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7471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doc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doc(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doc

第一课汽水中的化学

活动目的:

探究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汽水为什么可消暑。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学生分2—4人一个小组,各组自带1瓶汽水,其余仪器用品从实验室借,其中有带胶塞的导管、试管、澄清石灰水

活动过程:

一、学生亲身体验

1、学生观察一瓶新买的汽水,再打开瓶塞,并观察瓶中发生的现象。

2、学生喝几口汽水,并谈谈喝过汽水的感受

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1)汽水中冒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物质?

汽水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2)喝汽水为什么可以消暑?

喝冰冻汽水为何更好?

汽水中的气体冒出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

……

三、实验探究与调查分析(教师指导下进行)

1、查资料:

(1)二氧化碳气体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碳气体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反之亦然。

2、实验探究:

将汽水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图

现象:

导管口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汽水中的气体为CO2,假设成立。

3、分析讨论:

(1)打开汽水瓶后,瓶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故会有汽泡产生。

(2)喝汽水后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故喝汽水后,汽水在人肚里受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人感觉到清凉怡神之感,暑意顿消,精神为之一振。

活动总结:

通过喝汽水后体内产生的现象,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与假设,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通过开展对汽水中气体成分以及汽水为什么可消暑等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第二课水壶里的水垢

主讲教师:

方建军

活动目的:

探究水垢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水垢的主要成分。

水垢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造成的危害,了解除水垢的简易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水垢或有水垢的保温瓶,实验室准备如下仪器用品:

试管、带胶塞的导气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

活动过程:

一、学生观察水垢,发现水垢较硬,不溶于水等

二、提出问题

(1)水壶里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水垢对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如何除去水垢?

三、提出假设:

(教师辅导或查阅相关书籍)

(1)水垢的形成可能是水中溶解的某些物质在加热时产生了不溶物。

(2)水垢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碳酸钙

(3)水垢的形成可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四、实验探究与调查讨论(在教师协助下实施)

探究1、水垢的形成原因:

(1)取自然界水样适量于试管中,观察:

水样清澈

(2)给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静置后观察:

水变浑浊

结论:

原假设

(1)成立

探究2、水垢的主要成分:

(1)查阅相关资料:

碳酸钙能使稀盐酸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将水垢放入下列装置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把导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现象:

水垢溶解,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原假设

(2)成立

探究3、调查分析:

水垢的形成对生产生活有什么不良影响

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走访,讨论分析应有如下共识:

(1)水垢有毒(含重金属离子),不能食用,如不能用有水垢的保温瓶盛装酸性饮料等食物。

(2)水受热产生水垢会对我们生活产生不便,如热水器中的铜制水管腔附着水垢,影响使用效果等。

(3)工厂里,锅炉长了水垢后会浪费燃料,还有可能发生锅炉爆炸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仅通过实验探究了水垢的形成原因与水垢的主要成分,提高了实验探究的能力,而且还认识到了水垢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使学生更加懂得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了,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第三课让我们的衣服更干净

主讲教师:

方建军

活动目的:

让学生了解衣物上几种常见污物的洗涤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活动准备:

1、肥皂、洗衣粉、草酸、汽油、米饭、漂白粉、瓷盆或塑料桶

2、蓝墨水、红墨水、水彩颜料、蓝墨水、圆珠笔油、油漆、鸡血、白布条数条,并把它们分别涂在白布条上备用。

活动过程:

一、学生叙述自己衣物弄脏的“痛苦”经历及处理方法与效果怎样?

二、提出问题:

手上、衣物上普通污垢用肥皂或洗衣粉就可以洗干净,可是如果沾上墨水、墨迹、汗渍、肉汤、铁锈、果汁、血迹、油漆、圆珠笔油等用肥皂洗就无济无事啦,怎么办呢?

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办法。

三、收集资料、寻找方法(教师协助)

(1)衣服上的蓝墨水、红墨水及水彩颜料立即用洗涤剂洗,再用清水漂洗几次就

可以,若白布上仍有残迹,使用漂白粉。

(2)衣服上的蓝黑墨水、铁锈、果汁、血迹,可用草酸来清洗,因为这些污渍中

含有铁质,在空气中氧化成铁锈形成锈斑,草酸能把铁锈还原成能溶于水的

物质。

(3)沾上血迹的的衣物,也可以用冷水浸泡,再用加酶洗衣粉洗,不能使用热水。

(4)墨和墨汁沾在衣物上,应立即浸在水里,用米饭粒搓洗,饭粒里的淀粉会搓

成又稠又粘的浆,把墨迹从纤维上粘下来。

(5)圆珠笔油、油漆、肉汤可用汽油溶解。

四、实验不同的洗涤方法与效果(教师指导)

将白布条上的各种污物用不同方法洗涤,比较洗涤效果,写出实验报告。

活动总结:

学生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了解了衣服上各种污物的洗涤方法,培养了学生对实践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化学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第四课实验探究学校不同地点空气中CO2含量的测定

主讲教师:

方建军

活动目的:

通过测定空气中CO2含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对CO2含量测定结果分析,使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注意室内空气新鲜。

活动准备:

浓氨水蒸馏水酚酞试液500ml烧杯500ml细口瓶50ml注射器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了解到正常情况下空气中CO2含量为0.03%,但我们生活周围有很多因素造成CO2含量增高。

空气中CO2的含量增多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用什么方法测定学校不同地点的空气中CO2的含量呢?

(二)搜集、整理资料(教师协助)

上网查询,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整理出如下方案:

在稀氨水中加入酚酞试液后呈红色,该溶液吸收CO2后红色又会褪去,当氨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和体积一定时,使红色褪去需要的空气体积与空气中CO2的含量成正比。

(三)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引导)

在多个实验方案中,典型的方案如下:

实验步骤:

(1)将2滴浓氨水滴入500ml蒸馏水中,制成稀氨水,再滴入1—2滴酚酞试液,使溶液呈红色,将得到的溶液保持在密闭的细口瓶中。

(2)用注射器吸取上述稀氨水10ml,到操场抽气到50ml刻度处(即抽气40ml),用食指堵住注射器的吸口,尽力振荡2—3分钟,然后将注射器的吸入口向上,小心排出气体,再如上述操作抽气振荡,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红色恰好褪去,记录抽气次数n1;

(3)同样方法在教室、宿舍两地点测出空气中CO2含量,记录抽气次数n2、n3;

数据分析处理:

农村空气中CO2的含量为0.03%,作为步骤2中无污染的空气中CO2的含量,则教室、宿舍两地空气中CO2的含量分别为:

实验结论:

人群密集、空气流动差的地方,CO2的含量较高,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应该注意经常打开门窗、保持通风。

活动总结: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分析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五课香烟烟雾中几种有害成分的简易测定

主讲教师:

方建军

活动目的:

实验探究香烟的烟雾中的几种有害物质,使学生认识到吸烟对人体有害。

活动准备:

铁架台、试管、双孔塞、导管、香烟、95%酒精,氯化汞溶液蒸馏水,银氨溶液、动物血(新鲜)、注射器。

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

“吸烟有害健康”,那么香烟烟雾中有哪些有害物质呢?

查找相关资料:

从网上查询,从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事先要求学生自己查找)

整理归纳:

从学生查得的资料中归纳整理如下:

(1)香烟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其中主要尼古丁,一氧化碳等。

(2)尼古丁与氯化汞溶液反应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3)一氧化碳与鲜血压计的血红蛋白化合,使血液颜色由血红色变成深褐色。

实验探究:

(1)尼古丁检验:

装置如图,试管中加入10ml95%酒精,点燃香烟,抽气,当酒精溶液变成褐色时取下试管,倒出2ml褐色液体于另一试管中,滴入几滴氯化汞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2)一氧化碳的检验

装置如图,试管中注入5ml鲜鸡血,点燃香烟,连续抽气,血液由血红色逐渐变成深褐色,证明有CO。

(3)相关资料

尼古丁对人的致死量为40——60毫克,相当于20支香烟的含量,烟焦油可诱发肺癌、喉癌等。

一氧化碳有毒,会使人感到头痛、恶心、记忆力减退等,吸入过多一氧化碳会使人窒息而死亡。

活动总结:

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并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香烟烟雾中的几种有害物质,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并主动要求有吸烟行为的家长戒烟,使自己的家庭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第六课检测面粉的新鲜度

主讲教师:

聂晓玲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查找有关资料,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精神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面粉是各类早餐食品的主要原料,但是面粉久存变质后,若被食用,对我们的身体将十分有害,那么怎样检测面粉的新鲜度呢?

二、查找相关资料

同学们上网查找资料得知:

面粉久存后,由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和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会产生酸败的现象。

随着酸变的加速,产生有机酸增多,面粉就不能食用。

测试面粉中有机酸的含量,可以用NaOH溶液中和有机酸,根据NaOH的用量,推知有机酸的含量。

三、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用品:

面粉样品5g新鲜面粉5g10%的NaOH溶液蒸馏水锥形瓶滴定管酚酞试液

实验步骤:

(1)在150ml的锥形瓶中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