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23 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 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7536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0223 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 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30223 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 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30223 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 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30223 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 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30223 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 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0223 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 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docx

《130223 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 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0223 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 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0223 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 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docx

130223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

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PE上千万隐性年终奖玄机

2013年02月23日09:

54:

10

来源:

中国证券网

  [编者按]“阳光私募”这个在旁人眼里神秘的机构,是如何组建的呢?

怎样才能获得更高受益?

阳光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纪念往昔峥嵘岁月,激励前行的年轻同事们。

  私募动态:

  阳光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本页)

  PE公开与隐性年终奖玄机:

从20万到上千万

-

  多只王亚伟“旧爱”股异动拉升

  私募观点:

  私募看新规:

体现适度监管精神担心注册变审批

  热门事件:

  泽熙徐翔遭“窃听门”怒斩安信5亿分仓录音原文

  阳光私募老总自述5年奋斗史

  鼎锋资产总经理李霖君

  春节难得清闲,窝在家里随笔写写,有回忆有思考。

像鼎锋这种小微的公司的5年,是多么微不足道,可鸿爪雪泥,一花一世界,应该留下个记号,祭奠往昔峥嵘岁月,激励前行的年轻同事们,以期能共沐明朝证券投资市场的旖旎风光。

  2006年夏天,股市正在大牛的时候,我们的实业项目投资失败,女友离开,身无分文,一切归零。

记得那日从阳光明媚的浦东机场出来,车里放着汉武大帝的主题曲《最后的倾诉》,泪如泉涌。

直到今天老张还在说,当时我对他说了一句“老张,我什么都没有了。

  2007年,或许是因为无知,老张和我虽然出身贫寒,没有丰厚的资本积累,也没有明星基金经理光环,但还是带点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想法走到一起,正好有战略投资者投资我们,就一起设立了鼎锋,转瞬之间已经5年了。

  从来就没有书中写的10万一瓶的拉菲,没有江湖上流传的呼风唤雨的大佬们,也没有情色满园和花天酒地,没有碰到过传说中名片上只留别名和手机的、嘴角露着神秘的微笑传奇人物,更没有遇到经常“拉几个涨停”的耸人听闻的高手,就这么平平淡淡的开始了,开始了一场关于天真、狂妄、亢奋、颓废还有悔恨的经历,也开始了由喜悦、野心、友谊、勇气与爱编织的故事。

  记得去武汉见第一个客户,老张和我犹豫了很久,决定还是本着节约又体面的原则,挤在一个准四星的酒店标间里。

会谈的结果非常顺利,大家在价值观理念上不谋而合,加上我们对投研的理解,客户很快就和我们达成合作。

客户当然不了解我们关于住宿的这个小九九,但当我们拿着委托合同的时候,就开始后悔没有住个5星的酒店,颇像买豆浆吃一碗倒一碗的故事。

  2008年初,有客户要来公司交流,恐慌大于兴奋,因为办公场地实在拿不出手。

开始的时候,我们挤在老张家的书房办公。

07年底搬到张江,租用了三个月的临时办公室,还拉来了几个研究生同学作为研究员,滥竽充数以备“客户检查“(最终客户也没有来),工作情景仿佛几个孩子过家家的游戏。

  再后来搬到向城路。

在30平方的没有星级的写字楼里,和一群早上要高呼口号的公司为伍。

那个总是咯噔坠落一下的电梯,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08年还在这个楼里,换了个50平方的房间,4个人。

拿起研究报告狠拍数也数不清的小强,是每天的必修课。

08年底,变成150平方,6个人,虽然比较简陋,但终于可以见在公司见客户了。

  09年国庆,搬到300平方的五星甲级写字楼,10个人悄悄的夹杂在衣着光鲜的白领里,心中才开始升起自豪感;2012年,把隔壁也租下来,20个人600平方宽松的办公环境,我们不禁豪情万丈。

  说到办公,就想起装修和桌椅。

鼎锋刚成立的时候,一人身兼数职,是基金经理也是研究员,是财务也是出纳,是行政也是总经理,为了省下1000块钱,浦东东明路卖二手办公桌椅的地方,逛得门清。

而现在已经像个大公司一样,按照几十万去做装修和家具的预算管理了。

  这些硬件都见证了鼎锋的成长。

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们的老房东目睹了我们地方越换越大,车越换越好,人越换越多,也心甘情愿成了我们的客户。

2009年初换办公室的时候,老张和我坐在会议室的窗台上抽烟,望着灯火辉煌的陆家嘴(11.83,0.15,1.28%),无限感叹的说“我们终于从黄浦江底爬上岸来了。

  说完硬件想起软件来,那时候,能用上WIND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记得WIND送我们3个月的免费试用,那个安装终端的小何说的“怎么还有在家里办公的私募啊”犹在耳边。

我们2个人用一个终端都觉得比切糕还贵,当时,为了省钱,费尽心机。

找深圳的另外一个私募一起合买终端,找券商的朋友们要两个试用账户,为了省下2万块钱的年费,换了一年的聚源终端。

而现在连公司的实习生都配置上了全功能的WIND了。

  先说营销吧。

资金的募集始终是个问题,尤其是没有光鲜的背景的情况下。

从初次会谈到后继反复交流,到拿到真金白银发起基金漫长的让人经常想放弃。

尤其是阳光化以后一个基金需要协调的方方面面更多,快则3-6个月,慢则6-12个月。

在有产品创新的时候,比如2012年11月成立的鼎锋稳健1期,从研发开始到产品发行整整用了1年。

两个月面对300多理财经理,100个以上的直接客户,20场以上的会议和路演,才告成功。

直到今天,我还觉得07年排队配号买公募基金的情况是一种幻觉。

  08年的时候,和老张、老高一起炮制第一份几百页尽职调查报告,光附件、纪要就做了厚厚的一个书架,充分发挥了我们投行从业时处理复杂庞大文件的能力。

能搜罗到的一切券商、基金的制度、流程、管理规范都成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构建了整个鼎锋的工作框架,沿用至今。

  现在,可以轻松的在文件库里,拿到十数册不同版本的尽调材料。

这些资料,是过去5年投研内核和体系不断优化和实践的成果。

最新的2013版的尽调资料,也在春节前发到各位邮箱了,而且是中英文双语的。

可以从容应对国外的独立第三方的关注和QFII等海外母基金的尽职调查了。

确实坦率和开放也是需要底气的,有了这些,我们就手有利器,心有乾坤。

  每次见完银行和券商后,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和些许恐惧,即便是失败了,至少也是有了结果。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还会有下一次。

鼎锋走的是行业和公司的研究路线,除了聊公司,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善于沟通了,以至于吃饭的时候,不知道该说点天气,还是政治,才不至于冷场,甚至,还要假装打一个并不要打的电话,来避免冷场。

  回想起来,以前和渠道交流的太肤浅,而银行、券商的朋友们是多么的友好而专业,须知他们已经见过太多的“我们”,而我们总说自己是多么聪明,多么与众不同,其实,他们已经被同样的甚至更优秀背景的那一群戴眼镜的,穿半休闲商务装的人,游说了第18遍了,真佩服他们居然没有透露出厌倦的神情,还耐心等待我们说完。

  国外对冲基金收费基本都是2%和20%,降低固定管理费和后端收益罕见之极。

而国内私募基金发行的时候,银行将固定管理费降低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更有大行“后端的20%,我们拿50%。

”真让人怨恨,再想到PE机构要收取2%的固定管理费,让我羡慕嫉妒恨得咬牙切齿。

  但谁又会拒绝和工、农、中、建、交总行的合作呢,即便是失去自我。

面对复杂庞大的机构,鼎锋像一个蚂蚁,而成功的概率几乎是微乎其微,而我们自己都很难说清楚我们的优势所在。

我们告诉自己不要太自卑,要有自信,我们不比别人笨,不比别人懒,毕竟我们投行经验丰富,我们是好样的,我们就是干这个的。

我们确实战略很优秀,仅仅没有历史证明而已,只要给我们时间我们可以证明一切。

  09年底,市场缓过气来的时候,当时定的方向就是全面阳光化,面向主流银行体系建立资金渠道,但投研还要紧抓不能放松。

因为没有专职的机构销售人员,经常和投研同事亲自上阵,被频繁的出差弄得晕头转向,一年200多天在外面跑,一看到飞机舱门关闭就觉得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喘不过气,真怀疑自己得了幽闭症。

  为了提高效率,不光周六、周日用上了,飞机还要专门赶夜航的,可以省下半个白天来工作。

那年正是女儿出生的日子,惭愧啊。

三年以后,逐步看到了工作的成效,现在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主流的中型阳光私募之一。

管理4家总行的TOT,也是7大总行的投顾候选人,这主要来自09、10两年的投研成绩和主渠道的持续沟通。

  记得09年公司营销的豪言壮语是“要么买鼎锋的产品,要么去死”。

这不过是轻狂的我们,想征服商业世界的一个笑谈。

我们把自己看成令人闻风丧胆的大人物,见到再大牌的人,先在心中默念三遍“千万别把他当人”,每次谈完渠道和客户玩笑的总结,就是“我觉得你今天的谈话表现,已经有身价10亿的姿态了”。

  我们过去动用了一切可以想象的募集手段去募集资金,结果往往是悲观预期的下限。

成功了,就以鼎锋典型的低调风格到离公司最近的川菜馆吃一顿算是纪念。

失败了,把狼狈奔波与拒绝失望咽下肚里,笑谈一句“大侠,请重新来过”。

现在,俨然就是一副老手的样子,还有很多创业青年在向我们请教,如何创办一家私募基金,如何募集到第一笔钱。

  我们曾为新增一个100万的客户欣喜万分,现在却对多了2个亿而无动于衷,但这并是麻木忽略小客户,不理解客户。

我经常问自己,会不会把我自己的钱拿给陌生人去管理,答案从否定到肯定,并一直在付诸行动。

所以,我能深刻的体会到客户的感觉,即使我也100个不情愿和一个一个的委托人交流。

客户真心所托,我们一定心存感恩,振作奋起并全力以赴。

  投研

  投研是私募的核心。

好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是私募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之一。

好的投研应当经历过反复牛熊的洗礼,才可以形成。

这几年,经历过每天踏着舞步上班的日子,也品尝过亏得毛骨悚然的恶果。

涨的时候,数着一天赚了多少辆保时捷,跌的时候也惶惶恐恐彻夜难眠。

选对了股票,大有舍我其谁的豪迈,觉得自己站在的世界之巅;选错了股票,也有英雄气短的萎靡,觉得愧之无地,怎么就那么不幸的站在了48元之巅。

  办公室里一直挂着四个大字“心存畏惧”。

老婆到办公室看到说,真好,是怕老婆的意思吗?

其实她哪里知道这是这么多年对市场的敬畏,跟她八竿子打不着。

  07、08年的时候,常穿着西装,夹着笔记本流窜在各大券商的会议上。

因为不是机构客户,没有邀请,蹭会是主题。

一般会上的宏观和策略要么文青味十足,要么晦涩难懂;行业和公司要么千人一面,笼统无味,要么素昧平生,朦胧懵懂。

又没有熟人不太好意思主动交流,会间常躲到洗手间抽根烟,虽然无所事事却显得自己很忙的样子,但是好像并没有发现那些书中描述的身材惹火的职业女性。

  上海是上市公司发行路演的必留之地,尤其在09年创业板发行开始后,上市公司路演的频率极高。

因为没有竞价资格,参加个路演不容易,为了混进会场听一次路演,要搞不少小动作。

开始的惯用伎俩是发鼎锋的名片不管用,就用收集到的基金券商的名片再发出去。

记得一次被拒是因为我就带了这样一张名片,而他们需要两张来防范我们这种人入场。

还记得一次被赶出来是因为客户只面向一对一或一对多。

再后来干脆明目张胆的印了几个基金公司的假名片,混了进去。

香格里拉、索菲特、淳大万丽、星河湾是经常路演的地方,每次路过那里的时候,想着里面觥筹交错,就感慨万千,不知道我们管理资产达到多少才能够在那里成为主角。

  08年第一次接到券商通知,参加一对一的活动时候,还小激动了一下。

因为以前一直不够资格和分量,这次得到一次邀请,自然欣喜万分。

虽然不是我感兴趣的公司,但还是充分准备了一下,狠狠的聊了1个小时。

现在才明白,原来这种质地一般的大块头的一对一,参加的人很少,我被拉去滥竽充数了。

  其实券商的活动一贯丰富多彩,只是过去我们没有成为参与者而已。

虽然没有传说中的私人喷气飞机等我起飞的待遇,但是游艇、体育、晚宴、音乐会、太极、球赛、电影,甚至在德州扑克没有定性为赌博以前也是活动之一。

资产规模上来的好处是银行、券商、第三方开始认真对待我们,认识我们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再像以前那么轻视我们。

经纪业务部和研究所都在向我们示爱,我知道不是因为我们长得帅,而是因为能为他们创造佣金收入。

  现在我们可以给任何一家研究机构分析师打电话,我们的问题并有把握得到耐心的解答。

他们也心甘情愿的花很长时间,来讨论他们对具体某个产业和公司的分析和理解。

新财富的分析师们也常来公司路演,行业和公司的电话会议更是应接不暇,券商机构销售部的sales们也常常关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成为“主流”机构之一,站在了分析、信息的前沿。

  以前总爱用崇拜的目光深情的望着公募的基金经理们,听他们大谈宏观策略,大类资产轮动,组合配置的调整。

对他们的言行奉如至宝,羡慕他们调研还有车接车送,还能与董事长单独交流。

慢慢的发现他们对行业和公司的理解并不是那么深入,稍微问细一点就答非所问,不知所云了,有些逻辑和观点其实也不那么严谨。

据说巨型投资公司高手都是政治斗争的大师,而不是最优秀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

  其实做私募基金经理的人,都是沉迷于股票投资的自以为是金融天才的年轻人,这些人个性坚强、自我驱动、可以不理会传统智慧的约束,投资不受任何制度性约束,可以自由的探索任何认为有价值的、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投资。

大家都在用各种数学、经济、金融工具来实现在股市上盈利,都关心事情的真相,包括经济、社会、政治、行业、企业,直至市场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

他们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投资上,得到的奖励是令人艳羡而迅速的,受到的惩罚也是无情冷酷而决绝的。

  08年最惨的时候30万股摁在跌停上也要一整天才能卖光,第二天还得继续卖,真是心如刀绞。

那些日子夜不能寐,彷徨在小区里满脑子都是股票的影子,哪里还有看花开花落的闲情逸致。

以前还不相信能早起的人,现在无论多么晚睡觉,每天6、7点钟自动醒来。

只要电话铃一响,立刻神经质一样从床上跳起来。

这些都是那时候养成的神经质习惯。

基金经理管理一支产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前途完全靠这一个产品,这种地位是多么的脆弱,一旦业绩不好,可能就不得不黯然退场,无法挽救。

  09年是中证500的牛市,股价从来都不高,高是血压和胆固醇。

每天的股票不是红的都有点不好意思。

自己感觉就像是布拉德皮特一样星光熠熠,浑身充满了让世界燃烧的性感之火。

简直就是“豪情胜过长江水,万里山河尽朝晖”。

有时会想,没准有一天我像《无间道》里的梁朝伟那样永远刻在影迷心中,“对不起,我是基金经理”。

  经历两轮牛熊的压力测试,发现一个猛票并重仓赚到了大钱,中了一个大地雷并重仓亏损,见识了许多戏剧性的场景,迅速而无情的胜利与失败交替变换,基金经理就成熟了。

  在鼎锋这几年比总理忙多了。

从宏观到策略,从行业到个股,从组合到风控,从财务到运营,身份和工作全转换过,全覆盖过。

邮箱里删掉了4万封未读邮件后,还有2万封未读。

手机里每天新增100条左右的未读短信是常态。

巨大的信息量面前,只有时间看深度报告和公司自己的报告了。

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研读讨论,前1个小时还在探讨未来5年的投资方向是“一化两调”(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收入结构调整),下面一个主题立马就变成养海参的透水坝成本几何。

每年3、5个笔记本总要用光。

这样日复一日,听上去令人伤感却让我们乐此不疲。

真的应验了那句话,投资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投资。

我在威基基海滩誓言旦旦的决定不能让投资占据所有时间,把节奏慢下来,结果红舞鞋还是继续穿着,永无宁日。

我承诺的自省和更好的生活很快就淹没在永无止尽的对投资收益的令人发狂的追求中。

  在私募这个行业,也没有什么虚伪的规则,着装、年龄、公司大小都不讲究,唯一重要的就是,你必须获得与风险相匹配的绝对超额收益,业绩、业绩、还是业绩。

没有人关心你的长相、年龄、阅历,关心的就是你的投资价值和能不能持续的在市场上赚到钱。

只要你有能力,你可以不依靠任何人成功。

都说股市充满内幕和欺诈,其实哪里还有这么一个好的行业,能够给年轻人这么一个相对最公平、最公开、最市场化、上不封顶的、最不需要别人给机会的机会?

  鼎锋逐渐被大家贴上了成长股的标签。

我们也确实在成长股上,下了大工夫,有很多独创性的思考。

比如:

高小新、根据地、PE策略、单一市场股票套利策略、刹车带、戴维斯双杀、类固定收益、增强CPPI、混合多策略、双线风控、归因等等。

这些,都是几年下来团队的心血结晶。

  我举一个例子,用多长时间考评基金经理做的好与坏?

指标和标准是什么。

答案是1年时间、绝对超额收益率和最大回撤。

这个问题看似平淡但非常关键,如果考评期是5年,甚至10年,等你做出业绩来,客户早跑光了,客户不会给你这个时间;考评期也不会短,今天的涨幅和明天的跌幅都是幻觉,其实谁又记得去年今天是涨了2%还是跌了2%呢。

短视是私募基金资产流动性的本质特征,而这种短视的结果是我们无法做出长期的投资安排,国内外都是如此。

  2009年王总的加盟,带来了投研新气象,进一步推动了成长股投研的优化和完善,2012年王总取得了前十名的好成绩,这既是王总个人的成绩,也是鼎锋所有团队成员的成绩。

对基金经理来说,钱只是追求的一部分,那种认同感和成就感所带来的,远大于金钱。

或许应验了那首老歌,“生命中如果还有永远,就是你绽放的那一瞬间”。

  你只是一个数字,你的业绩不好,你就是个坏人。

从你丈母娘到扫地的阿姨,都会用怜悯还带点鄙视的眼光看着你。

2012年11月在动车上遇到一个人,闲聊几句问我做什么的,我说是做股票的。

他的眼光立刻充满了同情,直接就问你亏了多少了?

我无语。

你的基金刚下跌了5%,或者一个10%的大盘反弹没有跟上,马上你就会听到“怎么会有人笨到这种程度。

这哥们真是XX”。

  市场上总是流传着XXX赚了几千万,XXX50万起家3年就成几个亿的故事。

其实好事传千里,坏事不出门。

没有人会大肆宣传我在XX上亏了3000万。

任何一个市场,赚钱的总是少数,就像现在比较流行对冲策略、期指套利策略等,券商的积极性自然很高,因为可以带来传统选股几倍几十倍的交易量,但其实让客户赚到钱的基金经理还是少数。

  2011年市场很差,单边下跌没有反弹,很多私募的朋友们黯然离场。

我们也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每个基金经理都无比痛恨被刻上“基金管理失败者”的烙印。

基金经理都是敏感的人,整夜的失眠也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因为发现一个利润区而兴奋,有时只是萎靡,有时想一个股票,有时仅仅因为某一句“大盘都涨了5%,你怎么只涨了2%”的话。

  管理小资金和大资金的区别很大,管理公开产品和非公开产品的区别也很大,因为是管理别人的钱,所以要了解钱的准确诉求,在能力圈范围内进行投资的时间、配置、回撤的调整。

客户都是“骗子”。

见过说自己是高风险承受者,亏光都无所谓的人,也见过最好能保证本金的,不赚钱都行的人,但其实诉求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绝对收益,绝对超额收益,亏了就是不行,赚少了也不行。

  客户的变脸如6月天,可能因为3个月的糟糕表现或者你根本就不知道原因,就把你无情而迅速的抛弃,那么决绝而无法挽回。

四川的一个朋友老T,也是私募基金经理,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投了我们基金100万经常骚扰我,我真的特别想一脚踹出我的基金”,而实际上他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竭斯底里的像小甜甜婉转的歌喉以博取他们的投资。

感同身受。

其实客户都是好人,陌生人这么信任我们,委托了那么多钱给我们,提些要求是应该的,但除了收益率,我们其他服务差得连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但我想收益率就是最好的服务。

  研究、交流、心态调整占据基金经理的绝大部分时间。

心态的调整很关键。

既不能远离市场对市场的变化置若罔闻,整日游山玩水是不行的,也不能每天心情随着红红绿绿上上下下,沉迷于看盘面也不会有很好的收益。

鼎锋这几年做的还不错,我觉得和老张那种从来都不出汗的淡然心态不无关系,估计他办公室着火了他也不着急。

  和08年、09年不同的是,随着研究的集中和深入,我们越来越敢重手某些股票,甚至成为第一大流通股。

唯一原因,就是我们认为比别人更了解这个标的。

用冯仑的话说,算别人算不清的帐,想别人想不清的问题,赚别人赚不到的钱。

过去鼎锋很少碰到流动性的问题,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流动性管理和公平交易也成为基金经理和公司要考虑的事情。

  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带来的自由,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做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

管理私募基金的最大乐趣是每天都会遇到完全不同的挑战,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连轴转并不奇怪,时间是最宝贵的,记得杭州的一个朋友说要是我们都是王八就好了,活1000年,一定能赚1000个亿,斯言如是。

  我觉得这么一段话比较适合描述基金经理—“这个男人面露坚定和疲惫的表情,脸上的皱纹里仿佛写着迷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切格瓦拉式传奇,仿佛一生都在被传递坏消息。

他微微有些驼背,也许是全世界的重担都压在他的肩头。

他只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罢了。

深邃的目光里常有温柔与孤独,举止冷静而优雅,他不是一个狂热的人,只要从镜子里看一眼就知道自己的身体正在走下坡路,身上还留下了不健康饮食习惯和缺乏锻炼的印记。

胖子,回到操场上去吧。

  分析是我们工作的本质。

从09年开始就设想,把办公室的氛围弄成像是在图书馆或研究所,苦于没有精力,于是就四处堆了些书架。

鼎锋对同事们的买书是非常纵容的,我看到报销记录里经常就有几百几百的图书的报销。

  对公司的前景和行为进行分析,试图穿透他们的思想,看穿他们的意图是分析调研的重要目的。

这往往需要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长期经验。

08年我到山东沂蒙山区调研,发现董事长说的每一个字都是我期盼所听到的内容,空间、增长、增长的驱动因素、增长的质量和持续性、竞争优势、明年后年的业绩规划,有定性有定量,如丝竹之沁人心脾,特别喜欢这么解答问题的人,简直恨不得把妹妹嫁给他,回来以后重仓,被腰斩了。

  投资和研究的经验积累很重要,国外很多基金经理和分析师都是一把年纪,不无道理。

我记得第一次调研是到湖北,见到董秘就蒙了,感觉说话都有点哆嗦,毫无思路。

后来调研多了,一年跑几十家上市公司,就变成万金油了,谈笑间就把调研做完了,还交了很多朋友。

  研究创造价值。

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尤其是成长股的研究要求更高、价值更大。

行业研究和公司研究是重点,是配置的基石。

没有深入研究理解的,也不敢重手,就是重手了,一涨一跌就吓跑了也拿不住。

我从来没有发现有基金经理道听途说了个消息,就赚了大钱的。

相反消息类的东西应该主动规避,没有必要去触碰红线。

如果研究端输入的是狗屎,投资端输出结果也是必定狗屎,如果大资金、多产品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像把大便扔到电风扇上了。

  2011、2012年消费类研究员比较苦闷,基本两年都得不到认可。

推荐的股票总那么不给力,有市场和运气的成分。

但只要坚持自己的投研内核不变,终会有拨云见日的那天。

就像我们从未丧失信心,面对大熊我们都是一直想走却从来都是留的。

  私募基金是个新兴的行业,加上近几年市场不是太好,私募基金又不是很透明,不知怎么就成了内部交易、操纵股价、坐庄的邪恶势力代表人,还经常被社会上描述成冷血无情的秃鹫。

其实绝大部分私募基金的从业者和所有人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都是爱自由、爱家庭的好爸爸。

我们的工作目的就是帮投资人赚到钱,只要我们不违法,我们每天在做什么可以,这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行业内在发展要求。

  公司文化

  公司的文化很好,友爱分享、开放坦诚。

从07年起名鼎锋开始,我们就有意识的注意文化的建设,鼎立成器谓之稳健,锋行两刃谓之进取。

几年下来大家共同创建的很多优秀的传统逐步形成,比如我们的午餐文化,虽然会议室里满是菜味,而且要每年要吃掉10多万,但全公司在一起每天中午畅谈交流1个小时,乐在其中。

我知道对年轻人来说,钱才是最重要的,那些崇高的梦想和文化只能排在第二位,但是对鼎锋来说,这是我们走得更远的纽带。

  公司投研、营销、运营基本完全内部公开,这也是多年养成的文化,特别有利于新人的成长。

也正是这种开放坦诚,从鼎锋离职的员工,绝大部分迄今还保持着联系,还在参加着鼎锋的员工活动。

  08年从公司有了第一个员工开始,我们就开始思考如何在这样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进行激励。

2010年起至今,我们也组织了多次正式的、非正式的和其他阳光私募的交流和讨论,但我始终没有看到哪家公司能够很好的解决股权结构和报酬结构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随着成员和规模的增加,日益成为核心问题。

作为奖金的发放者,而不是领取者的地位转换,让我非常痛恨。

可能奖金没有大家期望的那么多,但是我已经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