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114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2.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2.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2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总复习

(2)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1)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①民族危机加深:

A.经济上:

加强掠夺,特别是掠夺路矿权,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B.政治上:

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

②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主观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

可见,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它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

2.革命思想的传播

时间:

20世纪初

社会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方式:

译著、报刊,如《民约论》《万法精理》《国民报》《游学译编》。

宣传中心:

东京、上海

代表人物: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主革命思想。

邹容:

《革命军》,革命建国纲领,即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

《猛回头》《警世钟》,主张反帝反封建同时并举。

3.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发展的历史条件

★客观上:

①《马关条约》后,清政府被迫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清政府“新政”鼓励私人投资设厂;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

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主观上:

①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②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2)作用:

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经济、阶级基础。

★4.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的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变为“洋人的朝廷”。

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帝国主义调整侵华政策,采取“以华制华”的手段来控制中国。

这样,中国民族矛盾的表现形式就发生了变化。

5.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反封建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

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用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体制。

都侧重介绍宣传政治主张,对封建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

(2)不同点:

★①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

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②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

革命派按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并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

★③维新派主张用和平和改良的方式,幻想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3)产生不同的原因: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上层,他们极力接近封建社会上层人物,更多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他们紧紧依靠华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性。

[阶段特征]

(1)1901年至1912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为争夺霸权和瓜分世界而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2)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华,操纵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

(3)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维护垂死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先后玩弄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更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

中国同盟会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武昌起义,促成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一次伟大转变,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

(一)重大革命斗争比较

★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

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

都为改变现状,救

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级及其特点: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

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点

①政治主张:

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

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手段及性质:

戊戌变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

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

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2.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②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③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

太平天国同清朝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和后期防御战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

④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

⑤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不同点

①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

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②革命的性质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

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革命的纲领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

“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

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与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权”也有质的区别。

一是平均主义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④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

太平天国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则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⑤斗争的结果不同:

太平天国运动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了,而辛亥革命则在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3.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比较

例比较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主张与社会实践的异同,指出他们留给人们的历史教训。

(1991年三南地区高考试题)

★相同点:

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不同点: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

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教训:

上述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及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

建秩序进一步深化并完全确立。

原因:

①帝国主义加快侵华的步伐,“以华制华”;

②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朝廷;

③中国人民的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中国人民斗争矛头由主要指向帝国主义转向主要指向清王朝和北洋军阀。

原因:

①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②侵华政策改变。

③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

★★资产阶级运动由改良到革命。

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下层力量增强;

②由于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先进知识分子倾向革命;

③改良道路的失败使许多人放弃对清王朝的幻想;

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⑤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使人民更加认识了它的顽固与反动。

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不同点,发生变化的社会根源

★相同点:

前后开展的范围都主要局限于知识界和思想领域;开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索改造中国之路;都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不同点:

①内容不同,前者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后者以各种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②斗争目标:

前者以反封建斗争为主,后者虽仍具有反封建性,但新文化运动阵营分裂后,内部斗争很激烈,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

③运动的强度不同,前者主要是反封建礼教,后者则着重探索新的救国方案,并开始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共成立作了准备。

④所属性质、作用不同: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思想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原因:

①五四运动前,我国思想领域封建复

古逆流泛滥,维护民主共和是历史潮流。

五四后受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并被许多人所接受。

一战期间,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进步潮流的相互关系及特点

①民主共和。

史实:

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②实业救国。

史实: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出现张謇等著名的实业家;③民主科学。

史实:

新文化运动;④社会主义。

史实: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相互关系及特点:

①相互促进。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反映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的传播。

②影响深远。

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内容影响

19世纪末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激烈论战。

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5-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保皇派之间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论战。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

1.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历史必然性)

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

国内:

①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独裁、混战。

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阶级条件)。

③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了一个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庞大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的宣传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思想条件)。

说明: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必然的。

革命爆发的基础在于中国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

中国人民不屈的探索与抗争及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结构的大变动,是爆发革命运动的内在因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使更多的中国人清醒,认识到必须寻求新的出路。

而十月革命,恰好为在黑暗中苦斗的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主要因为:

(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2)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这样,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旧民主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

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不同点:

①领导力量: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

思想: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3.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彻底性表现:

(1)反帝的根据:

①从斗争起因看:

由山东问题引起,此问题是分赃的巴黎和会所导致的。

②从斗争口号看:

“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2)反封建的根据:

①从斗争目标看:

开始时提出罢免卖国贼职务,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

②从斗争口号看:

“内除国贼”。

(3)彻底的根据:

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4.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新变化及原因

★变化: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上,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工

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③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比较激烈,马克思主义吸引了众多的进步青年,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的主流。

★原因:

①一战的爆发和战后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②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必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反抗。

④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无产阶级斗争水平的提高。

5.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因素

(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为实现革命转变打下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2)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3)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开始领导革命。

(5)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资产阶级的改良和共和国方案都行不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

★★最主要的因素:

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斗争的发展。

影响:

这个转变是中国历史的进步,从此中国革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提出了正确的纲领,革命面貌焕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1)国际条件: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国内条件

①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

③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主要指对中国革命而言:

①有了新的领导力量。

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②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③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④属于新的革命范畴──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3.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认识

①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近代历史运动的产物。

②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三大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成为其思想基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其阶级基础,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成为其组织基础。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此,我们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

历史已经证明: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阶段特征]

1.国际方面主要特征

(1)欧美主要国家卷入一战,战后初期又对战败国和弱小国家进行分赃,人们对西方的一些幻想破灭。

对中国山东的分赃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2)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新的曙光。

2.国内方面的主要特征

(1)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2)新文化运动兴起并发生了转向,前期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比较激烈。

总之,本阶段总的特征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五四运动是转折的标志。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对国民革命时期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的认识

相同点:

都是国民政府同北洋军阀之间的战争。

不同点:

(1)背景不同:

①前者是在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的情况下

进行的;

②后者是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逐步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宁汉合流”。

(2)目的不同:

①前者是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实现中国的统一;

②后者主要是同张作霖争夺全国统治权。

★(3)性质不同:

①前者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②后者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旧军阀之间争夺统治权与地盘的战争。

★(4)组织领导者不同:

①前者是以国民党左派为核心,当时的国民党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②后者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

这时的国民党是蒋介石集团独裁统治的工具。

(5)参战军队不同:

①前者是国共合作的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

②后者是帝国主义帮助建立起来的反革命军队。

★(6)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同:

①前者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并收回了九江、汉口英租界;

②后者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屈辱退让,绕道北上,严禁中国人民的反日运动。

(4)“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点:

同:

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都撤换了错误的领导。

异:

“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极大危害。

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单元总结与验收

(一)知识体系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

成熟。

(二)阶段特征

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行了夺取敌人中心大城市的革命尝试,文家市决策开始了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发展。

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为基地和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新阶段。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为燎原之势。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创建农村革命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惟一正确道路,革命形势逐渐走出低谷。

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的阶段。

国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结果日本占领东北并逐渐深入到华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

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方面对日侵略不抵抗,另一方面“围剿”红军不放松。

国民党内部因不抵抗政策产生分化,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为代表的抗日反蒋斗争兴起;由于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共产党一度丧失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有利时机,并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形势重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