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859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在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的首句运用比喻,把池塘比喻为一面镜子,写出了池塘清澈明净的特点。

B.第一首诗中诗人用“徘徊”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天光云影倒映在水面上的动态景象。

C.第二首诗写“蒙冲巨舰”因春水萌生变得如羽毛般轻盈,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江水力量之大。

D.两首诗歌语言庄重典雅,内蕴丰富,融景趣、情趣、理趣于一炉,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道的启迪。

(2)两首诗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读书感悟?

请简要说明。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

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

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

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

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

元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

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宋)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释】汉妃一曲:

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2)词中“彩绦朱索”是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借代手法。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描写对象、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三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

王沂孙

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

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

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

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

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

(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

孟浩然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②蓬阁:

指秘书省。

③扬云:

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

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充分展示皇宫的景象。

“寒”“阑”二字暗示了春色将尽的凋零和作者内心略带凄凉之感。

B.颔联以景寓情,蕴藉深沉,“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写出了一派升平之景,反映了诗人渴望中兴之心境。

C.颈联着力渲染了上朝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

“迎”“拂”二字生动形象,描写细腻。

D.本诗以“早朝”为中心,对“早”与“朝”的关系处理得当,既巧妙结合春景,又写出了宫廷气象和上朝的威仪庄严。

(2)诗的尾联落笔不凡,感情复杂深刻。

请结合全诗分析其表现的情感和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古行宫

杜牧

台阁参差倚太阳,年年花发满山香。

重门勘锁青春晚,深殿垂帘白日长。

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鬟空断肠。

(1)首联中“参差”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中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古行宫规模庞大、殿宇林立。

(2)古人评价本诗颈联“技法高妙”,请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

(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1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

宋·赵佶

   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3】。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4】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

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

【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

【2】冰绡:

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3】蕊珠宫女:

指仙女。

蕊珠,指天上仙宫。

【4】凭寄:

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1】午桥:

在洛阳南面。

【2】二十余年:

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2)下列诗句与第一首词中的“淡著胭脂匀注”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多情只有春庭月。

(唐·张泌《寄人》)

B.月移花影约重来。

(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