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终极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1259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9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终极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终极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终极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终极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终极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终极版Word格式.docx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终极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终极版Word格式.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终极版Word格式.docx

德州财富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软件工程高级工程师

王保东

工商银行德州分行信息中心主任

高继珍

德州天嘉电子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

信息系统监理师

杨士海

德州同联科技有限公司网络部

网络集成高级工程师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1.行业背景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

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是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是具有高额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

计算机应用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促进从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高方向发展,是典型的知识型产业。

德州市委、市政府这些年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一直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一项重大举措,使城市整体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德州市推出的“10+3主”导产业

集群计划,将电子信息产业列入三大新兴产业,与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就“智慧德州”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今后5年内投资35亿元,建设以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四网合一”为基础的智能型城市。

德州市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处鲁西北、冀东南经济区域带。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德州市唯一一所国办高职院校。

利用地理上的优势,计算机系与德州市以及齐鲁软件园、苏州软件园、中关村软件园等区域内的大量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一方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能力训练机会。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系统的综合性逐步增强,专业分类更加细化,与具体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三网融合和物联网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深度和广度有了质

的飞跃,并且不断出现大量以其为基础的新兴相关产业。

与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要求相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成为一个巨大的缺口。

2009年《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在今后5年要加快培养120万信息服务技术人才,符合职业标准的信息服务技术人才成为我国发展信息服务业的瓶颈,信息服务技术人才成为当前现代化建设急

需的高素质、复合型紧缺人才。

我们通过对IT类企业、大中型企业的信息支持部、IT产品销售等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德州市及周边地区,专业服务面向如下:

第一,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动态网站设计人员和管理系统开发人员等。

相应岗位包括:

软件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评员、网站设计师、数据库系统管理师等。

第二,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人员。

包括信息系统监理师、信息

系统开发管理师等。

第三,从事信息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的IT销售与服务技术

人员。

对应岗位为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员。

表5-1-1

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统计表

序号

企业描述

人才需求描述(人

/年)

1

IT类企业近50

年需求软件设计专门人才约

500人;

2

中小企业1346

家,规模以

1500余人;

上企业123户

企业年需要信息化技术支持人才达

3

软硬件IT产品代理商100

1000人。

余家

年需IT产品销售与服务人才约

合计

年需求网络技术人才共计

0.3

万人。

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比例见图5-1-1。

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比例表

软件开发

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

IT产品销售与服务

图5-1-1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比例

(二)专业建设基础与优势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学院首批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目前已经形成以计算机应用技

术专业为龙头,网络系统管理、物联网技术应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2011

年,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联合课程(含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12年,“计算机

应用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1.逐步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实施“

4+1+1”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前

4个学期,学习

地点主要在校内,通过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开展学习;

第二阶段是第

5学期,学习

地点在学院和企业交替进行,借助综合拓展能力平台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第三阶段是第

6学

期,学习地点在校外,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4+1+1”六个学期、三个阶段、两个

学习地点的学习,使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2.凸显团队成果的省级教学团队

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

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64.3%;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74%,8人具有两年以上IT技术岗位工作经历,占比为57.1%;

“双师型”教师比例为92.8%。

团队取得的教学成果显著,

累计发表论文72篇,出版教材29部,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3个,获得市级以上奖励50余

项。

201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3.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专业核心课程均已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

思路对每一门课程进行改革,整合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化学习情景并实施教学。

已建成省级

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

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6门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已

建成,课程相关教学材料全部上网,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

4.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已建成程序设计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广告设计实训室等校内专业实训室

5个、专业机房28个,拥有计算机1200余台,能够满足本专业目前人才培养需求。

建立校

外实训基地23个,与山东移动通信公司、北京华信智源有限公司、山东亿维信息科技有限公

司、德州联通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选择引进CSTP等培训机构,通过培

训使学生掌握实战技术,实现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高质量就业,借此进一步开拓就业

市场,为扩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5.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累计培养毕业生350余人,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就业稳定率

保持在80%以上,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了97%。

借助“电脑文化节”,搭建技能

大赛平台,实行赛育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山东

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中多次获得奖励,获奖人次达

47人。

6.不断提升的社会服务能力

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近几年对外开展多种软件技术服务项目,例如

为德州市环保局开发“德州环境保护预警系统”,为德州老龄委开发政务网站,为山东齐元公

司研发“风机盘管试验台监控系统”等,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面向社会开展网站

开发、信息处理技术等培训工作,年培训人数约1300人。

面向社会人员开展本专业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年鉴定800多人次。

每年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网络教育考试等达万余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尚显不足,校企合作方式仅限于专业论证、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2.课程体系和企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课程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实践课程开发尚不能满足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顶岗实习管理有待加强,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目前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生产任务与日常教学任务的矛盾较难解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4.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

实训设备数量能够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生产型、开放式实训室建设还有待加强。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培养软件开发、

信息化技术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和IT产品销售与服务人才。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成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

完善“4+1+1”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平台+模块”的建设思路构建“323”专业课程体系,继续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

基地建设。

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五大工程”,引培结合,打造一

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提升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

到2015年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成德州市信息化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基地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在省内高职院

校同类专业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具体目标

1.体制机制建设

依托德州职教集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办学平台,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院校、企业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制定考核激励制度,实现机制运行畅通,规范有序。

探索实施企业冠名班、课程置换等工作,扩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及广度。

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内,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分析,不断地探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自我评估机制,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质量分析与改进机制。

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借助学院“人才培养信息平台”,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机制,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作用,定期开展社会调研,不断调整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4+1+1”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订单培养,创新“双导师制个性化”订单培养模式。

构建由“基本技能培养→核心能力培养→专项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的岗位能力梯次递进人才培养进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3.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

对照核心岗位能力需求,融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

践为主线、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323”专业课程体系。

建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两个平台和专业方向化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两个模块,完善“基本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项目建设,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

制、教学情境设计及相关资源建设,建设优质课程14门,三年内组建2个精品课程群,力争建成1个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群;

建设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

充实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覆盖专业群的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一个。

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第二课堂;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岗融合、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

健全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实行“台站式”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4.教学团队建设

在现有省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实施“五大工程”,形成一支专兼职

结合的、结构合理的、素质过硬的、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争

取达到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标准。

经过三年建设,使团队总人数达26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

企业兼职教师10人,研究生以上学历85%以上,双师素质教师达100%。

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

教学的课时比例达50%以上。

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人,校外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

人,并在企业建立两个“教师工作站”,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5.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建设思路,通过企业与学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

担以及成果共享的途径,进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对接软件开发综合实训、实用组

网技术、网站前台等核心课程,校内增建软件开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3个实训室。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校内扩建、增建蔚来工作室、校园文印社、正则网站开发中心等3个

教学工厂,新建校外实习基地5个,重点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

到2015年末,校外实习基地达28个。

在合作企业内部建设2个“教学工作站”。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实施“两大战略”(科研服务战略和大培训战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一方面,借

助我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平台,加强以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和专门技能培训服务为

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拓宽技术服务项目,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成果转化。

组建“双

新”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寻求更多的一线行业开发项目,争取年均项目数达3项以上,

年经济效益达10万以上,同时做好“风机盘管试验台监控系统”等已开发系统的维护工作。

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开展三农培训、重点行业培训、全市金蓝领培训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技术培训,争取年培训2000人以上。

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山东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全国计算机网络教育考试等,年考试人数保持万人以上。

7.专业群建设

按照“明确定位、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思路,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示范带

动作用,优化专业群布局,明确各专业的培养方向。

计算机产业群中课程体系设置具有较

大相关性,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思路为

群内其他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专业群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资

源、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和共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体制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体制创新

充分利用德州职教集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办学平台,在德州市教

育局、人社局、经信委指导下,依托山东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州财富软件科技有限公

司等重点合作企业及德州市计算机学会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

设立理事会章程、

明确各部门职责,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校联合、校企共

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新机制。

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由项目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4名,

其中政府管理部门1名,相关学校1名,企业2名,理事若干,每单位一名。

理事会下设秘

书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技术研发中心、培训与认证办公室、学生就

业与创业办公室。

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如图5-1-2所示。

理事会

秘书处

图5-1-2校企合作体制建设结构图

2.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运行机制和长效机制,制定工作议事制度和例会制度,

理事会全体会议每年召开1次,全面部署规划理事会年度工作重点,对校企合作政策开展研

究,对校企合作重大事项进行审议、指导、监督等。

各委员会、办公室每学期召开会议1-2

次,采用座谈会、研讨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对照各自职能分头开展工作。

秘书处:

设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理事会的日常工作。

专业建设委员会:

组织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的建议和发展规划;

为制订和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调整课程结构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

指导、协助院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及推荐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讲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最新技术的讲座,指导、协调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委员会:

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管理,组织合作项目的规划、组织实施和项目管理,推进校企合作具体项目的开展。

技术研发中心:

负责面向社会拓展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提供技术服务和项目研发,主要服务方向包括: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网站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软件项目开发、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维护等。

培训与认证办公室:

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整合和共享资源,联合培养、培训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申请并举办信息技术类认证的组织培训和考试。

学生就业与创业办公室:

收集、整理、筛选、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组织、安排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和双向选择活动,做好毕业生的推荐等工作;

进行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的跟踪调查,做好就业后服务工作。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表(见表5-1-2)。

表5-1-2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表

合作项目

具体内容

学校

企业

人才培养

开展社会调研,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论

提供专业岗位信息,提供企业岗位人才

证研讨,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

需求标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

方案改革

养质量评价标准。

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反馈意见。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提供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相关数控技术

课程建设

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制定课程标准,更新教学

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

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使课程设置、教

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制定教师技能考核达标上岗管理办法、

落实教

提供教师企业实践岗位,提供兼职教师

师企业实践制定,实施“技师培训工程”

,建

资源,提供合作课题。

师资队伍

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开

建设

展课题研究,建立双兼互聘制度,设置兼职教

师岗位,加强兼职教师动态管理,优化“双师”

队伍结构。

通过企业与学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

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企业管理理念,

实训基地

担以及成果共享的途径,

制定校企共建实施方

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实现互惠双赢。

案,改进运行管理机制。

优化环境,引入企业

管理理念与文化,校内扩建、增建教学工厂

个。

开展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制定学生顶岗实

参与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与考核评价,接

顶岗实习与

习考核标准,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加

收学生就业,协助完成就业质量分析报

就业创业

强顶岗实习管理与监控;

制定优学优分管理办

告。

法,完善毕业生回访制度,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建设“双新”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加强以信息

提供人力、物力、智力支持,提供科研

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和专门技能培训服务为重

课题,研究项目。

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拓宽技术服务项目,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成果转化。

积极寻求

社会服务

更多的一线行业开发项目,做好“风机盘管试

验台监控系统”等已开发系统的维护工作。

力开展三农培训、重点行业培训、全市金蓝领

培训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技术培训,

争取年培训

2000人以上。

3.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根据学院《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条例》、《专业建设委员会议事制度》、《校企合作考核办法》、《校企人员互派挂职办法》等等,明确校企合作项目的建设原则、目标任务、合作条件、执行机构、效益评价等。

根据学院相关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校外生产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强化对学生实践教学的管理。

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为推动校企双方人员的双兼互聘与合作交流,使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校企

之间做到“良性互动、两栖发展”,首先根据学院《兼职教师聘任使用管理办法》,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聘用分类管理办法》,将兼职教师分为客座教授、授课型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三种类型,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培训和分类考核。

其次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

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细则》、《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管理细则》、《教师科研成果转让管理细则》等实施办法,调动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通过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设,实现机制运行畅通,规范有序。

4.校企合作考核激励机制建设

建立校企合作绩效考评实施细则及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反馈机制,对校企合作各组织机

构工作状态进行动态考核评价,分析总结,改进提高;

建立校企专家互访机制,鼓励企业专

家来校开展科研合作,鼓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攻关,鼓励院校间教师合作交流,共同开展教

学研究项目;

建立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双兼互聘机制,每年选派1-2名专任教师脱产企业实践,

设置兼职教师岗位,企业技术人员讲授专业核心课课时比例不低于50%;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把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技术服务效果作为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积极参

与社会实践,设立校企合作专项奖励基金,对于在校企合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师生和企业员

工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5.探索实施校企合作新模式

(1)引入企业冠名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