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6585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学习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学习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学习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学习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学习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学习论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语文学习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学习论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学习论Word文档格式.docx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的学习,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或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从而构建经验结构的过程。

由此看来,学习的关键在“学”,其重心在于“习”,把主要气力花在“习”上,才是“学习”。

“学”的活动主要是认知,是获得知识,获得心理效能;

“习”的活动主要是运用,是行为方面的操作。

对此,可以这么来理解“学习”:

“学”是认识,“习”是实践,学习就是认识和实践。

语文学习就是创造性地运用言语符号,系统地掌握以言语为核心的语文知识、习得语文技能并逐步形成相应的言语智能、科学文化素养及思想道德素养的言语实践活动。

(二)几种主要的现代学习理论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人们对学习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吸收了生物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使学习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理论体系。

尽管这些理论目前尚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对语文学习活动,仍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研究语文学习的有关问题,了解一些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十分必要的。

1.学习即经验的积累:

这是传统的学习观。

2.学习即条件作用:

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

3.学习即顿悟:

这是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苛勒提出的。

4.学习即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论的引入使心理学把注意力转向行为的心理结构基础。

5.学习即尝试错误:

这种学说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6.学习即社会化:

一个人的学习目的就是实现个体社会化。

7.学习即自我实现:

这是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现代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确认学习者的学习地位。

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一)语文学习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语文。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以语言作为与他人进行交际的工具。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文素养高的人,他的表达能力就强,就能够在与人交往中做到用语准确,语言简洁、流畅,既能达到表意明确的目的,又能达到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客观效果。

这样人在与人交往时就容易达到交际目的,取得成功。

在日常学习中,语文是我们进行各学科学习的基本工具。

语文素养高的人,可以很快读懂并理解各科教材所讲的知识内容,可以使用准确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独到见解。

语文素养差的人,会在阅读和表达上出现各种障碍,从而影响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思想的表达。

可见,学好语文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1.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科学认识

什么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简单地讲就是指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充当语文学习的主角,创造性地进行言语实践的学生。

怎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

学生这一主体性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自主性。

其二,创造性。

其三,自由性。

其四、独特性。

2.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体所需的自身条件

(1)改变思想观念,树立主体意识

(2)明确学习动机,善于自我激励

(3)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学习

(4)成就学习能力,自主支配学习

3.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体对教师的要求

(1)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营造氛围,创设民主的教学机制

(3)激励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尝试成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三)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发展

语文学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

1.语文学习是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2.语文学习是人的符号本质对象化的过程。

3.语文学习是促使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进化的真正动力。

第六章小学语文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

一、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

小学阶段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机能的深化

表现在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

条件反射比以往更容易形成和巩固;

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2.心理动力的转化

儿童入学后从以游戏为主导转化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开始承担社会的义务。

学校学习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发生了矛盾,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3.认知活动的发展

(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

(2)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3)记忆从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识记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故可让学生据画面记忆课文)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

(4)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4.个性品质的形成

表现在情感逐渐丰富和深刻;

自控能力增强;

自我意识加速发展。

(二)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1.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

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

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要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必须形成长时工作记忆,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

熟练掌握语言材料的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语文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化为学生的血肉,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提高,学生的语文创造素质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养成。

2.真实性

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主要关注言语的内容,关注言语所传达的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阅读,是为兴趣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在阅读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感、体验人生;

写作,是为真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写的都是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者通过写作达到了某一交际实用目的。

3.持续性

指语言习得者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经常性的大量的读写实践活动。

表面上看起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乃至大学,语文课占用的课时是最多的,然而这些时间实际上被大量的讲析或大量的练习占用,学生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写作量也少得可怜,一学期下来,也就读了那么几十篇课文,写了那么七八篇作文。

而课外的时间又被语文作业和其它科目的作业所占用,以致出现了学生在母语习得的黄金时期却没有足够母语习得的奇怪现象,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语文教学“花了2700多课时,却是大多数不过关”的“咄咄怪事”了(吕叔湘先生语)。

语言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凡技能都需要“反复历练”(叶圣陶先生语),没有量的积累,也就没有质的提高。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可培养起阅读能力。

我国传统语文学习方法中强调多读多写,强调“处处留心皆语文”,与母语习得的持续性特点是完全一致的。

2001年颁布并实施《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规定,六年制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为150万字,初中生每学年的课外阅读是80万字,可以说是对母语习得持续性特点的肯定。

4.反复性

反复性特点是指在母语习得中对部分语言材料反复阅读,反复玩味,以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积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等目的。

这种反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精读,它不是对语篇语段的抽象分析,而是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感知。

反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重读、摘抄、诵读、背诵等。

在这方面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古人读书,不像现在这样分析或做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读书,讲究诵读涵泳,强调熟读成诵。

在反复诵读涵泳中,学生不仅语感会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会加深,结构文风会受到影响,而且精神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而通过熟读成诵形成的语言积累,也会成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5.渐变性

汉语文表情达意意蕴丰富。

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环往复地浸润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均呈现螺旋上升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不是直线上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语文学习具有渐变性。

6.整体性

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

皮特?

科德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提出,由于语言具有系统的相互联结关系,因而认为一个项目可以孤立地进行教或学的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

语文学习整体性,即指语文学科基础性和广泛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识性和技能性、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文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独立性和兼容性、螺旋性和直线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征的和谐统一。

汉语言无论是汉字、词语还是一篇文章,其整体性也是很突出的。

一篇文章,无论从结构布局、章法的起承转合、前后照应上看,还是从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上看,都是浑然一体的。

7.文化性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它记载着我们的信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

而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没有重视和充分挖掘汉语以及汉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没有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进入现代化社会。

语文学习要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

让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弘扬我国光荣的文化传统的职责。

8.思维性

语文是人学。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思维的大脑,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

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凭借语言与文本的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这一过程正是语言和思维融合的过程。

正如古人所云:

“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

书不精思,无以得义理之益”。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

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学会思维。

语文学习除了上述特点外,还具有艺术性、趣味性、艰巨性等特点。

它的艺术性不仅表现在语文学习的内容有许多是和艺术有关的,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也带有艺术性,可以使人从中受到陶冶,得到美的享受;

语文学习能引人入胜,使人产生兴趣,甚至达到着魔入迷的程度,同时语文学习又不是很轻松的,要克服许许多多困难。

对于语文学习的这些特点,在学习语文时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到一条科学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因素

1.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其中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称之为智力因素。

具体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各种能力。

另一类是有利于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总称为非智力因素,它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构成。

具体表现为学习态度。

它们不直接介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而是以动机作用为核心,调节着学生的认知和语文实践活动的进行,是语文学习任务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大量科学实验与事实证明:

语文学习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创造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总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

(1)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2.非智力因素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概而言之,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以下三个作用:

动力作用;

指导作用;

强化作用。

(1)动机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 

2)情绪、情感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3)性格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4)意志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学习方式

(一)新课程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为特征,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

在中小学课程中,有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

但接受学习既有优点,也有其缺点。

它的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这就意味着,接受学习有其强调接受和掌握的被动的一面。

长期地过于强调单一的接受学习,其结果必然导致人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

对学生来说,长时间的,持续6年、9年甚至12年的学校生活,如果主要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方式学习的话,就不可能指望他们走向成年后,能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和充满自信,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自主与他主相对应。

传统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

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许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吃不了”,还有的根本不知从何“入口”。

叶圣陶:

“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

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

”让我们记住前辈的忠告吧。

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但不能走形式。

当前语文课程在“自主学习”方面的一些误区:

(1)“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

(2)“自主学习”就是“自由学习”;

(3)“自主学习”就是“自愿学习”;

合作学习,存在分组的问题。

应是混合编组,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生的成就;

(2)学生的能力;

(3)学生的性别;

(4)学生的家庭背景。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然是人类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

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从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海洋与大千世界。

所以接受学习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拒绝接受学习。

  

(二)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辨证地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达成目的进程中的意义与作用。

(1)“自主”是实现“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

(2)“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途径、形式;

(3)“探究”是表现“自主、合作”的最终目的。

2.教师要找准角色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学习的组织者:

适当调控课堂节奏;

合理控制学生学习情绪。

学习的引导者: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学习的参与者:

参与学生的诵读活动;

参与学生的发现活动;

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第七章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一、学法的含义

学法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与方法,即努力寻找获取知识的最优化的途径;

二是指学生学会制定最能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计划,根据学习活动的不同目标、要求,结合自己个人特点和课题的性质等相应地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学习策略,设计最优化的学习过程;

三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进行审查,对后继活动的控制和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学法的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研究教法,忽视研究学法;

重视教师教学效果的研究,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

现代教学理论则强调,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和指导。

“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科研关注的重要课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美国一位广播教育专家曾指出:

如果知识以现有速度增长的话,那么,今天出生的孩子到大学毕业时,世界上的知识量会增加4倍,当他活到50岁时,知识量将增加到32倍。

正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速,知识量剧增,这就使一个人再也不可能是青少年时期在校学习受教育,成年时期参加社会劳动,所学知识会用上一辈子,因而必须终身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提出: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三多三少:

在校的时间少,自学的时间多;

有教师的时间少,没有教师的时间多;

学的知识能直接运用的少,需要自己创造的多。

这实际正是向我们指明了:

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于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

基础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育要由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取向。

语文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发展,立足于促进每个学生的一生的发展。

特别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再也不能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上,而要将重点放在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上。

作为学生,再也不能将全部经历用于获得某些知识上,而是要使自己学会怎样学习。

三、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一)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含义

所谓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方法的指导,它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是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学习方法使用价值的认识,即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使用范围,使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能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

1.培养自觉地获取知识的心理状态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揭示语文学习的规律

4.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过程

1.初步了解

2.制定计划

3.实施指导

(四)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

1、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群体与个体相结合

(五)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方式和途径

1.精心计划,多形式进行学法指导;

2.有机渗透,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3.建立常规,确保学法指导到位;

4.横向联系,实现学法“三个沟通”。

  思考与练习: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何现实意义?

2.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

3.结合个人学习的体会,谈谈语文学习的作用。

4.结合小学教学实际,分别设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行动方案。

参阅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魏传宪.语文教学概论.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王光龙.语文学习方法学.太原: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5.韩雷.语文学习过程三个阶段.黑龙江教育2000

(1)

6.佟士凡.语文学习论.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