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424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附件4:

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7-2015)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荔枝属于典型的热带南亚热带水果,主产区集中在北纬22º-24º30ˊ的少数国家和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和最多的国家,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荔枝属于珍稀水果,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消费市场对优质热带水果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荔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成为热区新兴的一大特色水果产业。

近年来,荔枝产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及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种植面积和年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区域广阔,有着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荔枝种质资源和悠久的栽培历史,具有发展荔枝生产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80年代以前,我国荔枝生产发展缓慢,种植面积不足5万公顷,平均年产量仅6万吨左右,荔枝鲜果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后,荔枝产业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进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我国荔枝生产发展迅猛。

90年代末,荔枝生产面积扩展速度逐渐放缓,进入了巩固提高阶段。

2005年,全国荔枝种植面积58万公顷,年产量144.61万吨。

种植面积比80年代初增长了12倍,产量增长了26倍。

目前,我国荔枝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分别约占世界荔枝总面积及总产量的80%和75%,成为全球闻名遐迩的荔枝主产国。

2、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国荔枝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区域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四川、云南、贵州和浙江九省(区),粤、桂、闽、琼四省(区)荔枝的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占我国荔枝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8%以上,其中广东27.81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47.9%;广西22.16万公顷,占38.2%;福建3.81万公顷,占6%;海南3.12万公顷,占5.4%。

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种迅速得到发展,形成了海南特早熟产区、粤桂西南部的早熟产区,粤桂中部的中熟产区和粤东闽南的迟熟产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0%,其中妃子笑、白糖罂、白腊、糯米糍、桂味、双肩玉荷包等名优品种栽培面积的比重从80年代以前不到10%上升为目前的50%左右,荔枝名优品种的产量逐年增加,目前约占总产量的75%左右。

3、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荔枝早结丰产稳产综合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普及和推广应用,荔枝大小年结果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年产量逐年稳步增长,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荔枝鲜果贮藏保鲜、包装、贮运和果品深加工等科学技术的研发取得了较大进展,运用先进的采后处理技术设施,在冷链条件下实现了荔枝保鲜贮藏和远途运输的成功,荔枝鲜果远销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产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贸易稳步上升。

我国热区荔枝产业发展迅速,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化进程加快,荔枝出口贸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2003年我国荔枝出口4051吨,2004年出口9652吨,2005年出口10033吨,外销主要市场有港澳、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国荔枝在国际市场上约占50%—60%的份额。

(二)主要问题

1、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品流通及市场开拓比较薄弱。

我国荔枝生产总体上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多为分散的农户或家庭式农场,大部分果园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生产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生产管理水平不高,果园投产迟、单产低、果品质量不高,其次是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品牌产品,出口企业少且规模小,实力弱,抵御出口市场风险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不强。

其三是荔枝产品流通和市场开拓等问题比较突出,荔枝销售价格明显趋于下降,在丰收之年有时会出现结构性和季节性的产品滞销,影响农民收入和对生产管理的信心。

2、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仍有待加强。

我国荔枝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荔枝出口企业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出口企业已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并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但在大多数农村尚未实施标准化生产,对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植物激素、保鲜药物等生产投入品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3、产品采后处理设施投入不足,出口遭受进口国的技术壁垒限制。

荔枝上市期较集中,现有的果园采后预冷处理、果品包装、保鲜、贮运及加工和销售等产后配套设施投入不足,远远未满足收获期集中批量的荔枝贮运、保鲜和加工实际需求,特别是保鲜荔枝运抵终端市场之后的货架期问题未能完全解决。

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抬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门槛。

直接影响了我国荔枝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荔枝鲜果贸易、消费持续增长。

荔枝生产主要在中国、印度、泰国、越南、孟加拉、尼泊尔和澳大利亚等国,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都不能生产荔枝。

目前世界荔枝总面积约80万公顷,年产量200万吨左右。

由于荔枝鲜果的保鲜贮运难度较大,销售成本较高,荔枝鲜果绝大部分还是以生产国本土消费为主。

国际市场上的荔枝贸易量仅为当年总产量的0.8-1%左右。

荔枝是我国传统的出口水果,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中国荔枝出口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每年160万吨左右的荔枝产量,人均仅1.2公斤。

由于荔枝消费受贮运保鲜等因素的限制,50%左右的鲜荔枝在主产自销,其余多数销往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成都、大连、西安等大中城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层次、区域明显扩大。

如果我国人均荔枝量达到2公斤,可新增加荔枝消费量52万吨,国内消费市场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

2、荔枝深加工研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

目前我国每年用于加工的荔枝原料约为10-15万吨,其中加工生产荔枝干约为1万吨左右、荔枝糖水罐头约为1.5-2.2万吨左右,荔枝汁和荔枝果酒约为1万吨;荔枝干多为内销,荔枝罐头大多数用于出口,2003-2005年,我国荔枝罐头出口贸易量分别为1.5万吨、1.8万吨和2.1万吨,逐年稳步增加。

根据近年来我国荔枝加工产品的市场走向分析,随着荔枝深加工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对荔枝原料的需求量将增加。

今后5-10年内,荔枝干的产销将维持在每年1万吨至1.5万吨左右的相对稳定水平;荔枝罐头出口贸易量将继续稳步增加,年增长约为2-3%;荔枝汁和荔枝果酒等新兴产品将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预计至2010年以后,我国每年用于加工的荔枝原料大约需要30-35万吨。

3、主导产品和市场定位。

随着我国荔枝产业的不断发展,年产量和销售价格将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预计在未来5-10年内,我国荔枝年产量将稳定在180-200万吨,产地平均销售价为3-5元/公斤。

荔枝在国内外市场上仍将是鲜果消费为主,鲜果消费量约占总产量的80%,随着国内外水果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市场的不断开拓,荔枝将更多地销往国内市场。

作为深加工或初加工原料的消耗将逐渐增加,约占荔枝总产量的20%。

同时,我国荔枝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也将不断增加,年出口量有望达到总产量的3%左右。

(二)竞争力分析

1、区域优势明显。

荔枝属于典型的资源珍稀型水果,世界上能够进行商品栽培的国家不足10个。

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和重要产区,其中粤、桂、闽、琼是生产优质荔枝最适宜区域。

我国荔枝产区地域广阔,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性小气候和各具特色的优质品种,有些荔枝品种对气候区域的要求非常严格,仅限于独特小气候环境才能正常开花结果,堪称稀有品种;而有些荔枝品种适应性较广,如妃子笑荔枝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或在四川泸州均可种植,但其成熟期前后就相差了2个月时间,明显地延长了鲜荔枝的市场供应期。

2、种质资源丰富。

我国荔枝栽培历史已有2200多年,华南不但是荔枝的原产地,也是世界荔枝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我国荔枝良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收集保存的荔枝种质资源有200多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栽植的品种有20多个。

3、产业基础良好。

荔枝是我国热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之一,种植面积58万公顷,每年收获面积约为45万公顷。

在粤、桂、闽、琼四省(区),已初步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模式,多种形式的荔枝生产者协会、荔枝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流通企业相继成立,荔枝产业得到越来越多相关行业和投资企业的关注和参与,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产业链得以发展延伸,逐步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基础。

4、科学技术领先。

我国有关从事荔枝生产、科研、教学单位密切配合,加强荔枝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荔枝早结丰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后贮运保鲜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并培养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荔枝科技创新队伍。

国家与地方相继制定了荔枝产品标准和荔枝生产技术规程,现代科技已成为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我国荔枝产品和相关科学技术目前在世界处于先进水平。

5、优势品种突出。

我国热区重视收集、保存、开发和利用荔枝优良品种,荔枝新品种选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荔枝良种储备丰富。

我国荔枝在品种资源上拥有其他许多国家难以取代的优势,目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白腊、白糖罂、三月红、黑叶、怀枝、兰竹、元红、香荔、无核荔、鸡嘴荔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其中不少的属于荔枝名优珍稀品种,并为我国所独有。

世界其它荔枝生产国目前种植的荔枝品种多数相当于我国的一般品种。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我国荔枝优势区域布局应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荔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出口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荔枝生产、采后处理、深加工及流通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现代化荔枝商品基地,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推进荔枝产业化经营,加快外向型荔枝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通过实施荔枝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我国荔枝生产区域化、良种化和标准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分工合理的荔枝产业带,加快荔枝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带动全国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在稳定现有面积的基础上总产量提高10%,出口量增加10%,优势区域的荔枝种植面积占全国荔枝种植面积的80%,产量占全国荔枝总产量的90%。

到2015年,荔枝生产在优势区域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优势区域的荔枝种植面积占全国荔枝种植面积的90%,产量占全国荔枝总产量的95%。

荔枝优势区域内品种结构更加合理,深加工能力提高20%,出口量增加20%。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一)优势区域布局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把握现有市场,积极开拓潜在市场,适应市场对荔枝产品新鲜、安全和多样化的需求,重点发展优质无公害有特色的荔枝产品。

2、比较优势原则。

充分发挥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社会经济、技术、人才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相对集中,把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优势。

3、可持续发展原则。

荔枝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延伸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确定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

1、生态条件好。

荔枝经济栽培较适宜生态指标为:

年平均气温大于21℃,一月平均气温13-17℃,冬季绝对低温大于-1℃;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7500-8300℃;10月至次年2月大于或等于10℃年积温2500-2600℃,年平均霜日少于5天;年降雨量1500-2200毫米,年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12月至次年1月日照时数240小时以上;土壤以红壤、砖红壤、冲积沙壤或轻粘壤土为佳,荔枝优势区域首先应当符合以上生态条件。

2、产业基础好。

优势区域内应具有较长的荔枝生产传统、较好的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优良品种比例高,目前已有集中连片生产规模,荔枝商品率较高,区域内产品总量在全国或该省(区)占有重要或较重要的份额,荔枝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荔枝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已列入当地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3、市场区位优。

优势区域内荔枝鲜果及其加工品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出口潜力大。

4、环境质量佳。

优势区域内具有保障荔枝产品质量安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发展潜力大。

(三)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以上确定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四省(区)列为我国荔枝优势区域,凡是符合荔枝优势区域基本条件的荔枝主产市或县可列入荔枝优势区域范畴。

1、粤桂荔枝优势区

基本情况:

粤桂两省荔枝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荔枝种植面积和产量的86%和84%左右,是我国荔枝最重要的产区。

近二十年来,陆续建成了一批优质荔枝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西南部早中熟产区、中部的中迟熟产区和东部的迟熟产区。

在优势产区,荔枝良种覆盖率达到90%左右,其中优质品种如妃子笑、白糖罂、白腊、糯米滋、桂味、双肩玉荷包、怀枝、黑叶等成为主导品种,占荔枝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3%左右。

(1)粤桂西南部早熟品种优势区

发展优势:

该区主要包括湛江市的廉江,茂名,阳江,云浮,南宁市横县,钦州市钦北区、钦南区、灵山县,防城港市防城区、东兴市,北海市合浦县,玉林市博白、陆川县等市(县)。

该区光热资源充足,年积温较高,年平均气温22.3-23℃,≥10℃的积温7600-8200℃,年日照时数1700-2100小时,年降水量1400-1800mm,气温高,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十分利于荔枝的枝梢生长和果实发育。

冬季干旱明显,基本无霜害,1月份平均气温14-16℃,有利于花芽分化;早春气温回暖快,花期早,遇低温阴雨天的机率较少,有利于开花结果;果实成熟期较早,荔枝收获期为5-6月,同一品种要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提早成熟上市15-20天,该区适宜发展优质早熟三月红、白糖罂、白蜡、黑叶、妃子笑、双肩玉荷包等品种,这些品种在该产区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商品性。

目前该区种植面积约18万公顷,年产量38万吨左右。

主攻方向:

优化品种结构,茂名市重点发展白腊、白糖罂、妃子笑和黑叶等品种;廉江重点发展妃子笑、桂味、鸡嘴荔等品种;阳江市重点发展双肩玉荷包,肇庆和云浮主要发展妃子笑、桂味、新兴香荔等品种;桂南主要发展三月红、妃子笑、白糖罂和白腊等品种。

加强荔枝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的研究与开发,配套荔枝保鲜贮运和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早熟优质荔枝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提高果品质量,扩大出口。

发展目标:

到2010年,在该区建成粤西南早熟荔枝生产基地17万公顷,生产优质早中熟荔枝45万吨,其中出口贸易量2-3万吨;荔枝加工品3万吨。

(2)粤中-桂南中熟品种优势区

发展优势:

该区是我国著名的荔枝传统产区,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名优稀品种多,主要产区包括惠州、东莞、广州、深圳、珠海、江门、肇庆、中山,钦州市灵山、钦北、浦北,玉林市北流,兴业、福绵、容县、玉州区,南宁市隆安、良庆区,贵港市平南县、港南区、桂平,梧州市苍梧、藤县等。

该区冬季有一定的低温,年平均气温21℃以上,1月平均气温12-13℃,极端低温-2℃以上,年霜日少于5天,≥10℃的积温7500℃左右,年降雨量1600-2000mm。

荔枝收获期在6月-7月,适宜发展优质中迟熟品种。

该地区的荔枝栽培面积大、产量多、质量好,早、中、迟熟品种均有,其中以中迟熟品种所占的比例较大。

早中熟优良品种有三月红、水东黑叶、妃子笑、状元红,中熟优良品种有糯米糍、桂味、尚书怀、雪怀子、新兴香荔、无核荔枝、鸡嘴荔、灵山香荔、钦州红荔、沙头荔、江口荔等,其中较著名的地方品牌有笔村糯米糍、罗岗桂味、增城挂绿、增城水晶球、新会锦壳、惠东仙婆果、鸡嘴荔和灵山香荔等。

目前该区荔枝种植面积约25万公顷,年产量40多万吨。

主攻方向: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现有荔枝名优稀品种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加强荔枝贮藏保鲜、商品化处理和深加工,完善荔枝中迟熟名优品种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配套建设,大力推广荔枝标准化生产,扩大出口。

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完善建设荔枝生产基地25万公顷,优质荔枝产量达到48万吨左右,其中出口贸易量2万吨;荔枝加工品3万吨。

(3)粤东中晚熟品种优势区

发展优势:

该区主要包括广东揭阳、汕尾、潮州和汕头等市。

年平均气温21.0-22.7℃,最低气温1.1-4.5℃,年降雨量1239-2678mm,土地肥沃,有适宜种植荔枝的平原、滩涂和山坡地,种植水果历史悠久,荔枝品种资源较丰富,区内气候条件适宜发展荔枝晚熟品种。

粤东荔枝产区最大的区域优势是果实迟熟,可延长荔枝产期,近年来该区荔枝深加工产业发展较快,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该区目前种植荔枝形成了以黑叶、怀枝为主的中迟熟品种生产基地。

主攻方向:

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荔枝深加工产业,除传统荔枝干加工外,要加快荔枝酒、荔枝浓缩汁等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扩大荔枝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

发展目标:

到2010年,把该区建成粤东晚熟品种优势区及我国荔枝深加工生产基地3万公顷,荔枝产量22万吨,其中加工品5-8万吨。

2、闽南荔枝优势区

基本情况:

福建是我国晚熟荔枝主产区,荔枝优势区域主要包括漳州市和宁德市。

该区目前荔枝种植面积约为3万公顷,年产量15万吨,是我国晚熟荔枝生产基地,其中漳州市以发展中晚熟的兰竹和黑叶为主,宁德市以发展晚熟的元红为主。

发展优势:

适宜发展荔枝晚熟品种,延长我国荔枝产品的供货期。

主攻方向:

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荔枝中晚熟品种,加强荔枝采后贮藏保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晚熟荔枝高档精品果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出口。

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设优质晚熟荔枝商品化基地3万公顷,生产优质晚熟荔枝11万吨。

3、琼中荔枝优势区

基本情况:

海南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雨量等自然资源丰富,海南荔枝具有速生快长、早投产、果实早熟、上市早、价格较高的优势。

优势区域主要包括陵水、文昌、琼海、琼山、澄迈等。

该区目前荔枝种植面积约为2万公顷,年产量6万吨左右,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早熟荔枝生产基地,以发展优质早熟的妃子笑品种和中迟熟的无核荔枝为主。

发展优势:

该区光热资源充足,冬季气温较高,适宜发展荔枝早熟品种。

主攻方向:

重点发展荔枝早熟品种,加强荔枝采后贮藏保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早熟荔枝高档精品果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出口。

发展目标:

建成我国早熟荔枝生产基地,到2010年,建设优质早熟荔枝商品化基地3万公顷,生产优质早熟荔枝11万吨。

五、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荔枝产业的宏观指导和扶持力度。

将荔枝产业纳入促进热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整体战略部署,制定促进荔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具体措施,将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普及推广、采后保鲜贮运、市场流通、信息服务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项目纳入重点扶持的计划,给予重点倾斜。

(二)设立荔枝产业风险基金,有效防范和抵御灾害。

加快建立灵活多样、多险种、多结构的保险新机制和信贷扶持制度,设立灾害保险补偿金,保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三)支持合作生产经济组织发展,提高产业的组织化水平。

加强对农户、企业之间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在生产的各环节给予这些合作组织必要的扶持,以鼓励和引导农户、企业间建立多种合作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统一按标准生产与销售,提高荔枝产业的组织化生产水平,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