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从思维方式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23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高考从思维方式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面对高考从思维方式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面对高考从思维方式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面对高考从思维方式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面对高考从思维方式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面对高考从思维方式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doc

《面对高考从思维方式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对高考从思维方式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面对高考从思维方式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doc

从思维方式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洪英兰

   每次教高一年的物理时,总有许多学生反映高一的物理怎么这样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同初中的物理完全不同。

做为物理教师,我们除了多加鼓励外,还应在教学上注意抓住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给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使之能较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其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遵循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根据初高中学生思维尚未成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从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方面谈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

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

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

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作质点。

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

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对象,可以先研究它的理想模型,然后对研究结果加以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

例如,忽略分子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想气体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实际气体在一定程度上的近似,对于高温低压下不易液化的实际气体,如氢、氧、氮、氦气和空气等,在常温常压下就可看成理想气体,这样处理误差小,应用简便。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就是把空气当作理想气体,然后在一定条件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气体状态变化时,压强、体积、温度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不同条件下理想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即玻—马定律、查理定律和盖·萨克定律,再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总结出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在常温、常压下,用理想气态方程处理实际问题,带来的误差小且非常简单。

但对高压、低温条件下的气体就不适用了。

不过,从分子的引力和斥力两方面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推广,得范德瓦耳斯方程即可应用于实际气体了。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核式结构”等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压变化”、“绝热变化”、……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这种方法的自觉性。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处理较复杂的物理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免学习进入高一物理,接触到理想模型时感到陌生,或认为是凭空想象的。

初中教材虽然没有讲什么是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但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这种方法。

例如,初二《连通器》一节分析连通器中的液面为什么相平时,首先设想在连通器下部正中有一个小液片AB(如图),然后根据二力平衡和液体压强公式推导出只有两侧液面相平时,AB才不动的结论。

教学中要向学生明确提出:

合理假设→逻辑推理→验证结论是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很有利。

又如,分析托里拆利实验原理时,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在管口处设想出一个液片进行研究。

经过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学生对《浮力》一节,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假设有一个正方体完全浸没在水里”自然就能理解了。

这样,为高中阶段学习建立理想模型作了铺垫。

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

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

初中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发现的历史,关键是使学生懂得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①从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还能继续运动的感性认识出发,分析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仍要作直线运动,初步突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仍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质联系。

②用毛巾铺在斜面下端的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它在毛巾上通过的距离很小。

撤去铺在木板上的毛巾,再让小车由斜面同一位置滑下来,它在平板上通过的距离就远得多。

在愈光滑的平面,小车运动得愈远。

从这一事实分析得到:

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缘故。

③在以上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就可设想一个理想实验:

让小车在绝对光滑的平面上运动,它不受任何阻碍作用,则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里突出了小车这个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联系,而摒弃那种某一物体要受到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即恒力作用),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乍看起来合乎一般“经验”的事实。

二.对感性材料的深加工——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

它对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有重要作用。

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运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

例如,高中必修课《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联系初中学习的阿基米德定律时的思维方法:

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结论。

首先做一些生动的“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观察,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各种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

①闭合回路中部分导线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②磁铁与闭合线圈作相对运动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通电螺线管(原)与闭合线圈(副)作相对运动时,闭合线圈(副)中产生感应电流;线圈(原)中的电流突然接通或断开时,闭合线圈(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通电线圈(原)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些结论,都是从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分别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侧面,而没有反映其本质。

把这些结论归纳起来,得出“穿过闭合回路所围面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结论。

“磁通量的变化”并不是直观感知的对象,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思维的产物。

我们借助磁通量的变化,便能够形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

应当注意的是:

初中教学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归纳为规律。

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持。

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型,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仍需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

这种转化在高一年段表现尤为突出。

所以,高中教学仍要借助观察实验,但有时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而得出结论,然后用实验来检验。

因此,在高、初中不同阶段的教学,均要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跟已知的理性知识相类比——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之一,它能帮助从已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

例如,惠更斯把光现象与声现象进行类比,提出光的波动说,德布罗意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类比得出微观粒子的二象性原理。

因此,类比也是物理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如,初中“电压”与“水压”类比来说明电压的作用,即抽水机(保持)→水压→水流,类比得出电源(保持)→电压→电流。

利用类比教学时要注意,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

如“水管中有水流动的必要条件是水管两端有水压”,与此相似“导体中有电流的必要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此结论理由不充分,只能说“可能有电压”,至于是否有电压,有待于实验的验证。

如果不注意推理的严密性,容易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滥用类比,导出不正确的结论。

初中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熟悉并运用类比法,高中教学时则应根据学生已经熟悉的类比法,借鉴初中教学的做法,来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例如,把电场类比于重力场、电势差类比于高度差、电势能类比于重力势能,就比较容易突破“电势差”与“电势能”两个难点教学。

同样,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若把电容器跟盛水的直筒容器比较,水量相当于电量,水深相当于电势差。

不同的直筒容器使它们的水面升高1厘米所需的水量不同,这与使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的电量不同相类似。

这个比喻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容的含义。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初、高中阶段各有其典型的思维特征,而其特征并非截然分开的,高一阶段蕴含大量初中阶段的思维特点,初三阶段产生高中阶段的思维特点。

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有预见性,高中物理教学要注意连续性。

总之,根据初、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对初、高中学生和物理教学如何搞好衔接,重在教给学生掌握、运用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

只要思维方法学会了,从初二到高三学习物理知识,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因而衔接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谈初高中物理的台阶问题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态、教材内容、学习方法的变化。

而学习物理这门学科,则要求他们必须从物理学的思维方法上,从建立研究对象的角度,从掌握比初中更多定量研究问题的特点出发,进入学习高中物理的角色,这些对高一新生来说,是不适应的,要有一个过渡期。

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一个坡度较缓慢的“引桥”让学生以比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步伐上好“引桥”,平缓地引他们上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过程,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作出努力。

下面先谈谈学生面对的台阶,而后再谈一些个人的见解的做法。

  台阶一、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继而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受力物、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台阶二、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培养的能力是: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就学不好高中物理。

初中阶段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对数学工具有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

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大台阶。

至于解在决具体问题时的数学能力,如“第二章物体的运动”中图象的运用能力及“第七章气体的性质”要进行对气体性质的定性和半定性的分析和推理,更是一种较高能力的要求,需要具备较高的物理思维能力。

相对于初中而言,要跨出一大步,这个台阶更为突出!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运用数学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运算。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不是公式的堆积,不作物理分析,乱套公式,不是数学本身的过错,而是不会运用数学。

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是在高中阶段应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之一。

  高中阶段观察能力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变化的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对实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相对于初中而言,也是存在台阶的。

  台阶三、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

进入高中后,则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