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货币的起源与发展Word下载.docx
《浅析货币的起源与发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货币的起源与发展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从货币的多个功能来看。
货币的积极作用一是降低了产品交换的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
二是降低了价值衡量和比较的成本,为实现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
三是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形式,丰富了贮藏手段。
然而货币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还不仅仅限于以上几点,它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乃至思想意识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一)定义与本质
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
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只能下的定义,后来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
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普遍接受的拥有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猴哥,商品所有者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交换,也就是说货币的本质也是一种商品。
关于货币的本质,在西方货币学说史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货币金属论,二是货币名目论。
货币金属论者从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只能出发,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
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合。
一种名目上的存在。
货币金属论事货币金、银本位制的产物,随着20世纪初的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其影响力正日益渐弱。
目前在西方货币学说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货币名目论,这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中可见一斑。
(二)、货币的起源与形态的演变
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其实,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的多。
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合作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交换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因为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双方恰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寻找,或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实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实物货币阶段
在这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占主导地位的古代,商品生产和交换还不发达,实物货币的形式五花八门,重要的外来商品和本地易于转让的财产充当了货币。
常用货币包括:
米,布料,木材,扇贝等。
2.金属货币阶段
实物货币具有无法消除的缺陷,因为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替代。
布币,刀币,通宝等。
3.待用货币阶段
代用货币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这种货币与金属商品货币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免去了铸币费用。
代用货币是用纸张作为材料制成的货币,它当然也会发生一定的费用,但是相对于铸造金属货币所需费用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避免了日常的磨损,以及铸币在流通中可能遭受的有意熔擦、磨削等损失。
交子,会子,宝钞等。
4.信用货币阶段
由于资本之一经济矛盾激化和战争的影响,金属货币制度遭到破坏,政府滥用信用货币权造成通货膨胀,使信用货币的兑现性大大削弱,金属货币自有铸造和流通的基础也受到破坏,由于各国政府在30年代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劣质金属币,银行存折,现金支票等。
二、货币的职能
由于货币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货币在充当各项职能时,都是一般等价物。
(一)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作为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
货币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可以以自己为标准,与其他商品进行量的比较,而此时商品的价值形式就转化为价格形式,商品通过货币进行表达的价值形式即为价格。
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货币只需要以想象中的或是观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他的单位则必须依赖于现实中流通的货币。
正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货币本身作为商品也存在不同货币之间量的差别,因此人们为货币也制定了一个量的标准,即规定价格标准(有时亦称价格标度)。
指的是含有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
(二)流通手段
在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之后,使得商品的交换有了可能。
而流通手段则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
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即由商品—商品(W—W)变成了商品—货币—商品(W—G—W)。
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形式上的区别,也存在着性质上的区别。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使用现实货币,不能使用观念上的货币。
(三)贮藏手段
含义:
贮藏财富(财富的象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是足值的金银条(如金属条块等)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
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
纸币有储存手段(在银行)的职能,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
作用:
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需要现实的货币,是随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
(四)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我们称其为世界货币。
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有十足价值,并且是贵金属块,按其实际重量来发挥其职能。
实际上,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就是金块,银块。
纸币不能充当世界货币,如现在的美元等只是充当国际支付手段和结算手段,还称不上世界货币。
作用:
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
需要现实的货币,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产生的。
三、货币政策
(一)调控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
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
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加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
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
反之,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促使贷款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
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
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
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
货币政策的运作
货币政策的运作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使之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以此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
通常,将货币政策的运作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1.紧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
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2.松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
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
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则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以增加总需求。
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政府还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松紧程度作科学合理的把握,还必须根据政策工具本身的利弊及实施条件和效果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
究其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价。
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
利率高,公司筹资成本也高,利息负担重,造成公司利润下降,证券收益减少,价格因此降低。
另一方面,利率降低,人们宁可选择股票投资方式而减少对固定利息收益金融品种的投资,同时,证券投资者能够以低利率拆借到资金,会增大股票需求,造成股价上升;
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将会从证券市场转向银行存款,致使股价下降。
除这两方面原因之外,利率还是人们藉以折现股票未来收益、评判股票价值的依据。
当利率上升时,投资者评估股票价值所用的折现率也会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从而股票价格相应下降;
反之则股价上升。
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一般比较明显,市场反应也比较迅速。
因此要把握住股票价格的走势,首先要对利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全面掌握。
有必要指出的是,利率政策本身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组成内容,但利率的变动同时也受到其他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贴现率降低、中央银行所要求的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下降,就表明中央银行在放松银根,利率将呈下降趋势;
反之,则表示利率总的趋势在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
这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还在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从而直接关系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影响到国债行市的波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
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更大幅度地减少,证券行情趋于下跌。
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对再贴现资格加以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证券行情走势趋软;
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证券行情上扬。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一般说来,该项政策会对证券市场行情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
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降低贷款限额、压缩信贷规模时,从紧的货币政策使证券市场行情呈下跌走势;
但如果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前提下,实行总量控制,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区别对待,紧中有松,那么一些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国家支柱产业以及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及优先重点发展的地区的证券价格则可能不受影响,甚至逆势而上。
总的来说,此时贷款流向反映当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并引起证券市场价格的比价关系作出结构性的调整。
四、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
因为它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
因为在缺少货币的社会,人们积累的是实物财富,而实物财富的转移相对困难,这必然会限制人们行动的自由,人们的思想也多受禁锢;
而货币出现以后,人们的活动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货币“使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再受一地传统习俗及偏见的束缚,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商品生产的扩大,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人们可以利用货币去进行财富的积累和承袭,这就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无限欲望,随之而来的,它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没有货币的出现,就没有资本的积累和社会资本的利用。
因为若只有物质财富的累积,人们只能在简单再生产的小圈子内循环,不可能出现扩大的社会再生产。
所以货币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货币在整体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中,货币的作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
在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商品,都需要用货币去购买;
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也需要支付货币来获得;
人们劳动工作所获得的报酬——工资,也是用货币支付的;
人们积累财富,保存财富的主要方式是积攒和存储货币(银行存款)。
除个人外,企业、行政事业部门的日常运行同样也离不开货币,现代财政收支也都用货币形式,整个经济运行状况也与货币相关,如果货币供求失衡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就会制约经济运行和发展。
各国政府运用各种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时,都要利用货币信用形式,而货币政策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经济政策。
不仅国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离不开货币,国际经济贸易和各种交往活动中也需要货币。
因此,货币对经济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货币和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经济的便利和繁荣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泡沫甚至是灾难。
黄金和纸币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和正在使用的最普遍的两种货币形式,他们对于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纸币取代黄金作为货币是货币演变的必然规律。
那么作为纸币虽然克服了黄金作为货币所引起的通货紧缩,而制约经济的发展,但是纸币并非尽善尽美。
纸币的发行是由政府控制的,其供应量最终是由人来决定的。
因而,存在着极大的主观性。
虽然很容易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却极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自从纸币摆脱价值束缚作为货币以来,通货膨胀便成为市场经济的洪水猛兽,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混乱和财富的无序再分配等制约经济的发展。
各国政府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政府主要的职能之一。
纸币容易引起通货膨胀有其主、客观因素。
客观上是因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主观因素:
纸币供应量是由人为控制的。
而人为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却没有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客观标准。
主观、客观之间存在着一个混乱的接口,这便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黄金作为货币与纸币作为货币正处于两个极端,一端是通货紧缩,一端是通货膨胀。
黄金的升值能力越强人们更趋向于贮存更多的黄金,而贮存的黄金越多,交易用的黄金越少,则黄金的价值更大,黄金的升值能力更强……如此反复的循环,似乎有使黄金价值无限增大的趋势。
其实不然:
如果黄金不制约经济的发展,黄金的价值确有无限增大之势。
正是由于黄金作为货币对经济有制约作用,即当经济发展时,黄金价值增大,黄金作为货币的实际利息率(实际利息率=货币的升值率+名义利率)自然提高,必然导致投资的减少,使经济萧条,黄金增大的价值便又回落,使经济处于原有状态或低速增长状态。
纸币的供应量是人为控制的,当纸币的供应过多时,引起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到一定程度时,纸币的贬值较大,人们便不相信纸币的贮藏价值职能,把曾经用于贮存的纸币也用之于交易,重新回到流通领域,这样流通领域的纸币增多了,纸币贬值更严重,通货膨胀更大,人们便更不相信纸币的贮藏价值的职能……如此反复循环,纸币有贬为零的趋势。
如果政府不断增加货币发行,有可能纸币分文不值。
通常情况是,当政府发现通货膨胀过大时,会限制纸币发行,那么纸币的总量会受到控制,物价受到了限制。
如果通货膨胀太严重,纸币将失去作为货币的功能,人们将采用物物交换的形式(或者以他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
通货膨胀过大,不仅引经济的混乱,而且人们不相信货币的基本职能,宁愿回到物物交换的状态,失去货币的交换媒介作用。
那么,投资就很难组织起来,投资会大幅减少,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可见,以有价值的黄金作为货币会引起通货紧缩→货币价值增大→贮藏价值增大。
当货币的贮藏价值过大时,人们就会回到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形式;
而以无价值的纸币作为货币会引起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贮藏价值减少。
当货币的贮藏价值过小时,人们同样会回到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形式。
因此这两种形式对于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货币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理解和生命的追求,也有可以改变社会价值和经济运行轨道。
或许,正是因为看似抽象枯燥的货币对人类经济社会进程的重大的影响,人们对于货币才一如既往的情有独钟。
而货币这一‘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键作用,也吸引了无数国家领导,商界巨贾,学界精英不停地对货币的历史起源,本质,发展传承,和未来展望,展开思考和探索。
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对于货币发展的思考,也正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翟建华李军燕.金融学概论[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XX.货币[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