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644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docx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docx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1章绪论

食物:

可供人类食用或具有可食性的物质。

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机能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保持体温、进行体力活动的能量来源。

食品:

(1)将食物经过不同的配制和各种加工处理,从而形成了形态、风味、营养价值各不相同、花色品种各异的加工产品,这些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

(2)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保健食品:

含有功能性因子和含有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作用的食品被称为功能性食品,在我国又称为保健食品。

食品加工:

通常加工可以分为不同的单元操作如清洗、粉碎、混合、分离、成型、发酵、热处理、冷冻、罐装、输送和包装等许多部分,而每一部分亦称作作业或工序。

食品工艺学的内容:

(1)根据食品原料的特征,研究食品的加工保藏

1.食品原料的特性2.引起食品变质的原因3.食品保藏的途径

(2)研究食品质量要素和加工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1.食品的质量要素2.加工对质量的影响3.影响食品质量变化的因素

(3)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型食品

(4)研究充分利用现有食物资源和开辟食物资源的途径

1,合理利用现有食物资源2.加大对现有食物资源的开发3.食品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5)研究加工或制造过程,实现食品工业生产的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1.科学选用工艺技术2.合理选用加工设备3.实施食品质量管理体系

 

第四章食品冷冻

低温冷藏:

食品的低温保藏,即降低食品温度,并维持低温水平或冻结状态,以延缓或阻止食品的腐败变质,达到食品远途运输和短期或长期贮藏的目的。

食品腐败因素:

附着在食品表面的微生物和食品内所含的酶的作用,使食品的色、香、味变差,营养价值降低。

除了微生物和酶引起的变质外.还有非酶引起的变质,如油脂的氧化酸败等。

冷藏的目的:

冷藏可分为两大类:

食品的冷却贮藏;食品的冻结贮藏。

①使食品加工处理比较容易方便。

如焙烤食品软面团的成型、半冻结状态的肉的切片等。

②改善食品的性状,提高食品的价值。

如用低温处理使牛肉、干酪、冰淇淋成熟,用低温处理使清酒、啤酒、葡萄酒的发酵条件得到控制等。

③使原来食品的主要物理性状发生改变而成为一种新的产品。

如用低温制作鱼捧、冰淇淋、冻豆腐、冻结干燥食品等。

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0~40℃),酶的活性随温度上升而增大,但是酶也是一种蛋白质,其本身也会因温度过高而变性,失去其催化特性。

大多数酶的最适温度为30~40℃。

当温度超过酶的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就开始受到破坏。

当温度达到80~90℃时,几乎所有的酶的活性都遭到破坏。

酶的活性因温度而发生的变化常用温度系数Q10来衡量:

K1----温度为t时酶促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

K2----温度为t+10℃时酶促反应的化学反郯率常数。

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降低与死亡的原因:

温度下降会导致微生物细胞内酶的活性下降;温度下降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黏度增加,胶体吸水性下降、蛋白质分散度改变,并导致蛋白质不可逆变性;食品冻结时,冰晶体的形成会使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脱水,同时冰晶体的形成还会使微生物细胞受到机械损伤。

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有

1.温度的高低2.介质

3.降温速度

4.贮藏期5.结合水分和过冷状态

冷藏工艺:

冷藏工艺主要取决于贮藏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的流速,这些工艺条件则随食品种类、贮期长短和有无包装而异。

果蔬采后生理:

1.果蔬的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

C6H12O6+6O2→6CO2+6H2O+2820kJ

缺氧呼吸:

C6H12O6→2CO2+2C2H5OH+117kJ

2.果实的呼吸跃变

3.水果产生乙烯的代谢活动

CH3-S-CH2-CH2-CH(NH2)-C00H→

   蛋氨酸   CH3-S-S-CH3+CH2=CH2+HCOOH+CO2

冷藏食品回热:

就是在冷藏食品出冷藏室前,保证空气中的水分不会在冷藏食品表面冷凝的条件下,逐渐提高冷藏食品的温度,最后达到使其与外界空气温度相同的过程。

回热是冷却的逆过程。

冷冻:

食品冻结就是指将食品的温度降低到食品冻结点以下的某以预定温度(一般要求食品的中心温度应达到-15℃以下),使食品中大部分水分冻结成冰晶体。

 

最大冰结晶生成带:

(氷点下4--5摄氏度)

结晶条件:

当液体温度降到冻结点时,液相与结晶相处于平衡状态。

而要使液体转变为结晶体就必须破坏这种平衡,也就是使液相温度降至稍低于冻结点,造成液体的过冷,过冷状态是液体形成冰结晶的先决条件。

水的冻结过程就是水分子排列由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的过程。

过冷温度:

即为液体在降温过程中开始形成稳定性晶核时的温度或在开始回升的最低温度,称为过冷临界温度或过冷温度。

冰晶体的形成和分布:

不论是一杯糖水、还是一瓶牛奶在冻结时,都不会转瞬间同时均匀地冻结。

例如将一瓶牛奶放入冷冻室,瓶壁附近的液体首先冻结,而且最初完全是纯水形成冰晶体。

随着冰晶体的不断形成,牛乳未冻结部分的无机盐、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的浓度就相应增加,牛乳的冻结点不断下降。

最后在牛乳中部核心位置上还会有未冻结的高浓度溶液存留下来。

速冻:

在食品冻结过程中,30min通过最大冰结晶生成带。

冻藏食品贮存期:

高品质寿命(highqualitylife简写HQL),是指在所使用冻藏温度下的冻结食品与在-40℃下的冻藏温度相比较,当采用科学的感官鉴定方法刚刚能够判别出二者的差别时所经过的时间。

实用贮藏期(practicalstoragelife简写PSL),是指经过冻藏的食品,仍保持着对一般消费者或作为加工原料使用无妨的感官品质指标时所经过的冻藏时间。

我国目前对冻结食品采用的冻藏温度大多为-18℃。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际上冻结食品的冻藏温度逐渐趋向低温化,一般都是-25℃~-30℃。

第三章食品的热处理和杀菌

加热杀菌需要考虑的因素:

①食品的物性如粘度、颗粒大小、固体与液体比例;

②容器如几何尺寸、壁厚;③污染食品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习性;

④食品在加热过程中的传热特性等。

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一)菌种和菌株

(二)加热前微生物所经历的培养条件

⑴菌龄与耐热性的关系

⑵培养温度与耐热性的关系

⑶培养基组成与耐热性的关系

(三)加热时的相关因素

1.加热方式的影响

⑴微生物对湿热的抗性

⑵微生物对干热的抗性

2.热处理温度3.原始菌数

4.水分5.pH

6.碳水化合物7.脂类

8.蛋白质及其有关物质

9.无机盐10.其他

(四)加热后的条件

微生物受到外界影响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①发育诱导期延长;②营养要求扩大;③适宜发育的pH范围缩小;

④繁殖温度范围缩小;⑤对抑制剂、选择剂的敏感性增强;

⑥细胞内容物向外泄漏;⑦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增强;

⑧酶活性下降;⑨rRNA分解。

微生物耐热性参数:

1.D值

直线横过一个对数周期时所需要的时间(min)D值,称为指数递减时间。

为直线斜率的倒数D=1/m

2.F值和Z值

F值(杀菌强度)定义:

就是在一定的加热致死温度(-121.1℃)下,杀死一定浓度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加热时间(min)。

Z值定义:

加热致死时间曲线或拟加热致死时间曲线通过一个对数周期时所变化的温度(℃)。

F值和Z值之间的关系为

酶的耐热性:

含酶的物质中,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酶反应的速度增加。

其温度系数(Q10)一般在1.4~2.0。

但是超过了一定的温度范围后。

温度升高,酶反应会下降。

这是因为酶本身在其蛋白质受热遭到了破坏的缘故。

一般情况下,温度提高到80℃后,热处理时间时间持续几分钟,几乎所有的酶都会遭到不可逆的破坏。

杀菌对象菌的选择:

罐藏食品进行最后热处理时的对象主要是致病菌、产毒菌、腐败菌。

商业无菌:

系指罐藏食品经适度的热处理以后,不含有致病的微生物,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杀菌强度:

1.杀菌强度的意义

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杀菌,其杀菌效果用F0表示,简称F值,或称为杀菌值或杀菌强度。

杀菌强度是通过测定罐头中心温度,再根据此结果按对象菌的Z值进行一系列计算,得到的在该杀菌条件下的实际杀菌效果。

2.杀菌强度F0值的计算

F0值定义为在参数温度为121.1℃(华氏250°)总的累计死亡效应。

F0=to×10(θ-121.1)/Z

式中θ—设定的保温部分的杀菌温度(℃)

to—设定的保温时间(min)

杀灭与抑制微生物的手段:

在食品工业中,加热杀菌是杀灭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有效手段。

食品加工所采用的热处理办法,可分为四种:

即烹饪、热烫、低温加热杀菌、高温加热杀菌。

第2章食品的脱水

水分活度Aw:

是指物料表面水分的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结合水:

1.化学结合水:

是通过化学反应后,按严格的数量比例,牢固地同固体间架结合的水分,只有在化学作用或特别强烈的热处理下(煅烧)才能除去,除去它的同时会造成物料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即品质变差。

2.吸附结合水:

是指在物料胶体微粒内、外表面上因分子吸引力而被吸着的水分。

3.结构结合水:

是指当胶体溶液凝固成凝胶时,保持在凝胶体内部的一种水分,它受到结构的束缚,表现出来的蒸汽压很低。

4.渗透压结合水:

是指溶液和胶体溶液中,被溶质所束缚的水分。

5.机械结合水:

是食品湿物料内的毛细管(或孔隙)中保留和吸着的水分以及物料外表面附着的湿润水分。

相对湿度:

在一定总压下,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与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水分活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将完全干燥的食品置于各种不同相对湿度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食品吸收空间的水蒸气水分,逐渐达到平衡。

这时食品内所含的水分对应的相对湿度称之为平衡相对湿度。

根据水分活度的定义和相对湿度的概念可以知道,这时的相对湿度即为水分活度。

去湿与吸湿现象:

由于蒸汽压差的作用,物料将从空气中吸收水分,直至达到平衡,这种现象称为吸湿现象。

如果物料与相对湿度值比它的水分活度小的空气相接触,则物料将向空气中逸出水分,直至达到平衡,这种现象称为去湿现象。

上述过程中物料与空气中的水分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相互平衡的过程。

平衡水分:

由于物料表面的水蒸气分压与介质的水蒸气分压的压差作用,使两相之间的水分不断地进行传递,经过一端时间后,物料表面的水蒸气分压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将会相等,物料与空气之间的水分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物料中所含的水分为该介质条件下物料的平衡水分。

恒速、降速干燥:

1.恒速干燥阶段

在恒速干燥阶段,物料的表面非常湿润,即表面有充足的非结合水分,物料表面的状况与湿纱布表面的状况相似,如果此时的干燥条件是恒定的(空气温度、湿度、空气流速、气固的接触方式等),物料表面的温度等于该空气的湿球温度,而当湿球温度为定值时,物料上方空气的湿含量也为定值。

2.降速干燥阶段

当物料的湿含量降至临界湿含量以后,便进入降速干燥阶段。

在此干燥阶段,水分自物料内部向表面传递速率低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汽化速率,湿物料表面逐渐变干。

汽化表面向物料内部转移,温度不断上升。

随着物料内部湿含量的减少,水分由物料内部向表面传递的速率慢慢下降,干燥速率也就越来越低。

 

恒速变为降速的因素:

⑴实际汽化表面减小⑵汽化表面的内部迁移

⑶平衡蒸汽压下降⑷物料内部水分扩散受阻

传质(物料对热量的吸收)与传热(水分在物料中的迁移)的关系:

外部:

干燥过程中界面层的存在造成了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附加阻力,只有减小界面层厚度才能提高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