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6905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文本最后一段的表述是“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C项,“是为了对抗大数据”的说法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文本最后一句可知,是为了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

D项,依文意,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工具是“被遗忘权”,见末段“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答案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文章开头在阐释了“被遗忘权”的含义后,就分析了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来论述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项,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分别在文本第二、三、四段,论证逐层深入。

C项,文章的立论基础就是大数据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判断该项的正误也可参照选文的题目。

D项,文章论证的对象是“被遗忘权”,没有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全新论证”。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文本第三段说,遗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及社会的修复和更新机制,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扎西的菜园子

邢庆杰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到老马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

扎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

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方法。

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

他接起来,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

“马顾问!

马顾问!

你快回来吧!

出大事了!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

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吧!

吓死人了!

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

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

“那里,就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

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

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地司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递给扎西,说:

“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

顿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

“好甜!

这是糖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

“扎西!

帮你种菜,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

扎西惊讶地说:

“卖?

怎么卖?

卖东西多丢人!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

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

“你不带秤吗?

”扎西一愣,问:

“秤?

秤是什么东西?

”老马笑道:

“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

”扎西摇摇头说:

“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

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

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

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

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身姿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

“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

老马迟疑地问:

“这都是今天卖的钱?

这么多?

”扎西拍拍胸脯说:

“是的,都是今天卖的!

”老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

“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

扎西说:

“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随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

“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

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身份以及小说的主要情节。

B.文章第二段在描写老马为扎西建造菜园子时使用了“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等动词,一方面描写建菜园子需要的各种步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马对种菜的熟练。

C.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小说写菜园子的菜成熟和扎西卖菜。

D.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表现了老马看到扎西的变化以及扎西有一项家庭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对文章特色赏析的能力。

A项,“小说的主要情节”错误。

5.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

根据标题及文章内容分析可知,解答本题可以着眼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扎西的菜园子”所交代的内容;

二是从结构分析,因为全文主要围绕“扎西的菜园子”来写,所以该标题成为全文的线索;

三是作品的主题也正是通过这个标题所交代的内容体现出来。

参考答案①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点明了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扎西”,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菜园子”。

②文章的标题是全文的线索,文章通过扎西对“菜园子”的态度和看法的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通过“扎西”与“菜园子”的故事,反映了援藏干部的无私助人,藏区的落后封闭以及藏民的淳朴、善良,从而突显小说主题。

(答出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给5分)

6.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问题探究的能力。

从文章内容来看,“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说明扎西没见过成熟的西红柿,但这里包含有深意,藏民的生活水平还需要提高,所以援藏工作任重而道远;

“卖菜不用秤”这一情节则表现藏民生活习惯还是原始的,他们需要多与外界接触,与时俱进。

参考答案①从扎西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可以看出,藏民的生活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援藏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加大力度。

②从扎西卖菜不用秤可以看出,藏民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生活习惯,虽然体现了他们淳朴的品格,但在现代经济大潮中,藏民也要多与外界接触,与时俱进,不能落后于时代。

(每点3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

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

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

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B、C三项的表述均符合文字和图表的内容。

D项,“是……主要原因”与原文不符,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之一。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

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B项,有关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作用的评价错,原文主要从居民和政府两方的责任谈,并未涉及媒体。

C项,原文没有否认“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说法,只是在材料二第三段中说,“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

D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的是“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没有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

答案AE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材料二第2段明确把垃圾分类的责任分为居民和政府,答题时应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联系后两段文字,勾画有关内容,分要点概括。

参考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

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

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

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

道遇寇钞,路等皆散走。

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

贼义之,乃释而去。

由此显名。

东诣太祖。

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

太祖遣诣柳城。

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

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

峭王大会群长,问招: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

”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

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忠曰:

“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

”招呵忠曰:

“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

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

峭王惊怖,左右失色。

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

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

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

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

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

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

招出,大破之。

寇贼静息。

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

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

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

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B.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C.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D.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解析“受天子之命”做“言”的宾语,后面不能停顿,排除A、B两项;

“白天子”不可断开,“天子”做“白”的宾语,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

B.“公”,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如“袁公”“明公”等。

敬称还有“陛下、太祖、单于、阁下、台端”等。

C.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

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D.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解析C项,席:

供人坐卧铺垫的用具。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

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的门生史路等人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

B.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

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

C.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

他任雁门太守时,教百姓打仗列阵,派他们去深入侦查,打败过敌人;

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

D.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

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大兴;

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解析D项,“还亲自教他们”错,原文“还相授教”的意思是叫被送到太学读书的人再回故里,传授他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2)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

解析第

(1)句关键词:

恃,倚靠;

慢易,轻慢;

咎毁,诋毁。

(2)句关键词:

勒,派遣;

逆,迎战;

锐,锐猛;

虞,忧患,担忧。

参考答案

(1)你们君臣倚靠天险远地,违抗王命,还想擅权封拜,正当杀戮,为什么竟敢轻慢诋毁大人?

(2)敌人每次进犯边塞,牵招就派兵迎击敌人,敌人来了就被打败,官吏百姓胆气日渐锐猛,边远地区没有忧患。

参考译文牵招,字子经,是安平观津人。

十多岁时跟随同县的乐隐求学。

后来,乐隐任车骑将军何苗的长史,牵招跟随他结束学业。

这时京城大乱,何苗、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的门生史路等人一起将乐隐的尸首收殓起来,送回家里安葬。

路上遇有强盗抢劫,史路等人都逃跑了。

强盗想砍棺拔钉,牵招含泪请求赦免。

强盗认为他讲义气,就放走了他。

牵招由此而知名。

后来他向东逃奔曹操。

曹操想征讨袁谭,但是柳城乌丸想派出骑兵协助袁谭。

曹操派他到了柳城。

牵招到了那里,正赶上峭王严备待战,准备了五千骑兵援助袁谭。

并且,辽东太守公孙康派韩忠带着单于的印绶来授以峭王。

峭王召集各位酋长,他问牵招:

“从前,袁公说他受天子之命,任命我为单于;

而今曹公又说会再次禀告天子,任我为真单于;

同时,辽东太守又拿着印绶来。

这样看来,谁该是正宗的呢?

”牵招回答说:

“从前袁公承天子命令,得以有所封拜,但后来发生变故,天子命令曹公取代了他(正宗的位置)。

辽东是下属部,怎么能擅自称说封拜呢?

”韩忠说:

“我们辽东在大海东边,拥兵百万,曹操怎能做这样的事呢?

”牵招呵斥韩忠说:

“曹公公允恭敬圣明贤哲,他拥戴天子,让四海安宁。

你们君臣倚靠天险远地,违抗王命,还想擅权封拜,正当杀戮,为什么竟敢轻慢诋毁大人?

”便将韩忠的头往地上撞,拔刀要杀了他。

峭王惊恐,身边的人也都吓得不知所措。

牵招向峭王等人说成败之理,在场的人都离开座位,屈膝伏地聆听。

曹操消灭了袁谭,任牵招为军谋掾。

魏文帝曹丕即位,牵招出任雁门太守,此郡常有掠抢之事发生。

牵招既教百姓打仗列阵,又上表请求恢复乌丸五百多家的赋税,并让他们备好鞍马,派他们去深入侦查。

敌人每次进犯边塞,牵招就派兵迎击敌人,敌人来了就被打败,官吏百姓胆气日渐锐猛,边远地区没有忧患。

牵招又用离间计离间敌人,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

牵招出兵攻打,大败敌人。

盗贼再也没有出没。

牵招又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然后叫他们再回故里,传授他人,几年间,学校大兴。

郡里井水又咸又苦,当地人到很远的地方汲取河水,往返七里。

牵招在原野上开凿河渠,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他治理边郡,颇得百姓感念。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15题。

[黄钟]人月圆·

兰亭①

[元]徐再思

茂林修竹风流地,重到古山阴。

壮怀感慨,醉眸俯仰,世事浮沉。

惠风归燕,团沙宿鹭,芳树幽禽。

山山水水,诗诗酒酒,古古今今。

注①兰亭:

今浙江绍兴(古称山阴)。

魏晋之际,王羲之等人曾于此宴集并作《兰亭集序》。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歌的首句,一下子把读者拉回到永和九年那场宴会的所在之地,并暗示了昔日的风景依旧。

B.“重到古山阴”交代了作者的游踪,点明了这首元曲是怀古之作,用“古”字,有怀古伤今之意。

C.“醉眸俯仰,世事浮沉”两句,很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人生短暂、时光不居的伤感。

D.“惠风归燕,团沙宿鹭,芳树幽禽”三句,一句一景,写景清新、自然,给人以宁静优美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