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870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骨伤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骨伤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医骨伤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医骨伤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医骨伤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骨伤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中医骨伤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骨伤期末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骨伤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中医骨伤期末复习资料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第一章:

发展史

1、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2、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

3、南朝《刘涓子鬼遗方》--最早外伤科专书。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破伤风是创伤后并发症。

提出清创四要点:

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正确包扎。

为后世清创手术奠定理论基础。

5、《千金方》:

颞下颌关节脱位复位后采用蜡疗、热敷、针灸等外治法。

6、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证型。

记载髋关节脱位,手牵足蹬法治疗髋关节脱位。

椅背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

7、《洗冤录集》——第一部法医学专书。

8、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将麻药用于整复,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9、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

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1958年《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提出四项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第二章诊断

检查顺序:

视触叩听—》关节活动—》测定肌力—》测量—》特殊检查—》神经—》血管

肢体长度测量:

上肢:

肩峰——桡骨茎突/中指尖上臂:

肩峰——肱骨外上髁

前臂:

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下肢:

髂前上棘/脐——内踝下缘大腿长度:

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

小腿长度:

膝关节内缘——内踝//腓骨头——外踝下缘

肢体周径测量:

粗于健侧:

伴畸形——骨折、关节脱位;无畸形——筋伤肿胀。

细于健侧:

肌肉萎缩

肌力检查:

肌张力:

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

肌容量:

观察有无肌肉萎缩、挛缩、畸形。

0级:

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1级:

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2级:

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

3级:

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4级:

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5级:

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临床检查方法

1.摸法:

用途:

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关节脱位)、摸肿块

常用手法:

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

2.特殊检查法:

(1)颈部

分离实验(疼痛减轻为阳性);

颈椎间孔挤压实验(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神经根型颈椎病)。

(2)腰背部

直腿抬高试验(腰椎间盘突出);拾物试验(儿童脊柱前屈障碍);仰卧挺腹试验(腰突)。

(3)盆骨

骨盆挤压试验、骨盆分离试验(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屈膝屈髋试验(闪筋扭腰、劳损,或者有腰椎椎间关节、腰骶关节或者骶髂关节等病变,腰突症阴性);

“4”字试验(骶髂关节、髋关节病变);

梨状肌紧张试验(梨状肌综合征)。

(4)肩部

撘肩试验(肩关节脱位。

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表示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或肱二头肌长头腱炎)

直尺试验(表示肩关节脱位、三角肌萎缩)

疼痛弧试验(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其上肢,当肩外展到60°~1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

这一特定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由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撞击所致。

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

冈上肌肌腱断裂试验

(5)肘、腕和手部

腕伸肌紧张试验(多见于网球肘)

握拳尺偏试验(嘱患者作拇指内收,并屈曲各指,在紧握拳后向尺侧偏时疼痛加重,表示患有桡

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说明三角软骨损伤)

手舟骨叩击试验

指浅屈肌试验(检查手指的近端指间关节、肌腱断裂、阙如)

指深屈肌试验(检查手指的远端指间关节、肌肉断裂或神经支配障碍)

(6)髋部

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托马斯征。

检查髋关节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髋关节区区挛缩畸形)

“望远镜”试验(检查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蛙式试验(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下肢短缩试验(艾利斯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髂胫束紧张试验(Ober征髂胫束挛缩)

(7)膝部

回旋挤压试验(麦氏征,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

挤压研磨试验(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损伤)

抽屉试验(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侧方应力试验(检查内外侧副韧带)

浮髌试验(关节腔内有积液)

(8)踝部踝关节背伸试验(鉴别腓肠肌、比目鱼肌挛缩)

第四章创伤急救

1、急救的原则:

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

2、创伤救护的步骤:

复苏,通气,止血(指压法、加压包扎法、填塞法、止血带法),包扎,固定,搬运。

并积极预防和治疗休克等并发症。

*止血带法:

上肢上1/3处,大腿中上1/3处。

每小时放松2-3分钟,不宜超过4小时。

3、清创术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细菌,使污染伤口转变为干净伤口,缝合后能一期愈合。

时间:

6-8小时内,一期愈合;24小时内,未感染可清创;24小时以后,清创、引流、二期处理

准备:

麻醉、剃去毛发、清洗消毒(生理盐水/或加3%H2O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因各种原因造成骨筋膜室内组织压力急剧增高,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性坏死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体征。

常发生在小腿、前臂,多见于胫腓骨骨折,桡尺骨干双骨折,肱骨髁上骨折。

临床表现:

5p:

疼痛、苍白或发绀、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其他:

皮温升高,肢体肿胀,肌肉瘫痪

治疗:

切开减压、切开处理、药物(抗感染,脱水、消肿、降低室内压)

严重后果:

导致神经以及肌肉坏死。

挤压综合征

指肌肉丰厚部位受重物长时间压迫,解除后出现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急性肾衰竭和低容量性休克等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

局部:

压迹、红斑、水疱,局部肿胀僵硬、皮下瘀血、冰冷、苍白发绀,远端动脉搏动减弱,伤肢麻木、瘫痪。

全身:

肌红蛋白尿、高血钾症、酸中毒及氮质血症、休克。

治疗:

急救:

补液、解除压迫、镇静止痛、碱化尿液、补充血容量、固定患肢。

患肢处理:

切开减压、截肢(无血运,全身中毒症状,合并特异性感染)

保护肾功能,其他治疗(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

第5章骨折

第一节概论

1、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2、病因病机:

1)外在因素: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持续疲劳。

2)内在因素:

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骨本身的病变

3、骨折的分类

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骨折、开放骨折。

2)根据骨折线形态分类:

横断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儿童)、嵌插骨折(常见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裂缝骨折(颅骨、肩胛骨)、骨骺分离、压缩性骨折(脊柱、跟骨)

3)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类:

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

①稳定骨折:

复位后经过适当固定不容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断骨折、压缩骨折等。

②不稳定骨折:

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4)骨折损伤程度:

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

5)据骨折后就诊时间分类:

新鲜骨折(2周内),陈旧性骨折(2周以上)

6)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

外伤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骨折前骨折部位有病变:

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

7)骨折后有无神经血管脏器损伤:

单纯性骨折,复杂性骨折

4、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外伤史。

2.临床症状:

局部可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3.体征:

局部压痛,纵轴叩击痛,畸形,骨擦音及异常活动是骨折特有的体征。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最基本方法)。

CT、MRI检查。

5、合并伤:

骨折合并血管神经、内脏损伤。

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4、5指屈曲不全、不能外展内收、不能夹紧纸片、感觉障碍;

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

正中神经损伤1、2指不能屈曲,3指屈曲不全,拇指不能对掌;

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感觉障碍。

并发症:

早期:

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多脏器衰竭(MODS)等。

晚期:

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损伤性骨化、缺血性肌挛缩、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和关节僵硬等。

愈合(三期)

血肿机化期(骨折后3周内)气滞血瘀原始骨痂形成期(后4-8周)营血不和

骨痂改造塑形期(8周以后)肝肾不足

临床愈合标准(第2、4项的测定须慎重,防止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④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骨性愈合标准:

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②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影响因素:

年龄、健康状况、骨折断面的接触、断端血运、损伤程度、感染、治疗

治疗:

1.复位:

闭合复位(手法、持续牵引),切开复位

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功能复位(对线、对位、长度(儿童下肢短缩<2cm,成人<1cm))

2.固定:

外固定(夹板、石膏、外固定器、牵引)

内固定(克氏针、钢板螺丝钉、髓内钉)

3.药物治疗:

(瘀去、新生、骨合)

分三期:

早期,即血肿机化期(骨折后3周内),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中期,即原始骨痂形成期(后4-8周),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晚期,即骨痂改造塑形期(8周以后),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

练功,主动、被动锻炼。

骨折愈合异常:

包括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

上肢骨折

1、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1/3及中外2/3交界处,易损伤锁骨后方的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

常用“∞”字绷带固定。

2、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肱骨大小结节与肱骨干交界,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易发生骨折。

多因跌倒时手掌或肘部先着地,传达暴力所引起。

临床分型:

裂缝骨折、嵌插骨折、外展型、内收型、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外展型:

常伴有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

体征:

肩部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

非嵌插骨折可触及成角畸形并伴骨擦音。

3、肱骨干骨折肱骨中下1/3骨折可损伤桡神经。

上、中1/3骨折:

多因直接暴力所致,多为横断、粉碎性骨折。

下1/3骨折:

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常呈斜形、螺旋骨折。

*合并有桡神经损伤有垂腕畸形及虎口区感觉异常;

4、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内外上髁以上2cm以内的骨折。

(涉及肱动脉和正中神经)

肱骨外髁与肱骨纵轴形成30°~50°前倾角,上臂与前臂纵轴形成10°~15°的提携角。

分型:

伸直型,最多见。

固定:

肘关节屈曲90-110°三周。

屈曲型。

固定:

肘关节屈曲40-60°2周,逐渐屈曲至90°1-2周。

粉碎型。

肘后三角:

肘关节有三个显而易见的骨性标志构成肘后三角,它们是鹰嘴突、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

伸直时三点处于同一水平线,屈曲时此三点为一等腰三角形。

☆肱骨髁上骨折,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可与肘关节后脱位鉴别。

若患肢血液循环障碍伴剧痛、麻痹、苍白、桡动脉搏动消失,为缺血性挛缩。

本病远期易并发肘内翻畸形。

5、肱骨外髁骨折常见关节内骨折。

可发生肘外翻畸形。

肘后三角关系改变。

固定:

屈肘90°。

6、尺骨鹰嘴骨折间接暴力。

固定:

无移位,屈曲20-60°夹板固定3周。

有移位,屈曲0-20°夹板固定,前后超肘,3周,后渐改为屈肘90°12周。

7、桡骨头骨折可导致前臂旋转障碍或创伤性关节炎。

若关节面塌陷>30°,手术。

8、桡尺骨骨折复位应使骨间膜上下松紧一致,并预防骨间膜挛缩。

6、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又称孟氏骨折,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尺骨滑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