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二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7193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二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二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二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二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二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二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二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二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二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C.认为强大的中央政府可消除内乱

D.提出君主专制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首先受害的是小州”“阴谋会将弱者卷入,但游戏属于强者”等信息可知,麦迪逊认为,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可以消除内乱、避免小州受害,故答案为C项。

麦迪孙强调的是确立中央政府权威对于小州的重要性,不是强调大小州不能平等,排除A项;

材料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并非为了对抗大州,而是为了稳定社会,排除B项;

材料强调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意义,并非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

【点睛】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

由于国家权力太小而各州权力很大,导致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美国的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3.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

1906年版认为:

“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

”1933年版认为:

“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

”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B.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详解】“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的说法是在190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正迅速高涨,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稳定国内政局是至为关键的当务之急,故上述说法反映了时代和局势的的变化,这是其应对之举;

“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是在1933年的说法,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激化,挽救民族危机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教科书在这时的作用一方面是给学生史实,另一方面是利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为国家救亡运动贡献力量,所以会有上述说法。

综上所述,ABD都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准确解读,而两个材料所处的时代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之下,所以社会性质是一样的,故C的说法是对上述材料的错误解读,故选C。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这类题一定要看清题干中的设问,如这一题是“解读有误”,也就是说要选择不正确的说法,为了防止出现审题失误,要注意看全选项,只要是看全选项就知道ABD都是对的,所以这会促使我们再返回去看题干的设问,就不容易出现本来明白但选错的问题了。

4.巴黎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和庞大的官僚军事机构,代之以人民武装和机构精、议行合一的公社委员会,从而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廉洁的工人政府。

这说明巴黎公社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加深了人民群众与政府的联系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践行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答案】B

【详解】巴黎公社代表者工人阶级政权,材料“代之以人民武装和机构、议行合一的公社委员会”说明巴黎公社以联系人民群众为宗旨,故B项正确;

工农联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巴黎公社不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故C项错误;

巴黎公社并不是践行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点睛】从公社委员产生的途径看,公社委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民对公职人员拥有监督权和罢免权。

这是公社无产阶级民主的伟大实践。

5.十一届三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详解】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表明“依法治国”已作为宪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法律文件和一切国家行为题必须以它为准绳,D选项符合题意。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属于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一个法治构想,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属于基层民主建设的组成部分,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6.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详解】“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故答案为B项。

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项;

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

7.17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

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远航的资本。

这体现出当时的欧洲

A.强烈渴求贵金属品

B.贸易造成物价上升

C.工业原料需求旺盛

D.商业模式发生变化

“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远航的资本”说明荷兰此时实行金融资本模式,和以前商品贸易相比,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D正确;

贵金属不是材料资本主旨,A错误;

物价上涨属于价格革命影响,B错误,荷兰属于商业资本,不是工业资本,C错误。

点睛:

“海上马车夫”这个绰号形象地说明了荷兰在17世纪在商业、海洋和殖民掠夺等各方面所拥有的殖民霸权。

其殖民霸权地位是以雄厚的商业和殖民实力为后盾的。

8.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

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700余担,今岁多至69700余担”。

(《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

B.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

C.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

D.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

【详解】材料主要强调了,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纺织业领域里出现了洋棉纱代替土棉纱的现象,根据材料“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汉口等地区购买的数量惊人,说明当时中国沿海地区手工棉纺织业被西方洋棉纺织冲击,中国小农经济出现解体现象,即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因此D选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当时在中国沿海地区洋人棉纱畅销,没有涉及到中外贸易的顺差或逆差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

材料中的地点集中在汉口等沿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外来列强的入侵,中国沿海地区棉纺织业衰落而不是内地,故B选项不选;

材料强调了洋棉纱在晚清时期畅销,没有涉及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故C选项与题干无关。

9.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上市。

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

B.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

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经济成分复杂,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设证券市场、发行债券上市都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发展,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这是顺应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的需要,故B正确;

新中国成立之初处于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故A错误;

开设证券市场、发行债券上市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故C错误;

恢复国民经济并不等于完成资本积累,故D错误。

10.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才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然而,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

这一现象说明

A.“新政”因遭到激烈反对而不断趋向保守、稳健

B.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

C.传统理念可改造成为改革服务的精神动力

D.“新政”未改变“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

【详解】根据“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可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经过改造,推动了罗斯福新政的顺利进行,故C正确;

材料反映罗斯福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改造,促进了新政的顺利进行,材料无法体现新政不断趋向保守、稳健,排除A;

材料反映罗斯福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改造,促进了新政的顺利进行,材料无法体现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排除B;

根据“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可知,罗斯福创造性的利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改变了“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故D错误。

11.苏格拉底经常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因为他的论辩方式,苏格拉底也被看作是智者学派,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

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

A.适应现实需要追求功利

B.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

C.研究重心转向人和社会

D.追求知识及人的自我约束

【详解】苏格拉底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表明苏格拉底重视追求知识,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过度强调人的作用、忽视道德,追求人的自我约束,故D正确;

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不符合题意,排除A;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B;

智者学派研究重心已经转向人和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C。

12.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

“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

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

”这反映了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

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必要性使中国人能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仍占重要地位,故A正确;

列宁并未说“平均地权”是一种空想,故B错误;

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故C错误;

材料未体现俄国革命,故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

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

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

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

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

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

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答案】41.

(1)中国产品价格低廉;

产品的稀缺性;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民众消费能力较低;

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2)特点:

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进口、出口双管齐下;

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

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

成因:

实行改革开放;

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1)原因:

根据“往往卖得很廉价”得出中国产品价格低廉;

根据“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得出产品的稀缺性;

根据所学,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低;

根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根据“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得出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根据“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得出进口、出口双管齐下;

根据“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得出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根据“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得出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

结合所学,可从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侨发展简史

——摘编自《浙江侨联·

华侨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从上表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切勿照抄材料。

【答案】论题1:

华侨命运受到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影响。

明清时期,伴随早期的殖民扩张,东南亚部分地区变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转站,迫切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手工业品,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人和破产的农民、手工艺人出国。

到了近代,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扩展时期,列强对殖民地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开发,中国清政府屈于外国列强的压力,被迫同意华工出国合法化,以契约移民方式为主的劳动力输出形成高潮。

近代历史上,广大华侨遭受了巨大苦难,但客观上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为中国介绍外国文化,成为了传承中外文化的使者,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论题2:

华侨对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近代历史上,随着华侨与祖国联系的日益密切,华侨民族意识加强,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和救亡图存的斗争。

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人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支持者,为推翻腐朽的清政府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人又与祖国同胞一道共赴国难,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华侨回国投资,广大海外侨胞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在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广大华侨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赤子之情,竭尽所能为祖国贡献力量,反映了他们对祖国高度的文化认同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论题3:

华侨的发展历程曲折艰辛(阐述略)

论题4:

华侨出国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阐述略)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随着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开始,“华侨出国开始大量增加”;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一批批契约华工被贩卖出洋,”;

新中国成立后,“华侨大批出国的历史基本结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确定“华侨命运受到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影响”的论题。

从材料中的“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州创立继昌隆缫丝厂;

1894年孙中山联合20多位华侨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新中国成立后,“1979年中国开始在靠近沿海、华侨众多的广东、福建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等信息,可以确定“华侨对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论题。

然后任选一个论题,根据材料信息或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来论证说明。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这类试题往往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也可以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

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

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

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

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

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

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

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

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

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

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

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

——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

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

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

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意义:

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

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推动了唐朝的盛世与繁荣;

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借鉴。

(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

根据“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得出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

根据“唐朝政府设军置守”得出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

根据“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

根据“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

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得出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根据“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

根据“实行屯田”得出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根据所学,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唐朝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国史学有着关注文化的悠久传统,然而独立的、系统的文化史研究则始于清末,且由译述西洋文化史专著为开端。

中国学者仿效西方文化史专著体例,参考其史观,自行编撰中国文化史专著,梁启超可谓这方面的开山者。

梁启超与欧洲启蒙时代伏尔泰等人的史观相通,他1902年撰《新史学》,批评旧史学的弊端。

他还力倡“史界革命”,认为文化史的编暴便是“史界革命”的重要方面,其在1921年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专门史与普遍史进行了区分,称“普遍史即一般之文化史”,指出文化史须由具备通识的史家依据专史撰写。

他设计的《中国文化史目录》,包括朝代篇、政制篇、法律篇、教育篇、交通篇、饮食篇、服饰篇、学术思想篇等28篇。

以梁启超为端绪,文化史被视作“叙述进化之现象”的历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的历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的历史。

承担启蒙任务的文化史学由此在中国揭开序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与传统的以政治史为主线的通史相区别;

以广义文化为书写的对象;

涵盖物质、精神、制度、社会生活等层面;

提倡进化的历史观。

(2)背景:

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西方启蒙运动、西方进化论以及进化史观、西方文化史学对梁启超等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历史影响:

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为后世文化史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依据材料“文化史须由具备通识的史家依据专史撰写”“文化史被视作“叙述进化之现象”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梁启超编排文化历史和传统史学顺序区别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近代化发展以及西方思想和文化历史对于梁启超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中华民族意识的发展、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以及后世文化史学的创作等角度思考回答。

原因类解析题在新课标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做到角度全面。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角度分析,有时还需要从国际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