧萍教授在中国21世纪老年学论坛上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我国人口老

龄化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人口高龄化趋势将明显加剧。

到21世纪中期,我国

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数将是现在的7倍,不少于8000万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

口的五分之一。

最近的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8811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的5.6%上升了1.36个百分点。

2004年我国老龄人口总数为9587万人,净增776万人。

预计到2040年,“岁及以

 

(三)老人自主选择独居

3.2.1.3’独立意识增强独立意识增强也是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凸显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和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老年人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城市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比农村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更加强烈。

老年人渴望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并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他们向往与子女形成“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不与子女共同居住,但又不愿意与子女相隔太远。

根据一次性抽样调查资料,城市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一起住的比例是43.7%,·而不愿意与子女一起住的比例高达41.5%;农村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一起住的比例是65.3%,不愿意与子女一起住的比例仅为20.8%。

城市老年人不愿意和子女一起住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老年人,高出20.7个百分点。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老年人在经济收入方面比农村老年人更加独立,大多数有退休金作为保障,而不用完全依赖子女的经济供养。

对于选择独自居住的老年人来说,精神慰藉方面的缺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选择独自居住的老年人比和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更加需要精神赡养。

年轻人的独立意识也在增强,而且与老年人相比这一点更为突出。

由于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多的年轻人越来越崇尚独立、自由的理念,不希望受到太多的束缚和限制,希望过自由的生活,甚至不少年轻人宁愿在外面租房,也不愿意同老年人一起居住。

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满足问题就凸显出来,容易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和寂寞。

2.1.1固有思想观念难以改变

一些到城市打拼的子女,逐渐在城市买了房子,安定了下

来。

大部分人都愿意把操劳一辈子的父母接到城里去享“清

福”。

但老一辈的父母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

乡土情怀,而城市里生活节奏快,人情关系淡薄,许多农村老

人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不愿意去城市里生活。

同时子

女的生活习惯,一些老人也适应不了甚至是看不惯,为了不必

要的矛盾,老人就继续留在了农村,独自生活。

2.1.2老人思想观念的改变

现在一部分老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己不再

是传统的刻板的家长形象。

一方面由于子女在外的长期成长

和打工,一些老人已经习惯了独自生活。

他们认为自己年轻

的时候很辛劳,年老后就应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不愿意去城

里。

另一方面老人也理解子女,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子女

在城市花销大,有能力、身体尚好的老人大都不愿意成为子女

的负担,自愿选择空巢。

 

3.2.4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己经逐渐被人淡忘,

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代际间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所引发的家庭

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

有些老人希望年老后有个自由、方便的生活空间,自愿与子女分

开居住,更多的是一些年轻人追求生活和精神的独立、自由,不愿意与老人生活在一起,

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空巢老人。

还有部分原因是因为高校的扩招,子女在外地求学。

另外,

社会的发展和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冲击着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

市场经济导致一

些人把利益作为首要目标,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盛行,同时由于农村教育水平低下,

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中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所以把赡养老人作为一种累赘而不去赡养

老人。

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虽然农村空巢老人逐渐趋向于自我养老或不得不具备某些自我养老的能力,但是这

只是针对那些具有独立经济来源、身体素质较好、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

一方面,与

城市地区的空巢老年人不同,农村空巢老人一直以农业生产为生活来源方式,没有退休

金,没有福利保险等。

他们的经济收入不稳定,吃、穿、用、行都依靠劳动所得,活到

老就需要劳动到老,否则就会失去经济来源,然而随着老年人岁数逐渐增大,身体条件

的弱化,没有了劳动收入就保证不了基本生活。

另一方面,自我养老决定了老年人日常

生活照料必须依靠自己,让那些年龄偏大、行动困难或患有疾病的老年人面临困境。

我养老对老年人的精神、情感具有很大冲击,老年人儿女、孙辈不在身边让老人得不到

精神慰藉,常常产生空虚、孤寂的感觉,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值得担忧。

由此可见,自我

养老对老年人的各方而独立性要求都很高,对于大部分老人而言完全的自我养老方式是

很难做到的,一部分老年人拥有自我养老的某些能力,但是很难做到完全的独立。

所以

纯粹的自我养老模式最终还是要与家庭养老等方式穿插应用。

(一)生活艰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经济供养水平低,贫困程度较高。

据相关调查显示,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

机能明显衰弱,劳动能力也随之大大下降,与此同时,赚取收入的能力也相应的大大降

低,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生活往往处于贫困之中。

空巢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老人的个

人劳动所得、子女的供给和政府补给。

对农村空巢老人的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经济

收入来源排名靠前的是:

老人的个人劳动所得占30.8%,子女的供养占24.6%,来源于

政府补贴的占24.6%。

由此可见,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可以得到比在农村务农更高的收入,

但是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并没有很大提高,在老人的各种收入来源比例中所占份额不大。

那么,对于那些由于年老体衰,身体素质较差,不能依靠劳动赚取生活费用,没有独立

的生活能力的空巢老人来说,其子女的经济支持程度的大小就决定了他们生活水平的高

低,质量的好坏。

能够给农村家中的父母寄回一些生活费用的,仅仅是那些在外打工收

入较好的子女。

还有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通过打工取得收入,仅能勉强维持自己的

基本生活,他们也就没有更多的能力来赡养父母,甚至连自己的日常生活费用都不能够

挣到。

与此同时,对于经济拮据的农村父母来说,遇到下面这一情形无疑又是一个沉重

的负担,即子女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需要用钱来解决的时候,父母还要把自己本

就不多积蓄贴补给子女,帮助子女渡过困难。

一些老年人如果还能够自己劳动都会选择

自给自足,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生活来源也能够减轻子女的负担。

然而,有很大一

部分的农村空巢老人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大不如从前,己经进入生命周期的下降期,不仅

得不到子女的供养,并且长期受到疾病的侵袭,无法正常从事劳务活动,经济收入降低,

生活拮据。

更有24.3%的空巢老人仅仅依靠政府的补贴生活,其生活质量令人堪忧。

 

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农村空巢老人大多为体力劳动者,劳动技术含量低,加之年

老体衰导致他们的劳动报酬偏低,存款较少,进行再投资获取收入的机会不多,子女经

济资助有限,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因而,经济收入水平不高,经济上常存困难。

特别

是丧偶的空巢老人,经济上更是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

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

本该颐养天年的他

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因而,在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大

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水平也相应较低。

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

需求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即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

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显然,对衣食住行等生存资料的需要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

满足生存需要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只有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享受需

要包括物质享受需要和精神享受需要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农村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较困难。

很多经济

薄弱的乡村连低保金都无法保证。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脆弱,有的老人自身

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

「;〕i4人,7=.岁尺-Pr/\口匕f自二刁CillF

农村大部分老人文化水平低,除了靠从事农业生产获得一点收入外,没有其他的收

入方式,只要是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大多都要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基本的生活,更有甚

者,外出务工的子女把自己的孩子留给老人,让老人代为抚养,老人不但要照顾自己,

还要照顾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不但加重了老人经济负担,抚养孩子也会使老人费心劳

神。

同时,外出务工的子女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也非常有限,究其原还会将自己的承包地交由父母耕种,本来老人劳动力有限,但还要从事耗费大量体力的

务农劳动,这就更加重了老人的负担。

同时由于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疾不管孩子住的房屋多好,老人的住房多数是木梁砖瓦结构,更有甚者是土坯房,这

在我所出生的农村并不罕见,而且我的亲戚身边还有这么一个案例:

二老把三个儿子养

大,辛苦挣钱给儿子们盖房结婚,最后二老实在没钱再给小儿子盖新房,便把自己的房

子让给小儿子结婚用,但二老却无处容身,只能去二儿子的鸡舍中隔出一间十几平米的

小屋勉强居住。

(二)社会地位下降

随着农村家庭的日益小型化、核心化,现在儿女长大了多数选择和父母分家自己单

过,在经济上定时给老人一些养老费,由于有些老人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经济基础不

够好,导致老人居住条件差极其简陋。

虽然老人生活条件很差,但是老人多数对生活条

件的要求不高,所以大多数老人对目前生活满意度持一般的态度。

但是不难发现,对生

活现状表示非常满意的老人很少,说明老人对自己生活现状满意的还是少数,多数老人

可能是有苦说不出,只能说生活现状一般,因此老人的生活条件是巫待改善的。

J清感落差大,社交范围缩小。

空巢老人不仅面对这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他们的朋友

圈也是非常之狭窄。

由于行动不便与疾病的困扰,他们有的根本就不能下床,即使是能

行动但是也不能走太远,因此就会造成社交范围狭窄的问题。

他们退休之后一般很少有

自己固定的活动,也很少有自己的朋友,有的就算有自己的朋友也是仅限于与自己一般

大的老人,他们基本很少接触除了家人以外的其他晚辈的人。

这样长期缺乏交流的生活

深深折磨着老人们的精神与肉体,进而就会造成心理与身体的疾病,这样一来就会更加

封闭自己与外界隔绝。

(三)缺乏情感慰藉

J清感生活空缺,晚年生活孤苦。

“精神生活是农村空巢老年人现实生活重要的组成

部分,精神生活直接影响着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度和生活质量。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养

儿防老”这一说,其实所谓的养儿女并不是想到晚年的时候在他们那里索取什么,更重

要的是有“儿孙绕膝”“子孙满堂”的精神安慰。

”①人一到老年由于身体素质变差且

行为能力变弱,因此也不能进行什么活动,这样百无聊赖的日子就会使他们的精神生活

得不到填充,然而人的精神状态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这样长期缺

乏交流的生活深深折磨着老人们的精神与肉体,进而就会造成心理与身体的疾病,这样

一来就会更加封闭自己与外界隔绝。

子女外出务工,就只有老人独守家中,常年与孤独

作伴,而只有春节才会回家中看望老人,而有的家庭贫困的子女由于为了节省车费好几

年都不能回家的大有人在,更别说能够逢年过节就回家看望。

 

农村劳动力迁移造成老年人与其子女在地理上的空间距离,这种空间间距

增大直接影响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情感交流的频度、深度。

农村中,留守老年

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体力方面劳动能力的下降,使得他

们需要子女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然而子女不在其身边的现实情况,使得留

守农村的老年人,缺乏家庭的关怀,致使留守老人的精神问题越来越凸显。

3.3.1精神慰藉缺乏

精神需求是老年人需求的重要组成情感部分。

“老年人精神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健康

需求、依存需求、沟通需求、情感需求等几个方面。

”心理学认为,情感有积极情感和

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精神饱满、觉得生活有意义等情感体验;消极情

感可以概括为心情忧郁、长期焦虑、感觉孤独忧虑等。

”这些情感体验影响着人的幸福

感。

老年人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社会及子女们的情感关怀。

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由

于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文化程度较差等原因,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得不到重视,老

年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