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意义与相关概念Word下载.docx
《创造力的意义与相关概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力的意义与相关概念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創造力」乃是人類的一種「創造」的能力。
「創造」、「創造力」的字源來自拉丁文的Creatus,意思是「製作或製造」,或按字面解釋為「生長」。
(毛連塭,民89)創造力是一個十分複雜,頗有爭議的概念,迄今為止,由於研究者多以自己研究的相關主題做為定義的準則,研究的觀點分歧與重點不同,採用的判別標準亦不一致,以致於創造力的定義眾說紛紜。
張春興的《張氏心理學辭典》(1991)把創意視作在困境中為求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想法,是一種突破舊有經驗限制的能力,也是一種以目的為導向的思考過程。
因此,將從不同的角度與觀點去詮釋創造及創造力,並分別說明如後:
1.創造是一種心理歷程
早在一九二六年Wallas即認為創造是一種心理歷程,著重於思考與意念的萌生之前至形成概念的整個階段,包含有四個階段;
此一說法也得到許多這方面專家的肯定,此四個連續階段分別敘述如下(陳龍安,1988;
Solso,1995):
(1)準備期(preparation):
確定問題,蒐集有關問題的資料、初步嘗試解決問題。
(2)蘊釀期(incubation):
百思不解、暫時放下、但潛意識仍在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
(3)豁朗期(illumination):
突然頓悟,瞭解問題解決之所在。
(4)驗證期(verification):
試驗及實行解題方案。
同時,Torrance(1984)亦提出創造的過程中,可包含以下六個階段:
(1)敏覺不協調的現象。
(2)找出困難所在之處。
(3)提出假設。
(4)對假設進行驗證。
(5)對假設提出修正。
(6)重複前面兩階段直到找到最終答案。
陳昭儀(1991)則調查訪問了台灣二十位傑出創作發明家,歸納出其創造歷程可分為:
(1)靈感與動機。
(2)產生構想。
(3)設計工作。
(4)實驗與研究。
(5)完成發明作品。
2.創造是一種能力
通常,我們可將創造視為一種最終產生創新成品的活動或現象,而創造力係指具備多少創新這種能力或特性而言(邵瑞珍、皮連生,1989)。
而在J.P.Guiford發表的「智能結構理論」中,認為創造是一種重要的心智能力,而且他也指出經由擴散思考及擴散處理(divergentprocessing)而表現於外的行為,即是創造力(邵瑞珍、皮連生,1989;
張玉成,1983)。
而創造力雖然與智力之間有某種程度的正相關,但也不是非常高度的相關;
創造力高的學生其智力多屬中上者,然智力最高者反而不一定具有高的創造力(張春興、林清山,1981;
Sternberg,1989;
Torrence,1975)。
國內外許多研究創造行為的學者,都認為創造是一種能力,通常包含擴散性思考(divergentthinking)的幾種基本能力,分別是:
流暢力(fluency)、變通力(flexibility)、獨創力(originality)、敏覺力(sensitivity)與精進力(elaboration)等(李德高,1990;
陳龍安,1988、1993;
郭有遹,1983;
張春興、林清山,1981;
3.創造力係認知與情意之結合
Williams(1979)認為創造力包含認知與情意兩方面,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扼要說明如下:
(1)在認知方面:
包含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等特質。
(2)在情意方面:
包含好奇心、想像力、冒險性與不畏繁雜等特質。
郭有蹫(1983)則強調創造力的高低可從能力、動機與技術三方面加以預測,而此三方面即包含有知、情、意等之成分。
4.創造力與人格特質
Gardner和Hayes認為創造力與某些特質有關,如:
獨立思考、容忍不確定性、失敗後願意再嘗試;
而Torrance則對高創造力者有深入之研究,他認為創造力高者的人格特質包含:
情感的敏銳、願意冒險、喜歡獨自工作、好奇追尋、自我肯定、獨立思考判斷等(引自陳昭儀,1991)。
創造是一種人格特質的表現,在創造性思考的運作過程中,其行為表現出冒險心、挑戰心、好奇心、想像心等情意的特質。
一般而言,創造能力較高的人,面臨單調乏味的工作以及困難的情境時,通常會表現出較多的幽默感與熱忱(陳龍安,1993)。
Davis(1986)曾針對高創造力者做過相關研究,發現他們具有以下的特質:
(1)敏感而覺察力敏銳。
(2)行為獨立。
(3)有自信心。
(4)愛冒險。
(5)主意多、好奇心強。
(6)精力充沛。
(7)熱心。
(8)膽子很大。
(9)廣泛的興趣。
(10)高度的幽默感。
(11)對事物喜歡求證。
李德高(1990)整理各家觀點,提出創造者的人格特徵計有:
精神充沛、有高度的注意力、喜歡參與多種活動、有強烈的挑戰性、細心觀察事物、對事物的尋求非常認真、獨立、好奇心重、堅強的毅力、想像力豐富、不合群、不善於交際等。
綜合上述各學者的意見,可以發現創造者多具好奇心,喜愛冒險,精力充沛、情緒敏感、意志力強、喜歡抽象思考與分析、愛幻想、有想像力及興趣廣泛等人格特質;
同時透過創作的四大階段歷程,並運用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對事物與問題能做出獨創、變通、流暢的作品或解決方案。
貳、創造力的教育學基礎
有些人認為個人的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無法培育的。
所以,若從教育學的觀點來探討創造力,可以從「創造力是否可以培養」談起,如果可以培養,則「創造力培養應如何進行呢?
」兩方面著手(參考毛連塭,民89)。
一、創造力是否可以培養
目前多數研究者都贊成創造的表現是先天和後天交互影響的結果;
而創造力的要素中,部分成分是可以訓練的,部分是先天遺傳的。
因此,創造力的可以訓練性受到相當的重視。
Torrence、deBono和Parnes等都認為從小開始就應給兒童擴散性思考訓練,然後逐步發展為創造性問題解決之能力(參考毛連塭,民89)。
二、如何培養創造力
創造力宜從小加以培養,在教育訓練過程中應注意消除阻礙創造力發展的因素,激發促進創造力發展的因素,使每個人的創造潛力能夠得到最大的發展,分述如下:
1.阻礙創造力發展的因素:
Torrence(1962)認為抑制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包括(a)要求成功,限制冒險或追求未知;
(b)要求順應同儕團體或社會的壓力;
(c)不鼓勵探索、想像或探究;
(d)刻板的性別角色;
(e)墨守先前觀點;
(f)專制權威;
(g)不重視白日夢;
(h)立即批判(參考毛連塭,民89)。
下列二項亦是阻礙創造力發展的因素:
(1)過去的成規:
過去產生在各領域的規則或理論,雖然在當時可能被認為是不變的真理或定律,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科學的發展,這些應該是我們進步的動力,卻也可能是造成我們前進的絆腳石,阻礙我們的發展。
(2)創造環境的缺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由教師直接傳授知識,加上升學的時間壓力,使得學生思考的時間普遍不夠長;
考試要求標準答案,使得學生不易有創新的想法;
為了維持良好的教室秩序,要求學生專心聽課,不得胡思亂想。
2.促進創造力發展的因素:
Torrence(1962)認為促進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包括(a)重視開放的情境;
(b)允許並鼓勵發問;
(c)多問問題並設法加以解決;
(d)允許負責與獨立性;
(e)重視自我創新的探究、觀察、疑問、感覺、分類、紀錄、詮釋、推理、推論和溝通;
(f)提供多種語言經驗。
Torrence(1962)認為教師的下列行為有助於增長創造力:
(a)
進行多樣性活動;
(b)少做記憶性活動;
(c)為診斷而評估,非為判斷而評估;
(d)提供運用創造性知識的機會;
(e)鼓勵自然表達接納氣氛;
(f)提供豐富刺激;
(g)提出啟發性問題;
(h)診斷原創性;
(i)鼓勵學生珍惜新觀念;
(j)提供非評價性實習機會;
(k)教導學生創造性思考技能和研究方法(參考毛連塭,民89)。
創造思考教學
根據張春興、林清山(1981)所述,如果問題的性質與需要的方法均不清楚,這時候所需運用以為解決的思考,就被叫做創造性思考(creativethinking)。
以下將針對創造思考教學之定義與過程、創造思考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以及創造思考教學與教師態度,分別一一探討如下。
一、創造思考教學的定義與過程
創造思考教學(teachingforCreativity)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多元活潑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和學習環境,以啟發或增進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吳清山、林天佑,民90)。
教師如何改進其教學方法,充實相關的教學內容與技巧,以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者;
或是探討教師如何提供創造的環境,去激發學生的創作動機以培養其創造的特質,而產生創作的行為和結果,則被稱之為「創造思考教學」(陳龍安,1988、1993)。
近二十年以來,積極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已成為全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重大趨勢。
並以擺脫傳統權威之束縛,提供創造思考教學以引導擴散性思考,養成學生變通、獨創及解決問題的相關能力是目前大家共同著重的目標。
毛連塭曾於一九八九年提出實施創造思考教學的主要過程,在於教師能提供各種創造性的環境,以助長學生發揮創造潛能、激發創造動機、培養創造人格,及發展其創造思考技能,並藉此鼓勵學生的創造思考過程,以獲得創造思考的成果(引自賴翠媛、洪淑娥、梁秀琴,2000)。
二、創造思考教學的方法
創造思考教學的最大原則是學生能學習如何去創造,其個人作品不會是複製品也不會是模仿品;
而在相關課程設計時,老師應安排一個自由創作的環境,給學生自由揮灑的空間,去發揮其獨創的特性(李德高,1996;
陳龍安,1993)。
茲將創造思考教學中經常被提及的四種方法,分別敘述如下(李德高,1996;
陳龍安,1988、1993):
(1)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的主要目標是解決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問題,首先必須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步驟可分為以下六點:
a.對問題有敏感的反應,且能加以確認。
b.此一問題需要什麼樣的思考方式?
其時代背景又為何?
c.對問題進行詳細的觀察與分析,探討影響問題的各種有關因素。
d.設計可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工具。
e.擬定解決問題可能的各項假設。
f.開始實際進行問題之解決。
(2)以遊戲介入
給學生一個寬容度較高的環境氣氛,以及情緒方面的支持,並經由教師的引導增進遊戲的品質和創新。
使其能在相當自由、安全的環境中能盡其所能的發揮創造力,同時也能鼓勵學生多作一些『冒險』與『情緒釋放』的學習活動。
(3)腦力激盪
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是對某些疑難問題,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解題;
在討論的過程中,每位成員可提出不同的創意來試圖解決問題,可從結構、順序、關係、部分等方面去切入分析,因此同一個問題會有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在腦力激盪的過程中,宜把握延緩批評、愈多愈好、多搭便車等原則來實施。
(4)給予學生自我反省與批判的機會
對於學生創造的作品或意見,老師不要立即給予批判,而是提供其一個自我判斷和評價的機會,最後再由老師或同儕給予回饋。
三、創造思考教學與教師態度
陳龍安(1988、1993)針對教師在創造思考教學的態度方面,提出以下六項的建議:
(1)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老師給予學生的增強,是激勵學生創造的原動力;
若學生從學習活動中得到滿足,建立自信心並獲得精神上的鼓舞,就會有一股源源不絕的創造慾望。
(2)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安排自由、安全、舒適的環境,營造不緊張且沒有壓力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能在和諧、適當的工作環境下,較易獲得創作的經驗與成果。
(3)掌握學習主題
為避免學生天馬行空、漫無目的之想像,老師必須明訂主題且引導學生對主題做相關之聯想,才不會浪費大量時間在其他不相干的事情上。
(4)積極的教學態度
以接納的態度去包容學生的反應,且不要立即給予評價;
當情境越難解決時,老師越須要去接受學生的類推,以發展新的觀念或思考。
(5)重視團體與個別的創作
團體創作有相互溝通與交流合作的優勢,而個別的創作可訓練個體之獨創性與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
況且,學生在創造思考中需要有機會和同儕進行互動,因為彼此能夠分享知識和興趣是件很令人興奮的事,這樣的分享能刺激和引發學生持續創造學習的動機,並可從彼此分享創作的歷程中相互學習。
(6)教學活動豐富而多元
教師變化多樣的教學活動,能提起學生之學習興趣。
並從提供有趣的創作活動中,讓學生能由實際的參與,達到『做中學』之目的。
我國各級學校的教育目標,均列有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但是要想達成這個教育目標,除了相關的教育措施以外,還需要教師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來配合。
三、創造思考教學目標:
1.讓學生成為具有創造意識及創造態度的人。
2.讓學生能夠敏於察覺事物,當遭遇問題時,能很快的發掘問題的重點。
3.讓學生的思路更暢通,對於討論的主題,能夠提出許多的看法和構想。
4.讓學生的反應更敏捷,對於相同的事物能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5.讓學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於事物的發生,能產生與他人不同的看法與意見。
6.讓學生對於事件的發生,能有更精進的想法,處理問題面面俱到、精益求精。
7.訓練學生學習富有想像力。
8.培養學生面對挑戰,能夠臨危不亂,理出頭緒,解決問題。
9.培養學生面對問題,要樂於追根究底,以求徹底瞭解。
四、創造思考教學特徵:
創造性教學是指教學具有創造性,使教學生動、活潑多變化;
創造力教學則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為目的;
創造思考教學可說結合了創造性教學和創造力教學。
因此,創造思考教學具有下列特徵(參考吳清山、林天佑,民90):
1.強調多元活潑教學策略:
教師於教學過程中,配合教學課程和學生需要,使用各種方式讓教學更為生動活潑有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
2.重視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
教師於教學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運用其豐富的想像力,開啟其創造思考能力。
3.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偏重於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學生大都在教師的教學指導下進行學習的活動,較少顧及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獨立思考能力。
若於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創造思考、獨立自主的能力,鼓勵學生主動的學習,將可提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五、創造思考教學原則
1.運用各種方式與技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2.提供自由、和諧和相互尊重的氣氛,建立創造性的環境。
。
3.讓學生在輕鬆中學習,便利創造性的學習。
4.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接納每位學生所提出的意見,建立學生自信心。
5.鼓勵學生提出意見,增強各種與眾不同的構想。
6.允許學生有嘗試錯誤的經驗,讓學生從失敗中獲得經驗。
7.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如語言、文字、圖畫等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
8.教師使用的的教材及教法要生活化和多變化,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美國學者Felddhusen和泰利分格曾對創造思考教學提供了以下十項原則(參考陳龍安,民89):
1.支持並鼓勵學生不平凡的想法和回答。
2.接納學生的錯誤及失敗。
3.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4.允許學生有時間思考。
5.促進師生間、同學間相互尊重和接納的氣氛。
6.察覺創造力的多層面。
7.鼓勵正課以外的學習活動。
8.傾聽及與學生打成一片。
9.讓學生有機會成為決定的一份子。
10.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
六、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為了有效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教師於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實施一些教學策略(參考吳清山、林天佑,民90):
1.獎勵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表現:
當學生提出有創意的點子,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與肯定。
2.鼓勵學生專注於內在酬賞:
學習的成績計算,應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而不只是學習後的評量成績而已。
3.給予學生自由與冒險的環境:
教師應設計一些具挑戰性的活動,鼓勵學生勇於嘗試與表現,即使失敗,也應及時給予正面的回應、鼓勵與支持。
4.提出較高層次的問題:
教師於教學活動過程中,可適時的提出層次較高、具挑戰性的一些問題,讓學生以所學過的知識來回答,將有助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
創造思考教學是利用創造思考的策略,配合課程,增加讓學生運用想像力的機會,以培養學生流暢、變通、獨創及精密的思考能力。
其特點是鼓勵學生去探索、創新,從已知導向未知,從原有的基礎中培養創意性、開創性人才的教學;
從開發人的能力的觀點來說,創造思考教學是開發人的創造思考能力的教學;
從問題解決的觀點來說,創造思考教學是培養一個人面對問題能以創造性來解決問題(陳龍安,民78)。
創造思考教學就教師本身而言,是鼓勵老師教學創新,可以隨上課進度、時間與學生需要,來決定上課地點與方式,變化教學的方法,甚至可藉此結合學校特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因此而達成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學創新的理念。
總之,創造思考的教學原則在提供自由、民主、和諧和相互尊重的教學環境,建立良好的教學氣氛,重視與接納學生不同的意見與反應,並鼓勵學生發揮想像力、多思考、多看、多聽、多探索、多嘗試,進一步鼓勵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必能有助於創造力的提昇。
(二)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創造思考教學的模式是為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活動的基本架構,希望透過一套系統的教學設計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
茲將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模式、智能結構模式、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多種才能發展模式、發展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模式及問、想、做、評教學模式參考架構分別敘述如后。
1.Williams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模式
Williams(1970)認為教學的三要素──教師、教材、學生是一體的,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透過學校的不同學科,引發學生認知與情意的發展,其三要素的內容包括:
(1)教學方法──矛盾、屬性、類比、辨別、變異、習慣改變、重組、探索、容忍曖昧、直觀表達、發展、創造過程、評鑑、創造性閱讀、創造性傾聽、創造性寫作、視覺等方法。
(2)教學內容──各學習階段課程領域。
(3)教學目標──流暢思考、變通思考、獨創思考、精密思考、好奇心、冒險性、挑戰性、想像力。
上述三要素形成Williams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模式,教師可依據課程內容而設計創造思考教學活動。
2.Guilford的智能結構模式
Guilford(1977)認為人類運用智能才能發展其創造思考能力,智能本身不是單一的因素,而是複雜且多元性的因素,因此針對智能結構的每一因素加以
1.分析,在智能結構的智能因子180種,其擴散性思考及轉換兩者與創造力有密切關聯,智能結構內容包括:
(1)運作向度──認知、記憶記錄、記憶保留、聚斂性思考、擴散性思考、評鑑。
(2)內容向度──視覺圖形、聽覺圖形、符號、語意、行為。
(3)結果向度──單位、類別、關係、系統、轉換、應用。
上述三種向度形成Guilford智能結構模式,依此結構設計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教學模式,此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可依此結構模式設計以形成「輸入(內容)→運作→輸出(結果)」的思考歷程,來培養創造思考能力,強調問題的解決,以記憶儲存(知識經驗)為基礎,問題解決的過程始於環境和個體的資料與傳達系統的交互作用,以了解問題的存在與本質,再進行擴散性思考,構思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利用聚斂性思考選擇最佳方案,此等歷程唯一交互動態思考過程。
3.Parnes等人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
Parnes(1967)認為人類先天具有不同程度的創造力,經由知識的增長,環境的因素,教師的鼓勵及提供練習機會,而達到創造力的培育,發現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創造思考的過程,其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內容包括:
(1)步驟──發現事實、發現問題、尋求主意、尋求解決方法、尋求接受。
(2)方法──擴散性思考、聚斂性思考。
(3)結果──評鑑、付之行動。
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creativeproblemsolving)如圖2-3-1,可以瞭解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的五個步驟,圖中的菱形表示每個步驟中嘗試用不同的處理方式時,再產生擴散性思考(divergentthinking)和聚斂性的思考(convergentthinking)。
4.Taylor的多種才能發展模式
Taylor認為(引自陳龍安,民87)人類先天具備某種才能,如:
創造的才能、作決定的才能、計畫的才能、預測的才能、溝通的才能、思考的才能,這些才能有別於學校學科的能力,但在學科知識獲得的歷程中,教師可依創造才能發展模式設計教學活動來增進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5.陳龍安的問想做評教學模式
陳龍安(民87)認為「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一種支持性的環境下,運用啟發創造思考的「問(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評(evaluating)」四組教學策略,以增進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基本內涵為:
(1)問:
就是「問題」,提出問學生的問題,或安排問題的情境。
「問」的要素是雙向及互動的過程。
創造思考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開始,依據學生的知識、經驗背景及需求、將所欲進行的學習內容編製成問題,由簡入深,其安排的方式可用智能結構模式,以認知、記憶的問題為引導,奠定學生的知識基礎;
以擴散性思考及聚斂性思考的問題來訓練其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評鑑的問題來指導學生判斷、選擇與做決定。
(2)想:
就是「思考」,鼓勵學生思考想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學而不思則罔」,有效的思考決定於思而有所得,這就是創造思考教學基本要素中的「想」,有聚斂性思考和擴散性思考兩種。
擴散性思考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