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1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2010年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第一文段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

第二文段(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5.概括甲文的大意

第三文段〔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

(2)安用重法邪?

译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的忧乐观。

(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1分)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共九个字)(1分)

第四文段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山间之四时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

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第五文段(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

①此:

指滁州。

②掇:

拾取,采取。

③上:

皇上。

④刺史:

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秀而繁阴。

秀:

②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用文中词语回答)

4.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5.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第六文段(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

“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氏谢而从之。

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渔人甚异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老人引杨氏入山()(4)迫暮,与老人同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B、以耕以蚕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水落而石出者D、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忧患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阅读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为线索,甲文段按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

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

为什么?

第七文段[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

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

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

”亮涕泣曰:

“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

①[永安]即白帝城。

②[曹丕]曹操之子。

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

④[嗣子]此子刘禅。

嗣:

继承。

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

⑥[敢]谦词。

有冒昧的意思。

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

⑧[效]献出,呈献。

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

⑩[事]侍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由是感激()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若嗣子可辅()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

(只需填序号)

属①zhǔ。

连接。

②zhǔ。

委托,交付。

③隶属,归属。

④亲属。

⑤类。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你认为[乙]段具体

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

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

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第八文段【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③,居秦,其子杀人。

秦惠王④曰: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

先生之以此寡人也。

”腹黄享对曰:

“墨者之法曰: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

①墨者:

指墨家。

②钜子:

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

③腹黄享(tún):

人名。

④秦惠王:

战国时秦国国君。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光先帝遗德光:

发扬光大B.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刑: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

道理D.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赐:

恩赐

(2)结合语境解释(甲)文中的“引喻失义”和(乙)文中的“天下之大义也”中的“义”的意思。

①引喻失义义:

②天下之大义也义:

2.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3.(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

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答:

这个语句是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

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不少于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