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533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word教案.docx

《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word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word教案.docx

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word教案

第4课 洋务运动

【课程标准】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洋务派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提出的具体目标(口号)是“自强”“求富”;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等;民用工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等。

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是其局限性在于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没有从制度上改变中国的弊端,在加上外国势力的挤压,不可能获得成功,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和漫画了解这场运动进行的背景,明白这场运动进行的艰难和遇到的阻碍。

通过老照片了解这场运动的具体内容从而推导出它的作用。

通过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情况认识这场运动面临的问题和将会出现的弊端。

通过汉阳铁厂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到这场运动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

从而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艰难的,探索一条正确的富国强兵的道路需要对现实客观而正确的认识,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和实干精神。

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洋务运动必然走向失败。

要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难点:

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重点难点突破】

1、重点突破:

通过老照片了解这场运动的具体内容从而推导出它的作用。

通过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情况认识这场运动面临的问题和将会出现的弊端。

通过汉阳铁厂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到这场运动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

从而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难点突破:

通过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情况认识这场运动面临的问题和将会出现的弊端。

通过汉阳铁厂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到这场运动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

从而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学法指导】

讲述故事法,照片展示法、材料研读法、问题探讨法

【导入】

这里有两张图片,他们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第一张描绘的是1853年小刀会领袖刘丽川在上海起义,他们迅速占领了上海,势力发展到万人以上,并表示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严重打击了上海地区洋人的利益;第二张是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照片,赫德是一个英国人,可是在上海小刀会起义不久,逐渐取代中国海关最高官员,代表英国,成为中国海关的实际最高管理人。

你们能够猜出这两张图片之间的联系吗?

小刀会占领上海,致使清政府江海关税收陷于停顿,漕粮海运也受到影响,英、法、美等国乘机截留关税,并帮助清政府镇压小刀会起义,但同时乘机提出要求,与清政府签订条约,成立税务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中国海关。

从此,中国的海关开始沦入外国侵略者之手。

到1863年总理衙门任命英国人赫德取代中国官员李泰国为海关总税务司,清政府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被列强所控制。

当时的清政府如果不能够提升自身的统治能力的话,很可能在内忧外患之下,逐步丧失自己的统治权,要么被农民起义打垮,要么被西方列强取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内部发起了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我们把它称为——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设计】

1、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我们要了解一场改革需要从背景、目的(宗旨)、内容、影响、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启示等等这些角度来把握。

我们把他们列在黑板上,同学们以后要学会这个思路。

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是哪些人领导了这场运动呢?

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来。

出示洋务运动的的代表人物:

中央——奕䜣(满族,咸丰帝弟弟,恭亲王,多次得到慈禧重用,洋务运动首领);地方——曾国藩(汉族,湘军领导人),李鸿章(汉族,曾国藩门生,淮军领导人),左宗棠(汉族,曾国藩属下),沈葆桢(汉族,曾国藩属下),张之洞(汉族,洋务运动晚期代表),

3、教师提问:

(1)这些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民族和人物关系方面有什么特点?

以地方的汉族封建地主代表为主,地方上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大多数与曾国藩有关系,大多数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实力不断壮大的。

(2)作为满清贵族,看到汉族地主势力不断壮大,会不会很放心呢?

如果这些人进行一场洋务运动将获取更大的权力呢?

所以这些人举办的洋务运动一开始进行得并不是那么顺利,再加上有一些士大夫官员对洋人了解得很少,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洋人的洋枪洋炮不过是奇巧淫技,所以,在洋务派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另外一个反对派——顽固派。

这是一场权力之争,也是一场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观念之争。

4、我们最近正在进行“看我72辩”的辩论赛,现在正好也可以看看当年洋务派是如何辩论赢过顽固派的。

让学生看PPT漫画,了解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的争辩。

让学生指出为什么洋务派会获得胜利。

洋务派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富兵强的现实,而且两次鸦片战争也用事实证明,如果清朝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将面临再次挨打的危险,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是顽固派和洋务派共同的需求,更是清朝上层统治集团的需求,所以“有了这些洋玩意就可以永保大清江山稳定了!

”得到清朝的最高统治者的认可。

保存大清江山稳定成为他们的共同目标。

这就意味着洋务运动是一场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最终目的的改革,“中体西用”成为其指导思想。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顽固派会积极支持洋务运动,慈禧太后就利用顽固派对洋务派当权的不满,在需要得到洋务派支持时拉拢洋务派,在洋务派权力过大威胁自身地位时拉拢顽固派,让他们相互牵制。

所以洋务运动虽然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但是发展的过程并不顺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好在这些代表人物很有实干精神,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洋务运动开展之前,他们得给自己确立一个小目标,我们来看办了一辈子的洋务的晚清重要领导人李鸿章是如何确立自己的小目标的——“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似当委屈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李文忠公全集》。

”老师提问: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李鸿章认为清政府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在维护和平的环境下争取“自强”。

“自强”成为洋务运动前期的目标和口号,自强的办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制造洋枪洋炮;然而,李鸿章他们办了一段时间的军事工业之后,发现钱不够用。

他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富以数万万计,无非。

……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蔽者。

——《李文忠公全集》”由此,李鸿章应该怎么做呢?

学习西方“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增加国家财富,所以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又给自己确立了“求富”的目标,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以增加国家财富。

6、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洋务运动的内容并加以概括: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新式学校、翻译国外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创办近代新式海军。

这些行业都是从洋务运动开始创办的,都属于近代化的行业,所以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有没有同学可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近代化呢?

老师指出近代化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

那么我们通过一些老照片来了解一下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看看它有没有实现我们中国的近代化。

7、介绍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局的基本情况。

重点介绍江南制造总局,指出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主要产品和弊端,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官办军工企业。

19世纪中叶的中国让人感到的是一种近乎窒息的危机。

遍布全国的叛乱让政府军疲于奔命,列强的军队攻入神秘的京城则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1861年9月,曾国荃从太平天国手中收复安庆。

同年12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

安庆内军械所规模很小,以手工制造为主。

曾国藩原本寄希望于本土工程师可以很快掌握西方先进科技,尤其是军工技术,但很快就意识到这条道路远比预想的困难。

安庆内军械所制作的中国传统武器远远比不上从国外购买的军火。

经过和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的交流之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制定了建立“制器之器”工厂的目标,而承担这一使命的典型代表正是江南制造总局。

清政府收购了上海的美商旗记铁厂和苏州及上海洋炮局合并建成当时最大的军事工业。

然而,1865春,和捻军作战的清军统率僧格林沁丧命山东,清廷为之震惊。

不但将曾国藩调去填补僧格林沁的位置,还命令江南制造总局提供武器弹药。

但江南制造总局早期的生产却是举步维艰,1866年2月中旬,由于锅炉问题,制造轻武器的机器一周没有运转。

锅炉修好之后,又由于炉内材料不过关,因此无法承受生产轻武器的温度,而且制造毛瑟枪枪托的机器也无法正常运转。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技术的不独立和对军事技术知识的缺陷是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原因。

江南制造总局的造办经费为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经费。

但是由于政府垄断军备生产,制造局的产品不进入市场,军火直接调拨给各省的部队使用,生产的机器、钢材等,也主要供应制造局内部和其它淮系的军工企业的扩充之需。

在制造上可以说是“不惜成本”,因此也就没有任何效益可谈。

由于大部分原料无法在国内获得,需要从国外购买,价格也由于水运和保险等费用而暴涨。

1875年之前总投资中超过50%的资金就是耗费在这样的花费上。

在加上清政府财政上各处支出巨大,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这些都为江南制造总局资金的稳定性埋下了隐忧。

在公司内部管理上,江南制造总局基本的体制还是沿用了官府作坊生产的模式。

高级行政官员采取委任制,通常直接由政府官员调任,生产部门的工程师、工匠等人员则采取雇佣制。

但是,由于制造局属于官办企业的特殊性质,政府即代表了雇主,工人与雇主之间并非是一种自由的劳资关系。

制造局像衙门一样,可以用行政权力管制工人。

因为局内的行政官员缺乏专业技术,故而生产部门长期被外籍技术人员把持,使得行政效率难以正常发挥。

而且局内官员把官场上的营私舞弊之风也发展到局内,据上海英国领事估计,1867年初,江南制造总局在采购方面滥用的经费,相当于所购置的物资和机器设备实际价值的两倍。

另据报道,一家外国商号付了20%的佣金给该厂负责订购他们物资的每一个官吏。

李鸿章自己也利用自己领导人的身份中饱私囊。

与此相对的是,局内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因为没有合适的岗位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以致广方言馆“精算术绘图之技”的人员被派到机器厂去“司工账”。

另一名在数学和机械制图方面颇具才能的员工,在局内薪水仅为每月10~20两,此人后来成为外国某矿工程师,月薪100两。

江南制造总局的发展史表明,在一个没有实现彻底变革的社会之中,单纯的引入先进技术最终是无法承载富国强兵的梦想的。

8、介绍为“求富”开办的民用工业。

首先解释什么是民用工业——生产民用商品的企业。

如生产面粉、盐、煤、布匹等,也包括民用交通运输工具。

总之,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各行业的商品生产。

相对应的是军用,那就是生产炮,枪之类供战争需求的商品。

洋务运动时期,比较著名的由清政府创办的民用企业有上海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开平煤矿等。

除了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建立的外(后来主要交给沈葆桢、盛宣怀经营),其他三个都是张之洞建立的。

曾国藩死于1874年,李鸿章晚年的主要精力放在军事方面。

70年代展开的“求富”行动最重要的代表是张之洞。

我们来重点了解张之洞的洋务活动。

张之洞之所以有名还有实物来鉴证,因为现在的一些老铁路上还保留着刻有“汉阳造”的铁轨,甚至还可以继续使用。

这可是经历了100多年的铁轨!

我们一起来了解汉阳铁厂的兴衰历史。

汉阳铁厂为亚洲第一联合钢铁厂,也是民用企业中政府投资最多的,前后高达2000多万两白银。

张之洞很重视钢铁工业。

他曾经上奏朝廷,明确指出“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

当时,中国没有近代化的钢铁企业,不能生产优质钢铁,只能依靠进口。

张之洞断然决定,“必须自行设厂,购置机器,用洋法精炼”,这样才能够杜绝外国的钢铁输入中国。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伊始,立即着手在湖北兴办钢铁企业。

他希望建设一座举世瞩目的钢铁联合企业,“兼采矿、炼铁、开煤三大端,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

1890年,张之洞开始筹建这个大企业,并任用精通英语、善办洋务的官员带领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和一些学习洋务的学生来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张之洞奏请朝廷同意,这个钢铁企业,定名为“汉阳铁厂”。

向英国、比利时、德国等先进工业国所订购的机器设备源源运到汉阳。

1893年,汉阳铁厂的几个分厂陆续竣工。

这里原本是东月湖,一片低洼荒芜的湖泽,杂树杂草丛生,现在烟囱冲天,厂房林立,一个近代化的大型钢铁企业拔地而起。

1894年夏天,汉阳铁厂正式投产。

它比1901年投产的日本第一座钢铁厂“八幡制铁所”要早7年!

1894年7月,张之洞亲临汉阳铁厂视察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然而,张之洞也有自己的盲区,工程师们一开始不建议将厂房建立在这里,因为还要考虑到交通运输环保等问题,但是张之洞为了自己视察方便,最终工厂就修建在了张之洞的家门口,每天看着这滚滚浓烟,他特别有成就感!

这个企业聘用卢森堡、比利时等国的工程师、技师40余人,雇用中国工人约3000多人。

其规模在当时为亚洲最大。

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先生说:

“(汉阳铁厂是)中国及亚洲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不仅是晚清中国唯一的机器炼铁厂,也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有‘亚洲第一雄厂’之美誉,其技术装备领先于整个亚洲,与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炼钢技术相比只差10年。

”汉阳铁厂的兴办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工厂管理方面,完全是衙门作风。

一帮闲职人员“终日酣嬉”,无所事事。

以至于汉阳铁厂开办不久,“亏折甚巨”,大量举债,张之洞也被折腾得“焦灼万端”。

由于管理不到位和一些技术配套的不完善产品的质量一开始也很差,甚至不能使用,比如最初制造的钢轨容易开裂,有些机器购买的型号不对不能投入使用等等。

尤其是资金的问题,存在巨大缺口。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张之洞请长期经办洋务的盛宣怀“招集商股,官督商办”。

1896年,盛宣怀招股接办了汉阳铁厂以及“关涉铁厂之铁山、煤矿、运道、马头(码头)、轮驳各船”,有了其他民用行业的加入,汉阳铁厂开始扭亏为盈。

1908年,盛宣怀奏准把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局、大冶铁矿等合并扩充,建立“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

至此,它就成为“呈部注册,遵照奏定商律办理”的商办公司,即不再是官办企业,完全变成了民营企业,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汉阳铁厂管理方面的封建衙门气息。

汉阳铁厂从此进入辉煌时期,在其鼎盛时期还通过发行股票来扩大生产,人们争相购买。

(出示民国三年(1914年)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股票)。

从1899年开始,汉阳铁厂的生铁大量销往日本八幡制铁所。

1910年,汉冶萍公司向美国西雅图的西方钢铁公司销售生铁2万吨。

同年,暨南公司订立在南洋各埠推广生铁、焦炭的销售合同,汉阳铁厂的产品从此销售至安南(越南)、暹罗(泰国)、新加坡、秘鲁、爪哇(印尼)、仰光(缅甸)等地。

一战期间,日本乘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洲战事,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袁世凯为了取得日本支持,于1915年,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为了控制中国的钢铁工业,日本在其中专门提出由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

在加上为了企业发展,汉冶萍公司也曾经向日本大量贷款,这样汉冶萍公司逐步沦入日本制铁所的实际控制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钢铁销售的黄金时期消失,汉冶萍公司因日债束缚,“每天应付利息,约需二百数十万元,是公司之营业,不啻专为债权者作嫁”,其中的汉阳铁厂被迫于1924年10月停产。

汉阳铁厂创建后的31年中,共生产铁221.4万吨、钢62.1万吨,1911年以前为全国钢铁总产量的100%。

从汉阳铁厂到汉冶萍公司,近代名噪一时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旧中国蹒跚前行。

1938年,汉阳铁厂拆迁到重庆建厂,为今重庆钢铁集团的前身。

展开讨论:

请思考:

(1)阻碍汉阳铁厂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2)促进汉阳铁厂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阻碍因素有——封建衙门式的管理(落后的封建制度),缺少资金、技术,日本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等等。

促进的因素——张之洞(洋务派)的积极谋划,改组为民营企业促进了企业管理经营的发展,老师提出在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扩大了对钢铁的需求,也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有利于汉阳铁厂产品的出口等等因素。

但是特别提出汉阳铁厂的改组说明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大有利于“求富”。

让学生区分“官办企业”和“民营企业”。

说明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营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诞生。

9、做练习题:

在洋务运动中,湖北织布局的机器全部购于英国,投产后,日产棉纱100担,能织原色布,斜纹布、花布等,畅销于鄂、湘、川等省,还远销国外。

这说明A、外国列强全力支持中国发展民族工业;B、民用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和效益;C、中国手工纺织业完全被机器生产取代;D、洋务派民用工业完全造福于民。

答案为B。

老师指出列强希望控制中国经济,不可能让中国的“求富”获得成功,日本控制汉冶萍公司就是一个例子。

另外,张之洞创办的企业能够取得这样的效益,甚至出口国外,也说明我们自己的产品是有竞争力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10、简单介绍洋务运动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和交通运输情况的发展。

洋务派在全国修建了30余所近代新式学校,用来培养科学、军事、翻译人才,包括著名的在1862年建立于北京的翻译机构同文馆,还有培养翻译人才的广方言馆等。

清朝在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他们大多成为日后中国的重要人物。

其中著名的如民国内阁总理唐绍仪与铁路专家詹天佑。

担任副监督的容闳负责选召近代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由左宗棠创办,主要培养船政、科技人才。

福州船政学堂,它率先引进西方军事教育的体制及内容,在招收学生、聘用教习、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封建教育所不同的特点,因而在中国的土壤上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培养出众多名人的福州船政学堂是当时中国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科技学校,也是最早采用西方教学制度和方法的新式学校。

邓世昌、詹天佑毕业于该校。

交通运输和通讯方面,唐胥铁路是清政府出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唐胥铁路建成后,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直至1882年始改用机车牵引。

洋务派在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

此后为了军事方面通信的需要,又陆续铺设电报线路。

总之,通过发展新式学堂和交通运输事业,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近代科学技术人才。

11、简单介绍洋务运动创办近代海军的情况。

洋务派派出大批官僚前往英、法、德、美等国采购军事装备,并新成立了四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

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雄厚。

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经远号、来远号。

其中“定远”、“镇远”铁甲舰号称“远东巨舰”是当时远东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舰只,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堪称当时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如修建颐和园工程等。

当时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但北洋水师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

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因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后逐渐购置舰船,略有恢复。

宣统元年(1909年)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北洋水师之名不复存在。

其他舰队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其中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受到重创。

福建水师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由福州船政局节制。

同时也是当时装备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舰队。

1884年中法战争之前,规模,实力均为国内之首。

1884年8月22日,法国东京舰队突然偷袭停泊在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福建水师被迫仓促应战,由于装备老化落后,实力差距巨大,福建水师的火炮对法国舰队的铁甲基本没有威胁,而法国舰队所配置的重炮,则轻易击穿福建水师的木肋甲板。

海战不到半小时,福建水师的11艘战舰,就有扬武、济安、飞云、福星、福胜、建胜、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另有伏波、艺新两舰自沉,19艘运输船全部沉没,水师官兵殉国者七百六十人。

福建水师大败,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也未能恢复往日气象。

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覆没后,南洋水师部份舰艇调防北洋。

至1909年,南北两洋水师合并,改成立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

南洋舰队正式消失。

广东水师的规模最小,宣统元年与其他三支舰队合并为长江舰队和远洋舰队。

12、做一道材料题,评价洋务运动。

材料一 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李鸿章如此“伤感”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读书人、世俗功利之人和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3分)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李鸿章?

(4分)

13、总结: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

之所以说是“中国式”的,内里不仅掺杂了不甘大权旁落和继续沉沦落后的中央政府,与为保有手中既得利益而抱成团的地方实力派的博弈,更有地方势力与外国政府的不断倾轧和乃至战争,最后还包括了地方实力派的堕落和退化。

如此乱像纷呈,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

但是,也不能否认的,洋务运动还是为这个国家带来了短期的活力和生机。

 

教学笔记

【板书设计】第4课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一、背景:

1、内忧外患

2、洋务派的形成

(1)代表人物

(2)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3)目的(口号):

“自强”“求富”

二、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3、创办近代新式学校、翻译国外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4、创办近代新式海军

三、影响

1、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近代化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但是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四、失败的原因

1、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2、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和自身内部的腐败

3、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

五、启示

1、改革要全面,要顺应历史潮流。

2、富国强兵的道路是曲折发展的,要坚持不懈、排除万难、勇于探索、善于学习他国先进科技文化。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