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942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0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

【金版教程】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

第6讲 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人民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宏观概览

 

内容

时期

屈辱史

探索史

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农民阶级

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成为侵华的主力。

日本侵华步伐不断加快,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无产阶级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创建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主旨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而不断探索的历史

第6讲 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纲明示: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西方列强四次侵华战争

(1)背景

(2)战争

战争名称

时间

签订条约及内容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天津条约》: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

联军

侵华

战争

1900年

《辛丑条约》: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你怎样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试答 

提示: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能体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侵略要求的是哪项内容?

试答 

提示:

协定关税。

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

试答 

提示: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4.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答 

提示:

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

5.两次鸦片战争的本质相同吗?

试答 

提示:

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是相同的,侵略者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要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6.有人说:

“中英战争就像一剂鸦片,榨干中国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回生的希望。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试答 

(2)过程

内容

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前提下,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以便美国能够“利益均沾”

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影响:

列强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概况:

1841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自发抵抗英国士兵的侵略。

(2)意义:

中国近代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新疆面临危机。

3.黄海海战

(1)爆发:

1894年9月,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的偷袭,黄海海战爆发。

它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概况:

黄海海战中,以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为代表的北洋舰队将士,英勇奋战,迫使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3)结果:

黄海海战后,双方互有损失,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船”,致使后来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

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概况:

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英勇抗击日军,给侵台日军以沉重打击。

但最终失败,台湾沦陷。

(3)意义:

在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提示:

赞成。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灾难深重;同时,也打开了封闭的国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思想,促使国人觉醒,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7.《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条款是什么?

试答 

提示:

《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条款是开设工厂。

8.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掀起哪些救亡图存运动?

试答 

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其中资产阶级最为活跃,政治上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经济上的实业救国及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体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9.有的史学家把甲午中日战争看做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对此你如何理解?

试答 

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了民族觉醒;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10.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

试答 

提示:

义和团运动既有爱国反帝性,又有对清政府的认识不清和盲目排外性。

11.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试答 

提示:

在西方列强侵华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呈现了从对抗到和好、再到抵抗、直至最后屈服的变化趋势。

这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矛盾和斗争,又有共同的利益。

(1)1840年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并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微考点1 

一 ①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②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③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试答 

史料解读:

①②③分别反映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外交关系各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

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①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

②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试答 

 

史料解读:

①②都反映了鸦片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近代化。

鸦片战争五个方面的影响

(1)政治上:

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对外关系上: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国门被迫开放。

(3)思想文化上:

封建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刺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经济上:

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5)社会生活上:

外国的生活方式、习惯、衣着、饮食首先传入,西方的社会习俗也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微考点2 

一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①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

……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什么?

试答 

 

史料解读:

①表明清朝在对日本的认识上缺乏预见。

二 ①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宁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2 史料二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思想?

试答 

 

史料解读:

①反映李鸿章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

三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向朝廷汇报:

“平壤之败,因由寡不敌众,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

……”①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李鸿章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有何认识?

试答 

史料解读:

①反映了李鸿章过于强调军事装备优劣,犯了“武器决定论”错误。

四 黄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

……此后,①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4 史料四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何在?

试答 

 

史料解读:

①反映出中国放弃渤海实际上丧失了制海权。

五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①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5 史料五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何在?

试答 

 

史料解读:

①反映了清朝的腐败没落。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

(2)外部原因: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

(3)思想原因:

信奉“武器决定论”。

(4)战略原因: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5)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6)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综合点1 

[要点整合]

1.阶段特征与影响

2.基本认识

(1)从起因看:

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和结果来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使中华民族灾难加深。

(3)从失败的原因看,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强盛的资本主义。

(4)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

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

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3.以多种史观审视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战争

(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5)从全球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训练]

1.[2015·佛山质检]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 D

解析 分析其出发点,应从其客观背景与主观目的入手。

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故《南京条约》的重心是解决通商口岸与关税问题,以满足其商品输出需要;19世纪末,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形成,要求对外资本输出,故《马关条约》的重心是解决投资办厂问题。

综上所述,D项最为符合。

2.[2015·临沂模拟]“到1900年,90个中国港口处于外国势力的实际控制中,基督教传教士在全中国范围内寻找皈依者,外国炮舰巡游在中国水域。

”据此可知列强得到内河航行权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中西交流B.洋货畅销内陆

C.威胁中国国防D.教案不断发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处于外国势力的实际控制”“外国炮舰”可总结出列强侵略威胁到了中国的海防,故C正确;A、B、D在材料中没有明显的体现,故A、B、D错误。

综合点2 全面认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维护主权的斗争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活动的意义及特点

(1)活动意义

(2)特点

①由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逐步向有组织、有准备的自觉斗争转变。

②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

2.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从主观上看:

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和不定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

尽管军民奋起抵抗,但无力扭转败局。

(2)从客观上看:

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与英国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末已成为亚洲的强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实力更加强大。

综上所述,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针对训练]

3.[2015·枣庄二模]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论说时事。

下表评论是针对(  )

题目

所刊载的期数

论非皇上复政则同乱不能平定

第49期

论义民与乱民之异

第52期

论中国民气之可用

第57期

排外平议

第68期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答案 C

解析 由1898年可排除A、D两项;由“义民”“民气”“排外”可知与义和团运动有关,故选C项,排除B项。

4.[2015·无锡期末]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

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答案 B

解析 “改年号为‘永清’”说明还是旧式政权,故A项错误;结合题干时间,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台湾人民采取的特殊措施,故B项正确;台湾民主国成立是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而不是脱离祖国的行为,故C项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材料中体现不出拥护大清王朝的信息,故D项错误。

 

1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作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2(1835年6月格拉斯哥印度协会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

中国行省垄断贸易,压迫英商,且常常发生破产事件,而广州英商又无生命财产保障,凡此,都妨碍英国对华贸易,不符合相应于中国的庞大市场与英国开放贸易自由的机会……我们认为陛下政府倘在中国沿海取得一个或几个岛屿,作为进行贸易的基地,以避免中国政府的勒索、控制和烦扰,则必将对于我们的对外贸易大有好处。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集团与

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英国资产阶级迫切想打开中国市场。

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所以英国对华贸易受阻,所谓“压迫英商”“勒索”“控制和烦扰”等话语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对这种情况的不满。

3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

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

……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这是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交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4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

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

他们说他们不能了。

我说:

“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

”他们答:

“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

”我说:

“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

”他们说:

“自然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

”我说:

“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

”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

其带来的一系列表现是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过于依赖外国。

真题典例

1.[2015·安徽高考]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B

解析 《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并不能“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故A项错误。

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被俘并下台,据此可排除C、D两项。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而《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自由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故B项正确。

2.[2015·山东高考]“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体现出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中西方相互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演进的模式,C项错误;材料不是强调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D项错误。

3.[2015·四川高考]上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美国星条旗、英国米字旗等列强旗帜及列强占领的建筑物,可以判断此次战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结果是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故选D项。

A项是鸦片战争的后果,B项是中法战争的后果,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果,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2015·浙江高考]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

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阅读材料,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答案 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解析 第一小问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即可,注意关键信息“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

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5.[2015·江苏高考]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