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408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docx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docx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浅说与诗词琐议

 

第一天 明“诗体”   

    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有些书籍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

所谓杂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自由发挥。

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

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

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为七古。

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需要指出的是:

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 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

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

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

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

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

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

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

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

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

  

 

还有一种六句的律诗,古人称为小律。

由于作品比较少,就不多说了。

现在,对于小律的诗,一般情况下被划归入律的古风了。

   

  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

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

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

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

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可以尾联对而首联不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

   

  古体诗对于对仗也没有严格的限定,对仗的形式也比近体诗自由,可以不用考虑平仄相对。

   

  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

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句子(如《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惯例。

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

个人看法:

虽然是惯例,但若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

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曲子词、雅词等多种称呼。

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诗又有所不同。

由于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倚谱填词,因此写词一般不称为“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

尽管最早的诗也是合乐的,但那是先有诗而后配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

另外,每首词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名称,以相互区别,这种以示区分的曲调名称人们就叫它为“词牌”。

每个词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有了各自的体式要求。

同一词牌的词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也可能不是同一个词牌,同一词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别体。

词由于是配合音乐的,所以有些词是分段落的,一个段落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人们给词的这种“段落”也起了个名字,叫“叠”或“片”。

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调”。

两段构成的词,称“双调”,其上下段落称为上片与下片,也叫上阕和下阕。

由三个段落或四个段落构成的词,就叫三叠或四叠。

此外,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有人规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但这种分法的科学性还有可商榷的地方。

   

  词发展到后来,随着乐谱的逐渐佚失,渐渐地也就脱离了音乐。

后人填词多是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来揣度、确定原来的词每个地方的用字声调、韵律等确定出来的文字词谱,最终词也就着着实实地成为了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的独特的诗。

从广义上说,词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

   

  曲,是元时兴起的一种合乐文学。

从曲的乐词结构形式来看,比较接近于词,但它与词又有很多的不同。

曲有散曲与套曲之分,有北曲与南曲之别。

这里主要是介绍诗词的格律,关于曲就不多说了。

  

 

第二天 知“用韵”   

  人们喜欢旧体诗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顺口易记。

为什么顺口易记?

道理很简单:

旧体诗词都是押韵的。

有韵自然顺口,顺口便容易记忆。

   

  那么什么是韵呢?

诗词格律中所谓的韵,简单说来就是字的尾声,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比如,“长”和“方”的尾声,按普通话它们的韵母都是“ang”,这个韵母就是这两个字的“韵”,且它们属于同一个韵部。

那什么又是韵部呢?

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个的韵部。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可以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韵脚。

比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韵脚“枝”、“思”两字便属同韵字押韵,它们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得作品读来朗朗上口。

   

  关于押韵,现在有很多观点,但主要的是押韵从宽从严、用旧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

新韵的韵书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话说得很好,这些韵书也就没什么必要,顶多备本新华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

现在写旧体诗词,大多数人还是采用旧韵。

旧韵的韵书也不少,但基本都是从《切韵》承继而来的。

目前使用的旧韵韵书,被普遍认同的是:

写诗用《平水韵》,填词依据《词林正韵》。

个人看法,对于初学者最好不要贪图便捷,还是从旧韵入手比较好。

因为写格律诗词,有个继承问题。

学习旧韵,对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节奏等变化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也不至于闹出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押韵”的笑话来。

   

最早的《平水韵》韵书,现在已经难见到了。

清代以后人们写诗时所用的韵书主要是依据《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这些韵书都是在《平水韵》基础上重新编纂颁布的,都属于“平水韵”类,因此人们习惯上依旧把它们称作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106个韵部,其中:

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韵书中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这只是因为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与现代汉语里的阴平声、阳平声不是一个概念,这点应该注意。

   

  在今天看来是同韵的一些字,在旧韵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

比如“东”、“冬”二字,在旧韵中就分属两个韵部,前者属于“上平一东”,后者属于“上平二冬”。

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属“上平十一真”,后者属于“下平十二侵”。

至于这些字在旧韵中其读音上有何分别,我们现在不需要过多的去追究它。

只须知道:

它们在最初的时候读音是有区别的,只是后来随着语言的变化混而为一而已。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字多,写诗挑选韵字就比较容易些;窄韵字少,选字就比较困难,窄韵的律诗也就比宽韵的律诗少见。

   

  近体诗的押韵规则是:

   

  1)除首句有时需要押韵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偶数句子的末尾字押韵,奇数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韵。

   

  2)一般只押平声韵,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允许通韵,当然也就不允许出韵了。

   

  3)韵不能重出,即不许“重韵”。

也就是说只能用同韵部的不同韵字,不能重复用同一个韵字。

 

此外,每首诗的首句尾字作平声时,首句也须押韵。

但由于首句本可不入韵(仄声字收尾时),所以首句的押韵比其它位置的押韵,其要求相对宽松些,既可以使用本韵,也可以用邻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至于什么是平声字、什么是仄声字,放在下一日再谈。

这里先说说邻韵。

   

  所谓邻韵,不是说韵书上邻近的韵部就是邻韵,而是指读音上比较相近的那些韵部的字。

“相近”不以上平声、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邻韵,若按中古音划分,大致情况是:

   

  a)东冬两韵为一类;   

  b)江阳两韵为一类(注意在古音中江阳不邻近,江更接近于东冬,是为特例);   

  c)支微齐三韵为一类;   

  d)鱼虞两韵为一类;   

  e)佳灰两韵为一类;   

  f)佳麻两韵为一类(特例);   

  g)真文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   

  h)寒删先三韵为一类;   

  i)删先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   

  j)萧肴豪三韵部为一类;   

  k)庚青蒸三韵为一类;   

  l)蒸侵两韵为一类(特例);   

  m)覃盐咸三韵为一类。

   

  关于近体诗的用韵,前面说了“不允许通韵”,但情况往往也有例外。

古人写诗也有通韵的,并且还找了些理由冠以漂亮的名字,什么“孤雁出群”、“只鸟单飞”、“辘轳体”、“葫芦体”、“进退格”等等,这些都是格律粗通之后的事,这里就先不说了。

 

古体诗的用韵比近体诗要宽松,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有时也允许通韵和重韵,但每次换韵前不得少于两韵。

   

  词的用韵比诗更为宽松,不仅平水韵中的邻韵可以通押,上去声也可以通押,而且古人的作品中还有不少是以方音押韵的,这主要是唐宋人填词多倚口语押韵的缘故。

清代时戈氏根据唐宋人词作品的大多数情况,在平水韵基础上编纂了一部《词林正韵》。

由于这部韵书是以“平水韵”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