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136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docx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docx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带※是老教材的内容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

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

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

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

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

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

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

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

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

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

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

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

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

天然水是溶液。

18.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20.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1.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表示: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克食盐。

那么20℃时在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克食盐;要溶解72克食盐需要200克水。

22.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少数物质它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溶解度变化不大,比如:

食盐,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比如:

熟石灰。

要使一杯饱和的食盐溶液变成不饱和,最好用增加溶剂的方法。

23.要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解达到饱和可采用:

降温,增加硝酸钾,蒸发溶剂。

24.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小液滴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食用油在水中形成乳浊液,泥土在水中形成悬浊液,牛奶是乳浊液,豆浆是悬浊液。

碘在水中形成悬浊液,食用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25.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是水。

如食盐溶液,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当其他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溶液里含量多的叫溶剂,含量少的叫溶质,比如5毫升汽油中加入10毫升机油,汽油是溶质,机油是溶剂。

26.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27.用固体溶液配制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

28.在水的电解实验中,为了增加导电性,可以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接通直流电,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出现气泡,两只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发现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用点燃的木条接近另外一个玻璃管,观察到气体也燃烧,用一个干燥的烧杯放在火焰上,发现烧杯内出现了水珠,说明该气体是氢气。

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

1:

2。

水的电解的文字式表示为:

水通电氢气+氧气(H2O通电H2+O2)

29.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检验纯度。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可以安静地燃烧,形成淡蓝色的火焰。

文字式表示为:

氢气+氧气点燃水(H2+O2点燃H2O)

30.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1.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配和地区上分布不均匀,而且人均淡水占有量也比较低。

※1.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叫做水的密度。

经过实验测定,纯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为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表示:

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103千克。

一滴水的密度等于(填等于、大于或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2.单位换算:

①7.8×103kg/m3=7.8g/cm3,②1g/ml=1.0×103kg/m3

③7.5m3=7.5×106ml=7.5×103dm3,④9.8m3=9.8×106cm3=9.8×103l,

⑤9t=9×106g=9×103kg

※3.硫酸铜粉末遇水颜色由白色变成蓝色。

其反应式为:

硫酸铜+水→水合硫酸铜。

(CuSO4+5H2O→CuSO4·5H2O)氯化钴遇水颜色由蓝色变成红色。

其反应式为:

氯化钴+水→水合氯化钴。

(CaCl2+6H2O→CaCl2·6H2O)

用这两种化学药品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第二章空气

1.一切物质都有质量,空气作为一种物质也有质量。

地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它对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会产生保护的作用。

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很大。

3.暖气片一般安装在底部,是为了:

空气对流(热空气上升)。

4.空气的组成: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其他气体和杂质。

5.稀有气体不活泼,曾被叫做隋性气体,但是也能够与一些物质发生反应。

氦气也可以用来填充气球,当电流通过稀有气体的灯管时,就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6.法国的拉瓦锡首先发现空气的组成。

7.工业上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氮气和氧气,这是根据他们的沸点不同。

这种方法叫分离空气法,是物理变化。

8.硫是黄色的固体粉末,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硫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反应后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式表示为: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S+O2点燃SO2)

9.铁是银白色的金属,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实验中要在集气瓶底部预先放些水或细沙,原因是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而炸裂瓶底。

文字式表示为: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Fe+O2点燃Fe3O4)

10.木炭是黑色的固体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的无色气体。

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C+O2点燃CO2)。

11.红磷是暗红色的固体,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放出热量。

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P+O2点燃P2O5)

1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出现,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文字表达式为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13.燃烧是发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缓慢氧化特点是不发光,但要发热。

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可燃物、空气和温度。

14.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以用氧炔焰来焊接和切割金属,液氢在液氧中燃烧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来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15.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在增大压强和降温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会变成雪花状的固体,这种固体也可以叫做干冰。

16.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使水蒸气液化的作用。

17.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可以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个时候发生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Ca(OH)2+CO2→CaCO3+H2O)

18.在盛无色水的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则试管中的液体变成了紫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成了红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碳酸(CO2+H2O→H2CO3),如果给上述试管加热,发现液体又变成了紫色。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碳酸加热二氧化碳+水。

(H2CO3加热CO2+H2O)

19.大气层被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20.在平流层中有大量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在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短波。

21.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一氧化二氮等。

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有氟氯烃、氮氧化物等

22.一般认为空气的污染物只要是污染性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

※1.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物质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其中前两种都需要同一物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加快了分解速度。

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来收集。

因为他密度比空气大,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来收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用排水法收集。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式表示为: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H2O2二氧化锰H2O+O2)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原理(文字表达式)为: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Ca(OH)2+HCl→CaCl2+H2O+CO2)。

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水空气大,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

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是否熄灭。

※3.盛有石灰水的容器敞开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壁上常会形成一层白色物质,其原因是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若要除去这种白色物质,可以用稀盐酸冲洗,原因是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原因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4.用化学式表示下列物质:

①水H2O②氢气H2③氧气O2④二氧化碳CO2⑤二氧化硫SO2⑥五氧化二磷P2O5⑦四氧化三铁Fe3O4⑧氢氧化钙Ca(OH)2⑨碳酸钙CaCO3⑩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

※5.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①干冰CO2,②石灰水Ca(OH)2,③石灰石CaCO3,④盐酸HCl

第三章阳光

1.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它是一个不断燃烧的气体球。

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有光和热。

2.光源是本身线度很小,或者距离足够远,光源就可看成点光源。

离点光源越远的被照面上看起来越暗的道理是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到达被照面单位面积上的光辐射量是随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少。

3.照射到地球的太阳光几乎是平行的。

4.探究表面颜色不同的物体与吸热的关系。

在做这个实验时,应使用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要尽可能使其它条件相同(如应使容器的质量和容积相同,水的质量和温度相同,接受辐射的能量都相同),而只考虑由于锥形瓶涂黑和不涂黑所引起的升温差别,从而说明吸收热辐射多少与物体表面颜色的关系。

以上的探究活动表明,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表面颜色有关,白色物体(浅色)不易(填易或不易)吸收热辐射,黑色(深色)物体易(填易或不易)吸收太阳热辐射。

5.辐射计就是根据黑色物体容易吸收太阳热辐射的原理制成的。

6.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由于高温而发光的叫热光源;如:

火炬、蜡烛、电灯。

由于发光时温度不高的叫冷光源;如:

日光灯、节能灯等。

萤火虫、乌贼等——由于体内的发光细胞的酶与氧发生作用后,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7.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8.人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把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出来。

月亮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