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docx.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7603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docx.docx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docx.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docx.docx

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docx

2020—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各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B.汽油挥发C.铁生锈D.水结成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D.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3.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

A.加锌粒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C.称量固体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下列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A.性质与用途

B.化学用语与意义

氧气有助燃性﹣﹣做燃料;

熟石灰呈碱性﹣﹣改良酸性土壤;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

2H﹣﹣表示2个氢原子;

3H2O﹣﹣表示3个水分子;

Al3+﹣﹣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物质的鉴别

D.物质与微粒构成

软水和硬水﹣﹣肥皂水;

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灼烧;

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观察颜色

金属铜﹣﹣由铜原子构成;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

A.AB.BC.CD.D

5.我国使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所提供的,反应方程式为2NH4ClO4

N2↑+Cl2↑+4X↑+2O2↑,则X的化学式为(  )

A.NH3B.H2C.H2OD.HCl

6.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质应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2

CO

通入O2点燃

B

NaOH固体

Na2CO3固体

加入过量盐酸、蒸发

C

Cu(NO3)2溶液

AgNO3溶液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D

KNO3溶液

KOH溶液

加入适量的CuSO4溶液,过滤

A.AB.BC.CD.D

7.甲试管中加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加入某种溶液,按如图组装好仪器(其它仪器已略去).加入过量稀盐酸,关闭活塞,打开止水夹,观察到乙试管的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始终澄清;关闭止水夹,一段时间后乙试管中溶液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选项

甲中固体

乙中溶液

A

NaOH

CaCl2

B

Na2CO3

KOH

C

CaCO3

Ca(OH)2

D

Fe

AgNO3

A.AB.BC.CD.D

8.向CuSO4溶液中加人一定质量的AI和Fe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②向滤液中插入铁丝,一定有红色物质析出.

③滤渣中一定含有Cu.④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可能含有Al2(SO4)3.

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A.0个B.l个C.2个D.3个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如图1为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氧离子符号为______;

(2)某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O,则金属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是______

A.1B.2C.6D.8

(3)图2元素中,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_____

(4)某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3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2Cl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后水溶液的pH<7D.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2:

1.

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

(1)______℃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把20克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______(填字母,下同);若将温度降低到t1℃时,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______.

A.c>a=bB.b>a=cC.a>b>cD.b>a>c

(3)在t2℃下,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溶剂的质量可能变小B.溶液的质量可能变大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D.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11.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如图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木炭与CuO反应所得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

(1)木炭与CuO的反应是:

C+2CuO

2Cu+CO2↑,若该反应进行的不彻底,产物中还有氧化亚铜(Cu2O).

(2)Cu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

Cu2O+H2SO4═Cu+CuSO4+H2O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的成分:

①全部是Cu;②全部是Cu2O;③Cu和Cu2O.

【实验探究】

(1)取木炭、CuO两种黑色粉末适量,再取少许CaC12(能降低反应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均匀混合,然后将黑色粉末装入试管的内.

(2)按图连好实验装置,然后加热反应物;2分钟后,黑色粉末出现红热现象,同时澄清石灰水______,此时停止加热.

(3)待玻璃管冷却后,提取里面的红色固体,进行如下的验证:

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1.44g红色固体装入试管,滴入足量的______,充分反应

红色固体部分减少,溶液变为______色

猜想______错误

②过滤出试管中残留的红色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1.04g

猜想______正确

【评价反思】

若要证明CaC1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CaCl2______.

12.某白色粉末状固体甲,可能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某溶液乙可能含有硝酸钡、氯化钠.为探究它们的成分,某化学小组开展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溶液A呈______(填“酸性”、“中性”、“碱性”).步骤Ⅱ中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是______.

固体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滤液C中除了指示剂外还含有的溶质是______.

根据步骤Ⅳ不能确定固体甲中某物质一定存在,其理由是______.要证明甲中该物质的存在,需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_,观察现象.

1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将废液过滤,得到含有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液,20℃

时,取混合液141.2g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所产生的沉淀与所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计算当滴入碳酸钠溶液至100g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各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B.汽油挥发C.铁生锈D.水结成冰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水结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D.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解:

A、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是错误的,如氧气和臭氧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是错误的,还可能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因此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是正确的,故选项正确;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因此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是错误的,如高锰酸钾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

A.加锌粒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C.称量固体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称量器-托盘天平;固体药品的取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分析】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试管要横放,以防打破试管.在用天平来称量固体时,易腐蚀和易潮解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时,必须在密闭的环境中.

【解答】解:

A、加入块状固体时,试管坚直,易打破试管故错误.

C、氢氧化钠具有易潮解和腐蚀性,所以在称量时放在纸片上错误.

D、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氢气产生,且没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

故选选B.

【点评】二氧化碳是一种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气体,所以我们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4.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下列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A.性质与用途

B.化学用语与意义

氧气有助燃性﹣﹣做燃料;

熟石灰呈碱性﹣﹣改良酸性土壤;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

2H﹣﹣表示2个氢原子;

3H2O﹣﹣表示3个水分子;

Al3+﹣﹣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物质的鉴别

D.物质与微粒构成

软水和硬水﹣﹣肥皂水;

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灼烧;

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观察颜色

金属铜﹣﹣由铜原子构成;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

A.AB.BC.CD.D

【考点】氧气的用途;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A、根据氧气的助燃性、熟石灰呈碱性以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分析;

B、根据原子、分子、离子以及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分析;

C、根据软水和硬水的鉴别方法、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灼烧时气味不同、黄金和假黄金的颜色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进行分析.

【解答】解:

A、氧气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可做燃料,故A错误;

B、Al3+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故B错误;

C、软水和硬水的鉴别方法是使用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灼烧时气味不同,可以鉴别;真黄金和假黄金颜色相同,不能鉴别,故C错误;

D、金属铜由铜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考查必是热点之一.

 

5.我国使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所提供的,反应方程式为2NH4ClO4

N2↑+Cl2↑+4X↑+2O2↑,则X的化学式为(  )

A.NH3B.H2C.H2OD.HCl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O4

N2↑+Cl2↑+4X↑+2O2↑,推断反应中生成物X的分子构成,然后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解: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O4

N2↑+Cl2↑+4X↑+2O2↑,可知:

反应前反应后

N原子22

H原子80

Cl原子22

O原子84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X的4个分子中含有8个H原子和4个O原子,则每个X的分子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

故选C.

【点评】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

 

6.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质应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2

CO

通入O2点燃

B

NaOH固体

Na2CO3固体

加入过量盐酸、蒸发

C

Cu(NO3)2溶液

AgNO3溶液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D

KNO3溶液

KOH溶液

加入适量的CuSO4溶液,过滤

A.AB.BC.C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OH固体和Na2CO3固体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过量的铜粉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再过滤除去不溶物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KOH溶液能与适量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甲试管中加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加入某种溶液,按如图组装好仪器(其它仪器已略去).加入过量稀盐酸,关闭活塞,打开止水夹,观察到乙试管的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始终澄清;关闭止水夹,一段时间后乙试管中溶液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选项

甲中固体

乙中溶液

A

NaOH

CaCl2

B

Na2CO3

KOH

C

CaCO3

Ca(OH)2

D

Fe

AgNO3

A.AB.BC.CD.D

【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题意进行分析,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产生了气体,且能与乙中的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解答】解:

A、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没有气体产生,不会出现乙试管中冒气泡的现象,故A错误;

B、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但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将盐酸压入乙试管,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的氯化钾是易溶于水的物质,不会使乙试管出现浑浊,故B错误;

C、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盐酸压入乙试管,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不能使溶液变浑浊,故C错误.

D、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生成的氢气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盐酸压入乙试管,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的氯化银是不溶于水和酸的沉淀,使溶液变浑浊,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8.向CuSO4溶液中加人一定质量的AI和Fe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②向滤液中插入铁丝,一定有红色物质析出.

③滤渣中一定含有Cu.④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可能含有Al2(SO4)3.

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A.0个B.l个C.2个D.3个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可以据此分析该题.

【解答】解:

(1)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Al>Fe>Cu,向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Al和Fe的混合粉末,铝首先与CuSO4溶液反应,当铝反应完后,铁与CuSO4溶液反应,由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说明了溶液中含有硫酸亚铁,说明了铝已完全反应,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铝、硫酸亚铁,可能含有没有完全反应的硫酸铜,由以上分析可知:

①由于铁的量不确定,所以不能判断金属铁是否剩余,而铜不能和酸反应,所以不能判断一定产生气泡,故①错;

②由于铁的量不确定,所以不能判断是否将硫酸铜全部置换出来,所以不能判断一定有红色物质析出,故②错;

③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没有Al,一定含有铜,故③正确;

④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铝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可能含有硫酸铜,故④错.

故选项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及其进行分析,要注意灵活掌握和运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如图1为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氧离子符号为 O2﹣ ;

(2)某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O,则金属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是 B 

A.1B.2C.6D.8

(3)图2元素中,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 D 

(4)某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3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2Cl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后水溶液的pH<7D.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2:

1.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

(1)根据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出阳离子的符号;

(2)根据养的结构分析M的最外层电子数;

(3)根据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分析判断;

(4)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分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回答.

【解答】解:

(1)由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反应中易得2个电子,形成的离子的符号为:

O2﹣;

(2)某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O,氧的化合价为﹣2价,则M的化合价为+2,则金属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2,故选B;

(3)由于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密切,D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氧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最相似;

(4)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的化学方式是Cl2+H20═HCl+HClO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Cl2,故A错误;

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错误;

C.反应后水溶液的pH<7,故C正确;

D.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

1.故D错误.

故答为:

(1)O2﹣;

(2)B;(3)D;(4)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

(1) t1 ℃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把20克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 C (填字母,下同);若将温度降低到t1℃时,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 D .

A.c>a=bB.b>a=cC.a>b>cD.b>a>c

(3)在t2℃下,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D (填字母).

A.溶剂的质量可能变小B.溶液的质量可能变大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D.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b物质次之,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把20克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故选:

C;若将温度降低到t1℃时,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物质次之,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会析出晶体,c物质的降低温度,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2℃时进行计算,所以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故选:

D;

(3)在t2℃下,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可能变小,故A正确;

B.增加溶质的方法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可能变大,故B正确;

C.升高温度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误;

D.增加溶质的方法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变大,故D错误.

故选:

CD.

故答案为:

(1)t1;

(2)C,D;

(3)C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如图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木炭与CuO反应所得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

(1)木炭与CuO的反应是:

C+2CuO

2Cu+CO2↑,若该反应进行的不彻底,产物中还有氧化亚铜(Cu2O).

(2)Cu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

Cu2O+H2SO4═Cu+CuSO4+H2O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的成分:

①全部是Cu;②全部是Cu2O;③Cu和Cu2O.

【实验探究】

(1)取木炭、CuO两种黑色粉末适量,再取少许CaC12(能降低反应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均匀混合,然后将黑色粉末装入试管的内.

(2)按图连好实验装置,然后加热反应物;2分钟后,黑色粉末出现红热现象,同时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此时停止加热.

(3)待玻璃管冷却后,提取里面的红色固体,进行如下的验证:

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1.44g红色固体装入试管,滴入足量的 稀硫酸 ,充分反应

红色固体部分减少,溶液变为 蓝 色

猜想 ① 错误

②过滤出试管中残留的红色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1.04g

猜想 ③ 正确

【评价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