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理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631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毒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药毒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药毒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药毒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药毒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毒理学.docx

《中药毒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毒理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毒理学.docx

中药毒理学

3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中药毒理学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由中药学、毒理学和毒代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

尽管近年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比国外迅速发展的药物毒理学,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仍然很落后。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中药研究的复杂性中药多由多组分所组成,多药联合用药的实验研究是中药毒理学的重要内容;另外与化学药品相比中药自身在许多方面具有特殊性,概括起来有制剂粗、用量大、毒性小、起效慢、疗程长、靶点多、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等,都给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带来了困难;此外,中药所含的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入人体后作用于多种靶器官,其药效和毒性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的含量来判断;而国际上往往因为中药某一成分的毒性作用而将含该毒性成分的中药及组方全盘否认;②研究水平需要深化:

目前中药毒理学主要偏重于定性的毒性评价和病理描述,对阐明药物的毒性发生机制、毒副作用在服药者中发生率的个体差异,对如何在中草药开发、注册需要的试验研究、销售及毒副作用监测过程中发挥中草药毒理学的主动作用等方面研究不多;对有毒中药、中药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问题和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深度不够;对中药或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对制备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研究形式化倾向;尤其是缺乏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重视不足,有毒中药所特有的减毒增效限量标准和作用机理未能进行充分、深入的研究;⑧需要GLP的统一规范指导:

中药品种繁多,目前对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等方面,但对中药毒副反应的研究如药物有效剂量、毒性剂量,毒副反应作用靶点,毒性产生机理及预防急救手段等方面研究尚很局限。

药物剂量与药效、毒性的关系密切,中药的毒副反应很多是由于使用不当,比如使用过量、使用时间过长等。

虽然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各研究单位因缺乏统标准,盲目性较大,既易出现研究目标过于集中,又会有各行其事的现象,难以形成系统地、统一地评价体系。

将国际GLP规范与中药毒理学研究有机地结合,既符合国际规范。

使GLP规范的普遍性与中药毒理学的特殊性相统一,是摆在我国中药毒理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大课题,也是中药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GLP研究原则规范中药毒理学研究乃至整个中医学研究活动,以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理论体系丰富毒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从而使学术得到承认、学科得到发展、研究开发工作得到必要的理论依托,通过研究尝试解释中医药理论,并为中医药研究与管理提供标准体系、评价体系与方法示范,应该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课题。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应继承发扬。

认真总结中药的安全性及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就在于更好地使用中药,为使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上发挥更大加作用,保障人民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尽快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使中药材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②加强中药材市场的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业务考核,确保流通领域药品质量;③严格规范和完善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内容,对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配伍禁忌均应详细说明;尤其是今后非处方药的中成药说明书更应是比较详细且通俗易懂;④大力开展中药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增强人们合理用药意识;⑤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研究,尽快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祖光.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6):

l_6.

[2]高芳.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安全用药.中兽医医药杂志,2000,

(2):

43_44.[3]胡志祥,肖金莲.含毒中药毒理分析.时珍国医国药,1999,10

(2):

96.

[4]陈敬炳.天然药物中的毒蛋白、多肽及氨基酸的研究概况.中成药,2001,23(10):

751-753.

[5]张东玲,张秀英.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1:

51-53.[6]孙圆媛,高月.中药毒性的研究概况.航空航天医药,2003,14(4):

253-255.[7]马利华.浅析有毒中药及毒剐作用.时珍国医国药,2004,15(6):

377.[8]徐树芸.建立与完善中药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4):

65-66.

[9]陈怡和,祁雄,朱莹等.中药房常用饮片重金属含量测定.中成药,2003,25(5):

405-407.

2009年7月第3卷第14期ChinJModDrugAppl,Jul2009,Vo1.3,No.14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

吴凤花黄明华

4中药毒理学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中药毒理学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由中药学、毒理学和毒代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

尽管近年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比国外迅速发展的药物毒理学,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仍然很落后。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4.1中药研究的复杂性中药多由多组分所组成,多药联合用药的实验研究是中药毒理学的重要内容。

另外与化学药品相比中药自身在许多方面具有特殊性,概括起来有制剂粗、用量大、毒性小、起效慢、疗程长、靶点多、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等,都给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如中药多以复方为主,制剂较粗,与对照组在颜色、气味、用药量、给药途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影响了各实验组问的齐同性;用药量较大,超过实验动物的胃容量;毒性较低,甚至检测不出半数致死量等数据;用药疗程长,短期内可能无毒性反应,有毒性蓄积的倾向;中药从原药材到制剂的质量标准均不够严格和科学,使实验重复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中药保存条件与保存期与化学药品不同;由于中药尤其是复方成分复杂且难以确定,其毒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许多困难与特殊性,需要深入研究。

此外,中药所含的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入人体后作用于多种靶器官,其药效和毒性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的含量来判断。

而国际上往往因为中药某一成分的毒性作用而将含该毒性成分的中药及组方全盘否认。

如2O世纪7O年代,国外学者报道长期服用大黄可致结肠病变,导致了随后某些欧洲国家对大黄采取了限制使用。

由此可见,要使传统中药逐步现代化、国际化,必须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现代药理学和毒理学知识与中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标准。

4.2研究水平需要深化目前中药毒理学主要偏重于定性的毒性评价和病理描述,对阐明药物的毒性发生机制、毒副作用在服药者中发生率的个体差异,对如何在中草药开发、注册需要的试验研究、销售及毒副作用监测过程中发挥中草药毒理学的主动作用等方面研究不多;对有毒中药、中药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问题和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深度不够;对中药或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对制备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研究形式化倾向;尤其是缺乏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重视不足,有毒中药所特有的减毒增效限量标准和作用机理未能进行充分、深入的研究。

4.3需要GLP的统一规范指导中药品种繁多,目前对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

分、药理、药效等方面,但对中药毒副反应的研究如药物有效剂量、毒性剂量,毒副反应作用靶点,毒性产生机理及预防急救手段等方面研究尚很局限。

药物剂量与药效、毒性的关系密切,中药的毒副反应很多是由于使用不当,比如使用过量、使用时间过长等。

虽然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各研究单位因缺乏统一标准,盲目性较大,既易出现研究目标过于集中,又会有各行其事的现象,难以形成系统地、统一地评价体系。

将国际GLP规范与中药毒理学研究有机地结合,既符合国际规范。

使GLP规范的普遍性与中药毒理学的特殊性相统一,是摆在我国中药毒理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大课题,也是中药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GLP研究原则规范中药毒理学研究乃至整个中医学研究活动,以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理论体系丰富毒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从而使学术得到承认、学科得到发展、研究开发工作得到必要的理论依托,通过研究尝试解释中医药理论,并为中医药研究与管理提供标准体系、评价体系与方法示范,应该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课题。

综上,近年来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水平仍需进一步加强。

建立完善的中药毒理学研究体系,可以为中药现代化、中药产品得到国际医药市场认可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毒理学基础和科学数据,同时也将丰富毒理学的理论说服力的毒理学基础和科学数据,同时也将丰富毒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为世界毒理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叶祖光.巾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6):

l~6

2刘桂菊,于先美.常用禽生物碱类中药的毒性.青岛医药卫生,2002,

34(

4):

307—309

3张东玲。

张秀英.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1:

51—53

4孙圆媛,高月.中药毒性的研究概况.航空航天医药,2003,14(4):

2

53255

5马利华.浅析有毒中药及毒剐作用.时珍国医国药.2004,15(

6):

3

77

6徐树芸.建立与完善中药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4):

65—66

7陈怡和,祁雄,朱莹,等.中药房常用饮片重金属含量测定.中成药,2003;25(5):

405—407

8胡志详、肖金莲.含毒中药毒理分析.时珍国医国蓟,1999,10

(2):

96

9朱林平,徐宗佩.附子增效减毒配伍的研究进展,中成药,2005;27(7):

820—822-1O胡小鹰,彭国平。

陈汝炎.甘草拮抗附子心律失常毒性的机理研究.南京中医药人学学报,1996;12(5):

23—25

11陈建萍,谭炳炎,吴伟康,等.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巾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1;7(

3):

16—17

12吴伟康,侯灿。

罗汉川,等.四逆汤方药抗缺血心肌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量效时效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5;2(4):

235

13丁国民.当归对黄药子解毒作用的实验观察.申草药,199

2;2

3(

4):

19219414吴华,张兰桐.毒性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西部药学,2004;1

(1):

48—501

5吴华,张兰桐.毒性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药动学研究概况.中国药房,2oo5;16

(1):

73—74

16刘昌孝.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药物毒代动力学问题.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9;4(

2):

157—159

17徐晓月,蔡宝昌,潘扬,等.马钱子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

2003;

38(6):

4

58

18庞志功,汪宝琪,涂勤,等牛黄清心丸中砷的研究.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7;

18(4):

482—483

19刘延橱,赵福民,周毅生,等.小活络丸镇痛药效成分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中成药,1994;16(3):

34—36

20龙绍疆,胥林波,仇炎炎,等.关木通的表观毒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中药药理与临床,200

3;19

(1):

19—20

21王筠,张军平.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概况.天津中医药,2005;44(7):

86—88

22孙蓉,,刘国卿.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规范化.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

(2):

64—66

23刘树民,李玉洁,罗明媚.中药毒性研究及思路探讨.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3;5

(2):

21—23

24张天宝.毒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和对毒理学今后发展的影响.毒理学杂志,2005;

19(

2):

83~88

25梁爱华、周钟鸣.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在中药现代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世纪之交的中医药学术发展战略思考》,(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中医药学信息发展战略研讨会),1999:

1026马伟,刘启德,邹移海,等.GLP规范与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

(2):

46—49

27甘师俊.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36—3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6)

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笪红远

目前中药毒理学主要偏重于定性的毒性评价和病理描述,对阐明药物的毒性发生机制、毒副作用在服药者中发生率的个体差异,对如何在中草药开发、申报、销售及毒副作用监测过程中发挥中草药毒理学的主动作用等方面研究不多。

对有毒中药、中药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问题和“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深度不够,对中药或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尤其是缺乏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重视不足。

而且有毒中药所特有的减毒增效限量标准和作用机理未能进行充分的研究。

但是,国内外学者将不断完善并推广中药的毒理学评价标准和检测方法。

探索简便、快速、精确的毒性试验方法。

对药物与动物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临床诊断化验室、毒性分析室、真菌实验室和动物试验室(符合GLP实验室标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以及更高的现代光谱技术,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核磁共振以及x一衍射等对各种中草药有毒成分进行分析、提纯和鉴定。

同时生物标

志物、基因技术等生物学实验方法也不断进入中草药毒理学各个研究领域。

3Rs也在中草药毒理学研究中得到应用(所谓3Rs是在生物医学实验中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e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使用实验动物的简称)。

总之,未来的中草药毒理学将更为客观科学,能够更好地为新药开发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浅谈中药毒副作用[J].河南中药,2002,22

(2):

10—71.[2]袁何永.由马兜铃酸致肾病谈中药对肾的毒副作用[J].广东药学,2003,13(3):

59—61.

[3]陈慧袱.雷公藤的毒副作用及防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22

(1):

46.

[4]王新红.长春新碱引起神经毒副反应l2例临床分析[J].河南神经疾病药理学杂志,2002,5(4):

68.

[5]钱伟平.蟾酥对实验动物循环系统毒副作用的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

46—47.

[6]高芳.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安全用药[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0,

(2):

43—44.[7]胡志祥,肖金莲主编.含毒中药毒理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

(2):

96.[8]陈敬炳.天然药物中的毒蛋白、多肽及氨基酸的研究概况[J].中成药,2001,23(10):

751—753.

[9]邓曼静.乙肝宁颗粒剂降酶及毒理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1998,14(4):

57.[10]姜树山.土贝母对小鼠胃鳞癌的促进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2):

46.[11]周爱香.复方马钱子片的镇痛作用和毒理试验[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4):

59—60.

[12]HumphriesML,OldenK.Aspragine—linekedoligosacc

ha—fideandtumormetastatis.Pharmac[J].Ther,1989,

44:

8

51o5.

[13]DenmsJw,KochK,Youselfis,eta1.GrowthhibitioaofhumaelanomatumorxenograftesinathymienudemicebyswainsoCancer[J].Res,1990,50:

1867~1872.

[14]刘锦霞.苦豆子、铁棒锤生物碱对菜青虫的毒力测定[J].甘肃科学学报,2003,15

(2):

38~39.

[15]鲁小青.蓖麻毒蛋白糖脂质体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理化特性[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8,19(9):

24~25.

[16]高宝岩.蓖麻毒蛋白的提取及分析[J].光谱实验室,2001,l8(4):

126~127.[17]施大钊.毒芹生物碱的提取及对害鼠的毒性实验[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6):

27~29.

[18]马丽.毒性中药与以毒攻毒[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o(23):

2324~2325.

[19]刘红云.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J].中药材,2003,26(6):

457—458.

[20]张坤娟.瑞香狼毒甲醇提取物抗瘤免疫机理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19:

544.

[21]吴正杰.“十八反”“十九畏”新探——兼论中药配伍禁忌[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1,(3):

21.

[22]吴慧英.谈十九畏用于临床[J].江西中医药,1997,28

(2):

44.[23]PurchaseIF,BothamPA,BmnerLH,eta1.workshopoverview:

scientificandregulatorychallengesforthereduction,refinement,andreplacementofanimalsintoxicitytesting[J].ToxicolSci,1998,43

(2):

86~101.

中国中医药杂志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张东玲,张秀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