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一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7586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一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一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一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一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一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一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一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一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一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

(2)物质文化

(3)制度文化:

传统:

一般不通过强制性要求实现

仪式:

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规章:

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强制性明显

(三)学校组织的管理

 1.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2.沟通——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1)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控制:

学校对其下属的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实施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也是通过沟通实现的。

激励:

及时的工作领导,对工作绩效的评估的肯定,奖励出色的行为,对下属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等,这些沟通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

情感交流:

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参与感、满意感。

(2)学校管理中沟通的形式

正式沟通:

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非正式沟通:

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

(3)学校管理中沟通的障碍

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

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

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

(4)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3.学校绩效——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学校绩效的评估模式:

(1)目标模式:

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投入—产出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

(3)需求满足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

(4)环境适应模式:

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4.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5.校长负责制——我国中小学管理的主要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校长负责制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

《教育法》(1995)从法律上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党组织在学校的核心地位和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参与管理的学校内部的根本组织制度。

(1)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行使决策指挥权;

(2)学校党组织对学校行政的重大决策有参与权,行使监督保证权;

(3)教代会作为全体教职工的群众性代表,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

三、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的概述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态度和研究方法,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要素:

客观事实

科学理论

方法技术。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物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2.系统性原则:

是指研究者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的方法,从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各系统、各要素的关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要求研究者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实践开展研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基于实践发展理论。

4.教育性原则:

要求研究者从研究的目标、内容到方法,都必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1.按照研究的内容分类,分为:

 

(1)探索性研究:

主要是提供一些资料以帮助调研者认识和理解所面对的问题。

(2)描述性研究:

主要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客观和全面的描述。

(3)解释性研究:

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2.根据研究的目的,分为:

 

(1)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2)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3.按研究的性质,可分为:

(1)定性研究:

指研究者运用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3)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五)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步骤)

 1.选择研究课题。

(1)选题的原则

 问题必须有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问题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新,应用新)

 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时机问题)

(2)选题的来源?

教育教学实践;

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

对教育文献资料的分析;

教育科学的研究规划。

2.查阅文献资料。

(1)文献检索的过程:

分析研究课题,明确文献需求。

制定检索策略:

手工检索还是机器检索?

选择检索方法。

确定检索途径。

查阅原始文献.

(2)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顺查法;

  逆查法;

  引文查找法;

  综合查找法。

3.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的内容:

 研究什么——课题的界定

为什么研究——研究动机与意义的阐述

 怎么研究——研究内容及方法的选择

 有何成效——预期的研究成果。

4.搜集并整理、分析资料。

5.撰写研究报告。

(六)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调查法

 

(1)什么是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问卷,了解其总体现状,进而分析其因果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的特点:

自然性。

调查法通常是在常态的教育过程中收集资料,调查对象处于自然的状态下,其活动不受调查研究影响。

间接性。

避免了因研究者的直接介入而使调查对象产生某种情绪或认知障碍,影响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能够提供教育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的线索,但并不能直接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3)教育调查研究优缺点?

 优点:

 1)适用性广;

2)效率高、范围广;

3)形式灵活,手段多样自然真实、简便易行。

 缺点:

  

 

(1)调查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难以对一些与调查主题无关的因素进行控制,很难对调查结果作出解释。

 

(2)调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调查对象的合作态度。

 (3)调查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4)教育调查的一般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抽样)

抽样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然后用这一样本的结果去推断总体。

抽样的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对调查对象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仅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系统抽样:

把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某一顺序排列编号,然后依固定的间隔抽取样本.

3.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的单位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4.整群抽样:

即将总体各调查单位划分成若干群,然后以群为抽取样本,对抽中的群内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

拟定调查计划

选择和编制调查工具

④实施调查,收集材料

⑤整理与分析调查材料

⑥撰写调查报告。

(5)两种主要的调查法

问卷法

 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问卷法的优缺点

 

(1)优点

  1)能在短时间内调查很多研究对象,效率高。

2)便于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

  3)匿名性,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

(2)缺点

 1)获得的资料往往是表面的,很难作深入的定性分析。

  2)调查质量容易受调查对象的态度的影响。

  3)如果回复率和有效率低,获取的资料缺乏代表性。

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直接交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1.访谈法的优缺点?

(1)优点:

灵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访谈过程

准确.可以控制访谈环境,提高调查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深入.研究者和访谈对象的交流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

(2)缺点:

成本较高.由于访谈调查费用大、耗时多,故难以大规模进行.

缺乏隐秘性.由于访谈调查要求被访者当面作答,这会使被访者产生顾虑而回避或不作真实的回答。

极易产生偏差。

访谈员的价值观、态度、谈话的水平都会影响被访者,造成访谈结果的偏差。

处理结果难.由于标准化程度低,就难以作定量分析.

2.访谈法的类型

结构性访谈.由访谈员按事先设计好的访谈调查提纲依次向被访者提问并要求被访者按规定标准进行回答。

非结构性访谈.无须事先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或访谈问卷,由访谈者和访谈对象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半结构性访谈.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可以根据访谈的进程随时进行调整,给被访者留有较大的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空间。

2.实验法

 

(1)什么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因素或条件,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的变量:

自变量。

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控制变量(无关变量).实验中自变量以外的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3)实验法的特点:

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

实验过程被施行严格的积极主动的控制.

探求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具有可重复性.

(4)实验法的优缺点:

优点:

可以主动设置条件。

可以重复验证.

可以分别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

便于进行量化统计.

缺点:

教育现象和问题往往都包含许多变量和复杂的相互关系,使实验法必须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

研究者与被试之间易产生交互影响,会影响实验结果。

被试的选样误差、因变量的测量误差等难以完全避免。

实验样本容量较小,其结论推广到对象总体就缺乏可信度。

3.行动研究

 

(1)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就是实践者为了改进工作质量,将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

(2)行动研究的特征:

由行动者研究

为行动而研究。

对行动的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

(3)行动研究的优缺点

1.适应性和灵活性:

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研究者。

2.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的实施。

3.反馈及时性:

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一动态结合与反馈中.

1.缺少科学的严密性、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够。

2.研究结论受具体情境的限制,缺乏代表性和普遍性.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孔子:

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

论语>

柏拉图:

《理想国》

苏格拉底:

“美德是否可教”

亚里士多德:

“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问题”.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洛克《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

白板说:

人生来就如一块白板,理性和知识都从经验中来.

教育万能论:

“人类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八九是教育造成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

(4)卢梭《爱弥儿》:

自然教育思想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5)裴斯泰洛齐: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6)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论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经验的积累和改造.

(2)教学原则:

从做中学

(二)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1.教育的含义

 广义: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勒图尔诺、沛西·

能。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

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四)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水平低;

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与宗教相联系。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学校的出现。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

 3.现代社会的教育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义务教育的实施。

师生关系民主化。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和劳动者。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五)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1.教育与人口:

 ①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现有的人口状况与人口发展的趋势,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形式乃至日标、内容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②教育的人口功能:

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的基本手段。

其次,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与生产力: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反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大批的统治人才,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教育通过帮助个人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4.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

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

(2)教育对精神文化的反作用:

传递文化

选择文化

创造和更新文化。

(六)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①顺序性

②阶段性

不均衡性:

关键期

④个别差异性:

“勤能补拙”、“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⑤互补性和协调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②环境: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③学校教育

1)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作用。

2)主导作用的条件性:

学校教育必须符合教育规律;

学校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内部动力;

主观能动性影响着个体对环境因素的选择。

(八)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我国近代学制的改革

 ①壬寅学制(1902):

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未实施。

 ②癸卯学制(1903):

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③壬子癸丑学制(1912):

首次规定了男女同校。

 ④壬戌学制(1922):

又称为“六三三制”。

(九)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①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区别:

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规定,教育方针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

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

教育方针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联系:

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方针的方向,教育方针是落实教育目的的途径,所以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①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论:

以柏拉图、涂尔甘、诺笃尔普、凯兴斯坦纳为代表.

强调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个人本位论:

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为代表。

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主张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③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教育就是生长;

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

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4.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1)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及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5.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