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8819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06 大小:27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6页
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6页
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6页
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6页
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那么,怎样为自己的孩子取好一个吉祥的名字呢?

为了解决父母为孩子起名难的问题,本书系统地从概说姓名文化、五格剖象为孩子起名法、孩子的姓名与生辰八字、古今小孩起名方法细说、孩子起名禁忌、男孩女孩起名的特点、孩子改名快速成材等七个方面,为父母介绍替孩子起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兼顾了科学性和我国民间取名命名的传统习俗。

值得提醒的是,关于生辰八字、五格剖象等“算命”取名法,不算是迷信,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习俗,为孩子取个吉名,更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件礼物,这也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对孩子的教育与成长,都起到心理上的积极影响与作用。

本书既有技巧又有实例,还搜集了许多重要的民间起名参考内容。

既尊重了传统文化,又结合了现代取名新时尚,希望此书能为您的宝宝起一个好名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第一章姓名与人生——起名文化源远流长

孩子的幸福人生是从名字开始的。

一个好名字,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一声美好的祝福、一场心灵的甘霖。

它还象征着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人生品位、文化信仰,甚至一生的运气。

一、姓与氏的探源

姓名,是人的符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称谓。

仅就姓而言,它是表明某人属于某家族的字。

1.姓和氏的关系

人们常说:

“以姓氏笔划为序。

”姓与氏是联系在一起的,表明姓与氏相等。

但这是现今的概念,在先秦以前,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在先秦时有严格的区别。

2.姓和氏的发展及演变

在家族、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原始的一种游牧状态中。

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也没有真正的组织。

经过长时期发展,原始的游群发展成为一种较高级的形态,即母系氏族社会。

在这种社会组织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

而女子则定居一方,从事采集生产。

相比而言,女子的食、宿反倒有所保证;

而男子则是饥一顿、饱一顿,成为“投宿者”。

由于男女没有固定的配偶,其子、女只知有母,母亲便成为后嗣惟一确认的尊亲。

那时候,没有三纲六纪,世人但知有母,不知有父。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认为,女娲为人类始祖之一。

女娲人首蛇身,且曾因“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情景。

人首蛇身,可能是蛇图腾的反映。

这种经母系为中心的氏族,子孙从母而为母系系属。

我国最古老的姓氏姬、妫、姒、姚、姜等,或从“女”旁,或含“女”字,绝非偶然。

这种姓,是母系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标记和表征。

在原始氏族的某一时期,有一氏族(或部落)从穴居和洞居中走出来,构木为巢。

巢居是人工的产物,不同于利用自然物的穴居和洞居,应该算做一种“发明”。

且巢居的环境比穴居和洞居的环境要舒适多了,自然会引起其他氏族的注目、羡慕和摹仿。

这一首先发明巢居的氏族,便自称或被称为“有巢氏”。

而第一个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则自称或被称为“燧人氏”。

由此可见,原始氏族中的“氏”,与先秦时代的“氏”概念有所不同。

当然,图腾氏族中的图腾标记,有的可能被传递下来,成为后来某一家族的姓氏;

但更多的图腾标记没有被传递下来,其氏族后裔并没有将图腾标记引为姓氏。

上古的姓源于母系,该是没有大疑问的。

即便黄帝和炎帝是由于出生在姬水和姜水,从而得姓“姬”和“姜”,又从“女”旁和含有“女”字,那么姬水流域和姜水流域可能就是姬姓母系氏族和姜姓母系氏族繁衍生活的场所。

黄帝以“姬”为姓,而称“有熊氏”和“轩辕氏”。

这是由于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以后,又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后驻在“有熊”这个地方(相当于后来的建都)。

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在地而得“有熊氏”。

至于“轩辕氏”,一说“轩辕”也是地名,《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还有一说,黄帝(氏族)因发明了以马拉车,而得“轩辕氏”(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为“轩”,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为“辕”)。

这与“有巢氏”、“燧人氏”的来源类同。

炎帝以“姜”为姓,又称神农氏。

《白虎通·

号》曰: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发明农业的氏族,被称为“神农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原始游群时代、母系氏族时代乃至上古五帝时代(父系氏族)的姓与氏,不同于先秦和现代的姓氏观念。

那时不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并非全由其后人承继、续传。

上古至西周的帝、王姓氏如下:

黄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颛顼,姬姓,名顼,高阳氏。

尧,祁姓,名放勋,陶唐氏。

舜,姚姓,名文命。

汤,子姓,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

姬发,姬姓,名发,即周武王,周文王姬昌之子。

从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见,以姓名合一而称,是从西周开始的。

姬昌(周文王)传子姬发(周武王),姬发以下依次为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悼王姬猛等。

姓、氏合一,是战国时代逐渐而成的。

到了汉代,大多数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这与家族宗法制度的确立有关。

二、人名的来源与变迁

古今中外,不论男女老少、贵贱尊卑,都有自己的名字。

1.人名的来源

人名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呢?

名字的文化色彩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回溯起来可谓回味无穷。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依靠采集和狩猎来维持生存,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原始,并不需要通过姓名来彼此区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逐渐增多,为将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别出来,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姓。

在一群人当中,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就出现了仅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就是名。

当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管哪一群人,在自己内部只需用名就可以相互区分。

如果与另外一群人交往,只称呼名字就不能明确表明自己的身份特征了,只有将自己所在人群的标志“姓”与自己的标志“名”结合起来,才能将自己从迥然相异的人群中区分出来。

从汉字“名”字本身,我们就能推知名字起源的最初含义。

“名”字是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

对此字的释义,《说文解字》解释为:

名,自命也,从口、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思为,人们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白天相见,便可以通过面貌、形体、声音等相互辨识。

到了夜晚,互相不能看清楚,就只能通过互报名字来加以区分了。

由此可见,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往的需要,它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中便于相互区别。

我国最早拥有自己固定名字的人,可能是那些传说中氏族社会的首领,或是在部族战争中出现的英雄。

但这些人名,严格说来是族名、公名,而不是人名、私名。

后来,人名便开始表明一定的特点,《礼记·

祭法》中说:

“黄帝正名百物。

”这时,名、实才有了一定的相符性,譬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烈山氏、轩辕氏等,大多反映出一定的历史事实。

文字出现之后,开始由口头表达的人名同时进化到了文字阶段。

在目前已经发掘的一些原始社会陶器中,上面都刻着一两个符号。

经过考证,这些符号多数与日期和人名相关。

我国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殷商时代开始的。

那时,文字大量出现并逐渐定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名。

在商朝的甲骨卜辞中,不仅有“名”这个汉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

这些都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名字。

2.人名的变迁

殷商时期的人名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王,均以天干之字为名;

其二是从事占卜吉凶的贞人,均为一字单名,诸如争、行、韦、大、宾等。

从周朝开始,首先是氏和名连称。

姓与氏合在一起后,姓与名连称便成为全社会的习惯。

由此,姓加名的模式自秦汉伊始,一直延续到如今,且男女取名的基本模式大体相同。

我国人名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单名和双名并行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与姓氏相比较,名的格局更为稳定。

取单名还是取双名,要因时代而异。

从周朝到两汉,由于姓或氏与名连称,人们便习惯于起单名。

这时起单名的习惯,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其一是求偶心理,因为人们都认为偶数为吉祥数字;

其二是方便使用,即好叫、好记、好识。

而且,由于当时人口不多,取单名不会有重名现象发生。

两汉以后,双名的增长势头十分猛。

唐宋之后,双名比例迅速攀升,很快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历史上双名大量涌现,与范字的使用紧密相关。

范字是由家族的先祖为后代规定,使属于这个家族系统的每一成员一出生便按辈分对字入座。

范字对于理顺整个家庭的谱系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汉之后,大都取双名并让其中的一个字相同,作为表示同辈人的范字。

这种范字最初在家庭使用,后来逐渐发展到家族。

我国宗法社会对血亲关系十分重视,不管帝王将相或庶民百姓,从生到死都要受到家族的约束。

男子死后。

其名要载入其家谱或族谱中。

由于家族范字完全适应了以族权为支柱的中国宗法社会的需要,必然会受到统治者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青睐与重视。

到了宋代,家族范字达到了较为完善的地步,特别是统治者对家族范字的制定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带有家族范字的名,通常称为谱名。

谱名是人的正式名称,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这只是针对男子来说的。

因为我国的宗谱只是男子的谱系,女子只不过是作为丈夫的陪衬而出现在宗谱里的。

在一个相当大的家族里,儿子往往追随家族范字,女儿则会另取家族范字,诸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贾琏、贾琮、贾珩、贾琛、贾琼。

每个人名里均含“玉”字,使用的均是局部范字(即字的某个部首或构件);

贾宝玉的姊妹则与“玉”字无关,均范“春”字,分别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

在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中,父母之命对于子女来说,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既然取名的权力属于父母,那么名的地位自然就十分特殊。

现代人的名字较为自由,除了对长辈不便直呼名字外,其他场合均没有太多的禁忌,既可以称呼全名,又可以单称呼名。

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及发展曾经历过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称号,后来又演变成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后又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下来。

从名产生的那天开始,名便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名不仅为人类保存着文化,再现着历史,也在推动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在通向未来的漫长岁月里,人名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每个人名的使用频率将会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在当代,人名的作用不仅不会削弱,而且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名的好坏、美丑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种影响。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取个好名字的作用尤其重要。

三、历代姓名演变趋势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汉族人的称谓从姓、名到字、号,基本形成一定规律,可谓有章可循,保持相对稳定。

1.不同历史时期姓名的特点

汉族人姓名虽然起伏变化不大,但不同朝代的姓名因受时代潮流影响,仍带有当时的一些特点:

(1)春秋时期,姓与名之间多加“之”、“子”等助词

如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伍奢,又称伍子奢,其次子为吴国名将伍员,字子胥。

曾随晋文公重耳一起流亡国外的晋国贵族介之推,又称介子推、介推。

(2)汉代人名字多为单名

新帝王莽曾禁止以两字为名。

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曹操。

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均为单名,以“王”字偏旁表示兄弟同出身王侯之家。

(3)魏晋六朝名字喜用“之”字

如东晋“书圣”王羲之,其儿子为王献之;

南北朝时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其父祖朔之。

史学家陈寅恪经考证认为,“之”字为五斗米道(天师道)标志,当时士大夫竞相以它为名。

由于崇尚道教,人们多喜用玄、道等字起名。

(4)唐人名字多喜标排行

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称李十六、刘禹锡称刘十九。

在杜甫的《草堂诗笺》中可见张十三建封、卫八处士、唐十八使君等排行称谓。

当时的排行包括远房兄弟在内。

(5)宋人崇尚黄老之学,在文人中多以某某老、某某叟、某某翁为名

清代文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列举名为胡唐老、刘唐老、孟元老、陈朝老的就有19例。

(6)辽、金、元朝人名多用“奴”、“哥”字

如辽景帝的儿子名耶律药师奴,元宪宗本名蒙哥。

(7)“五四”运动后,汉族人姓名结构出现种种演变

20世纪20年代,国内知识界有人呼吁取消标志封建宗法关系的姓氏,在进步青年中曾时兴废姓改名风。

1930年4月18日,南京政府立法院曾召开婚姻、家庭存废问题座谈会,讨论姓的废与留,出现了不同意见:

有的认为用父姓不公道,用母姓不妥当,可设法用别的符号来代替;

有的表示有姓好,没姓也好;

从父姓好,从母姓也好。

后来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新月》发表文章,认为姓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废止姓氏会引起纷乱。

这场讨论虽不了了之,但对旧的姓氏制度冲击是很大的。

女作家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她就是在那时废姓,以字“冰之”为名,后又改名为丁玲的。

2.“五四”运动后姓名的演变趋势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不过八十多年,但中国人姓名演变之快,可以说要超过以往的两千年。

近几十年来汉族人姓名演变呈现以下趋势:

(1)复姓大量减少,逐渐演变为单姓

早在古代,就有人将复姓省言为单姓,如“闾邱”省为“邱”姓,“钟离”省为“钟”姓,“司寇”省为“寇”姓。

现代人嫌复姓麻烦,大多已改为单姓。

如“司马”改姓“马”,“东方”改姓“方”,“欧阳”改姓“欧”、“公孙”改姓“孙”等。

有关部门利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七省市174900人名进行抽查,仅得8个复姓99人次,占总人数0.058%,少得可怜,而三字姓则一个也没有。

(2)汉字简化带来一些姓氏合二为一

如“衍”和“术”,在汉字简化前为不同姓,现在均简化为后者。

“雲”简化为“云”后,这两字原为不同姓,也有人仍保留原“雲”姓。

(3)男女平等,妇女也堂堂正正有了自己的名字

女子结婚后不再改变自己的姓氏,称某某氏等。

这标志着中国妇女已摆脱“嫁夫从夫”的封建夫权统治,被誉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汉族姓名最大的变化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广大农民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连名字都没有的贫苦农民,现今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

劳动人民没自己名字的苦难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

(4)姓名由复杂向简单化发展

过去,人们的称谓由姓、名、字、号组成,如生于1864年的书画家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名、字、号一大串。

如今,名与字合一统称名字,表字、别号已没人使用了,姓加名即为一个人的姓名,或两字或三字,既简单又明确,符合现代化生活节奏。

(5)单字命名的现象大增,重名现象突出

以前人们多用两个字为名,重名较少,现在的青少年多喜用单字为名,重名相当普遍。

仅沈阳市一地,就有3000名以上分别叫“王伟”、“李杰”的人。

人们多喜爱伟、杰、英、华、明、志等有气势的字,又以单字为名,一取名势必与别人重名。

(6)人名用字的风格发生变化

时代因素(政治、社会风气等)往往要影响到各时期人名的用字。

建国初期,为孩子取名为“建国”、“建华”、“抗美”、“援朝”等特别多;

如今,人们在为孩子取名时已转向选择有气魄的字。

如“伟”、“海”、“波”、“涛”、“飞”、“毅”、“宇”、“锋”、“巍”等;

或追求新颖、脱俗,选用文雅、别致的字,如“婷”、“磊”、“昕”、“璐”、“萌”、“淼”、“玮”、“楠”、“莹”、“蕾”等。

(7)文化圈中取笔名、艺名的,或改名的,已成为一种时尚

在封建社会,很少有人改名,因为那是父母起的,轻易动不得。

如今改名的现象日见增多。

在原有姓名之外,有的作家、记者另取笔名,有的演员、艺术家另取艺名,还有用化名、别名的,呈多元化趋向。

(8)少数中国人起外国人名字

近代中国由于受西方文化与宗教的影响,有些人曾起外国人名字,如原清华大学有个留洋体育教授,就取名马约翰。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批青年学生赴外国留学,国人与外国人交往增多,取外国名字的现象日见增多,如彼得、乔治、大卫、玛丽、安娜等。

但他们仍保留原有姓氏,成为中西合璧式姓名。

(9)单姓四字名正悄然兴起

也许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也许为避免重名现象,由父母双方姓氏组成的四字姓名正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

据报载,山东省已出现单姓四字姓名2800多例,大体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父母合姓加两字名;

二是父姓或母姓后面带一个三字名;

三是以父母姓氏各带一个单字名组成。

如中国女排老将曹慧英,丈夫姓殷,女儿取名为“殷乐笑子”。

上述变化趋势,有的是可喜的进步,如妇女有了自己的名字,姓名趋向简单等;

也有的属演变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单字取名带来的重名现象等。

这些演变可谓有喜有忧,评价不一。

如何兴利除弊,积极引导姓名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已日益引起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四、话说人名

中国人的名字,不仅是用来区别彼此的符号,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无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字,还是名号、小名、浑号、笔名、艺名等等,无不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

父母要想为孩子取个好名字,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

1.人与名字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姓名,而且无论是在社会交往中还是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要使用自己的名字。

如填履历表时,要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在名片上要印上自己的名字,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自报家门”,在与朋友打电话时也要说出自己的名字。

由此可见,名字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

名字除作为人际间彼此区别的标志外,还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功能。

当父母为孩子取名字时,名字就已经开始被赋予了老一代对后辈的期望和无限亲情。

现代年轻的父母喜欢为孩子取名“豆豆”、“咪咪”、“莎莎”、“妞妞”,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对孩子的珍爱心态;

过去的父母喜欢为孩子取名“石头”、“拴住”、“结实”、“狗剩”,同样表现了父母的一片爱心。

如果自己为自己取名、改名,那么所取的新名字也同样饱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寄托自己的志向和对自己的勉励、鞭策。

唐代女皇武则天曾给自己取名为“曌”,意思是日月当空,普照大地;

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原名李鸿基,在成为农民领袖前改名李自成,意思是大丈夫要自成自立、干出一番事业。

同样,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后来改名秀全,在名字中暗藏了“禾乃人王”四字,其中“禾”是“我”字的谐音和变体,“禾乃人王”亦即“我乃人王”,意思是“我要做天下百姓的领袖”。

这一名字反映了他的追求和抱负,用意十分明显。

人的名字有时还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纪念意义。

如新中国建立以来,人们取名就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如1949年出生的人取名“建国”,大跃进年月的人取名“跃进”,60年代初期的人取名“反帝”、“反修”、“向东”,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出生的人取名“盼盼”(亚运会吉祥物大熊猫的名字)。

上述这些,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我们中国人的名字有时还是家族或兄弟姐妹中排行的代表字。

如人们熟知的《红楼梦》中贾宝玉一家,在宝玉一辈人中有贾珍、贾琏、贾环、贾珠等,他们不是同胞兄弟但属同一家族,因此名字中共用“王”旁,并以此作为他们排行的代表字。

同样,贾宝玉父辈贾敬、贾政等共用“文”旁,子辈贾蔷、贾蓉等共用“草”头,这“文”、“草”也都是排行的标志。

又如我国古代兄弟排行时,习惯用伯、仲、叔、季加以区别,意思与今天的数字一、二、三、四差不多。

这些字用在人名中,成了人名的一部分,也就具有了名字的意义。

人与名字的关系除上述几点外,值得一提的还是民族心态的反映。

如民间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这一习俗反映在名字上,是有些生了女儿的父母把儿子的希望寄托在下一胎上,并通过女儿的名字反映出来。

关于这点,有人讲了一则笑话,大意是说,一对夫妻接连生了五个女儿,仍想生个儿子,于是便为女儿分别取名为招娣(弟)、引娣、盼娣、想娣、邀娣,等生了第六仍是个女儿,只好打消了再生孩子的念头,取名“绝招”。

这则笑话讲的当然是多年以前的情况,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名字所反映的民族心态是何等的清楚、直接!

总之,人名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密切,弄清了人与名字的关系和意义,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名字,并且为自己改名和为孩子取个好名字提供借鉴。

2.人名的基本属性

(1)人名的专指性

人名是人际间彼此区别的标志,一个名只能代表一个人。

否则,人名就丧失了它的专指意义,其实际作用就要大为减弱。

如提起“花木兰”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是指古代一位替父从军、为国杀敌的女英雄;

提到“雷锋”,就会联想到他是助人为乐的好青年、大家学习的好榜样,而不会想到另外的人。

这里的“花木兰”、“雷锋”都有明显的专指意义。

一旦遇到与这种专指意义相悖的情况,则必须对有关人名加以调整,以适应这种人名属性。

如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资格审定期间,也曾发现有同姓名的情况,即浙江代表名单中有两位“张玉兰”,河南代表中有两位“赵福林”。

这种姓名相同的情况是有悖于人名的专指性的,同时也不利于当事人之间的区分。

因此,有关人员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误会,就在四位代表名前分别加上各自所在的地名,成为“湖州张玉兰”、“瑞安张玉兰”和“安阳赵福林”、“焦作赵福林”。

这种做法的本身,实际上也是对这些有悖于人名专指性的名字所作的调整。

当然,有些本是专指的名字会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专指作用,但有时也会失去这种专指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专指。

这类的例子也是非常多的。

如明清时期,“梅香”这个名字原指某一大户人家的丫环,后来,因为把丫环叫做“梅香”的人特别多,于是“梅香”也就成丫环的代名词。

随着这种由一个“梅香”而向众多的丫环代名词的转换,“梅香”一名也就完成了由一种专指而向另一种专指的过渡,其转化前后的事仍没有离开人名的这一专指属性。

(2)人名的简便性

中国的人名,一个字,两个字,简简单单,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传播,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罗列一大串的人名。

我们知道,名字的制定和传播要以语言文字为媒体,中国人名字的媒体就是汉语和汉字。

由于汉语和汉字有音节简单这一特点,就使中国人的名字也以单字名或双字名为主。

这种人名用字极少、音节简单,十分有利于人名的记忆和传播。

如果把一个两个字的中国人名和一个十个字的俄国人名放在一起,让你去辨认和记忆,那么,你便能首先记住和说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