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2455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汉语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汉语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汉语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汉语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古汉语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如:

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

许慎:

“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

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

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江、河、杨、柳等。

6)假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莫。

7)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

考、老。

9.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指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字。

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造的字。

古今字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孳乳现象。

一字多义是古今字产生的重要原因。

10、通假字:

也叫通借、假借,同音借用。

古书中以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子的现象,有三种情况:

1)同音,

2)双声叠韵通假,这是指通假字和本字声纽相同韵部相同。

这又包括两类:

一是声调不同的,如“问”和“闻”都是文韵、明纽,但问为去声,闻为平声;

二是介音不同,如“罢”和“疲”都是歌韵、并纽,两字除声调不同外,介音也不同,罢为二等字,疲为三等字。

3)双声通假。

这是指通假字和本字声母相同,韵部相近。

这又分为三小类:

1是声母相同而韵部为对转关系,如“疑”和“凝”都是疑纽,疑为之韵,凝为蒸韵,之、蒸属阴阳对转;

2是声母相同而韵部为旁转关系,如“惠”和“慧”都是匣纽,惠为质韵,慧为月韵,质、月属旁转;

3是声母相同而韵部为通转关系,如“棘”和“急”都是见纽,棘为职韵,急为缉韵,职、缉属通转。

四)是叠韵通假。

这是指通假字与本字韵部相同而声母相近。

如“为”和“伪”都是歌韵,为是匣纽,伪是疑纽,匣、疑是旁纽关系;

“昔”和“夕”都是铎韵,昔是心纽,夕是邪纽,心、邪是旁纽关系。

五)是声韵相近通假。

这是指通假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部都比较相近。

如“归”是微韵、见纽,“馈”是物韵、群纽,微、物为对转关系,见、群为旁纽关系。

11、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它们的写法不同,但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替代的,就是一组异体字。

(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

12.语素: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表意单位,一个语素,最少有一个音节,可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

13.词:

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具有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是音义的结合体。

词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概念是词的内容。

词的构成成分是词素,语言中最小的表意单位。

14.派生词:

是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

15.复合词:

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词。

16.偏义复词:

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

17.单纯词:

是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18.四体二用:

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专注、假借为用字法,就叫做“四体二用”。

19.词的本义:

词本来的意义,它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20.同义词:

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1.范围广狭不同。

2.性状情态不同。

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4.侧重的方面不同。

5.感情色彩不同。

6.语法功能不同。

21同源词:

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

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

21.《马氏文通》:

是由马建忠参照欧洲语法体系,用十年时间写出的中国第一部古代汉语语法著作。

于1898年出版。

22.音韵学:

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3.五音:

音韵学上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

这些名称出现较早,在《玉篇》中就有所谓《五声定论》。

24.韵目:

是韵书中韵或韵部的标目,也就是韵或韵部的代表字。

25.韵摄:

韵最大的一个概念,不区分声调和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主要元音)或相近即可归为一摄,称韵摄。

26.小韵:

韵书编排时把声母相同的同音字归到一起,用小圆圈隔开,这就叫做小韵。

27.韵:

是指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的字所形成的类。

28.韵类:

,是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它包括韵头。

29.韵部:

判断韵腹、韵尾是否相同,不区分声调和韵头。

30.阴声韵:

是音韵学上按照韵尾的情况对韵进行的分类中一种,包括无韵尾和以元音收尾的韵。

31.阳声韵:

是音韵学上按照韵尾的情况对韵进行的分类中一种,包括以鼻音-n;

-ng;

-m收尾的韵。

32.入声韵:

是音韵学上按照韵尾的情况对韵进行的分类中一种,包括的是以赛音-p;

-t;

-k收尾的韵。

31.阴阳对转:

指在上古语音中,同一类相配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不同)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入声韵、阳声韵丢掉韵尾变成阴声韵,阴声韵获得鼻音韵尾而变为阳声韵等,这种转化音韵学上叫做“阴阳对转”或“阴入对转”。

32.旁转:

指在上古语音中,同一类的阴声韵与阴声韵、阳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与入声韵内部(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可以互相转化。

33.传统音韵学可以细分为四个部门:

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北音学。

34.今音学:

是音韵学的一个分科,它研究的是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广韵》系列的韵书作为研究材料,也可以称作“广韵学”或“切韵学”。

35.古音学:

是音韵学的一个分科,它研究的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楚辞》等韵文及形声字作为研究材料。

36.等韵学:

是音韵学的一个分科,它研究的是宋元以来的等韵图,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后来音韵学家用它来分析音节结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37.北音学:

是音韵学的一个分科,它研究的是《中原音韵》系列韵书及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也可称之为“近代语音学”。

38.旁对转:

通过旁转然后再对转的语音变化现象称为旁对转。

39.古无轻唇音:

是由清代钱大昕提出有关上古声母的论断。

他认为“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奉微”四纽,它们是中古时期才由“帮滂并明”四纽中分化出来的。

40.古无舌上音:

他认为上古音中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41.反切:

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42.《广韵》:

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又名《增广切韵》,共五卷,由北宋陈彭年等便写,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全书206韵,所收字按“平上去入”分为四部。

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留并广为流传的重要韵书,宋代以前的韵书集大成者,对研究南北朝隋唐北宋的语音系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韵》就是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增广而成。

43.《中原音韵》:

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4.引申义: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45.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

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

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

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46.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

a形貌性状相似。

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b功能作用相似。

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

c方式情态相似。

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

2)相关:

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

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

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

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

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

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

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3)相因。

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

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1、1.关于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1.)第一种分法:

王力先生根据他所研究过的语音材料,参考历史朝代的更替,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先秦(-前206)、汉(前206-公元220)、魏晋南北朝(220-581)、

隋-中唐(581-836)、晚唐五代(836-960)、宋(960-1279)、元(1279-1368)、明清(1368-1911)、现代(1911-),共九个阶段。

(2.)第二种分法:

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2.古代汉语的内容?

(1)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

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2)文字,音韵,词汇,语法,音韵,修辞,训诂等方面。

3.关于汉字起源的学说?

1、文字始于结绳说

  结绳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

”解放前,我国西南边陲云南还有结绳记事的情况存在。

显然,结绳还不是文字,它并没有记录语言。

二、文字来源于契刻说

  这是与结绳说相提并论的传说。

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来记事,即是契棵刻。

这也是古代广泛地使用过的方法。

三、文字始于八卦说

四、仓颉造字说

五、汉字神赐的“河图洛书”说

河出图、洛出书只是初民的神话,它可能反映文字或先于文字的某种符号最先发生在河洛一带,并不反映文字的真实起源。

后世宣扬的文字神赐说,则是为了增加文字的神秘性。

六、汉字的“起一成文”说

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

4.甲骨文的特点?

(1.)带有浓重的原始绘画意味。

(2.)形态未定型,异体字繁多。

(3.)偏旁部首的位置可以移动。

5.金文的特点?

(1.)仍有较重的原始绘画意味。

(2.)只管表意的象形形态在减弱,便于书写的形态在增强。

(3.)形声字增加。

(4.)形体趋向定向化,但异体字仍然不少。

6.简述隶变?

(1.)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是有规律的变化。

(2.)主要变化,体现在:

解散篆体,改曲为直;

省并(把篆文的笔画,偏旁合并);

省略(直接把篆文的一部分省略);

偏旁变形(该字做偏旁与独立成字位置不同);

偏旁混同(将笔画较多的改成相近笔画少的偏旁)

(3.)汉字由“以形表义”为主的古文字成为“以意表义”为主的今文字

7.简述讹变?

(1.)汉字的字形在形体演变中发生讹误,字形脱离了与字义的联系,不能够反映造字本意。

(2.)部首因形状相似而发生的讹变

(3.)汉字简化

(4.)笔画的增繁

(5.)装饰性成分的增加

8.简述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约三千多年。

汉字的演变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简化字。

总体趋势是简化。

9.简述古今词义发展的基本情况?

(1.)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

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

(2.)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

(3.)词义变化的类型:

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词义的缩小: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词义的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词义的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

10.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必须依据字形结构来分析。

(基础)(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实例作为佐证,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

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

(3.)当心字形的讹变;

注意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11.从词义引申的结果,可以把词义的演变分为几种形式?

(1.)连锁式:

是单向的,引申义都只与自己相邻的两个意义有直接关系,而与其他相隔较远的意义词义差别较大。

(2.)辐射式:

是以某一词义为引申中心,向四面辐射引申出众多不同的意义的词义引申方式。

(3.)综合式:

是上面两种引申方式的交叉,大凡义项较多的词,其意义的引申方式都属于综合式引申,所以古汉语中综合式引申最为普遍。

12.词义引申的依据?

(1.)根据社会实际应用的需要。

(2.)根据人们心理上联想的规律。

用正面意义的词语来表示反面的意义,这就做“相反为训”。

13.词义引申的趋势?

1)从个别到一般。

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

2)从具体到抽象。

14.如何确定同义词?

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

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

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

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15.简述古汉语特殊的语序?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谚曰: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 

 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臣未之闻也。

”。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

a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

b.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莫弗称之。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

”意思是“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

如“其斯之谓与?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

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表示疑问的句子。

何哉,尔所谓达者?

(2 

)表示感叹的句子。

贤哉,回也!

4.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

16.音韵学的内容?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现代音。

17.请简要分析韵母、韵、韵部的异同点?

(1)韵,是指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的字所形成的类。

(2)韵母,是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

每个韵母都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则不一定有。

(3)韵部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

含义的范围不同:

“韵”的含义较广,;

“韵母”仅指一个音节线性序列中除声母以外的部分;

“韵部”是同韵字的群体。

18.简述《广韵》的声母系统?

1.唇音只有“帮滂并明”一类,而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唇音不分轻重。

2.舌音声母包括舌头音“端头定泥”和舌上音“知徹澄娘”。

3.齿音有“精清从心协”“庄初崇山”“章昌船书禅”三套。

4.牙音“见溪疑”。

5.半齿音“日”

6.半舌音“来”

7.喉音“影晓”

19.简述上古声母系统的重要结论?

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

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

古无舌上音;

娘日归泥;

遇三归匣;

遇四归定;

照二归精

20.简述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通过这套字母可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

三十六字母的出现对于汉语语音有重要意义,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体现,发生演变,形成规律。

21.简述上古三十韵部?

22.《中原音韵》的特点?

23.怎样掌握词的古义?

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分三方面谈:

1)从字形上分析。

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

“醒”从酉,本义是酒醒。

2)从语境上分析。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

24.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时期?

上古音: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

——古音学

中古音:

魏晋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

——今音学

近古音:

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北音学

等韵学:

用等的概念来分析汉语的声音的配合规律。

24.简要谈谈学习古代汉语对你的知识结构和以后学习的影响.?

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由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和以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两部分组成。

而在汉语中,词汇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单位。

从句法上看,词语是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最小而不可分割的句子成分;

从词汇上看,词语是最本原的交际单位——独立而完整的意义成分。

句法是纲目,它将词语这样的散碎材料组织起来。

材料跟纲目是不可混而为一的。

无论词语材料的数量多还是寡,它们都是为句法所组织的材料。

古代汉语词汇是古代汉语的要素,只要研究古代汉语,就不能不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词义。

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古代汉语的总体面貌,寻求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了解现代汉语词汇何以形成。

同时,还有助于古典文献的阅读,从而促进古典文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因而,无论是从古代汉语还是从现代汉语,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需要上来看,古汉语词汇学都应该是一门学科,它的产生是必然的。

第一,对运用语言来说,词汇是语言中的建筑材料,不掌握词汇,要想在表达思想上能达到清除正确而且生动有力的地步是不容易的。

第二,词汇研究对于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和语言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很重要。

综上学习古汉语词汇学对于日后交到语文的我们来说是有好处的,由古汉语词汇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修辞学、语法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了解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从而给学生们认识到古代单音词为主,单音词和现在的以复音词为主有如何的区别。

在古代汉语词汇中,通假字、同源字、古今字、同义词非常丰富,它们大多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的近义词,这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来说是费解的。

通过古汉语词汇学的学习,日后在为学生们讲述时,不仅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解,还能通过各种例子增加趣味,学习好让他们头疼的文言文。

如古今字: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同一读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古今字使得学生在阅读古文时会在成一些误解与障碍,这就需要我们用词汇学的知识去为学生解惑。

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学对于我们的一个好处是,在给学生们讲同义词、反义词时,我们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