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册 全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470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60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册 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册 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册 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册 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册 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册 全书.docx

《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册 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册 全书.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册 全书.docx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册全书

九年级全册

 

本书编委会

策划:

余博

主编:

余博

 

前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设化学实验课程目的不是单纯验证知识,而是让学生依据老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背景,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过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在亲自体验中,学会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理性认识。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

这些知识涉及面广,难度适中或倾向简单,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比较熟悉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目前,初中化学实验缺少专门的实验教材,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往往存在实验过程繁杂,或是污染严重,或是实验现象不明显等各种问题。

为此,我们教研组几位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九年级全册)。

本书对部分实验的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试剂,实验方法做了补充,改进与优化。

如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实验1在实验装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取一小块铜片(1.5cm×1.5cm),制作成四周翘起的凹槽,放入小锥形瓶中,用镊子取一红磷,放入铜片凹槽中,然后加热,红磷就会燃烧。

两次质量的称量过程中,锥形瓶内外没有空气的流通,瓶内物质的质量没有损失,保证了称量的准确性。

实验2中,我们用的不是铁钉,而是经过打磨后弯成螺旋状的带柄粗铁丝。

实验的说服力加强了,而且还可以抽动粗铁丝,进行观察铁丝表面的变化,操作既简单又较方便,现象一样很明显,成功率100%。

本书包含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包括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40多个,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类型”“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过程”“问题与讨论”等五个栏目。

实验类型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拓展性试实验。

验证性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探究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另外,拓展性实验,主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验目的”“实验用品”栏目让学生明确实验课的目的,确定实验的方案,步骤,方法,和实验所需要药品与器材。

“实验过程”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查阅资料后填写。

实验后面附有的问题与讨论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讨论,提升表达与交流能力,发展实践与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培养团队精神与协同工作能力。

此外,还穿插着一些化学家的事迹,旨在升华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的信念。

本书第二部分是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试题。

包括安庆市2017年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题,并精选了其它地方中考化学实验操作题,并附上评分标准,供学校师生参考,以便在中考考察化学实验操作时复习前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获取的更好的成绩。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

我们编写本书的首要目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本书的编写难免有很多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学生批评指正。

本书在成稿的过程中也汲取和引用了各位专家、学者,老师的研究成果,并引用了XX文库,知网,中学学科网的部分案例;成稿后,得到了我的老师浙江师范大学蔡亚平教授,杨振曦老师和同学浙江省金华市永康明珠中学杨海建老师以及宿松县的同行的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余博

2017-9-26

 

目录

初中化学基础实验1

实验1物质的变化1

实验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2

实验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

实验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3

实验5酒精灯火焰各层温度的4

实验6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5

实验7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6

实验8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7

实验9分子运动现象9

实验10水的过滤10

实验11水的蒸馏11

实验12氢气在空气里燃烧12

实验13水的组成13

实验14验证质量守恒定律14

实验15木炭还原氧化铜15

实验16二氧化碳与水反应16

实验17鸡蛋壳与醋酸反应16

实验18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17

实验19灭火的原理18

实验20燃烧的条件19

实验21淬火和回火20

实验22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20

实验23金属活动性顺序21

实验2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22

实验25铁制品锈蚀的条件23

实验26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25

实验27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25

实验28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26

实验30自制白糖晶体28

实验31配制不同浓稀的硫酸铜溶液28

实验32自制汽水29

实验3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29

实验34指示剂与酸、碱溶液作用30

实验35浓硫酸的腐蚀性和稀释31

实验36酸的化学性质32

实验37碱的化学性质33

实验38自制“叶脉书签”34

实验39酸碱中和反应34

实验40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35

实验41酸、碱的化学性质35

实验42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36

实验43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37

实验44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38

实验45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39

实验46甲烷的组成元素41

实验47保鲜膜的保鲜作用41

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试题43

试题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43

试题2.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43

试题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44

试题4.探究氢氧化钠溶液的性质45

试题5.探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适宜条件46

试题6.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47

试题7.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47

试题8.探究硫酸铜晶体的分解反应48

 

 

初中化学基础实验

实验1物质的变化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物质的不同变化,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熟悉液体的取用、加热、滴加、倾倒,固体颗粒的研磨、溶解等操作。

实验用品: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火柴、玻璃片、研钵(研杵)、单孔塞;

蒸馏水、硫酸铜晶体、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在试管中加入约五分之一体积的水,用铁架台固定,点燃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玻璃片上有

在此变化过程中,水由液态受热变成态的水蒸气,而后遇冷凝结成液态水,水本身发生变化,新物质生成。

2.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研碎。

蓝色颗粒状胆矾变成了。

胆矾从状固体变成状固体,新物质生成。

3.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研碎的胆矾粉末并加入少量水,振荡,直至硫酸铜全部溶解为止。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数滴氢氧化钠溶液。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有

说明该变化过程中,物质生成。

4.如图所示,取少量块状石灰石放入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石灰石表面出现,澄清石灰水。

证明石灰石与稀盐酸作用,生成了。

该变化中新物质生成。

问题与讨论:

1.化学变化中常常伴有哪些实验现象?

2.请各列举2-3个生活中属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实验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能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初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木条、集气瓶;氧气、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氧气是色味的体。

二氧化碳是色味的气体。

物理性质包括、、

和密度、硬度等。

2.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分别慢慢的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氧气中的木,

二氧化碳中的木条。

说明氧气可以燃烧,

二氧化碳燃烧,

也支持燃烧。

问题与讨论:

1.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1)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属于;

(2)加热碳酸氢铵能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属于;(3)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

2.通过上述实验,请你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实验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并描述变化现象;

2.学习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等基本操作;

3.初步学习书写实验报告的方法。

实验用品:

烧杯、火柴、小刀、玻璃管、蜡烛、水、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2.猜想与假设

(1)蜡烛燃烧生成水;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

依据蜡烛能燃烧,从三个阶段对蜡烛的物理性质、火焰温度以及燃烧产物等进行探究。

(2)实验流程:

认识蜡烛点燃前的物理性质→观察火焰分层情况→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观察燃烧后的现象→认识蜡烛及其燃烧。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等。

蜡烛是色、

味的体。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观察。

蜡烛被小刀;

蜡烛是水面上。

蜡烛的硬度

蜡烛的密度水;蜡烛溶于水。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等。

蜡烛火焰分为层,火焰最暗的是火焰最亮的是

 

用火柴梗平放入烛焰中,约1S后取出。

火柴梗部位炭化。

说明蜡烛火焰温度最高。

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

烧杯壁有。

说明蜡烛燃烧时有生成。

将烧杯迅速翻转,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

说明蜡烛燃烧时有生成。

观察蜡烛熄灭后的现象

用火柴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蜡烛燃烧。

说明“白烟”具有性。

问题与讨论:

(1)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学习上有哪些特点?

 

实验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习水槽、集气瓶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2.初步学会收集、检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

3.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实验用品:

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火柴、木条、导管、胶头滴管、酒精灯、水、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有什么不同?

2.猜想与假设

(1)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多;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少;

(3)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多。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

依据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越多,木条燃烧越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还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对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相关实验,比较它们成分含量的不同。

(2)实验流程:

收集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检验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检验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认识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不同。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

(2)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

(3)取一瓶呼出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伸入一根点燃的小木条,观察燃烧现象。

小木条在空气中,在呼出气体中。

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4)取一瓶呼出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滴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呼出气体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而空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

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

(5)取两块玻璃片,一片置于桌面上,一片对着哈气,对比观察玻璃片表面。

哈气的玻璃片表面出现,而置于桌面的玻璃片上。

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问题与讨论:

(1)检验二氧化碳存在的方法是什么?

(2)现有三瓶未贴标签的无色气体,它们是空气、氧气、二氧化碳,请你将他们一一鉴别出来。

实验5酒精灯火焰各层温度的探究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探究酒精灯火焰各层的温度;

2.学会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酒精灯火焰中各层的温度高低如何?

2.猜想与假设

(1)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酒精灯火焰的内焰温度最高。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

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并依据放入火焰中火柴梗的炭化程度,判断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2)实验流程:

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验证酒精灯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

酒精灯火焰分为层,

火焰最暗的是层,

火焰最亮的是层。

 

用火柴梗平放入烛焰中,约1S后取出。

火柴梗部位炭化。

说明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

问题与讨论:

(1)酒精灯火焰为什么外焰的温度最高?

 

(2)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加热?

实验6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学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实验用品:

弹簧夹(止水夹)、带燃烧匙和玻璃导管的橡皮塞、酒精灯、火柴、烧杯、集气瓶;红磷、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做上记号,并将瓶内剩余体积均分为五等份。

2.用止水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红磷燃烧发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

文字表达式:

3.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问题与讨论:

1.实验中为什么红磷的量要足?

 

2.红磷熄灭后,若不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出现什么结果?

为什么?

 

【化学家的事迹】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

生于巴黎,因其税务官的身份在1794年法国大革命时被处死。

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种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种分类新体系。

拉瓦锡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

拉瓦锡之于化学,犹如牛顿之于物理学。

实验7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作用;

2.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火柴、量筒;木条、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固体。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有怎样的作用?

2.猜想与假设

(1)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2)二氧化锰可以减慢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3)。

3.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

依据一定量的过氧化氢中有无二氧化锰和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过氧化氢量的不同,所产生的实验现象,研究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

(2)实验流程:

检验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有无氧气产生→检验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加入二氧化锰有无氧气产生→检验二氧化锰中多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有无氧气继续生成→分析得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表达式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3)在上述试管中没有气泡产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待试管中又没有有气泡产生时,重复上述操作。

文字表达式:

问题与讨论:

(1)综合

(1)—(3)中的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

提出问题、、、及反思与评价。

实验8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大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装好水)、烧杯、坩埚钳、药匙;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细铁丝、小木条、火柴、棉花。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一、氧气的制取

1.检查仪器、药品,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与状态。

2.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导管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双手握住试管,观察。

3.当装置不漏气时,拔下橡皮塞,向试管内放入约7g~8g的高锰酸钾。

将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处,然后用带有导气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

把该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

4.在水槽中用烧杯向集气瓶中注满水,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5.加热试管。

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6.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

当导管口放出的气泡时,把导管口伸入到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开始收集气体。

瓶中的水被气体排完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将集气瓶移出水面,并正放在桌面上。

用同样的方法将其余两个集气瓶中收集满氧气。

(其中一瓶中留有少量水)

7.移出导管并停止加热。

高锰酸钾是色的体。

 

导管口气泡产生。

 

集气瓶底

(填“有”或“无”)有气泡。

 

收集到氧气是色的气体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应向倾斜,这样做的目的是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要先

,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放在的部位加热。

氧气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是因为。

刚开始冒气泡不能马上收集是因为。

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先撤出水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是为防止

二、氧气的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用钳锅钳夹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发红,然后慢慢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里。

(2)燃烧停止后取出钳锅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用砂纸打磨去锈,将铁丝拧成螺旋状,在底端系一根火柴。

(2)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氧气的集气瓶。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发出光,用手触摸集气瓶壁。

澄清的石灰水变。

砂纸打磨后铁丝是色。

铁丝在氧气中

燃烧,生成色固体。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并放出。

 

证明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生成了。

文字表达式:

证明铁丝能在氧气中,放出

,生成物的名称是。

文字表达式:

 

三、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

问题与讨论:

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根据什么现象判断集气瓶里已经集满氧气?

2.氧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

为什么?

如何验满?

3.为什么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

为什么?

4.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

铁丝底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什么?

将铁丝伸入集气瓶时,是慢慢伸入还是迅速伸入?

为什么?

 

【化学家的事迹】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JosephPriestley(1733~1804),发现氧气的伟大英国化学家。

1733年3月13日生于利兹城附近的菲尔德黑德,1804年2月6日卒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诺森伯兰。

1765年获爱丁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他的职业是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176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82年当选为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外国院士。

 

实验9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量筒、滴管和玻璃棒的使用;

2.能运用分子的观点,对所观察的实验现象作出适当的解释。

实验用品:

烧杯、量筒、滴瓶、玻璃棒;浓氨水、酚酞溶液、蒸馏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分子是运动的吗?

2.猜想与假设

(1)分子式运动的;

(2)。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

利用浓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研究分子的运动。

(2)实验流程:

检验酚酞溶液遇的蒸馏水变色情况→检验酚酞溶液遇浓氨水的变色情况→滴有酚酞溶液的水和浓氨水在互不接触的情况下的变色情况→分析得出分子唉不停地运动。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烧杯A中溶液的颜色

酚酞溶液遇水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酚酞溶液遇浓氨水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右图)。

观察几分钟。

烧杯A中

烧杯B中

问题与讨论:

分子观点认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按照这样的观点,上述实验中,A烧杯内的酚酞分子在运动中也会有部分进入B烧杯,从而使B烧杯内的液体也变红。

但实验中并未观察到B烧杯内的液体也变红。

这一现象如何解释?

【化学家的事迹】

约翰·道尔顿(公元1766~公元1844)英国科学家,在19世纪初把原子假说引入了科学主流。

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附带一提的是道尔顿患有色盲症。

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曾经问世的第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

道尔顿作为一个身患色盲的人,能够做出如此伟大的成就,更让后人感受到了一位科学巨人的伟大光辉。

实验10水的过滤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学会制作过滤器;

2.练习过滤的操作。

实验用品:

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过滤器的制作。

如图所示,取一张圆形滤纸,

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如果漏斗与滤纸之间有气泡,就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