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3016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1Word格式.docx

每个层次写的是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这部分12个段落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2段),交待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感受。

第二层(第3~7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第三层(第8~12段),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

(三)作者所写的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作者怎样评价这两件事?

从中看出作者的用意何在?

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不同侧面:

坚决抵御外来侵略和虚心学习外族长处。

它们都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做法,体现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辩证观点。

在作者看来,抵御外侮,保卫人民的和平生活,固然有功,然而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桔,冲破习惯势力的樊篱,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更属难能可贵,尤其称得上是一个英雄。

这个看法,可以从第11段中“不仅仅……更……”这一递进复句和第12段末“……,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这个加强语气的反问句以及“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这一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得到证明。

作者如此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不仅仅在于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也不仅仅在于宣传民族关系的辩证观点,而实际上是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

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

同时,作者还着重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尚且能“胡服骑射”,今天,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我们,更应该提倡向兄弟民族的长处学习。

而这,对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是很有利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在大青山下》第2段中叙议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

这一段分为三段:

先总说“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许多古城遗址,至少有二十几处”,摆出历史事实。

第二层分别说明这些古城堡遗址的时期和分布地点。

第三层根据以上情况推出两个结论:

其一“大概这两个山谷是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

其二“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

(五)在2~4段中,作者引述考古报告和史传记载的古堡情况已经超出了访古所见的内容,这是不是离题?

如何理解2~4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2段概述古城遗址的发现和分布情况,并据以推断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

第3段引述史籍,介绍了汉代在阴山以北筑城堡的情况。

第4段以今天在昆都仑河通道外面发现的古城来进一步印证第2段中关于汉朝在阴山北麓筑城设置第一道防线的推断。

因为据史料记载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关于汉朝在阴山北麓筑城的情况,就必须引述历史资料加以进一步印证,从而使作者的推断更具有说服力。

第2~4段以充分的材料概述了汉代城堡的分布,从一个侧面向读者展示了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紧张时期的斗争风云,这也是对第一部分内容中提到的大青山南麓沃野“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的生动照应。

第4段中谈到呼韩邪单于“款塞入朝”,元帝从阴山以北城堡撤军,这又是为后文作者肯定和解政策张本。

(六)第8、9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附近塔布土拉罕和包头市附近麻池乡的两个汉城遗址的实地考察,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修筑这些古城是出于军事原因。

其二,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是战场,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驿站。

战争时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也未被遮断。

这既总结了以上关于阴山一带汉代城堡的记叙,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作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的昭君墓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第10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和表达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第10段在结构方面是过渡段,是记叙向议论的过渡,是陪衬部分向重点部分的过渡。

在表达方面,是叙议结合的写法。

(八)修筑汉代城堡和昭君墓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汉代城堡是当时统治阶级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和骚扰而修筑的,它的修筑直接出于军事原因,是汉代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战争政策的必然产物;

而昭君墓则是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民族间睦邻相处,友好往来的见证,它是和亲政策的产物。

即使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军事城堡也并不能完全阻隔汉和匈奴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完全用于军事目的的城堡也就必然随之废弃了。

昭君出塞沟通了民族感情,发展了民族友谊,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了解和团结,因此,昭君墓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

(九)“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两部分内容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

全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作者访古的游踪,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

暗线是作者无比珍视传统的民族团结的感情。

作者无论是写长城、汉代古堡和青冢,还是赞颂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歌颂昭君精神,主张和亲政策,无不贯穿着这一感情线索,从而使全文形成一个事理相关的整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作者翦伯赞(1898~1968年),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

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问内蒙古后写的。

全文除引言外,共六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

课文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二)指导预习。

1.散文知识的复习。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结合散文特点阅读本文时,提请同学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

描述视野广阔,引证资料广博,文中有对古迹的寻访,对地理环境的考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介绍,对残存古迹的描述评论,不限一人一事,不拘一时一地。

(2)本文“神不散”表现在哪里?

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族传统友谊是全文的主旨。

作者正是以此把全文所有的材料贯穿起来,使全文线索分明,中心突出。

2.给加粗的字注音,释义。

山麓(l)山脚下)

苑囿(y^u养动物的园子)

青冢(zh%ng坟墓)

绵亘(g8n空间上延续不断)

塞外(s4i泛指可做屏障的险要的地方)

峪口(y)山谷)

驿站(y@旧日传递文书中途休息的地方)

步步为营(y0ng营垒)

(三)研习新课《一段最古的长城》。

阅读《一段最古的长城》,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这一部分共12段,题材中心是赵长城。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1~2段)写出关后的感受;

第二个层次(3~7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各民族对此地的争夺;

第三个层次(8~12段)写赵长城,赞颂武灵王。

2.对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三种理解:

A.二者都是赵武灵王做的好事,所以一并称颂。

B.采用“胡服骑射”打击了贵族官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因而修长城未挨骂。

C.修长城是抵御敌人入侵的伟业,而“胡服骑射”是学习敌人的长处。

在引导学生辨析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A.不符合文意。

文章中心显然不是为赵武灵王歌功颂德,作者也不是从加强对外防御的角度来肯定“胡服骑射”的。

B.将二者理解成因果关系也不对。

C.这种看法找到了两件事存在着的矛盾统一的内在联系,但仍未紧扣文意。

作者对汉、胡之争并非仅仅作为敌对关系来谈,更主要的还是从民族关系这个角度来谈的,不能把11、12段从全文中割裂出去。

正确的理解是:

修长城是一种战备手段,目的是抵御外族侵略,维护和平环境;

而“胡服骑射”则是突破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这恰恰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赵武灵王能正确地处理民族间的关系。

3.认真阅读第7段,思考以下问题:

A.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兵家必争之地)。

B.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C.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的大意。

可分两层。

第一层:

对匈奴的战略意义;

第二层:

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D.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描述的总括,又是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

4.试分析3~7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一部分深刻地揭示出早在战国时期大青山南麓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重地,为下文写赵长城进一步作了铺垫,反映出修筑赵长城的地理历史背景,这样,后一段对汉王朝战略部署的分析也就获得了更充分的依据,课文最后对和解政策的肯定就更令人信服了。

(四)研习新课《大青山下》

1.简要复习第一部分内容,顺着作者的游踪,引入第二部分的理解。

提示:

第一部分开头用一般游记的习惯写法。

描述沿途的塞外风光,很自然地写到了大青山,于是便介绍大青山的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追溯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接着便侧重写大青山上的古迹赵长城,围绕赵长城介绍了有关的古今资料:

修筑的原因、地理位置、遗址面貌,从评价其修筑者赵武灵王的功绩又推出了他“胡服骑射”的主张。

这部分的内容及作者的游踪、介绍的资料与作者的评论板书如下:

接着,作者便从大青山上游访到山下,让我们顺着这个游踪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2.指导学生根据下述问题,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思考:

①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是按什么路线继续游访的?

②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的?

③这部分可分为几层?

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④对古堡和青家作者发表了哪些议论?

3.引导学生逐一讨论、理解上述问题,教师点拨、归纳:

①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便从大青山上游访到山下,先游访汉代古堡,后游访青冢(昭君墓)。

②这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

汉代古堡——建筑历史、古堡分布、汉城遗址、建筑目的。

青冢(昭君墓)——意义、位置、数量。

③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9段),写汉代城堡。

第二层(10~14段),写昭君坟墓。

前一层的汉城堡是民族冲突的产物,后一层的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

这两方面内容是汉根据不同情况对匈奴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政策的产物,也是作者对民族关系问题所表明的两方面观点——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主张。

④对古堡,作者发表的议论集中在第二部分的8、9段,指出古堡所在的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

甚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

这实际上是作者对于作为民族之间和平往来的中间站阴山一带的历史作用,予以很高的评价,并强调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昭君墓,作者发表的议论集中在10、13、14段,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并对为民族友好做出贡献的王昭君予以积极的评价,突出了人民对昭君的怀念,并强调“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充分肯定了昭君出塞与和亲政策,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这一结论作者在第14段中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另外,作者写的《游昭君墓》绝句六首中的一首曾这样写:

“汉武雄图载册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在这里,作者把王昭君和汉武帝并提,指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导致烽火不息,而王昭君出塞和亲却使鸣镝无声,这形象地证明了作者的上述观点。

以上对汉城堡和昭君墓的议论,作用不小,它们很好地为表明文章的中心服务,使文章的中心更鲜明、深刻。

根据上述理解,我们同样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的游踪,接上一部分的板书如下:

4.问题讨论,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用文献资料来佐证个人见解的有:

第一部分第7段,引用《汉书·

匈奴传》中的材料来说明阴山以南沃野对于“匈奴”的重要性,有力地证明了关于阴山以南沃野的重要战略地位的见解。

第一部分第8段,写赵武灵王修长城,便引用了《史记·

匈奴传》中关于赵长城的记载,证实了“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的遗址”,从而使结论更加确凿有力。

第二部分第3段,在写汉古堡时,先后引用了《史记·

匈奴传》和《括地志》等文献的有关资料,得出“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

”从而显得实事求是,言必有据。

使用考古资料来证实个人看法的有:

写汉代古堡时,在第二部分第4、6、7段中就引用了许多考古资料,如第4段写道:

“在这个通道的外面,已经发现了一些汉代的古城。

”第6、7两段对塔布土拉罕和麻池乡考古发现进行介绍,并得出结论:

这些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军事的原因建筑起来的。

”“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

甚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从而使结论依据充分,顺理成章。

5.小结全文。

(1)本文前后两部分有何联系,是怎样形成一个整体的?

本文前后两部分形联神系,可谓联系紧密,浑然一体。

所谓“形联”,指的是文中以作者访古的游踪为明显的线索,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

前面在讲解这两部分所写的内容时已经提到,文章起笔于塞外风光,接着写大青山的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再侧重写大青山上的古迹赵长城,评价其修筑者赵武灵王的功绩,又引出了他“胡服骑射”的主张,然后又从大青山上游到山下,集中写了汉代古堡和昭君墓。

丰富的内容一线相牵,联系确实紧密。

其实,这些内容之间本来也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如大青山上的赵长城和山下的古堡、青冢有着空间上的联系,而它们的修建又有时间上的先后;

地理环境和筑长城、建城堡,则有着事理上的联系,汉代古堡和昭君坟墓则反映了两种政策间的联系。

作者正是牢牢地掌握住材料间的各种联系,加之以访古为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

所谓“神系”,指的是本文紧紧围绕中心,使前后两部分密不可分。

作者在寻访名胜古迹的过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和分析了民族关系的历史,认为历史上发生的各种民族纷争,都是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而各族人民之间都有着友好相处的愿望,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应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因此作者有着一种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并以此贯穿全篇,统率前后两部分。

所以,无论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还是写汉代古堡,强调和平往来,或是写青冢,歌颂昭君精神,无不表现了这一愿望,从而把全文连缀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作者以访长城、古堡和青冢为线索,通过对有关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残存遗物和历史人物的记述与评论,追溯了先秦、西汉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些历史状况,赞扬了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主张,表达了作者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册内蒙访古2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__。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

3.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

4.本文写作的特点是________。

5.课文节选的内容分两部分:

一是:

________。

二是:

6.作者在文章中,为了佐证个人见解引用资料分为两大类:

7.历史上,对于赵武灵王发布“胡眼骑射”的命令,有几种看法,请在正确看法后面的括号内打“√”表示。

(1)赵武灵王之所以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旨在扩张疆土,增辟版图;

( 

(2)赵武灵王之所以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是为了满足个人建功立业的欲望;

(3)赵武灵王之所以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是为了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4)赵武灵王之所以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旨在革新吏治,除旧布新;

8.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________的________。

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________,而是一个________,一个民族友好的________;

昭君墓也不是一个________,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________。

9.作者在文章中对哪些历史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试列举之。

10.你对昭君出塞的看法如何?

请简述之。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

__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

________%

阅读效率:

(二)激疑质疑。

1.作为一篇访问游记,这篇课文记叙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又不乏精辟的议论,那么,两者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2.作者在寻访名胜古迹的过程中,考察和分析了民族关系的历史,表达了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试分析这种愿望是怎样贯穿全篇课文的?

3.现实生活与历史资料巧妙的融合,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

你能根据课文加以说明吗?

4.这篇课文在语言上不用虚浮华丽的词藻,无雕琢刻镂之感,而又感情充沛,风采独具。

你能加以分析说明吗?

(三)精读导引。

第1题:

熟读《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两段文字,依据游踪,点出议论。

第2题:

想一想这一强烈的愿望,是通过哪几个记叙点流露出来的?

第3题:

精读《在大青山下)第五至八段,可以汉代古堡和昭君墓为例,说明历史与现实是如何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第4题:

在阅读时,可把那些凝练隽永、生动感人的语句采录下来,做成资料卡片,进行赏析。

(四)疑难讨论。

1.这篇访古游记,由“塞外风光”写起,续写大青山、汉代古堡和青冢等,于真实生动的记叙中,发表议论,见解深刻持重,切中肯綮,足见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升华,叙议结合于一,有力地表明了文章的主旨。

2.历史上发生的各种民族战争,无疑是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往来,却是民族关系史上的主流。

作者以此秉笔直书,由赵武灵王讴歌“胡服骑射”精神,由汉代文物而肯定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并将王昭君墓歌颂为民族友好的象征,等等,充分体现了作者贯串全篇的良好愿望。

3.写汉代古堡,结合史料引用,先写遗址分布的情况,交待修建古堡的目的,交待汉代的光禄城、塔布土拉罕与麻池乡汉城遗址的发掘情况,进行证实,遂使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加进了沉重的历史感。

4.课文语言简洁洗练,生动流畅,寓写景、状物、叙事、抒情于一炉,准确而鲜明。

写阴山,是“一座青铜屏风”,它“拖”下山坡,“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通过人格化的修辞,刻画得静美而富有生机;

写青冢,更赋深情,“现在却只有一个石虎伏在阶台下面,陪伴着这位远嫁的姑娘”。

这些足见本文语言的独特风格。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内蒙访古。

(10分)

2.翦伯赞。

3.访古散文(或访古游记)。

4.夹叙夹议。

(5分)

5.《一段最古的长城》与《大青山下》。

6.文献;

考古资料。

7.(4)(10分)

8.青冢,昭君墓,人物,象征,象征,坟墓,历史纪念塔。

(15分)

9.赞扬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由汉代古堡指出,在民族关系的风浪期,“和平往来”并未被遮断;

肯定了昭君出塞的积极意义。

10.昭君出塞沟通了民族感情,建立了民族友谊的桥梁,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