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8929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docx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docx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

研究地表各种人文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人文事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宗教地理学:

研究不同宗教的区域分布、宗教的源地、教义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对社会影响的科学。

3、政治地理学:

研究地表各种政治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政治地域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行为地理学:

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趣味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5、文化地理学:

研究人类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6、文化生态学:

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7、文化景观(人文景观):

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或者:

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被称为文化景观

8、文化区:

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分布的范围。

或者说,根据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异所划分的地域单元。

9、形式文化区(均质文化区):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地域单元。

10、功能文化区(异质文化区):

按行政或某种职能划分的文化区被称为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感知文化区):

是由于宣传或人类活动的原因,群众感到实际存在的文化区。

11、文化决定论:

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该理论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相反,过分强调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12、文化适应:

是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

13、工业区:

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企业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14、工业地区:

是由两个以上的工业枢纽,聚集在几千到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群。

15、工业枢纽:

由若干工业区和众多的工业点所组成的工业地域单元。

在地域上多表现为区位条件优越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面积几十到上百平方公里。

16、工业地带:

是由重要交通干线连接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工业枢纽等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系统。

在地域上往往表现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城市带。

17、自然保护区:

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18、生物适应:

是指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19、环境知觉:

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20、可持续发展:

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人口容量:

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22、适度人口容量:

是指在人口生态系统的现状水平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23、人口构成:

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24、人口自然结构:

是指人口各自然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主要包括人口种族构成、人口性别构成和人口年龄构成。

25、人口转变:

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程。

26、地理人种:

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27、亚洲地理人种:

又称蒙古地里人种。

它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

28、旅游系统:

是指由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系统。

29、旅游资源:

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可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人们离开住所出外旅游或游览,即为旅游,也称观光。

**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被称为旅游业。

**旅游客源地:

是生产游客的地域,即达到一定规模的比较集中的游客的来源地。

**旅游目的地:

是指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

30、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国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

31、政治空间结构:

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结构被称为政治空间结构。

32、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

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

33、政治地理过程:

政治地理单元和政治地理要素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被称为政治地理过程。

它包括:

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和主权的变化等方面

34、城市地域结构:

是指城市个功能分区在城市地域上的排列与组合状况。

35、城市地域形态:

是指城市的平面轮廓形状。

如:

团块状、狭长型、组合型、一城多镇等。

36、城市等级规模法则:

又称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

其涵义是:

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为居第一位的城市人口的1/2,第3位城市人口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依次类推,其公式为Pr=P1/q•r

***城市体系:

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的、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不同职能类型的一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有机整体。

37、地理物象:

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38、民族:

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

39、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轮):

是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和他的学生白吕纳创立的一种人地关系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人类如何利用地理环境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40、日耳曼语族:

是印欧语系中的一个语族,主要包括德语、英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爱尔兰语、冰岛语等。

41、间接活动空间:

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

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42、斯拉夫语族:

是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主要包括俄语、乌克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语、克罗地语、塞尔维亚语、马其顿语等。

43、种族多元论:

(以魏敦瑞为代表)认为不同种族源于不同的祖先,非洲、欧洲、亚洲都是种族的发源地,多个种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质而并提出了人类有四个进化中心。

(1)、北京周口店猿人进化为黄种人;

(2)、印尼爪哇猿人进化为棕种人;(3)、赞比亚布罗肯山人进化为黑种人;(4)、西亚猿人进化为白种人。

44、传染扩散:

又称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45、国家:

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具有一定的统治权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的社会实体。

46、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

47、地利人种:

在相当于亚洲的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离所形成的在体制、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

48、意境地图(心理图谱):

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人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49、国家权力:

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他的能力。

有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50、闪族语:

是闪族语序中的一个语族,是在古代闪米特民族集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东北非等地,主要语种有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

51隔坨:

是指一民族受某种压力和歧视而居住在市区内的民族聚居区,已含贬义,特别是有色人种聚居区。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

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

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

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

(德国)洪堡:

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

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

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

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

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

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

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

环境决定论。

  苏尔:

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

区域学派,  费根、康斯坦丁:

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

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

(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

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

(2)新的研究方法:

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

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

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

(1)经验主义:

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

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

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

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

(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

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

(1)物质文化:

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2)制度文化:

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3)精神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

(1)生物适应性:

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性:

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

(3)关系:

A、相同之处:

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B、不同之处:

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