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4383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2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但从营养角度而言,辣条的营养单一,营养价值低,是高油高盐食品,并不是健康食物的选择。

(摘自《食经》2019年第4期,选文有较大改动)

(1)为什么说常吃辣条会严重危害青少年?

请简要回答。

(2)作者为什么会说不正规生产的辣条更可怕?

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3)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每个横线只能填一种说明方法)

①为让辣条的色彩变得诱人,只靠辣椒粉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着色剂来帮忙,如添加胭脂红等。

________

②很多小包装的辣条一般售价便宜,以5毛、1元居多。

(4)如果你的同学王小红非常喜欢吃辣条,读了本文之后,你会给她哪些建议?

【答案】

(1)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会使青少年脏器功能受损;

钠盐摄入过量,容易患上成年人疾病,并形成不良生活习惯;

大量的辣椒粉会引起消化器官疾病。

(2)生产商所用由脂的品质没有保障,食用这种辣条会增加患癌几率;

超标使用添加剂会危害人体健康;

生产环境不达标,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3)举例子;

列数字

(4)尽量少吃或不吃辣条;

吃辣条要到正规超市去买;

要买正规厂家生产的辣条来吃。

【解析】【分析】

(1)可提取第3段“而他们身体脏器发育尚不健全,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会增加各脏器负担,使脏器功能受损。

辣条中含有的大量辣椒粉还会强烈刺激口腔粘膜及胃肠道,容易引起咽部充血、淋巴结肿大、便秘以及肠胃爽、痔疮等消化器官疾病”等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2)可提取第4段“这都是采用油浸或油炸的方式加工成的”“经常食用这样的油脂制作的辣条,会增加患癌几率。

虽然食品添加剂在使用量上有严格的规范,但小作坊常常出现超标使用的情况”“这些低成本的小食品为了保证各环节的利润,生产环境往往难以达到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等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3)①“如添加胭脂红等”明显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是举例子说明方法标志性语言。

②“以5毛、1元居多”为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来给王小红提建议。

告知王小红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科学饮食。

如建议不要吃,或者是少吃这种食品,平时饮食注意清淡规律;

吃辣条要买正规厂家生产的辣条。

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但一定要联系文本的内容。

故答案为:

⑴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会使青少年脏器功能受损;

大量的辣椒粉会引起消化器官疾病;

⑵生产商所用由脂的品质没有保障,食用这种辣条会增加患癌几率;

生产环境不达标,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⑶举例子;

列数字;

⑷尽量少吃或不吃辣条;

【点评】⑴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

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主要考查内容概括,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段意,整合信息,归纳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⑷本题的答案比较开放,答题时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文内容,说法合理即可。

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明

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

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

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

士冠礼》: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

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

桓公六年》写得明确: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

《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

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

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

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

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

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

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

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⑩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族中排“恪”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寅恪”。

⑪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

⑫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两个字。

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

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⑬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

比如屈平,字原。

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

再比如孟轲,字子舆。

轲、舆在汉语中都是“车”的意思。

⑭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

比如陆机,字士衡。

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⑮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

朱熹,字元晦。

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

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⑯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

比如赵云,字子龙。

《周易》说:

“云从龙,风从虎。

”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⑰引申式。

如李白,字太白。

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白”字意义的延伸。

⑱此外,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

《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

“表字如何?

”黛玉答曰:

“无字。

”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的年龄;

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取字的。

别号怎样取

⑲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

⑳上文说过,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㉑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片荒地,“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

㉒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东”。

㉓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

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类。

㉔古人的名、字、号中,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

了解了这些讲究,闲来无事时,可以为自己取个别号,不仅怡情养性,更在方寸之间,自成雅趣。

(选自《阅读时代》,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只有男性才有字,女性没有。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

B.古人取名有六条禁忌,分别是: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就很好地避开了这些禁忌。

C.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只用于平辈间称呼。

D.“号以寓怀”,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自取的,用于自称或文友间互称,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2)“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哪几种?

请列举。

(3)第⑫段划线句中划线的文字能否删去?

为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

(4)第⑲—㉔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列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

(1)D

(2)大约有五种:

并列、辅助、矛盾式、补充式和引申式。

(3)不能删。

“大多数情况”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联系,但不排除没有联系的情况存在。

如果去掉,则字的选取与名有必然联系,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4)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比如第㉑段举苏轼别号的来历这个例子,具体说明了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特点。

(或:

第㉒段列举王维和柳宗元别号的例子,具体说明别号“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来取;

第㉓段列举“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等别号的例子,具体说明了“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被冠的‘谥号’‘庙号’也是一种别号”。

【解析】【分析】⑴D项正确。

A“女性没有”错。

原文是“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黛玉答曰:

B“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就很好地避开了这些禁忌”错,没有避开。

原文是“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

C“而‘字’只用于平辈间称呼”错。

原文是“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⑵可直接提取“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这部分的第2段首个词语“并列”,第3段首个词语“辅助”,第4段首个短语“矛盾式”,第5段首个短语“补充式”,第6段首个短语“引申式”作为答案。

⑶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大多数情况下”意思就是大部分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意味着还存在很多别的特殊的状况,不能一概而论。

只是在这个条件下成立。

语境义:

通常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

去掉则变成字的选取与名有必然联系了。

这样就不实事求是了。

⑷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脉络,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使用说明方法的地方,找到关键语句分析,明确说明方法后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此题比较简单,如“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这一部分中,举“朱熹,字元晦。

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

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的例子,来准确地说明此段的首句(观点句),即“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的观点。

故答案为:

⑴D;

⑵大约有五种:

⑶不能删。

⑷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相关联关键语句,然后提取信息仔细故选,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提取概括。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

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⑷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做假设等。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考加分“瘦身”是怎么回事?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有关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有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五部门《意见》明确,2015年1月1日起,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对于仍保留相关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同时,《意见》还明确要求各地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并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据统计,今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将从2014年的95个逐年减少,到2018年仅剩35个,减幅63%,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材料二:

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

(一)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压加分项目及分值和增加高考加分项目民意情况调查表

项目

占比

态度

大幅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

增加见义勇为加10-20分

支持

91.47%

3.56%

反对

4.05%

68.44%

(二)对于高校不同录取方式的民意情况调查表

方式

裸分录取

自主录取

适当加分录取

其它

51.10%

11.73%

19.83%

17.34%

材料三:

高考加分背后的民意“温差”

“你孩子的分数在全省排多少名”,成了高三学生家长们眼下谈论最多的话题。

家长们心情纠结的背后,是每年高校招生1分压倒上万人的现实。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现实下,今年全国各地出台的高考加分新政广受社会关注。

高考期间,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记者就高考加分这一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

作为普通家长的陈女士对于高考加分有质疑,地告诉记者,大多数的家长对加分高度警惕,认为加分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并对一些加分项目表达不满。

北京一位既是中学教师又是考生家长的丁先生表示,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高考加分项目实际上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已经有所考虑,这样,两者在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上其实存在一定的重叠。

记者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高考加分,今年19岁的张桓(化名)“2012年高考课分”全县30名的他进入录取环节后,名次跌至70多名,最后无缘自己心仪的学校。

张桓的经历,实际上折射出农村学生在高考竞争中无法遮蔽的劣势。

陕西师范大学史赧碰教授认为,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地区在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时,与民意存在较大的“温度差”。

(1)根据材料一,请分析国务院、五部门相断出台了给高考加分“瘦身”的政策之后,全国各地高考加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

B.被调查区域内的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都反对高考加分。

C.受访者绝大部分赞成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认为这样更能体现社会公平性。

D.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

(4)结合三则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高考加分的看法。

【答案】

(1)加分项目逐年减少,到2018减幅63%,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2)画图表、列数据、作比较。

用图表,清晰、醒目的把要说明的对象及内容展示给读者,一目了然,信息全面,说服力极强。

(3)B

(4)高考加分有存在的必要,对于鼓励少数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人的子女,个人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但应该减少加分的项目,严格加分的制度和审核就可以了。

【解析】【分析】⑴通读材料一,根据“对于仍保留相关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一句,可看出高考加分的分值减少;

“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各地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并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可见项目也大幅减少;

“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还表现出加分适用范围的缩小。

⑵阅读材料二,给出两个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的统计图表,表格中给出相关的统计数据,是画图表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以图表的形式,可以让说明一目了然,读者快速了解主要信息;

列数据主要是为了增强说服力,让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状特点了解的更准确。

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出作用即可。

⑶B项有误,材料三中表述的是“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同时材料中并没有指出他们对高考加分持何种态度。

所以选项中的“都反对高考加分”过于绝对化。

故选B。

⑷解答此题根据材料中阐述的“高考加分”的改革,表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即可。

可结合自己的实际,结合材料中表述出的某一点来重点阐述。

比如身在农村,在体育、艺术方面的训练比不上城市;

信息闭塞,无法参加各种比赛等等,都可以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

⑴加分项目逐年减少,到2018减幅63%,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⑵画图表、列数据、作比较。

⑶B

⑷高考加分有存在的必要,对于鼓励少数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人的子女,个人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

答题时要注意:

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

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

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塑料:

“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

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

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

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

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

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

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

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

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鯨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

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

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

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統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