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1220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

[考纲要求]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表现: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

(2)要求:

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温馨提示] 

(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可指导实践,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3)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自然地理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结论

成土母质

①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②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气候

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

①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②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地形

海拔高度

在山区,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坡度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够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坡向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

[温馨提示] 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

(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2)南方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南方雨水较多,淋溶作用强,故呈酸性。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地理环境要素关系示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考点

常考题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图示资料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示意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例1] (xx·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思维流程]

(1)题:

(2)题:

第(3)题:

[答案]  

(1)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

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

(3)(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考点

常考题型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示意图、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某一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2] 读图,完成

(1)~

(2)题。

(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2)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解析] 根据图中箭头可知,d、e、f反映了人类与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

土壤盐碱化与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有关,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并未加剧土壤盐碱化现象。

[答案] 

(1)B 

(2)D

读图析图能力(八)——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

物质循环示意图形式简单,但是可以表现的内容丰富,可以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洋流分布,也可以表示热力环流、生物循环。

物质循环模式图既显示了地理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又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判读这类图示,关键是把握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即各箭头代表的作用形式和含义。

[熟知典型图示]

图1 某循环模式图

图2 某区域循环示意图

图3 某物质循环图

[掌握判读技巧]

物质循环示意图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它往往伴随着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流动,在分析该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区分不同的物质循环类型

确定物质循环类型,首先要掌握常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如水循环示意图、生物循环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洋流模式图等(如图1可代表水循环侧视图、热力环流侧视图、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图)。

其次要注意从图中把握关键信息、提示性词语、标志性环节等(如图2中由“水汽输送”可知为水循环示意图,图3中由岩石类型可知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2.把握不同类型的物质循环的本质和环节

如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本质是三大类岩石、岩浆之间的转化,主要环节即各箭头的含义(如图3中①为外力作用、②代表重熔再生、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高温高压作用、⑤代表变质作用)。

3.关注物质循环图中物质的运动方向,关注物质循环的过程

若图1代表北半球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侧视图,则G为陆地、H为海洋,代表北半球冬季。

②代表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若图1代表大洋环流示意图,则由洋流流向及分布规律判断为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

4.抓住物质循环图中的关键信息

若图1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①箭头表示气流下沉,近地面G处气温低、气压高,③箭头表示气流上升,近地面H处气温高、气压低。

[应用“读图规范”]

[典例] (xx·曲靖模拟)读下图,回答

(1)~

(2)题。

(1)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则(  )

A.乙为海洋,甲为陆地

B.我国的夏季风属环节②

C.环节④能给陆地补充淡水

D.环节①一定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2)若此图表示水平大洋环流,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上平分,则该环流中易形成规模较大的渔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D.丁地

第一步:

读图名,知图类

这类图示图名的呈现有两种方式:

一是“一图一名”,则这个图在该命题背景下只表示一种循环图,图名直接在题干或图的一侧呈现;二是“一图多名”,则这个图可能表示不同类型的循环模式,则图名要根据不同题干表述来判断。

第二步:

析图例,看点线

若图示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丙、丁表示相应的高空位置,①~④依次表示为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

若图示表示水平大洋环流,则甲、乙、丙、丁表示不同海域的四个地点,该海域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第三步:

联题目,抓关键

结合题目设置的选择项,对示意图表示的环节进行进一步细致分析。

(1)题,在海陆间水循环中,各环节的运动方向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蒸发环节——为水汽输送提供水源;水汽输送——通过大气运动,把水汽从海洋高空运送到陆地高空;降水——为陆地补充淡水;地表径流——一方面改变陆地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最终汇入海洋;另一方面通过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2)题,“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上平分”表明甲、乙两地在赤道附近,则该图示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环流模式圈。

第四步:

析原理,找方法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促进水体更新,调节各圈层的热量传输,改造地表形态等;在洋流的影响下,渔场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在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

判断此图的最好方法是在图上标注每个环节的名称,或把不完整的地方补充完整,根据各物质循环所涉及的环节和原理进行分析。

第五步:

组答案,防失误

根据上述分析,对答案进行确定。

(1)题,甲为海洋,乙为陆地,A项错误;环节②表示蒸发,环节③表示水汽输送,我国的夏季风属于环节③,B项错误;环节①表示地表径流,它可能会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但并非一定,D项错误;环节④表示降水,它能给陆地补充淡水,C项正确。

(2)题,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平分,则甲、乙两地位于赤道附近,该洋流系统为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丙地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易形成大渔场。

该图的判断一般不会太难,但如果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对知识不能综合应用,则容易造成选项的判断失误。

[答案] 

(1)C 

(2)C

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

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

读图回答

(1)~

(2)题。

(1)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C—海陆间循环 ②B—海陆间循环 ③B—陆地内循环

④C—陆地内循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

(2)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 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1)C 

(2)D 第

(1)题,沉积岩与流水的沉积作用有关,与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有密切关系。

(2)题,夜雨属于甲环节,应与c的含义相符;地下水对云贵高原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形成地下河,与b的含义相符;地壳隆起,使东非高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与c的含义相符;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与b的含义相符。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xx·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

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1)题,根据图中海岸线的变化可判断该区域陆地变化的特点,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

(2)题,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等。

干旱导致土壤缺水,易形成沙土,暴雨则容易导致地表泥土冲刷严重。

答案:

(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题组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2.(xx·上海高考)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

本题主要运用气候及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总结区域特征的能力。

注意准确判读气候信息图,调用非洲区域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回答。

答案: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下图示意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从网络上收集的反映某区域地理环境的图片和建立的知识结构。

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合上图的图名是(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区域植被覆盖类型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D.区域地域分异示意图

2.该区域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地,与我国东部棉花产地相比,其棉花生产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  )

A.气温日较差小B.日照时间长

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

解析:

1.A 2.B 第1题,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总是与环境总体特征相一致,体现了整体性特征。

第2题,由图片和知识结构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新疆,由于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

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贫瘠,水源充足

D.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4.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解析:

3.D 4.C 第3题,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乙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以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其主要地形特征;丙地主要地理特征为高温多雨;甲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第4题,海南植被生长较快,与其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

(xx·江南十校摸底)读图,完成5~6题。

5.使得雅鲁藏布江和黑龙江水文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图中箭头(  )

A.①B.③

C.⑤D.⑦

6.能反映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②B.④

C.⑥D.⑧

解析:

5.A 6.C 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河流区域内的气候、地形、植被等等各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黑龙江和雅鲁藏布江水文特征的差异主要是气候差异造成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流水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表示水文对地貌影响的是⑥。

(xx·黄山七校联考)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7~8题。

7.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8.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7.A 8.C 第7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

第8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

(xx·上海金山区期中考试)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

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xx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9~10题。

★9.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

10.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9.C 10.B 第9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

第10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岩石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岩石

C.土壤 岩石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岩石 大气 水文 土壤

1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11.A 12.D 第1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

第12题,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二、综合题(共52分)

13.某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地球环境整体演变过程,对湖泊系统进行了模拟,下图为模拟过程图。

读图回答问题。

(26分)

(1)图示湖泊系统包括的自然地理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0分)

(2)图示a→b阶段的湖泊系统演变,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主要原因。

(7分)

(3)到d阶段后,湖泊周围大气环境特征是什么?

(9分)

解析:

本题通过湖泊演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

(1)题,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b阶段,湖泊中的鱼类消失,而水草等植物增多,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第(3)题,随着湖泊消失,该地的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变率增大,暴雨等恶劣天气增多。

答案:

(1)气候、水、土壤、生物、地形

(2)鱼类死亡,植物增多 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3)降水减少,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多暴雨等恶劣天气。

★14.(2011·福建高考)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发展。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14分)

(2)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1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不同地区降水差异的原因及其对植被的影响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正确提取图中信息并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题,河流径流的减少,会影响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影响沿岸地区的土壤肥力,影响河口地区的渔业生产,影响河口地区的外力作用等。

(2)题,根据R河大峡谷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出影响大峡谷不同部位的气流状况,从而得出不同部位降水量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部位植被差异的原因。

答案:

(1)径流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2)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第二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纲要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分异规律

成因

表现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更替

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同纬度地带,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沿经线延伸,随经度变化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分异规律

随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发生变化

随等高线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纬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