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涅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1090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涅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奥涅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奥涅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奥涅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奥涅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奥涅金.docx

《奥涅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涅金.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奥涅金.docx

奥涅金

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雅娜形象的再认识

摘要:

很多论者把达吉雅娜看作觉醒的女性形象的代表,认为她已经开始了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女性形象,她坚持嫁给别人就要一辈子对他忠诚;也有人认为她的思想还不够进步。

但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有些偏颇。

其实,达吉雅娜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能动的自觉者形象。

她敢爱敢恨,果断坚决,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

达吉雅娜;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自觉者;生命力

达吉雅娜是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

这一形象在俄罗斯文学史特别是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我国评论界,对这一形象的争论都很激烈,公开发表的论著更是不胜枚举。

在我国评论界,目前最常见的就是对这一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论者把达吉雅娜安置在充满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的男权社会中观照,指出她其实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男权思想的从属者甚至执行者,并最终成了受害者和牺牲品。

如很多论者都指出,达吉雅娜跟随母亲去莫斯科相亲并嫁给老将军,即是对男权社会思想的屈服。

后来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并说要忠实于自己的丈夫,就更被认为是对男权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了。

这种论述看来天衣无缝,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仔细分析也有不足之处。

女权主义者总是极力颠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但我们也要看到人类的一些基本的伦理规范是颠扑不破的,比如对父母的孝敬等。

而本文则试图从达吉雅娜拒绝奥涅金的求爱这个关键性情节入手分析这一形象,以说明达吉雅娜并非简单的就是一个男权社会的屈服者,她其实是一个有着清醒个人认识的自我实现者角色。

 

一、能动的自我实现者的达吉雅娜

从达吉雅娜一贯的性格特征来看,她是很有主见的,不会人云亦云,也从来都不是一个完全从属于男权社会价值观的人,她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主动性,可以说,她首先是一个能动的自我实现者,她敢于为自己的未来生活设计、选择方向,并且一旦选定方向就不再犹豫,也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她的生活道路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一步步走下去的。

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虽然她外表沉静端庄,但她却有火一样的热情的性格。

她对奥涅金一见钟情,并没有像一般姑娘那样扭捏羞涩,而是主动发起爱情攻势,给他写了一封长长的情书表白爱慕之情。

这显然需要很大的勇气。

后来,她跟母亲去莫斯科相亲并嫁给老将军,也体现了她的勇敢和自觉性。

这里,我们不能忽略她成长经历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她去参观奥涅金的书房。

小说的第七章22~26节叙述了这次参观的过程。

她看到奥涅金喜欢读的书是拜伦的小说《唐·璜》,还看到书页上留有许多铅笔的痕迹,她认为奥涅金的心灵在这些书里流露出来。

她开始对奥涅金加深了了解,对他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文中写道“:

于是,渐渐地,我的达吉雅娜,开始对那个人了解更深,谢天谢地,她在了解他,了解那个她为之叹息的人,这是命中注定,无法逃避:

他是一个怪人,危险而阴郁,创造他的,是地狱,还是天堂?

他是个天使,还是个傲慢的魔王?

……是莫斯科人穿了哈罗德的外套?

是一部堆满时髦语句的辞典?

……他未必就是粗劣的赝品一件?

”虽然她爱着奥涅金,但当他打死连斯基离开乡村后,她已经知道他们之间不会有任何结果,而一旦做出这个判断,她便立即行动。

在第七章27~29节我们看到她与家乡深情地告别“:

‘我的宁静的山谷啊,再见……我要拿这片可爱的清净地方,换取那花花世界的喧腾闹嚷……我的自由呀,跟你也说声再见!

我在寻求什么?

奔向哪里?

命运给我的是什么东西?

’”达吉雅娜在跟家乡告别,同时也是在跟过去的生活告别,跟过去的自己告别。

她要开始新的生活了,既然心爱的人已不在这里,她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呢。

她要去莫斯科了,这意味着全新的开始。

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当然也是慎重的。

她从来都是一个勇敢的人,敢于迎接未来的生活,尽管这种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她不知道。

她爱奥涅金,所以她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的追求者,因此她去莫斯科,也并非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是完全屈服于家庭压力的结果,而是她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这恰恰是她主动勇敢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当然她对奥涅金的认识可能有偏差,可能对她的决定有影响,后来她也承认自己做得不够谨慎,如第八章47节写道“:

而幸福曾经那么靠近,那么有可能!

……但是,我的命运,我的命运啊,已经全部注定,这件事我或许做得不够谨慎”。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她是一个能动的自觉者。

嫁给老将军后,面对奥涅金的疯狂追求,她没有被情感裹挟而下,冲昏头脑。

她承认还爱着他,但她必须对丈夫忠诚,第八章47节写道“:

我求您离开我,您应该如此;我了解:

您心中有骄傲,而且也有正直的荣耀。

我爱您(何必用假话掩饰?

)可是我现在已经嫁给别人;我将要一辈子对他忠贞。

”这里我们看到,与其说达吉雅娜忠实于不爱的丈夫,不如说她忠实于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判断。

她对自己眼前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她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界限永远不能跨越。

如果把达吉雅娜与稍后的安娜·卡列尼娜相比,我们更能看出前者的能动的自觉者形象特色。

与达吉雅娜不同,尽管安娜对爱情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这种爱情中多多少少有放纵情欲的成分。

安娜一方面热烈地追求爱情,一方面又怀着深深的罪恶感,怀着对孩子的愧疚感,以致最终在精神极度痛苦甚至分裂中踏上死途。

她缺乏的正是达吉雅娜的刚毅与坚决,而正是这一差异导致了她们不同的人生结局。

 

二、东西文化差异中的达吉雅娜

如果我们的眼界放得再开阔一些,把达吉雅娜放在东西文化背景下考察,把她和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相比较,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达吉雅娜性格中的闪光之处。

和达吉雅娜一样,崔莺莺也是一位贵族少女,虽然她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但她们所经历的爱情故事却都很曲折。

透过对比其爱情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位女性形象的不同性格特征,当然我们要看到导致这种差异的文化背景因素。

在《西厢记》中莺莺之父亡故,崔家举家扶丧回乡途中暂居普救寺,碰巧书生张君瑞亦在此地游学,两人的爱情由此开始。

初见张生,莺莺已经钟情于他。

剧中描写,当丫鬟红娘对小姐说“那壁有人,咱家去来”时,小姐却“回顾觑末下”。

更“严重”的是,小姐离开时将“临去秋波的那一转”送给了张生。

自从见到张生之后,莺莺就神魂荡漾,思念不已了,但迫于老夫人的家规甚严,她也是无计可施,只能忍受相思之苦。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让他们的爱情出现转机,但当张生解了普救寺之围后,老夫人并未兑现先前的诺言,而是让莺莺拜张生为哥哥,此时的莺莺虽然十分不满,但还是按照老夫人的要求拜张生为兄。

之后当红娘给莺莺捎来张生的传情书简时,出于少女的羞涩,她一见之下便大怒“:

小贱人,这东西哪里将来的?

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戏弄我?

”当然这些都是虚张声势之语,莺莺内心其实是渴望得到张生的爱情的。

于是后来我们看到,她又主动修书给张生约他相会。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当满心欢喜的张生前来赴约时,莺莺又突然变卦了,斥责道“:

张生,你是何等之人!

我在这里焚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

”为什么莺莺会出尔反尔呢?

其实,矛盾的背后潜藏的仍然是她对爱情的不够坚决,这跟她接受的封建教育有关。

直到最后,听红娘说张生已因相思成疾,大病不起,她才主动与他结合。

他们的结合不为老夫人认可,老夫人还是逼迫张生去考取功名,考中才肯把女儿嫁与他。

莺莺虽不愿与张生分离,但还是被迫同意让张生离去。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达吉雅娜和莺莺两人对爱情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的。

如前所述,达吉雅娜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能动的自我实现者形象,在与奥涅金的爱情中她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莺莺则不然,她明知自己喜欢张生,却不敢表达爱慕之情。

面对张生千方百计的追求,她立场游移,不能以坚定的态度回报张生的一片痴情。

以致最后她与张生的结合还是打着拯救张生性命的旗号进行的:

如果不以身相许,张生就会相思而死,这样她就会犯灭绝天地人伦的大错,因为张生曾经救过她们一家。

在这样堂而皇之的名义之下她才肯与张生结合,虽然她内心对与张生的结合十分渴望。

很明显,莺莺没有达吉雅娜的果敢、坚决,她在整个故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联系两部作品产生的背景,我们发现正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这种不同。

西方社会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有两大来源,即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文化早就有重视个人的传统,虽然在基督教兴起以后直到中世纪,这种传统被深深地压抑,但它一直都存在于欧洲的文化基因之中。

文艺复兴以来,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禁锢、束缚,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得到复兴,加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也慢慢确立。

尤其在两性关系上,禁欲主义已被抛弃,人们又重新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状态。

当然,此后一段时期内西方社会的两性关系曾走向歧途,导致性开放一度泛滥。

俄罗斯虽然远较西欧落后,但文艺复兴仍给它带来不小的影响,再加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从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正常的两性关系中人对爱情的追求被赋予更大的自由,社会上情人关系亦普遍存在。

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的达吉雅娜自然表现出勇敢自觉的性格特征。

在古代中国则不然,东方文化传统历来强调

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更多关注的是整体,而不是个体的存在。

尤其在儒家礼教兴起之后“,存天理,灭人欲”渐渐成为对人的道德规范,造成在某种程度上人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掌握。

“三纲五常”把绝大多数人降低到奴隶的地位,人的主体性严重缺失。

在两性关系上,不管男女都没有选择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是最高准则。

当然在婚姻中对女性的要求更加严苛一些,“三从四德”就让女性牢牢地被束缚住。

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莺莺,对爱情表现出犹豫、徘徊也就很正常了。

这也就是造成两位女性对爱情的不同态度的深层原因了。

参考文献

[1]普希金著;智量译.叶甫盖尼·奥涅金[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西厢记》剧本女性人物及主题的原型探密

《西厢记》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崔莺莺容貌美丽,张生在普救寺初见她时惊叹“:

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资国色乎?

”。

不仅如此,她才思敏捷,在后花园中与张生吟诗作对,张口既成;她的文笔优雅,书法更是非同寻常,有“柳骨颜筋,张旭张芝,曦之献之”;她女工也人间少有,“针工出色,女教为师”。

总之,莺莺就是绝色佳人一个。

中国戏剧中,象崔莺莺这样的佳人并非少数,成了一种佳人的典型。

这种典型意象在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意味着一种超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结构的存在,即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的核心内容)。

而封建文人的人生理想与情爱心理,无疑是这一模式背后所蕴涵的核心内容。

对此我用原型批评的文学理论来加以阐释。

原型批评是上世纪最为重要的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之一。

原型批判的第一位大师是詹姆斯.弗雷泽。

他本是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在十几年研究调查后写出了12卷巨著《金枝》。

此书中,弗雷泽考察了原始祭祀仪式,发现许多原始仪式虽然存在于一些截然不同的、完全分隔开的文化之中,但却显示出一些相似的行为模式和信仰。

后他用社会学的原因去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

人类为了保存种族而产生的对自然和世界变化规律的原始的认识,也是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

我们再从中国的历史来审视佳人这一原型出现的社会心理原因。

我们看到这些爱情剧都是中国文人所作,且几乎是男性文人。

因此他们的作品就难免反射出他们自己的社会理想和爱情心态。

在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明确的高低贵贱之分,他们的事业就是有功名、为官做宰、效忠帝王。

在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中,功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是对于渴望步入仕途,建立功业的普通文人来说,功名是很有诱惑力的,毕竟每个人都渴望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但状元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文人都是很失意的。

为了排遣落寞惆怅,他们会转向人生的另一种追求—-爱情和婚姻。

他们的伴侣必须是那些绝色美人或权势人家之女。

这是一种激励和诱惑。

只是这种追求太圆满了,圆满的近乎幻想,而世世代代的

文人仍苦苦追求,不愿放弃。

这就是佳人典型出现的社会心

理基础,也是它所特有的心理内涵。

另一方面,在古典作品中,女主角更多的是和失意才子联系在一起。

这在《桃花扇》《,牡丹亭》等作品里都有明显的体现。

没有获取功名的大部分文人就在婚姻爱情中寻求心理安

慰,并获得另一种形式的人生价值。

当失意文人的目光从社会转向自我,佳人淑女便起到莫大的平衡作用,因此她们与落魄才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代才子们爱情心理都有一些共有

特征。

首先,这些才子们所爱的理想佳人不是大家闺秀,就是绝色美人,而不是一般的百姓。

所有这些都是失意文人补偿心理平衡的需要。

其次,文人才子们所理想的佳人,必须能够

肯定他们的价值,理解他们的情趣爱好,并且最好能服从他们的个人意志。

总之,佳人不仅是生活的伴侣,而且应该是他们的精神知音。

当社会不承认他们的价值,如科举落第时,佳人能够理解他们的满腹牢骚并认识到他们独特的价值。

因此这些佳人一般都性情温柔,才思敏捷,见识广博,谈吐不凡。

她们的青睐会使失意才子们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上述的独特心理正反映出男权社会中人们,尤其是男性文人们对女性形象要求的集体无意识。

所谓“集体无意识”,用荣格的话说,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

遍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或迁移就能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向。

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注《:

卡尔﹒荣格主要著作选》)荣格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

根据荣格的解释,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意象”,是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

这些原型之所以能够遗传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因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们不断的以本原的形式反复出现在艺术作品和诗歌中。

(注:

同上)。

文人才子们的独特的爱情心理,除了是千百年来男权社会形成的男子中心的观念之外,还深藏着人类遥远的种族记忆的影响。

还在人类远古的群婚时代,与女酋长结亲就是男性的荣耀。

这种种族记忆与后代帝王的权势心理的奢望结合,邂逅女神便成了人间帝王的荣耀。

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中写到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神女自荐枕席,这个故事就是这种心理原型的反映。

而在解放前夕,许多少数民族部落中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俗:

最美的女人就像跑得最快的骏马一样,总是属于部落首领的。

因为女人和财富一样,是他们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而到了文学作品中,这种传统的母题得到了很大的改造,没有了帝王贵族,普通男性成了主人公,但女性形象并没有很大的改变,仍必须是绝色美人或很有身份的人。

我国人人知晓的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就体现了这种心理。

一个普通的放牛村民,却能和一个天仙结婚,而不是相反。

可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男性作为胜利者和征服者的心理需要。

既然“佳人”已成了一种原型,那么它在现代文学中也应该得到呈现。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国古代戏剧小说中找到类似的原型,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出现。

八十年代的新时期文学中,无论是改革文学还是知青文学,情节中都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而且故事的女主人公往往是一个热情温柔或才情非凡的美貌女子。

如《绿化树》中的马樱

花,《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乔厂长上任记》中童贞……而前几年风行全国的琼瑶言情小说,或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中的佳人典型也很明显。

他们的每一部小说都少不了一个天生丽质的绝色佳人,这些佳人往往温柔体贴、身怀绝技,并能帮助那些男主人公得到事业上的成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佳人这一原型的基本特征以及它出现的社会个人心理基础。

这种基础就是封建文人们独特的社会及爱情心理,更是几千年来男权中心观念的影响。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佳人这一典型反复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原因了。

在原型批判中,女性形象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有的容貌美丽、温柔高雅,而有的则是品质恶劣,令人憎恶。

这些女性形象折射出有着父权意识形态的作者对女性的期待、憎恨和

恐惧。

《西厢记》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类型的存在。

老夫人就是这样的典型。

贼兵退后赖婚,让莺莺以哥哥称张生;不得已把莺莺许给张生后,又轻信郑恒谗言,再次赖婚。

这一大堆的缺点都使人觉得老夫人是一个刁钻势力,专门坏人好事的恶劣人物。

难怪大部分评论家都说老夫人代表封建落后势力,阻碍别人的幸福生活。

但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考察,便不难发现老夫人只是一个为了女儿及全家的幸福而处处尽心的母亲。

在她眼中,张生和郑恒都一样是因为莺莺的美貌与身份而爱上她的女儿的。

事实上张生比郑恒和孙飞虎也强不了多少,只是善于吟诗作对,抚琴弄歌罢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因此只要条件比较好,能够保证她女儿一生幸福的人老夫人才会同意做崔家的女婿。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老夫人在剧中的反面形象只是一种男权意识形态下被扭曲的女性形象,并不完全是她本来的真实面目。

老夫人的形象符合原型分析中的“大母亲”的原型。

在远古神话中,母亲总是以“可爱又可怕”的形象出现。

巴比伦神话中的众生之母易斯塔是繁殖生命的女神,又是洪水,战争和破坏女神;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神,不仅司管生的过程,也司管死的过程;大地之母该亚是儿子获得力量的源泉,也是毁灭儿子的帮凶。

这些神话中的母亲形象已从母系社会的圣殿消失,映像于父系社会的镜面,就成了既慈爱又强悍、可怖的形象。

《西厢记》能够长盛不衰,也得益于它经典的主题思想,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剧中男主人公张生在普救寺对崔莺莺一见钟情。

后为了追求崔莺莺,索性不去赶考了,在西厢租房长住。

老夫人赖婚后,一对情侣都陷入痛苦之中,崔莺莺整日无精打采,张生则病卧在床。

即使在得了状元后,张生仍是有病在身,太医都医不好,与崔莺莺完婚后才又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他们爱情的深刻热烈。

对爱情的追求的主题,不仅在现代各种文学作品中都反复出现,而且古人的作品中也经常涉及。

因此这已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原型。

这种原型我们也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到。

在希腊神话中,最初的原始人是圆形的,“它有四只手,四只脚,一个脑袋,一个脖子上有两张一模一样的脸,其他的身体部件也是这样成双的”。

他们可以像现代人这样行走,想跑快时就像不倒翁一样在地上滚。

他们力大无比,非常骄傲,甚至雄心勃勃地向众神发动进攻,要与众神一试高低。

众神被激怒了,商议惩罚人类,最后宙斯找到了办法:

“我把他们劈为两半,一方面使他们更弱小,另一方面使更多的人为我们服务。

”于是始原人就被劈成了两半,被劈之后,他们总是寻觅从前与自己连成一体的另一半,当碰着自己的另一半时,就拥抱在一起,怎么也不分开。

荣格对这个神话的解释为:

追求一体和完整的欲望和过程是一个爱的原型模式,是人类漫长发展历史中宝贵的精神产品之一。

它沉淀在每一个正常人的无意识之中,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中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反复的重现。

(注:

荣格《心理类型》)。

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巨著大都涉及了这样的爱情主题,如《罗密欧与朱利叶》、《红楼梦》《、茶花女》等等。

《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就是这种爱的原型的重现。

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它所体现的原型激起了读者心灵中的爱情的集体无意识有很大

的关系。

总之《,西厢记》中的不同女性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中,有着男权集体无意识的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扭曲了的描写与反流传下去。

同时这部作品所表现的爱情的主题正是一种爱的

原型,反映了人类对幸福和自由的执着追求,从而大大增加了这部剧作的艺术魅力,使之历久弥新、光彩永存。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2]WilfredL.Guerin等.文学批评方法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瑞士]荣格著.吴康等译.心理类型学.华岳文艺出版社.

[5]Frazer,JamesG.TheGoldenBough.Abridgeded.NewYork:

Macmillan,[加]JaneO′Grady,王宁编著.弗莱研究:

现状与展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达吉雅娜的悲剧

摘要:

达吉雅娜作为普希金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常常被人们作为俄罗斯妇女美好道德形象的典范而代代加以歌颂。

但是达吉雅娜具有悲剧命运的一面,她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性格悲剧。

本文拟从少女和少妇这两个阶段来看她悲剧性的一生。

关键词:

达吉雅娜的性格悲剧爱情婚姻

达吉雅娜是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她在俄罗斯文学妇女形象画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常,她被作为俄罗斯妇女“道德精神”上的象征而加以歌颂。

她在书中被称为“俄罗斯的灵魂”。

别林斯基曾称她是“俄国妇女的典型,未掺杂任何杂质”;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她称为“俄国妇女的圣像”;格罗斯曼著的权威性《普希金传》中,对她更是称赞不已,说她“勇于追求”“、守身如玉”“、履行妇女使命,建树精神上的功勋”“、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等等。

这些赞美之词多集中于她的道德,但是达吉雅娜也具有悲剧性:

从俄国外省的一个乡下少女到莫斯科上流社会中的贵妇人,从少女时天真纯洁的爱情追求到少妇时的婚姻,她都处于悲剧之中。

我们先来看看西方对悲剧的看法。

古希腊悲剧的起源与庆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有关,它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悲剧”,古希腊语,意为“山羊之歌”,来源于歌队队员装扮羊人,身披山羊皮。

故古希腊悲剧更多着意于严肃、庄重,而不在“悲”上。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如下: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摹仿人物的行动,而不是他们的性格,因为只有通过表现行动,才能揭示生活的目的,即对幸福的追求和人生的意义。

具有某种品格或养成某种性格和习性,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性格屈从于行动,即情节。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认为,形成悲剧动作情节的真正内容意蕴,即决定悲剧人物去追求什么目的的出发点,是人类意志领域中具有实体性的本身就有理由的一系列的力量:

首先是夫妻、父母、儿女、兄弟姊妹之间的亲属爱;其次是国家政治生活,公民的爱国心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第三是宗教生活,不过这里指的不是不肯行动的虔诚,也不是人类胸中仿佛根据神旨的判别善恶的意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利益和关系的积极参

预和推进。

真正悲剧人物性格就要有这种优良品质。

根据黑格尔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把悲剧人物的性格和情节融合在一起,性格和情节没有先后主次的关系。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可以看出人物性格在悲剧中逐渐凸现出来,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物的悲剧。

悲剧本是特指一种文学体裁,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在这里也都是特指悲剧。

悲剧后来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命运。

本文要讨论的达吉雅娜的悲剧,就是宽泛的一种人物命运。

她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受性格影响。

作为少女,达吉雅娜与众不同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

她忧郁、沉默、孤傲。

达吉雅娜喜爱小说,她阅读理查逊和卢梭的小说,但这些小说都属于伤感类和家庭道德劝善类,从一定程度上说,她所涉猎的小说塑造了她的性格,使她容易多愁善感和爱幻想,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渴望和想象。

达吉雅娜热爱俄罗斯静谧的乡村、美丽的大自然和民间文学。

她生长在乡村,对大自然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她经常徘徊流连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清晨、黑夜、冬日、森林、小溪、花草、月亮、星星……她用心去体验着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切,观察着其中

一丝一毫的变化。

达吉雅娜更是如饥似渴地啜饮着俄罗斯民间文学。

她从小爱听农奴出身的奶娘讲故事,奶娘的故事伴随着她成长。

第五章5小节说道“:

达吉雅娜一向就很相信/民间古老的传说故事/相信梦,相信用纸牌算命/相信月亮的预兆和暗示。

”达吉雅娜对民间文学的深厚感情,文中通过女仆们的民歌和她的梦,做了进一步的暗示。

作为乡下少女的达吉雅娜,她的悲剧来自于她丰富的内在精神之美:

忧郁、孤傲、爱幻想,热爱乡村大自然,热爱俄罗斯民间文学和欧洲小说。

她的性格单独来看是美好的,但是就当时整个社会来看,她又是被大众排斥的另类,她找不到可以进行心灵交流的人。

她是活在社会和人群之外的一只孤鸟,是痛苦的。

达吉雅娜的爱情是个悲剧。

她盲目地爱上了奥涅金,并且把她看过的小说男主人公形象都汇聚到他一个人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