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117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

2、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就是使人的劳动与劳动对象连接起来的媒介物。

3、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即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4、简答,科技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

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反应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辨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在:

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能有效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要求时,生产关系就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们的生产关系,研究人们在不同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从而揭示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8、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反映了经济过程运行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三种类型:

各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9、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即经济规律作为经济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具有不以人们一直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这种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的客观性决定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独立于人们的意志之外而存在的。

任何人,包括任何阶级、政党、国家和领袖人物、精英等,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10、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即自己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1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1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13、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交换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量的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表现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既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

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支出了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就无抽象劳动可言。

两者的区别在:

具体劳动考察的是劳动的特性,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无法比较,表明的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考察的劳动的共性,在质上相同,在量上有异,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15、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不同生产条件的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在同一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6、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差别:

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这种差别具有相对性,即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区别的标准是不同的,在一定时期内,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是一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的复杂劳动可以变成简单劳动,整个社会简单劳动的标准会比过去提高。

17、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商品价值量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8、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原因:

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9、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一对一)、扩大的价值形式(一对多)、一般价值形式(多对一)和货币形式(兑换右面固定为货币)。

(公式特点)

20、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2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22、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3、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

24、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

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5、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26、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调解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7、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其运动公式如下:

W(商品)——G(货币)——W(商品)

(2)作为资本的货币,其运动公式如下:

G(货币)——W(商品)——G(货币)

28、劳动力称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根本条件。

29、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劳动者必须是人身自由,劳动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

30、价值的形成过程既是物化劳动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又是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31、再生产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无偿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32、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资本的本质。

33、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3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公式:

 

3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这种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6、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尽可能的剩余价值的目的。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要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全部过程。

37、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38、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也称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实际购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公式:

 

39、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划分,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在原有基础上不变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在扩大基础上的再生产。

4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多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1)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41、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来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不能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工人消费,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追加投资,即资本积累。

42、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43、资本有机构成(怎么去核算,例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通常用C(固定资本):

V(可变资本)来表示

44、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就是失业人口。

三种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45、无产阶级的贫困是指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恶化。

4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主要表现:

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产品的社会化。

47、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矿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循环可用公式:

 

第一阶段为购买阶段:

 

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

 

第三阶段为售卖阶段:

 

48、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资本周转的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两部分组成。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

公式:

 

49、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械、设备、工具的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1)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2)周转时间不同;(3)价值回报方式和期限不同;(4)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50、例如,假定有甲、乙两个企业的预付可变资本相等,都是10万元,两个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也一样,都是100%。

甲企业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快,一年周转5次,,而乙企业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慢。

一年只周转2次,根据上述公式可计算出甲乙两个企业的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如下:

甲企业:

 

乙企业:

 

51、个别资本就是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二者的共同点:

(1)运动的内容相同,二者都包含生产剩余价值或资本增值的生产消费;

(2)运动的形式相同,二者都依此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各自完成自己的循环。

(3)运动的过程相同。

二者都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运动的目的相同。

二者都是为了价值增值,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二者的区别:

(1)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生活消费。

(2)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媒介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3)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资本的流通,也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

(4)社会资本的运动,既要考察价值补偿,也要考察实物补偿。

52、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总和。

实现需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

5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的基本条件,两大部类的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公式:

Ⅰ(V+m)=ⅡC

5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必须具有两个前提条件:

(1)第Ⅰ不二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

公式:

Ⅰ(C+V+m)>ⅠC+ⅡC或Ⅰ(V+m)>ⅡC

(2)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公式:

Ⅱ(C+V+m)>Ⅰ(V+m/x)+Ⅱ(V+m/x)

或Ⅱ(C+m-m/x)>Ⅰ(V+m/x)

 

5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主要特点表现在:

(1)危机爆发的周期缩短。

(2)危机的阶段性模糊。

(3)危机的冲击力减弱,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较小。

56、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公式:

k=C+V商品价值公式变转化为W=k+m。

57、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公式:

 

58、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原因,利润怎样变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目的是为了取得有力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竞争的结果使各企业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因为,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的利润率,会把自己的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这就引起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

原先利润率搞得部门,由于资本流入,生产规模扩大,供给增加,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会造成商品供过于求,必然引起商品价格下降,因而利润率也随之下降。

相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的流出,生产规模缩小,供给减少,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会造成商品供不应求,必然引起商品价格上涨,利润率也随之提高。

这种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各部门产品价格不断涨落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大致相当时,才会暂时稳定下来。

部门之间的竞争,即表现为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也表现为新增资本向利润率较高部门的投入。

这样,由于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59、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取代了价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但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原因:

(1)从个别生产部门来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平均利润的形成,只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

(2)从个别部门来看,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不一致。

但从全社会来看,由于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因此,生产价格总额必然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价值的任何变动都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并且二者变动的方向是一致的。

60、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61、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玛丽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62、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只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63、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因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种平均利润。

64、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利息量和接待资本量的比率。

公式:

 

65、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平均利润率的水平;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66、资本主义地租,本质上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67、级差地租是指农业资本家因租种较好的土地而交给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超额利润。

68、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不同等级。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经营权垄断。

两种形式:

级差地租Ⅰ是指由于不同地块肥沃程度差别和土地位置的优劣,租种肥力较好,位置较优的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地租。

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9、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社会的资本平均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70、土地价格:

公式:

 

71、自由竞争,就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

生产集中就是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品的生产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垄断是独占,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某种协议,对某个或某些部门的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产品价格等实行操纵或控制。

72、垄断的组织形式:

短期价格协定、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莱恩

73、金融资本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形式,掌握这种庞大的金融资本的最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就是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的形式实现的。

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对企业实行层层控制的一种制度。

74、垄断利润是凭借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远远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是指在垄断组织操纵下,可以保证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市场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采用人为抬高的价格出售,垄断低价就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认为压低的价格。

75、垄断统治下的竞争:

(1)垄断与竞争并存。

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实在激烈的竞争中进行的。

垄断产生于自由竞争,并且代替自由竞争,但却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使竞争更加激烈起来。

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

竞争是一般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除了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各个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家,都力图巩固和发展自己,削弱和吃掉对方,因而必然造成更加激烈的竞争。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竞争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同一部门的垄断组织之间,为控制本部门的生产、销售和原料来源等而进行的激烈竞争,不同部门的垄断组织之间,进行渗入和反渗入的斗争;二是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是指他们之间存在着扼杀于反扼杀、控制与反控制的而斗争,其手段主要是依靠进入壁垒排挤中小企业、通过转包等形式控制中小企业、通过买方垄断掠夺中小企业;三是垄断组织内部竞争。

大多数垄断部门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公司,它们或者在竞争中加强各自的垄断地位,或者通过不同形式的勾结实行寡头垄断,主要形式:

在垄断企业进行价格协调的同时,继续进行公开的、隐蔽的价格竞争;垄断企业还进行着广泛的非价格竞争纳入较安全的轨道,因而成为寡头垄断企业竞争的主要形式。

76、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主体不同、竞争的手段不同、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竞争的范围不同。

7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7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收偶然的,从根本上说,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

主要表现:

(1)市场问题日趋严重;

(2)规模巨大的社会化生产和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建立,以及对传统工业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都需要投入巨额的资本,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3)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建设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等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建立大型科研和实验机构,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等,这些都需要国家规划和调节;(4)随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客观上要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国民经济中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增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错综复杂,都需要进行社会规模的调解与协调,这只有国家干预经济才能实现;(5)科学技术开发与研究的社会化,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6)科技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使工人阶级的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失业现象日益突出,贫富差距更趋严重;(7)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要求国家采取各种措施缓解经济波动。

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是垄断资本利益的重要,但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调解不断激化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调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用国家有形的手来弥补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缺陷,于是私人垄断资本便日益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

7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1)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合为一体;

(2)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8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替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而是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国家日益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的基础上,国家作为总资本家,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是因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来维护垄断统治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采取的一些手段;资产阶级国家既然是作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总代表,就必然不同于个别垄断或垄断资本集团,而是凌驾于个别私人垄断资本至上。

81、生产国际化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

资本国际化,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不断运行的过程。

资本输出,指垄断资本家、垄断财团和资本主义国家,为攫取垄断高额利润或谋求其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和贷款。

资本输出按形式分两种:

一是借贷资本的输出,二是生产资本的输出。

82、资本国际化的必然性(论述):

首先,资本国际化是社会再生和追逐利润的要求,其次资本国际化是竞争的压力和资本积累的要求,再次资本国际化是阻止利润率下降的要求。

最后,资本国际化是过剩资本寻找出路的要求。

83、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8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确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85、跨国公司,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型垄断企业。

86、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大题):

跨国公司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有利于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推动了贸易的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国际技术转移的有效通道。

87、反全球化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

全球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制度性原因;全球化缺乏管理;全球化引发了很多整治问题。

88、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区域性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各自的及共同的经济利益,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基础上,相互采取比区域外国家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调节机制上结合成经济联合组织或国家经济集团。

89、区域经济一体化原因:

是各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实际需要;是国际经济关系调整的需要;现代交通运输业和通信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90、社会主体初级阶段两层含义: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对着两层含义进一步解释: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