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7308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doc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doc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

08124596冯瑜萍

一、我国养老问题现状以及居家养老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果: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即“未富先老”,经济上、组织上和管理上的准备都严重不足,中国的社会养老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障碍。

老年人口的基数大、老化速度快、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决定了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道路。

(胡月,2009)

然而,人们过多地注重养老模式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忽略了老龄群体的自身要求,特别是没有把老年人的意愿与需求作为养老模式设计的重要参数,这样就难以建立起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又能满足老龄群体基本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模式。

因此,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社区对老年人需求的供给情况有着重要意义。

(王艳芳,冯志涛,2009)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的最大好处是老人不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住宅资源,实行开放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这应是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也是将来发展趋势。

(胡月,2009)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来看,学术界比较统一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物质经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鉴于此,青年一代的“赡养观”和其中年父母的“养老观”在结果假设上可以是经济、精神、生活照顾三个方面的搭配组合。

(马彦,2009)

根据马彦在2008年至2009年暑寒假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和社会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深深地植根在中年和青年一代,悠久的家庭赡养模式并没有随着社会变迁而流逝。

但是,社会变迁也在发挥着作用,这在调查结果中发现了一些痕迹。

无论中年父母还是青年子女都倾向于在父母高龄前各自的小家庭分开住。

目前两代同住的情形已经减少很多,尤其在都市中。

父母与子女已经都接受了在具体家庭细节上的互不干扰,分开住可以减少代际矛盾这一观念,并且落实到行动中了。

(这一点建立在“高龄前父母是有自理能力的”这一假设上)

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特征(包括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经济来源和存活子女数)以及健康特征(包括自理能力和患慢性病情况),是影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的因素。

(王艳芳,冯志涛,2009)

三、城市社区供给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初步解决方法:

对于社区供给能力,在现阶段认为主要的困境和难题在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从业或参与人员专业化水平不够。

(王艳芳,冯志涛,2009)

基于以上的问题,对加强城市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营造健康老龄化理念,重新构建大众的老年观念;制定适应居家养老的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和制度;构建一种适应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胡月,基于老人养老意愿与需求的居家养老体系构建【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第9期

2.马彦,二十年后的养老模式研究——基于青年“赡养观”及其父母未来“养老观”的调查角度预测【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6卷第4期

3.王艳芳,冯志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供给影响因素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6月号上

【附原文摘要及原文】

基于老人养老意愿与需求的居家养老体系构建

摘要:

养老问题是我国老龄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传统养老面临挑战,社会养老难以一蹴而就。

因此,要探寻既符合老年人养老意愿与需求,又要适应当前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以破解“养老难”。

二十年后的养老模式研究——基于青年“赡养观”及其父母未来“养老观”的调查角度预测

摘要:

在我国独特的传统养老观念尚存,而社会已经变迁了的养老现实环境下,除了当前老年人之外,了解二十年后即将进入老年的中年群体和赡养老年人的青年群体所持的养老计划和赡养态度,可以作出一个关于养老模式的前瞻性预测。

在未来二十年的养老模式中,最能够被满足的一点,也是子女最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点就是对父母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的支持。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依据的分析,得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及影响其需求的因素。

基于老人养老意愿与需求的居家养老体系构建

摘要:

养老问题是我国老龄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传统养老面临挑战,社会养老难以一蹴而就。

因此,要探寻既符合老年人养老意愿与需求,又要适应当前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以破解“养老难”。

我国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200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99亿人,占总人口的12.0%;本世纪头20年是快速老龄化

阶段,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

老龄人口的急剧膨胀引发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

愈来愈多的老年人对于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保健等三个基本方面的服务需求将变得愈加迫切。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意愿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即“未富先老”,经济上、组织上和管理上的准备都严重不足,中国的社会养老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障碍。

老年人口的基数大、老化速度快、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决定了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道路。

目前对社区老人养老需求与实际享受服务的调查中,显示了诸多问题:

(1)托老所。

有18.9%的老人需要,仅有0.5%的人得到服务;

(2)保健指导。

36.8%的老人需要,仅有9.3%的人得到服务;(3)家庭病床。

42.5%的老人需要,仅有14.8%的人得到服务;(4)定期体检,57.8%的老人需要,仅有7.6%的人得到服务;(5)应急服务,45.1%的老人需要,仅有0.7%的人得到服务。

上海市老龄委和上海市人口计生委2008年10月公布关于老人养老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

86.97%的老年人希望居住在家里,由儿女、保姆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来照顾,只有10.75%的老人希望住养老机构。

目前,多数老年人并不想到郊区或者外地养老,愿意到郊区或外地养老的比例仅为7.25%和2.18%。

以上调查显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应该成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

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

养老方式有多种,如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等。

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方式,但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4-2-1”的家庭模式使得均为独生子女的年轻夫妇无力奉养4个老人,家庭养老的功能已被削弱。

起初欧美国家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时,大多采取对老年人进行集中供养的方式,建立了敬老院、老年公寓、护理院和托老所等,把那些在家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都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照料。

但据调查测算,我国老龄人口养老机构现有床位尚不及需求的1/12,社会养老服务严重供不应求,此外机构养老在精神慰藉方面也存在缺陷。

鉴于此,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探索和建立能够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模式,它应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优势功能的互补结合,这就是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的最大好处是老人不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住宅资源,实行开放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这应是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也是将来发展趋势。

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多管齐下破解“养老难”

政府积极推动,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多方责任共担的新机制。

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政府有责任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督促检查等方面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尤其要在制度建设的层面上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需求,这是当前和今后政府设计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紧要任务。

政府购买是当今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之中,实行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掀起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新高潮。

各地政府可尝试为困难老人、孤寡老人、特殊贡献老人、高龄老人等提供服务费补贴或优惠。

如天津市2008年由市财政提供600万元补贴,新建示范性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20个,在100个居住人口超过6000人的社区配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和老年活动室等养老服务设施。

辖区内享受政府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按照有关政策将享受无偿服务,对低收入老年人按照低于市场价格提供低偿服务。

也可尝试由政府发放养老服务消费券,以服务券为载体实施补贴,形成政府购买部分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扶助及家庭自愿购买的新机制。

推进再就业工程与养老服务结合,实现“一岗解两难”。

在目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存在失业人员日益增多的现象,促进再就业始终是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

社区中的老人希望得到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保健,居家养老自然成为社区就业与社区养老保障政策的最佳结合点,既可为失业人员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可解决老龄化问题,促进社区福利体系建设,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开展“时间储蓄”,倡导养老、健康互助新模式。

社区中有大量准老人和低龄健康老人,他们既是养老服务需求的潜在消费者,也是养老服务的潜在提供者。

可以依托社区,建立“时间储蓄银行”,由社区派专人进行账户管理,当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后,由管理人员记录在册,日后他本人或家人需要帮助时,可以由社区中其他人提供相等时间的服务。

通过时间来储蓄养老、医疗、生活照料等服务,让时间成为社区内的“通货”,这样就可以实现互助行为的有效结算,形成社区成员互助养老新模式。

此举不仅可以缓解社区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现实矛盾,也可极大程度节约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提倡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将其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手段。

建设专业化队伍,提升养老照护水平。

目前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素质偏低,且服务项目主要集中于生活照料,对老人迫切需要的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仍显欠缺。

如南京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2007年底南京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93万人。

南京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院,然而专业人员的短缺拉了养老院服务质量的后腿,成为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

南京200多家养老机构,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仅44%。

现在国家开设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评,从初级到高级分为三级,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向这方面靠拢,培养技术管理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面向社区、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旅行社、老年产业公司等从事咨询管理等工作。

养老服务人员的市场需求很大,对其培养应具有前瞻性,提升专业化照护水平。

总之,居家养老模式依托社区养老助老的功能,经济投入少、运作成本低,若能更好整合社区、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的资源,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相结合是最符合我国传统文化、满足老年人意愿的养老模式,必将对我国的养老事业产生巨大影响。

二十年后的养老模式研究——基于青年“赡养观”及其父母未来“养老观”的调查角度预测

摘要:

在我国独特的传统养老观念尚存,而社会已经变迁了的养老现实环境下,除了当前老年人之外,了解二十年后即将进入老年的中年群体和赡养老年人的青年群体所持的养老计划和赡养态度,可以作出一个关于养老模式的前瞻性预测。

在未来二十年的养老模式中,最能够被满足的一点,也是子女最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点就是对父母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的支持。

一、引言

关于养老模式,在进入老龄化、少子化的社会现实下颇受关注,尤其是中国传统养老文化观念的浸渍,两者碰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