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875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

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课型】训练课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酸碱的腐蚀性以及物质酸碱性的微观实质。

2、熟知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

3、掌握中和反应实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4、通过本节课典型题目的训练,进一步强化知识,掌握做题技巧和应试策略。

5、进一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安全意识。

重点、难点:

酸和碱的通性及其应用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归纳总结、串联整合

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复习,自主构建本章的知识导图。

1、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挥发性

其他

浓盐酸

 

 

 

 

 

 

浓硫酸

 

 

 

 

 

 

2、酸在溶液中都电离出______所以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酸和___________反应______的石蕊遇酸变_______,______的酚酞遇酸______。

2)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下同)

3)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OH和Ca(OH)2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露置在空气中的变化

溶解度

其他

NaOH

 

 

 

 

 

Ca(OH)2

 

 

 

 

 

4、碱在溶液中都电离出______所以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和___________反应______的石蕊遇碱变_______,______的酚酞遇碱______。

2)碱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下同)

3)碱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碱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智慧碰撞——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一)酸及其性质

1、(20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倾倒液体C.称量固体D.过滤

2、(20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瓶酸溶液,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测得它们的质量与放置天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a、b分别代表()。

A、浓盐酸、浓硫酸B、稀盐酸、浓盐酸C.浓硫酸、稀硫酸D.稀硫酸、浓硫酸

3、(2014)小明同学的自行车锁生锈了,他怎样也开不了,于是他把锁拿到修理店请师傅帮他解决.老师傅很快拿出一瓶喷剂,叫小明往锁孔里轻轻喷一下,一会儿后,锁终于用钥匙打开了,小明感到很惊奇,问老师是什么原因,老师傅只会使用但不会解释.小明决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弄明白,他仔细看了喷剂瓶上的说明,原来它主要成分是盐酸,小明顿时恍然大悟…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小明思考了一会,谦谦有礼地对老师傅说,以后使用这种喷剂不能过量使用,否则会损坏铁质锁,老师傅笑着点点头.请你再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4、探险队员—硫酸,不小心走进了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小山,请你帮助它走出小山(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

入口→→→→→出口。

 

教师总结讲解:

酸的物理性质中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吸水性,以及酸的通性是主要考查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重点。

5.(2013)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及用量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所选试剂及用量

A

Na2CO3

KCl

适量的H2O

B

稀盐酸

H2SO4

适量BaCl2溶液

C

CaO

CaCO3

过量稀盐酸

D

KCl溶液

稀盐酸

过量的Na2CO3

溶液

 

6.(2013)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图乙的是()

 

烧杯中的物质

X溶液

A

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

稀盐酸

B

稀硫酸和稀盐酸

氯化钡溶液

C

镁铝合金

稀盐酸

D

稀盐酸和CuSO4溶液

烧碱溶液

 

(二)碱及其性质;

1、(2014)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2、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但溶质成分没有改变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B.石灰水C.浓硫酸D.浓盐酸

3、(2014)为探究碱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①如图(甲)所示,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后,溶液红色褪去,溶液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②如图(乙和丙)所示,同时将两支充满CO2的相同试管分别倒扣在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丙中液面高于乙,说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实验结束后,进行废液处理.将丙所得溶液全部倒入一大烧杯中,再将甲所得溶液缓慢加入.全部加入后测得溶液pH为3,调节pH接近7,达到排放标准.将甲所得溶液缓慢加入的过程中,大烧杯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4、(2013)许多化学反应都伴随着明显的现象。

但也有一些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的明显现象。

(2)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现象。

为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

向一盛满CO2气体的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迅速塞紧橡皮塞(胶塞中插有一下端系小气球的玻璃管)。

然后振荡锥形瓶,会观察到小气球逐渐胀大,其主要原因是。

(3)盐酸与NaOH溶液的中和反应也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前,应先向NaOH溶液中滴入少许。

教师总结讲解:

除了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常考重点以外,除杂问题和溶液颜色变化问题,也是常考题型。

要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熟练运用。

(三)达标测评————战胜自我,成就自我!

1、衣服上沾了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直接用水很难洗净,要除去白色衬衣上的铁锈,你认为比较适宜的液体是(  )

 A.白醋B.酱油

C.酒精D.洗洁精

2、氢氧化钙是一种常见的碱,它的俗名是(  )

 A.大理石B.熟石灰

C.石灰石D.生石灰

3、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H2CO3B.NaHCO3C.P2O5D.Ba(OH)2

4、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A.氯化钠B.盐酸C.氧化镁D.氢氧化铝

5、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aClBaCl2Na2CO3B.KNO3HClCaCl2

C.H2SO4FeCl3NaNO3D.NaOHHNO3NH4NO3

6、(2013)下列有关熟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

A.熟石灰又称为消石灰B.熟石灰由生石灰与水反应而制得

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熟石灰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教师总结:

上述题目是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特点是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教师总结点评。

三、总结本课,谈收获,谈感想。

五、统计小组分数,对优胜小组予以表彰。

九年级化学学情分析

课题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教材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实验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中和反应。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

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贴近生活,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并体会学以致用,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综合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对酸和碱有一定认识,并提前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2、学习能力方法:

部分学生会课前预习,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对较浅层次的知识进行整合;多数学生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非智力因素:

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思维跳动性大,尤其对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

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许多同学面对繁多的方程式、极易混淆的概念、定义及灵活多变的选择题、推断题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

事实上,只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化学学习也可以得心应手!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学习效果分析

通过这节课训练,一些优秀的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学生知识记忆牢固,在做题时对问题分析透彻,回答问题规范、准确。

说明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学会了解题思路。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训练中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或知识点记忆不准。

或知识点记忆混淆。

二是学生做题时审题不清,对材料理解能力差,对图表的解读能力差。

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老师、学生的纠正,学生基本能改正错误,学会了做题的方法,知道在做题时,如何去审题,分析题目要求。

在做题时知道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节课训练目的基本达到。

但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还要不断地进行强化训练。

上完课之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思维心理发展为主线,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的教学设计思想,尽管因个人的教学积淀不足,未能理想地实现此教学理想,但能感觉出,这样的教学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教学效果更是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所不可企及的。

尽管我和农村中学的学生们,在摄像机镜头面前很不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参与热情,主动的探究精神、发自天然的互助合作气氛,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极大地鼓舞了我继续进取、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新形式的信心与决心

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教材分析

<<酸碱>>部分的知识多而零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所涉及的物质和化学方程式很多,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

学生会因为知识点多显得混乱而感觉复杂,没有头绪,从而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学习。

而与酸碱盐知识有关的考题却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有不少题型是利用酸碱盐的特殊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来解答的。

如推断题、实验探究题、除杂题以及有关物质变质的计算等,占分比例较大。

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酸碱盐的有关化学性质,才能利用性质规律分析题目、解决问题。

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梳理好这部分知识点,建立好酸碱盐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获得一个清晰的思路去感受物质变化的魅力,从而化“复杂”为“神奇”,树立起学习信心是这一阶段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学生只有理清了物质的性质,才能把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