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3599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构造地质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构造地质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构造地质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构造地质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构造地质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造地质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所以,平衡剖面技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遵循岩层层长或面积在几何学上的守恒原则,将已变形的剖面恢复到未变形状态或从未变形地层剖面依据变形原理得到变形剖面的方法。

8.构造窗和飞来峰

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青地层,这种现象称为构造窗。

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蚀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块,称为飞来峰。

飞来峰表现为原地岩块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常常表现为在较年青的地层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老地层。

9.构造反转

指早期一个张性或张扭性盆地后期转变为压性或压扭性构造盆地(正反转构造),盆地由伸展沉降转为挤压上隆,正断层转变为逆断层。

或盆地内先存的挤压系统部分转变为伸展系统(负反转构造)。

10.生长断层

生长断层又称同沉积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

在沉积盆地形成发育的过程中,盆地不断沉降,沉积不断进行,盆地外侧不断隆起,这些作用都是在控制盆地边缘的断层不断活动中发生的。

同沉积断层有以下主要特点:

1)同沉积断层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剖面上常呈上陡下缓的凹面向上的铲状;

2)上盘地层明显增厚;

3)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

4)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

11.鞘褶皱

鞘褶皱是a型褶皱的一种特殊类型,形似刀鞘,常成扁圆状或舌状,甚至呈圆筒状。

鞘褶皱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剪切作用形成的褶皱,为被动式剪切褶皱。

12.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形式

褶皱造山带前陆中的逆冲推覆构造,总是自造山带或腹陆向前陆运移,其中各条逆冲断层或各个推覆体的扩展,有两种可能的方式:

1)自腹陆向前陆扩展;

2)自前陆向腹陆扩展。

前者称为前展式或背驮式;

后者称为后展式或上叠式。

13.双重逆冲构造(双冲构造)

双重逆冲构造是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14.转换断层与走滑断层

走滑断层一般是指大型平移断层,是两盘顺直立断层面相对水平剪切滑动的构造。

转换断层是指相邻板块剪切错动,但不产生增生与消亡的一种特殊海底断层。

意思是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端发生了转换,由平错变化为拉开,表现为以脊轴为界,左右两侧的地质体整体地作同步的分离运动。

15.俯冲带与碰撞带

俯冲带又称毕鸟夫带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面俯冲的构造带。

大洋板块在俯冲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在达到600km深度后才发生全部熔融。

熔融物上升便引起火山作用,形成火山弧;

俯冲板块在未全部熔融前具有刚性,故能在俯冲的动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地震。

碰撞带即当大洋板块随着板块俯冲而消减殆尽,使两侧的大陆碰撞、挤压和隆起的构造带。

16.羽列与雁列

羽列是指剪切破裂带内的次级破裂面与剪切带总体方向以较小的交角互相错列。

相邻的次级破裂的首尾端互相有所重叠。

雁列是剪切破裂带内次级破裂的另一种排列形式,它表现为张性破裂面,单条破裂面可以成为宽大的透镜体或发生弯曲,组成的破裂带可以有较大的宽度。

17.协调褶皱与不协调褶皱

协调褶皱褶皱中各层弯曲形态保持一致或作有规律的渐变过渡关系,如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

不协调褶皱褶皱的各层弯曲形态明显不同,呈现褶皱大小、形态各异,致使各层的褶皱型式出现实变或不具几何规律。

 

18.牵引褶皱与反牵引褶皱

断层两盘紧邻断层的岩层,常常发生明显的弧形弯曲,即褶皱。

当褶皱的弧形弯曲的突出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就称为牵引褶皱。

当弧形弯曲突出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就称为反牵引褶皱。

19.牵引构造与反牵引构造

牵引构造是断层两盘沿断层面作相对滑动时,断层附近的岩层因受断层面摩擦力拖曳而产生的弧形弯曲现象。

弯曲突出的方向指示本盘的相对动向。

当弯曲的方向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则为逆牵引构造。

这种构造发育于变形轻微地区的正断层上盘,与正牵引构造比较,倾角十分平缓,规模比正牵引构造大得多,宽度达数百米至1000m以上。

20.蠕滑与粘滑

岩石表面有两种摩擦滑动,一种形式是滑动平稳地发生,实验室称为稳态滑动,自然界称为断层蠕动,即蠕滑;

另一种形式是滑动急剧地发生,也就是表面突然向前滑动,然后锁住不动,过段时间又开始滑动,实验室称为粘滑。

21.正花状和负花状构造

正花状构造是聚敛性走滑断层派生的在压扭性应力状态中形成的构造。

一条陡立走滑断层向上分叉撒开,以逆断层组成的背冲构造。

断层下陡上缓凸面向上,被切断的地层多成背形,但不具弯滑褶皱性质。

负花状构造是离散性走滑断层派生的在张扭性应力场中形成的构造。

一套凹面向上的正断层构成了似地堑式构造。

堑内地层平缓,浅部稍成被正断层破坏的向斜,向斜也不具有弯滑褶皱性质。

22.均匀变形与非均匀变形

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23.同沉积褶皱

在岩层沉积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褶皱称为同沉积褶皱。

24.伸展构造与推覆构造

伸展构造是在岩石圈拉伸及薄化作用下形成的特殊构造组合系统。

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型的构造。

25.脆性断层与韧性断层

脆性断层(脆性剪切带或断裂带)是在地壳上部的低温及高孔隙压力与静岩压力比条件下发生的脆性变形的产物。

其特点是具有一个或多个清楚的不连续界面,两盘位移明显,变形集中在个别不连续面上,伴生有各种碎裂岩系列的断层岩,其两侧岩石几乎未受变形。

韧性断层(韧性剪切带)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窄高剪切应变带。

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内变形状态从一壁穿过剪切带到另一壁是连续的,不出现破裂或不连续面,带内变形和两盘的位移完全由岩石的塑性流动或晶内变形来完成,并遵循不同的塑性或粘性蠕变律。

因此,具有“断而未破,错而似连”的特点。

26.节理与劈理、线理、面理

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也是地壳上部岩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

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线理是描述岩石内部或表面的各种平行线状构造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露头上或手标本上的次生平行透入性线状构造。

面理为在变形变质作用中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面状构造,即劈理、片理和片麻理等。

27.递进变形

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持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递进变形。

28.箱状褶皱

两翼陡而转折端平直,褶皱呈箱状,常常具有一对共轭轴面。

29.糜棱岩超糜棱岩

超糜棱岩(ultramylonite)是岩石发生糜棱岩化的高级阶段的产物,具糜棱结构,碎斑少见,基质占90%以上,大部分已重结晶细粒化,呈纹层状分布。

肉眼观察岩石致密、色深,具明显的流状构造。

具有糜棱结构的岩石称为糜棱岩。

糜棱岩是强烈破碎塑变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往往分布在断裂带两侧,由于压扭应力的作用,使岩石发生错动,研磨粉碎,并由于强烈的塑性变形,使细小的碎粒处在塑性流变状态下而呈定向排列。

糜棱岩的粒度细小,但一般比较均匀,外貌致密,坚硬,需借助显微镜才能分辨颗粒轮廓。

有时在断面上可见凸镜状定向排列的碎斑。

30.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弹性变形的主要特点是应力与应变之间成正比关系,符合虎克定律。

随着外力继续增加,变形继续增强,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变形的岩石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塑性变形。

31.弧前盆地与弧后盆地

弧后盆地是岛弧靠大陆一侧的海盆地。

又称边缘盆地。

水深2000~5000米。

与海沟岛弧组成沟弧盆系。

弧后盆地在世界许多大洋边缘均有分布,以西太平洋边缘的最为典型。

弧前盆地又称为残余海盆,发育于汇聚板块边界,活动的弧—沟间隙内,向陆一侧与活动火山弧相连。

盆地基底主要由蛇绿增生杂岩系组成。

由于弧前盆地发育在消减的(俯冲的)大洋板块之上,随着大洋岩石圈物质在俯冲过程中被刮落,盆地内的沉积物具有混杂堆积的特征,在空间上形成楔状的岩片,即增生楔。

其沉积岩片离海沟愈远的产状愈陡。

31-1前陆盆地

由于造山带和山链的生长并向陆迁移而在克拉通边缘形成的箕状凹陷。

相对于造山带,处于前陆位置。

是大陆碰撞及缝合期间发育的盆地,属挤压型盆地。

32.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又称为稳定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陆隆组成。

这里既无火山活动,又缺乏地震,是构造上极其稳定的地区。

活动大陆边缘具有特征性的海沟与火山弧(岛弧及山弧),缺失陆隆,是强烈活动的火山带与地震带。

33.柱状节理与绳状构造

熔岩表面呈绳状扭曲的构造称为绳状构造,常见于玄武岩流层面上。

绳状构造是处于炽热塑性状态熔岩的上部表面薄壳受到下部熔浆流动的影响而发生拖拉和卷扭的结果。

柱状节理是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

柱状节理面总是垂直于熔岩的流动层面,在产状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常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故而称柱状节理。

34.纵弯褶皱与横弯褶皱

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的褶皱,即纵弯褶皱。

岩层受到和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即横弯褶皱。

35.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

36.线应变与剪应变

线应变是指物体内某方向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初始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它们之间直角的改变量(ψ)叫角剪应变。

它的正切函数称剪应变(r),数学表达式为:

37.断层效应

断层效应是指断层作用引起的各种现象。

38.逆冲断层与反冲断层

逆冲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其倾角一般在30度左右或更缓。

在向一定方向逆冲的逆冲断层系中,往往出现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逆冲断层,这种反向逆冲断层称为反冲断层。

39.滑脱断层(Detachmentfault)与剥离断层(Denudationalfault)

滑脱断层:

指由于变形所引起的沿一个(或几个)地层层面的滑脱。

滑脱面两侧的变形是各自独立的或部分独立的。

产生滑脱断层的地层往往是低强度和高应变的软弱层,滑脱断层为一条断层和一个断层系统。

剥离断层:

是伸展区广泛存在的一种平缓状产出的铲状大型正断层,其效应为浅层次的年轻地层直接覆盖在老地层之上,并往往伴有变质杂岩体。

40.应力与应变

在内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

应变:

变形物体内部质点之间相对位移的程度,是物体变形程度的量度。

41.新构造与活动构造

新构造是指新近纪以来形成的构造。

活动构造是指晚第四纪或晚更新世以来,即距今10-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现在仍在活动,未来也有可能活动的构造。

42.构造置换

构造置换是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43.特征地震

某一特定断层活动段上重复发生的、震级大小相近的地震。

44.糜棱岩中的核幔构造

核幔构造是变形晶粒被细小的亚颗粒(亚晶)和重结晶新颗粒环绕组成的构造。

核幔构造是糜棱岩中常见的一种构造,是动态重结晶作用的结果。

45.劈理域与微劈石

劈理域常是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

其中原岩的组构被强烈改造,矿物和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或晶格具有显著的优选方位。

微劈石是夹于劈理域间的窄的平行状或透镜状的岩片。

46.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指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47.拆离断层

结晶变质基底杂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

即分割变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的并将这两种构造层次相差很大的岩石单元叠置于一起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48.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是被构造上拆离及伸展的、未变质沉积盖层所覆盖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

特征见新P166

49.造山作用与造山带

造山带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并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一般与褶皱带、构造活动带等同义或近乎同义。

通常认为造山带是地壳挤压收缩的变形带,是挤压性构造运动所造成,并把这种造成构造山脉的作用叫作造山作用或造山运动。

50.真倾角与视倾角

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真倾角。

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

简答题

1.简述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

1)围压:

岩石所处深度越大,围压越大,使岩石的韧性和强度极限增强,同时增强了岩石的内聚力。

2)温度:

岩石在常温常压下是脆性的,随着温度升高岩石强度降低,弹性减弱,韧性增强,利于发生变形,即高温减弱了质点联结力,使他们易位移。

3)溶液:

溶液使分子活动加强,使岩石内摩擦力和分子间凝聚力减小,降低了岩石和矿物的强度,从而使岩石易发生变形。

4)孔隙压力:

岩层孔隙压力增大会使岩石屈服强度降低,因而易于变形。

5)时间:

快速施力使岩石呈现脆性变形特征,缓慢施力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甚至产生永久变形;

重复受力使岩石发生破裂;

蠕变和松驰反映出长时间的缓慢变形会降低材料的弹性极限。

1-2.简述时间因素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主要影响

1)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

快速施力,不仅加快岩石的变形速度,而且会使其脆性变形加强。

如缓慢施力,则会使脆性物质发生塑形变形。

2)重复受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

使岩石多次重复受力,虽然作用力不大,也能使岩石破裂。

3)蠕变与松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

蠕变是指在应力不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

松弛则指当应变保持不变时,随时间的增长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

这两种现象说明了长时间的缓慢变形会降低材料的弹性极限。

2.全球裂谷系的基本类型、主要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全球裂谷系按照裂谷发育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其地质构造特征,可分为大洋裂谷、大陆裂谷和陆间裂谷。

主要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1)裂谷是由一系列正断层为主的地堑、半地堑组成的复杂地堑系,通常发育于区域性隆起的轴部,表现为断陷谷和断陷盆地等构造-地貌景观,反映了岩石圈的伸展作用。

2)裂谷中往往沉积一套巨厚的包括磨拉石之类的碎屑沉积,常伴有蒸发岩、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沉积。

裂谷中常包含重要的沉积矿产。

3)裂谷往往是浅源地震带和火山带。

裂谷带内的地球物理场一般表现为巨大的负布格重力异常和负磁异常,或者为负背景值上的正异常。

裂谷的边界一般表现为明显的重力梯度带和磁力梯度带。

大陆裂谷热流值一般比较高,但变化幅度较大。

4)大陆裂谷的岩浆岩由两类共生组合:

1大陆溢流玄武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也包括碱性玄武岩及其深成侵入岩体;

2双峰系列,可以是拉斑玄武岩-流纹岩套,也可以是碱性玄武岩-响岩或粗面岩套。

5)深部结构上,裂谷下地幔升高,地壳变薄,玄武岩层下普遍存在着波速较低的壳-幔物质混合组成的裂谷垫。

4.简述走滑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走滑作用相关的伴生构造

基本特征:

1)走滑断裂带包括一系列与主断裂相平行或以微小角度相交的次级断层,单条断层延伸一般不远,各级断层分叉交织,常构成发辫式;

2)常伴生有雁列式褶皱、断裂及断块隆起和断陷盆地等构造;

3)断层两侧地层-岩相呈递进式依次错移,时代越老,移距越大;

4)断层带常呈直线延伸,甚至穿过起伏很大的地形仍保持直线性,在航空照片、卫星照片上显示良好的直线性。

伴生构造:

拉分盆地、花状构造、雁列式褶皱、牵引弯曲和双重构造。

5.脆性断层与韧性剪切带中岩石变形特征和相对应的形成环境

脆性断层或断裂带:

在地壳上部的低温及高孔隙压力与静岩压力比条件下发生的脆性变形的产物。

具有以下特点:

(1)地壳上部低温、静压条件下的产物

(2)具有一个或多个清晰的不连续面,两盘有明显位移

(3)变形集中在不连续面上,两侧岩石几乎未变形

(4)发育有碎裂岩系的断层岩

韧性剪切带:

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窄高剪切应变带,具有断而未破,错而似连的特点。

(1)不出现破裂面,带内变形和两盘位移由岩石的塑性流动或晶内变形来完成

(2)断而未破,错而似连

(3)深部岩石变形特点

8.褶劈理形成机制

褶劈理(crenulationcleavage)是切过先存连续劈理的一种不连续劈理。

由先存连续劈理形成紧密间隔、平行排列的微褶皱发展而成。

在压溶作用下微褶皱翼部的长英质含量减少,而层状硅酸盐或石墨等矿物富集,并使翼部变细,形成大致平行于微褶皱轴面的劈理域;

微褶皱的转折端石英、长石相对集中,形成微劈石,其中保存褶劈理先存连续劈理的特征。

据微劈石与劈理域之间的矿物组构连续性的关系等,又分为带状褶劈理和分隔褶劈理和伸展褶劈理。

10.论述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内容

板块构造理论是海底扩展说的发展,基本含义:

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板块构造理论就是关于板块相互作用的理论。

板块划分的依据是板块边缘具有强烈构造活动性,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地震活动、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以及深海沉积作用。

而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性微弱得多。

板块在洋脊处扩张增生,海沟处消亡。

11.阐述火成岩的原生构造

火成岩的原生构造是指岩浆向上运移,侵入上覆围岩或喷溢地面并逐渐冷凝固结形成岩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

对于侵入岩体,形成的构造有原生流动构造、原生塑变构造和原生破裂构造。

1)侵入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可分为线状流动构造和面状流动构造两种。

线状流动构造又称流线。

它是柱状、针状、板状等矿物,如角闪石、辉石、长石等的平行定向排列而形成的线状定向构造,也可以是由暗色矿物凝集而成的纺锤状析离体和长条状捕虏体等顺长轴定向平行排列而构成。

面状流动构造又称流面。

它是由片状、板状、柱状等矿物,如云母、角闪石、长石等以及扁平的析离体、捕虏体,在岩浆流动过程中顺流动方向平行排列形成的面状构造。

2)侵入岩体的原生塑变构造岩浆塑变阶段常在岩体边缘发育原生塑变构造,如面理和线理以及相关的边缘片麻岩带和褶皱。

3)侵入岩体的原生破裂构造横节理、纵节理、层节理、斜节理、边缘张节理和边缘逆断层

4)喷出岩体的流动构造流纹构造(由不同颜色的矿物或火山玻璃组成的层状色带)流面和流线(对应于面状流动构造和线状构造)、绳状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5)喷出岩体原生破裂构造枕状构造、柱状节理

12.简述断层滑动面上阶步(或称正阶步)与反阶步的形态学和矿物学特征及它们的形成机制、如何依次判别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可用图帮助表达

阶步是在断层滑动面上常有与擦痕直交的微细陡坎。

当断层面暴露时,各纤维状晶体常被横向张裂隙拉断而形成一系列微小阶梯状断口和微细陡坎(阶步),陡坎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有些断层面上的小陡坎指示本盘运动方向,即与阶步指示的位移方向相反。

反阶步是次级剪切羽列横断结果。

一般说正阶步的眉峰常常稍成弧形弯转,而反阶步的眉峰常常成棱角直切。

13.阐述脆性断层的类型、特点、运动学指向标志

断层的分类:

1.依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分为:

走向断层(平行),倾向断层(直交),斜向断层(斜交),顺层断层(两面平行)。

2.依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关系:

纵断层(一致平行),横断层(直交),斜断层(斜交)。

3.依两盘相对运动:

正断层(上盘下滑,下盘下滑),逆断层(上盘下移),平移断层(顺断层走向滑动)

正断层

一般特征为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滑;

产状较陡;

大多大于45度,以60度到70度常见,大型正断层的陡直断层面向地下深处变缓,角砾岩多带棱角,超碎裂岩较不发育。

逆断层

一般特征为:

逆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其倾角为30度左右,倾角十分低缓的推移距离在数公里以上的大逆冲断层称为推覆构造,逆断层常显出强烈挤压。

还出现劈理化,节理化,剪切带或复杂揉皱,这些常呈带状或交织状穿插,两侧岩层有强烈变形特征。

平移断层

一般特征:

平移断层两盘基本上沿断层走向相对滑动;

断层面一般陡峻以至直立,大型平移断层常常表现为强烈破碎带,密集剪裂带,角砾岩化带和超碎裂岩化带等.

14.阐述地震震源机制与基本类型(15分)

震源机制解,或称断层面解[1],是用地球物理学方法判别断层类型和地震发震机制的一种方法。

一次地震发生后,通过对不同的地震台站所接受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数学分析,即可求出其震源机制解。

震源机制解不仅可以使人了解断层的类型(是正断层、逆断层还是走滑断层),而且可以揭示断层在地震前后具体的运动情况。

16.简述B型俯冲及A型俯冲构造的主要特点

B型俯冲是大洋板块在岛弧外侧的海沟中向大陆板块下的俯冲作用,大陆板块相应地向大洋板块仰冲。

当两大板块相对移动并相互俯冲和仰冲时,海沟中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岩石和岛弧中的岩石及夹有洋壳组成的蛇绿岩类一起卷入强烈的造山带构造变形。

A型俯冲是大陆板块内的地台向褶皱造山带俯冲,褶皱系向地台仰冲的作用。

尤其在大陆内造山带,A型俯冲引起的前陆逆冲带,是逆冲构造系中具典型性的构造型式。

秦岭-大别造山带前陆产出的大巴山-武当山推覆构造可以做为A型俯冲作用的一个实例。

18.简述流劈理、破劈理、剪节理三者的异同(10分)。

流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