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648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2.docx

《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2.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2.docx

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2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听觉障碍概述

一、听觉原理与听觉障碍

(一)人的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的听觉系统主要由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和大脑颞叶部位的听觉中枢几部分构成。

1.外耳部分:

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2.中耳部分:

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

3.内耳部分:

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4.听神经

5.听觉中枢

外耳、中耳是听觉系统的传音部分,内耳以上至听觉中枢是听觉系统的感音部分。

(二)声波的传导途径和听觉特性

1.声波的传导途径

气导:

声波通过空气介质传导到耳内的途径。

骨导:

声波通过骨传导途径传入内耳。

2.听觉特性

听觉是对声波物理性质的反映。

声波具有三种基本物理特性:

频率、振幅、波形。

反映这三种特性的主观感受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敏感程度,对1000——3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

人们日常讲话的声音频率在300——3000赫之间,临床听力检查则将500——2000赫定为语言频率。

如果儿童在这个范围内听力损失最严重,就难以听到别人的讲话声,也难以通过听觉途径模仿发音和说话。

所以,语言频率范围往往被称为听觉的紧要区域。

(三)听觉障碍的定义

听觉障碍: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难能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定义:

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二、听觉障碍的分类

按听力损失的程度:

分为聋和重听

表1-1各种听觉障碍标准对照

听力损失程度(dB,听力级)

中国标准

WHO、ISO标准

伤残人

奥运会标准

类别

分级

分级

程度

>110

一级聋

G

全聋

可参加世界

聋人运动会

91-110

F

极重度

71-90

二级聋

E

重度

56-70

重听

一级重听

D

中重度

41-55

二级重听

C

中度

26-40

B

轻度

0-25

A

正常

上述标准中,听力损失程度是指三个语言频率(500、1000、2000Hz)听力损失的平均值,聋和重听均指双耳,若双耳听力损失程度不同,以损失轻的一耳为准,如果一耳是聋或重听,另一耳听力损失平均值等于或小于40分贝,在我国就不属于听觉障碍的范畴。

按听力残疾的性质:

分为器质性耳聋和功能性耳聋

按听力残疾发生的部位:

分为传音性、感音性、混合性和中枢性耳聋

按听力残疾发生的时期:

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耳聋

听力残疾标准及分级(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听力残疾一级:

   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极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91dBHL,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不能依靠听觉进行言语交流,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极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极严重障碍。

听力残疾二级:

   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90dB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重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听力残疾三级:

   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61-80dB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中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中度障碍。

听力残疾四级:

   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dB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轻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轻度障碍。

三、听觉障碍的出现率和致残原因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出现率

   指在特定时间内在所有儿童中听力残疾儿童所占的比例。

我国在0-14岁儿童中听力残疾儿童占2.8‰,占残疾儿童总数的10%。

我国听觉障碍儿童的出现率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年龄上,学龄前阶段听觉障碍儿童人数少于学龄阶段听觉障碍儿童人数;在性别上,男性听觉障碍儿童多于女性听觉障碍儿童;在地区上,乡村残疾儿童多于城市。

残疾人数及其比例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推算出本次调查时点的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据此得到2006年4月1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

与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残疾标准仍较严格,残疾人比例也较低。

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残疾人比例约为全球总人口的10%。

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

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14.86%

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

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

肢体残疾2412万人,占29.07%

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

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

多重残疾1352万人,占16.30%

(二)听觉障碍的致残原因

导致听觉障碍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有先天遗传性疾病、听觉器官先天发育不全。

从外部原因看,婴儿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三个阶段若受到有害因素影响,会造成儿童听觉障碍。

此外,还有不少儿童发生听觉障碍的原因不详。

第二节听障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一、国外听障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听力残疾儿童教育的产生

听力残疾儿童教育的产生与实施听力残疾儿童教育的学校的产生不是同步的。

聋教育的起始年代要早于聋校的建立。

从现有文献记载,西班牙的庞塞被认定是从事聋人教育的第一人。

听力残疾儿童的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

世界上第一所聋校是在1760年在法国巴黎建立,创办人是德·莱佩。

自巴黎聋校问世,欧美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学校。

世界上第一所专门为聋生开办的综合性大学——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6年。

二、我国听障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887年,美国传教士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聋校——启喑学馆。

解放前,我国民间一些热心人士办了一些私立聋校。

比较著名的是近代实业家张謇于1916年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南通盲哑学校。

1927年由国民政府创办的南京市盲哑学校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公立特殊学校。

新中国的听力残疾儿童教育

三、听障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早期教育的提倡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

(二)多种教育安置形式的出现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四)多学科多方面的参与

(五)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定

第三节听觉障碍的诊断

一、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是观察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受到声音刺激后有无相应的行为反应,而间接地推断其听力是否正常的方法。

比较适用于年龄小,还不懂事的婴幼儿。

但它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精确数据指标的测听方法。

它只能提供可疑的信息,供进一步检查时作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儿童听觉障碍的结论。

二、听力测查法

听力测查法是由检查者对被检查者主动实施听力检查,因而是一种直接检查听力状况的方法。

分为主观测听法和客观测听法。

主观测听法是测查时需要被测者对声音刺激主动作出反应的测听方法。

客观测听法是测查时不需要被测者主观配合的测听方法。

主观测听法包括:

语声测听、哨声测听、击掌测听、音叉测听、纯音听力计测听、儿童听力计测听、语言测听等。

客观测听法有电反应测听、声导抗测听等。

 

第二章听觉障碍儿童的认知

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即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学习等。

第一节听觉障碍儿童的感知活动

一、听觉障碍儿童感知活动的特点

听觉是人们接收外界信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之一。

听觉障碍儿童丧失了听觉功能,他们的感知较正常儿童少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导致了他们在感知方面的一系列特点。

(一)感知活动受到局限

1.听觉障碍影响了知觉的完整性。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的完整性取决于感觉材料的丰富性。

听觉障碍儿童的知觉形象主要是视觉形象,或视觉、触觉和动觉的综合性形象,不易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性形象。

2.缩小了感知的范围

3.不能利用声音识别物体的某些特性。

(二)不能利用声音进行定向

(三)使视觉发生明显变化

1.视觉反应时。

2.对物体的视觉认知。

3.视觉补偿能力得到较大发展。

4.视觉表象更清晰、更完整、更接近实物。

(四)触觉、振动觉和言语动觉更具重要性

1.触觉和振动觉部分地代偿听觉功能。

2.言语动觉对听觉障碍儿童学习口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一)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特点

2.自觉性差

3.缺乏选择性

4.整体性不强

5.概括性不高

(二)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3.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4.尽可能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感知和观察活动。

5.要注意直观形象和语言的及时结合。

6.科学地运用"观察教学",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第二节听觉障碍儿童的注意

一、听觉障碍儿童注意的特点

1.引起注意的刺激源主要来自视觉对象

2.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有意注意发展迟缓

3.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4.注意分配更加困难,较多用注意的转移代替注意分配

5.注意难以随任务的变化而适时转移

6.有意后注意发展水平较低

 

二、注意规律在聋校教学中的运用

(一)从师生双向活动的角度,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1.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迎接上课。

2.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3.优化教学环境。

(二)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教室环境要整洁淡雅,物品放置有序。

2.教师着装要讲究,课上课下有别。

3.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宜。

4.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5.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化、形象化。

(三)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2.严格要求,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

3.课堂组织要紧凑。

4.防止疲劳产生。

(四)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三节听觉障碍儿童的记忆

一、听觉障碍儿童记忆的特点

(一)视觉记忆相对占优势

  从记忆所依赖的分析器来看,听障儿童的视觉记忆优于动觉记忆。

(二)对与语词关联密切的材料的记忆明显薄弱。

  凡是需要借助于语言的记忆材料,其记忆效果都比正常儿童要低。

而主要靠视

觉的图形记忆则不逊于正常儿童。

二、听觉障碍儿童记忆语言文字材料困难的原因

1.对语音的感知困难。

2.言语听觉与言语动觉的神经联系不复存在。

3.与听力残疾儿童掌握语言的程度有关。

4.与听力残疾儿童对语言材料的理解程度有关。

5.与强化的机会太少有关。

6.与语言的个体保存方式有关。

三、增强听觉障碍儿童记忆的方法

(一)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识记活动

(二)充分利用无意识记

(三)着重培养有意识记

(四)把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结合起来

(五)科学地运用复习方法

(六)学以致用、温故知新

(七)鼓励有条件学口语的听力残疾儿童学用口语

第四节听觉障碍儿童的想象

一、听觉障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无意性较强,有意性相对薄弱

(二)富于形象性和直观性,而逻辑性和概括性相对肤浅

(二)再造性成分较多,创造性成分较少

二、听觉障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一)发展语言能力

(二)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素材

(三)讲究教学艺术,引发学生想象

(四)陶冶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

(五)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阅读兴趣

第五节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

一、听觉障碍儿童思维的特点

(一)听觉障碍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

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同样要经历三个阶段,表现为与正常儿童思维发

展的相同趋势。

但由于他们言语形成和发展的迟缓、困难,所以思维的发展较长时

间停留在思维发展的第二阶段。

(二)听觉障碍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表现为:

1.以事物的外部特征作为概念的依据。

2.思维更容易受知觉情景的影响,缺乏对问题情景作通盘的分析,看不出事物间

的多种关系,因此使解决问题思路不灵活。

(三)听觉障碍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

1.时间更长。

2.抽象思维发展的同时,仍表现出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3.两种思维呈现出均势状态。

(四)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在操作分析和直观分析方面,听障儿童并不感到困难,他们甚至比正常儿童分析得更细致、更具体;但他们的逻辑分析或思想分析发展得较迟缓而不完善,分析较困难,往往欠深刻。

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较分析能力发展得更为迟缓。

对于较简单的操作性综合能顺利完成,而完全依赖语言进行的高级综合,即使高年级学生也感到困难。

2.比较

听障儿童的比较的特点:

(1)较易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点,而较难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

(2)不善于作全面比较。

(3)注重事物的外在差异而忽视事物的本质区别。

3.抽象与概括

  听障儿童的抽象概括与正常儿童一样,经历了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三个阶段。

听障儿童在前两个阶段的困难较小,而第三阶段的困难较大。

因为他们的语言发展迟缓,两种信号系统发展不同步,第一信号系统快于第二信号系统。

他们的手势语虽然也有一定的概括性,但基本上属于形象水平的概括。

(五)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形式

听障儿童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这是因为他们还未掌握相应的词语。

没有足够的词语供他们将丰富的现实世界作出多层次、多侧面的区分性“指称”。

  听障儿童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这是因为他们还未

二、听觉障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认识发展听觉障碍儿童思维的重要性

(二)切实贯彻启发式教学

(三)把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1.抓好“词——概念”的教学。

2.恰当运用各种语言形式发展学生思维。

3.在发展学生外部言语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

(四)开展系统的认知策略的训练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

 

第三章第三章 听觉障碍儿童的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节听障儿童的情绪、情感

一、听障儿童情绪、情感的特点

(一)听障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1.情绪、情感内容日益丰富但相对贫乏。

2.情感体验日益加深而又相对肤浅。

3.情感的稳定性有所发展,但易变性仍很

突出。

(二)高级情感的发展

1.理智感的发展。

听障儿童的理智感,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表现为求知欲的扩大和

加深。

2.道德感的发展。

  听障儿童的道德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他们的道德感还比较幼稚、直观,较长的时期处于“直觉的情感体验”和“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阶段。

3.美感的发展。

在教育的影响下,他们的美感有一定的发展,主要是在美术、舞蹈、表演和文学作品等的教学中发展起来的。

二、听障儿童的情感教育

(一)增长知识,丰富阅历

(二)提高语言能力,增强情感体验与表达功能

(三)创设情境,注重熏陶

(三)倾注爱心,以情动情

第二节听障儿童的意志

一、听觉障碍儿童意志品质的特点

1.听觉障碍儿童意志的自觉性一般较低。

2.听觉障碍儿童意志的果断性一般不强。

3.听觉障碍儿童意志的坚持性不强。

4.听觉障碍儿童的自控性明显不如健听儿童。

二、听觉障碍儿童意志的培养

(一)从大处着眼,开展目的、理想教育

(二)从小处着手,加强意志行为训练

(三)重视学生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四章第四章 听障儿童的个性

个性是指人作为个体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指个人整个稳定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它是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活动与社会影响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每个人一方面是生物实体,不论是成人还是新生儿都具有特殊的身体组织,这是个性形成的自然前提。

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其各种实践活动,使得个体的人由单纯的生物实体,逐渐成长为有意识、具有社会本质的社会实体。

个性就是在自然实体的基础上随着意识的产生而逐渐形成起来的。

个性心理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的完整体。

中国心理学界一般把个性结构区分为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理想等)、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与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三部分。

第一节听障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等。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意识不仅包含着认识成分,而且还有情感、意志的因素。

自我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等属于认识的范畴;自我体验、自尊心、自卑感、自毫感等属于情感的范畴;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属于意志的范畴。

成熟的自我意识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及生理状况;二是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三是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听障儿童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与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听障儿童由于听觉的丧失以及语言发展的迟缓,造成他们知识经验的贫乏,思维概括水平低下,这些对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的产生晚于健听儿童

(二)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不强

(三)自我评价的抽象概括水平低

(四)不适当的自尊和自卑

(五)自我调控能力较弱

(六)抱负水平不高

三、听障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强化自尊心,防止产生自卑感

(二)培养自知之明,克服自尊的盲目性

(三)提高语言能力,增加交往机会

(四)营造有利于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培养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节听障儿童的个性倾向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个性倾向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需要

1.由个体需要向社会需要的发展

2.由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的发展

3.好奇心的发展

4.求知欲的发展

(二)听觉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

1.游戏在学习兴趣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由外部活动向学习内容的发展

3.学习兴趣开始出现分化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学习动机

(四)听觉障碍儿童的理想

二、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个性倾向

(一)丰富学生生活,激励学生需要

(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四)高瞻远瞩,树立理想

第三节听障儿童的个性特征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个性特征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能力

1.适应环境能力的发展

2.学习能力的发展

3.语言能力的发展

4.特殊能力的发展

(二)听觉障碍儿童的性格

1.对集体态度的发展。

2.性格的情绪特征。

3.性格的意志特征。

4.性格的不稳定性。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气质

二、听觉障碍儿童个性特征的塑造

(一)抓住关键,协调发展

1.切实提高语言能力。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三)广劈渠道,综合培养

第五章第五章听障儿童的品德心理

第一节听障儿童的品德形成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道德认识

在感性认识阶段,听觉障碍儿童观察道德现象、了解道德关系时缺少听觉的参

与。

因而,在他们大脑中产生的道德表象和积累的道德经验中,缺少了听觉表象和

听觉经验。

所以,他们获得的感性的道德认识往往是不完全或不丰富的。

在理性认识阶段,由于语言发展迟缓,对他们形成理性的道德认识产生不利影

响。

既表现在他们学习道德知识上存在困难,又表现在他们理解和运用道德知识上

容易出现偏差。

二、听觉障碍儿童的道德情感

与其他儿童一样,听觉障碍儿童的道德感也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直觉性的道德感

2.想象性的道德感

3.伦理性的道德感

受道德认识特点的制约,他们的道德感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道

德感比较多地以直觉的情感体验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两种形式表

现出来。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道德意志

(一)道德动机容易被激发

(二)道德意志存在不稳定性

(三)道德意志的形成有较大的依赖性

四、听觉障碍儿童的道德行为

听觉障碍儿童的道德行为表现,有两个较明显的现象:

一是模仿性,二是不稳

定性。

第二节听觉障碍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听觉障碍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多种开端。

(一)如何选择道德品质培养突破口?

(二)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以形象生动的良好的道德典范感染儿童。

2.注意采用比较的方式,加强儿童道德情感体验的深刻性。

3.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与发展语言能力相结合。

4.以道德行为训练为突破口,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二、听觉障碍儿童品德不良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导致听觉障碍儿童品德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客观因素

1.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2.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3.学校教育不当

(二)主观原因

1.认识的片面

2.情感消极

3.意志薄弱

4.不良行为习惯

三、听觉障碍儿童品德不良的矫正

1.要抓住提高道德认识这个关键,使他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

2.道德教育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

3.根据听觉障碍儿童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四、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听觉障碍儿童心理障碍的预防

预防听觉障碍儿童发生心理障碍,应当重视创造一个健康、和谐、优美的教育环境。

(二)听觉障碍儿童心理障碍的矫正

1.心理疏导方法

2.自信训练方法

3.游戏疗法

 

第六章第六章听障儿童的社会适应

第一节听障儿童社会适应的概述

一、社会适应的概述

(一)社会适应的概念

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就是社会适应。

1.个体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适应

2.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分为对社会生活行为的表层适应和对社会文化的深层适应。

3.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对变化着的环境的动态适应。

(二)个体社会适应与个体社会化

(三)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

人的社会适应从广义上来说包括行为的适应和心理的适应,心理的适应即是指能力的适应。

从个体社会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由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构成。

二、听障儿童的社会适应

(一)对“聋”和“聋人”的两种不同理解

对“聋人”的理解是和对“聋”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

目前,国外对“聋”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临床医学角度的理解,另一种是社会文化角度的理解。

(二)聋人社会和聋人文化

学生分组讨论:

谈谈你对聋人社会和聋人文化的看法。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

(三)聋人社会适应的模式

对聋人现实的生活和发展来说,比较恰当的社会适应模式是:

建立对聋人社会的归属;同时适应主流社会的生活。

第二节听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一、听障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一)社会认知的概述

1.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认知,是根据外观行为或外部资料,推测与判断社会对象的心理状态、动机、意向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过程。

2.社会认知的分类

根据认知对象的不同,社会认知可以分为:

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社会关系的认知。

(二)听障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特点

1.听障儿童的自我认知

儿童的自我认知是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