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南京教研室地理考前2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南京教研室地理考前2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南京教研室地理考前2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雾发生时的气象特征是
A.气压升高,利于空气对流B.露点温度差较低,利于水汽蒸发
C.风速较小,减少水汽扩散D.相对湿度不断上升,达饱和状态
6.下列情况中,最不容易出现雾的是
A.春季冷锋过境后的清晨B.夏季暖锋过境时的上午
C.秋季高压控制下的午后D.冬季潮湿山谷里的深夜
【参考答案】4.D5.C6.C
【命题意图】本题数据源自期刊《广东气象》2016年12月刊中《阳江大雾气候特征和地面要素分析》一文。
雾的形成条件越来越成为地理高考试题的考查热点,本题以气象观测数据作为切入点,考查雾形成的相关气象条件,进而判断雾出现的可能时间及天气状况。
第4题,主要是根据雾的概念判断雾发生时的气象条件,雾是近地面水汽凝结的现象,因而当大气层稳定、相对湿度大、静风或者微风、达到露点温度时容易形成。
第5题,根据上题判读出雾发生的时间段,对图中气象数据进行解读。
第6题,通过对雾形成特征的理解,判断雾可能发生的其他时间段。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新认识一下雾的形成条件,以及常见的雾的主要类型,包括辐射雾、锋面雾、平流雾等。
【题组三】
图3为亚洲东部某日8:
00(左)和14:
00(右)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hPa)。
读图,完成7-8题。
图3
7.该天气图最可能发生在
A.1月B.4月C.7月D.10月
8.该日8:
00-14:
00
A.江苏东风转西北风B.黄土高原风势锐减
C.山东半岛阴雨转晴D.四川盆地风雨渐停
【参考答案】7.B8.C
【命题意图】本题等压线图来自期刊《干旱气象》2020年10月刊中《江苏南部一次暖区降水诱发的大雾过程分析》一文。
该题目结合中国地理的地形区、行政区的分布,来考查学生对等压线及天气状况的判读分析能力,综合性强。
第7题,主要根据亚洲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和锋面系统进行判断,亚欧大陆和太平洋都形成高压中心,且我国东北地区出现了锋面气旋,多见于春季。
第8题,主要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等压线相关知识。
本题在讲解时,可以对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同时注意区分等压线、等压面等基本概念。
【题组四】
水资源压力指数反映了区域水资源的压力状态,表征人类生产生活过程对水资源所产生的负荷及区域水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
图4为2013-2017年中国省际水资源压力指数空间格局图(未含港澳台地区数据)。
读图,完成9-10题。
图4
9.现阶段中国省际水资源状况为
A.河南、陕西得到一定缓解B.西南地区变化不明显
C.长江上游均高于下游地区D.黄河流域压力均较大
10.关于我国水资源压力指数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A.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资源压力指数较高
B.山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资源压力指数高
C.新疆深居内陆,农牧业发达,水资源最紧缺
D.江西临近长江,且降水丰富,不存在水资源紧张问题
【参考答案】9.B10.A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自然资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行政区图的识别。
【使用说明】
第9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该能力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能力之一,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比较细致,需要学生仔细读图。
第10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现象原因的分析能力,知识点比较综合。
【题组五】
冻土一般是指温度在0℃或者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图5是“1961-2016年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区最大冻土深度年际变化图”,图6是“1961-2016年黑龙江省冻土期年际变化图”,据此完成11-12题。
图5图6
11.据图描述1961-2016年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的变化特征。
12.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变化对水循环各环节造成的影响是
A.下渗增加B.地表径流增加
C.气候变暖D.水汽输送增强
【参考答案】
11.最大冻土深度:
呈显著减小的变化趋势;
多年平均值约为170厘米;
1969年的最大冻土深度最大;
2014年的最大冻土深度最小;
减小速率约为9.9厘米/10年。
全省冻土期:
呈显著减少的趋势;
平均约为218天;
1966年的冻土期最长;
2013年的冻土期最短;
减少速率约为6.4天/10年。
12.A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黑龙江省的季节性冻土变化为情境,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季节性冻土不同要素变化规律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以季节性冻土的变化和水循环为切入口,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从冻土的变化,联系水循环,综合考虑问题。
第11题,考查了学生对变化特征模板和描述的掌握程度。
第12题,冻土最大深度的减小和时间的减短,影响到了水循环的各环节和时间变化。
这里就局部区域而言,冻土变化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同时地表径流会有所减小;
气候变暖是冻土发生变化的原因;
黑龙江省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因此水汽输送受冻土的变化影响较小。
【题组六】
材料一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全新世以来安徽巢湖古湖盆中心(现今杭埠河流域中的三河镇地区)获取湖相样本,重建古环境演变过程。
材料二图7为“巢湖流域地形、水系及钻孔位置示意图”;
图8为“湖相样本平均粒径、磁化率、TN、TOC、C/N变化图”。
结合材料,完成13-17题。
图7
图8
13.该湖相样本可能是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岩D.沉积物
14.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的环境变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
A.阶段Ⅰ沉积物以青灰色淤泥为主B.阶段Ⅱ历时最长、厚度最大
C.阶段Ⅲ各种指标总体偏高D.阶段Ⅳ气候最为稳定
15.在图7中用自制图例,绘制江淮分水岭。
16.安徽中部巢湖的湖相沉积记录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分析其原因。
17.在千年尺度,封闭、半封闭湖泊沉积研究中,样本中的细颗粒物质指示潮湿气候,粗颗粒物质指示干燥气候。
分析其地理原理。
【参考答案】13.D14.A
15.该区域江淮分水岭位于西北部。
如下图:
16.四周皆为山地,位于构造盆地内;
位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
唯一出水通道裕溪河与长江相连,构成相对封闭的流域;
湖相沉积保存连续完好。
17.气候潮湿,湖泊面积扩张,水位上升,采样点水深变深,水动力条件减弱,细颗粒沉积;
气候干燥,湖泊面积收缩,水位下降,采样点水深变浅,水动力条件变强,细颗粒沉积物难以保存,粗颗粒沉积物得以沉积。
【命题意图】本题素材源自核心期刊《湖泊科学》2020年11月刊中《巢湖杭埠河流域湖相沉积物多指标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一文,旨在关注“要素与运动”,重点考查运用空间推理的方法,运用因素分析方法,由结果追究原因、条件。
第13题,样本地点位于古湖盆中心,再结合图中“淤泥”“粉砂”“黏土”和时间尺度综合判断为沉积物。
第14题,读图分析即可。
其中阶段Ⅳ沉积物变化最明显,推测此阶段气候最不稳定。
第15题,注意观察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尤其是彩色地图中“深绿色”和“浅绿色”的海拔差异。
第16题,要注意审题:
安徽中部巢湖的湖相沉积记录。
因此,回答问题的空间尺度是从巢湖周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入手。
第17题,从“结果”追究“原因”。
从气候——降水——湖面水位——采样点水深——水动力条件——颗粒物大小,建立思维链条。
此类考题,若没有给出“细颗粒物质指示潮湿气候”的“结果”,直接追究“原因”,考查难度则会大大提升。
【题组七】
两河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尔泰山东南部,是许多珍稀濒危植物的主要分布区。
图9是“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
图9
18.据材料推测,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最多的高度可能是
A.1000-1200mB.1200-1400mC.2200-2400mD.2700m以上
19.高山稀疏植被带以适冰雪、耐旱的多年生草本为主,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较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终年积雪,土壤不发育B.气温较低,土壤条件较差
C.人类活动少,破坏较少D.土体湿润,土壤腐殖化程度低
【参考答案】18.B19.B
【命题意图】本题组考查学生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认知能力、影响植物多样性因素的认知能力。
重点测试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第18题,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与某个区域的植物丰富度有密切关系,植物越丰富的地区保护种类越多。
图中自然带中的森林草原带的水热状况最好,植物丰富度最高。
其上下为草甸和草原,根据海拔的变化,草原热量条件更好,植物丰富度较高,答案选B。
第19题,高山稀疏植被带以适冰雪、耐旱的多年生草本为主,是其植物的习性。
A答案为冰雪带描述,C答案与耐旱的习性不符,这里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较少主要与当地的植物丰富度总量有关,因此D错误。
高山稀疏植被带海拔高气温低,土壤发育较差,因此植物丰富度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也较少。
本题组考查的方式,还可改成判断该保护区的位置或者判断某一自然带的名称。
【题组八】
2021年4月20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发生山林火灾,这是继2019年3月、2020年5月,凉山彝族自治州再次发生森林火灾。
该地区地处川西南横断山系东北缘,地表起伏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分明。
图10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形示意图。
读图,回答20-22题。
图10
20.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该地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21.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春季多林火的自然原因。
22.简述森林大火对当地大气环境的影响。
20.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岩石破碎,地表多松散碎屑物;
多山地地形,地表起伏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强。
21.该地区干湿季分明,春季气候干燥;
地处河谷,且多干热谷,降水少;
春季气温回升快;
山区风向多变;
森林茂密,多枯枝落叶易自燃;
春季,天气变化大,多雷击引燃树木。
22.可吸入颗粒物增多;
大气能见度降低;
大气反射太阳辐射增多;
昼夜温差变小;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能造成温室效应等问题。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地理现象。
【使用建议】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灾害,老师在复习时可以将自然灾害专题再梳理一下,主要是成因、防治措施,以及自然灾害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师在讲解时,提醒学生关注时间尺度,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短时间内森林大火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题组九】
对住宅区来说,将居民个人的生活空间(工作性活动除外)叠加,所形成的边界,称为生活活动边界。
根据活动强度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出两类区域:
核心区域为活动高度集聚的区域,次核心区域为承载住宅区绝大多数活动的区域。
图11为上海市生活空间的结构模式类型图。
读图,完成23-25题。
图11
23.不同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轨道交通线②地租水平③人口密度④与主中心的距离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24.不同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A.单中心模式:
低集聚、近距离
B.带状模式:
间断向心、中远距离
C.蝌蚪形模式:
高集聚、向心长尾、中远距离
D.多中心模式:
多点集聚、间断性、长距离
25.为了构建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A.内环以内的住宅区域,应完善道路交通,提倡私家车出行
B.内环-外环中间的住宅区域,应逐步完善公共服务空间建设
C.外环-郊环中间的住宅区域,应分散住宅区的建设
D.郊环以外的区域,应增加低层、低密度商业街区的规划
【参考答案】23.D24.D25.B
【命题意图】本题素材源自核心期刊《地理科学进展》2021年4月刊中《上海市典型住宅区生活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一文,本题以上海市生活空间的结构模式类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
本题比较灵活,逐级递进地考查了结构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构特点、发展建议。
第23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读图可看出与主中心的距离不同,则结构不同,并且结构多沿轨道交通线分布。
第24题,通过读图,分析不同模式的结构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除单中心形态的核心区域在次核心区的正中,居民生活性活动由住宅区向四周扩散外,其他形态的核心区域与次核心区均存在偏移。
带状形态的次核心区稍有偏移,连绵延伸,指向市中心;
蝌蚪形形态更为明显,次核心区沿轨道交通线路向市中心延伸;
而多中心的次核心区不具有连续性,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及其他建设较为成熟区域。
单中心的核心区域面积最小,集聚度最高。
第25题,通过对结构图分析,为构建更加便捷的生活提供合理化建议。
构建更为宜居的生活环境,对于主城高密度区域,应合理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应加强公共交通的协调和供给;
对于郊区新城的住宅区,应逐步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及公共服务空间建设;
同时,住宅区郊区化应该走集约式发展的道路,尽量避免在郊区分散建设住宅区,减少低层、低密度住宅区的规划,将居住、购物、休闲等整合建设,构建完善、便利、现代的郊区生活空间。
建议层次较高的学校,将本题组改成主观题。
【题组十】
我国棉花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地区,目前,新疆是国内唯一大量生产长绒棉的地区。
新疆长绒棉绒朵纤维长,棉朵大,柔软蓬松,表面白软,品质优良,产量约占世界棉花产量1%,深受世界消费者欢迎。
图12为石河子长绒棉照片,图13为新疆棉花种植区分布图。
读图,完成26-27题。
图12图13
26.描述新疆棉花集中产区的分布特征。
27.分析新疆地区生产长绒棉的区位优势。
26.分布不均;
主要集中在南疆和北疆地区的盆地边缘,或河流沿岸的绿洲地带。
27.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②年均温相对较低,生长周期长;
③冬季寒冷,夏季气候干燥,病虫害少;
④生产规模大,产品品牌效应强。
【命题意图】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使用建议】本题考查学生区域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农业区位条件评价模板,并进一步探寻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凸显农业生产遵循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
【题组十一】
材料一桥隧运输是连接海峡两岸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英吉利海峡隧道是一条英、法铁路隧道;
琼州海峡跨海桥(隧)方案也正在论证中。
英吉利海峡和琼州海峡都采用了“火车轮渡”的运输方式:
火车开到岸边,分节开上有火车轨道的巨型渡轮;
轮船驶过江河湖海抵达对岸后,火车再重新结合陆地上的轨道。
材料二图14为英吉利海峡,图15琼州海峡位置示意图。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28-30题。
图14图15
28.与普通轮渡相比,分析火车轮渡运输的主要优势。
29.说明英吉利海峡和琼州海峡的成因;
并比较两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异同。
30.关于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分为三种意见:
赞成隧道方案、赞成桥梁方案、不赞成修建。
请说一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28.
(1)减少货物损耗,节省装卸费用;
(2)无需建设大规模的码头装卸设备,节省建设资金;
(3)提高周转效率,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
29.成因:
断裂下陷;
同:
两个区域的风浪都较大;
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异:
从气候、水文等方面作答。
英吉利海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琼州海峡为热带季风气候;
琼州海峡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更大,英吉利海峡受温带气旋的影响更大;
琼州海峡水温更高,盐度更低;
英吉利海峡属于大西洋,琼州海峡属于太平洋。
30.赞成隧道方案:
促进海南岛地区和琼州半岛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隧道建设对洋面水运交通影响较小;
琼州海峡跨度大、海面宽阔、风大浪高,隧道建设受洋面气象影响小。
赞成桥梁方案:
促进海南岛地区和琼州半岛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建设桥梁成本相对较低。
不赞成修建:
自然环境比较恶劣;
技术条件不够成熟;
火车轮渡运输基本满足需求;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命题意图】选择世界某区域和中国某区域,重点考查“地理特征的分析、综合比较”。
第28题,试题设问小切口,学生可以结合材料一信息分析“火车轮渡”的优点。
第29题,注意区域比较的角度和具体的差异,进一步巩固区域比较的答题模板。
第30题,试题具有一定开放性,三选一。
结合区域特征,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观点和理由要求一致。
【题组十二】
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简称:
NPP),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植被固定的有机干物质的总量,是表征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指标,能够直观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区域碳收支水平。
图16为2000-2017年各海拔范围内新疆植被NPP均值及占地面积的变化状况统计图。
读图,回答31-32题。
图16
31.关于新疆不同海拔植被NPP均值及占地面积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海拔300-1200m区域内,植被面积占地累积值最大
B.海拔700-900m区域内,植被NPP均值变化最剧烈
C.海拔3900m以上区域,植物总生产力最大
D.海拔1700m以上区域,植被NPP均值与占地面积变化一致
32.海拔1700m处植被NPP均值最高的原因可能是该区域
①热量条件最好,光合作用强烈②人类活动较少,植被得以保存
③多地形雨与冰雪融水,土壤水分充足④城镇化水平高,人工植被丰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参考答案】31.A32.B
【命题意图】本题的数据来源于核心期刊《干旱区地理》2021年3月刊中《新疆植被NPP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海拔分异》一文,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理空间数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第31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对不同海拔的NPP以及面积占比的判读,进而对总生物量有大概的判断。
第3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NPP最高值区的原因进行分析。
建议对新疆地区的山脉的垂直自然带的知识进行回顾。
【题组十三】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的新的增长极。
图17为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综合质量指数图(数值越高,水平越高)。
图18为2016年济南与其它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数值越高,相似性越高),该相似指数在山东半岛很具有代表性。
图17图18
材料二随着山东半岛地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城市建设用地占用。
目前山东半岛开发区多达173个,并且建成3个吞吐量超3亿吨的大型港口,有9个城市建成机场。
材料三为了协调城市群之间的发展,专家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策略,如图19所示。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33-36题。
图19
33.结合材料,描述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质量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34.结合材料,分析推测山东半岛城市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5.请完善山东半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策略图。
36.针对山东城市群存在的问题,请你提出适合该地进一步发展的合理建议。
33.①山东半岛城市综合质量呈现出高度地域非均衡性(差异性);
②青岛与烟台等城市(沿海城市)水平优于淄博、泰安、德州(内陆城市);
③青岛成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中心;
④济南、烟台、临沂、济宁等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次级中心。
34.①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产业同构性强、城市间竞争激烈,分工合作不协调;
③城市过度扩张与土地资源浪费;
④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⑤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35.A:
产业发展领导小组B:
基础设施建设小组
C:
城市群环境保护机构D:
城市尺度
36.①加强政策制度层面的区域整合,建立综合性与专门性的区域政府协调组织;
②加强城市和城市群的空间统一规划,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
③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④打破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
⑤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⑥完善财税政策与资金安排,中央政府对城市群地区进行财政拨款,成立专门的投资、建设及生态保护基金。
【命题意图】本题素材来源于核心期刊《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年11月刊中《山东半岛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与合作策略研究》一文。
城市群的构建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正在经历的阶段,以往对城市群的考查多集中于长江流域,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
【使用建议】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由单个城市的城市化到多个城市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形成的城市群,这个过程中除了对单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进行规划以外,作为城市群还需要考虑城市间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的分工合作。
【题组十四】
材料一肯尼亚东临印度洋,西接东非高原,赤道横穿东西,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每年3-6月、10-12月为雨季,其他季节为旱季。
肯尼亚的西南裂谷区是东非最后一片几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开发的净土。
材料二在“尚奥保护区”肯尼亚的西南裂谷中,其东部是马加迪盐湖,西部是马赛马拉高原,两地直线距离只有60公里,海拔落差却达近2000米,中间经过洛伊塔山岭到达缓坡台地,再经过恩格鲁曼断崖过渡到裂谷底部。
“尚奥保护区”内有一动物观察点,是观察野生动物行为的绝佳场所,其附近是一处人工水塘。
材料三图20为“尚奥保护区”及附近区域示意图。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37-40题。
图20
37.试判断马赛马拉高原的气候类型,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38.裂谷谷底多盐湖,请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39.试判断洛伊塔山岭与恩格鲁曼断崖之间台地的气候类型,并说明其原因。
40.指出一年中动物观察点的最佳观察月份;
说明动物观察点可观察动物物种丰富的原因。
37.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