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中学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经典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6507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豇豆中学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经典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豇豆中学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经典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豇豆中学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经典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豇豆中学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经典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豇豆中学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经典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豇豆中学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经典复习Word下载.docx

《豇豆中学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经典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豇豆中学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经典复习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豇豆中学教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经典复习Word下载.docx

12、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

①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②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13、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

①具有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②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③具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14、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

15、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①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②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③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16、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17、教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①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19、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价值观②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③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④有助于其他教育理论的学习.

第二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理解(简答):

①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告的反映。

②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③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广义的教育目标就是教育目的,而狭义的培养目标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

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

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目的的功能:

规范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5、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指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一种主张。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社会的价值看成高于个人的价值,把社会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6、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

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政策学范畴。

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

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有时提出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

7、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①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②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⑴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⑵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9、1986年《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是: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0、我国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1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创实开崇

13、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

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②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三章学生

1、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属性:

①学生是有自主性的人②学生是完整的人③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2、学生的发展包含:

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3、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

4、学生作为学习者的特有属性: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⑴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⑵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⑶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②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⑴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⑶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5、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6、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以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②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加强。

7、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

①生理成熟期提前②价值观念多元化③自我意识增强④学习兴趣不高⑤心理问题增多。

8、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

①学习方面的困扰②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③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④人生发展中的烦恼。

9、初中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的发展任务:

发展有意记忆的能力;

发展借助于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发展创造性能力及探索精神;

建立一定的兴趣和爱好;

获得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学习处理与同辈的关系,建立与同辈的友谊;

形成一定的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为的指引;

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

10、学习的实质★:

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1、学生学习的特点:

①学生学习的组织性②学生学习的依赖性③学生学习的间接性④学生学习的基础性。

12、学习的分类: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类型,也是最主要的学习类型)、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竟争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符号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

13、现代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4、自主学习的特点:

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

②是一种独立学习。

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元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15、合作学习的特点:

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

16、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决定探究方向;

组织探究;

搜集并整理资料;

得出结论;

采取社会行动。

第四章 

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⑴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变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困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⑵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⑶影响学生的因素是复杂的,不仅有学校教育的影响,而且还有家庭、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⑷教师职业既需要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他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

既需要他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具有的一切能力,又需要有高尚的品格。

②创造性⑴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都是非常复杂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学习特点。

⑶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都没有一定的常规,每次出现都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处理。

这种工作性质,也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③示范性⑴教师通过自己的德、才、学、识,用有格力量去感化学生。

⑵中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以及他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则必然也必须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

⑶在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教师用正确的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④长期性⑴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⑵劳动效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检验。

⑤空间的广泛性的时间的连续性。

学校虽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学校又不可能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因而学校也就不可能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完全集中在学;

校内部。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会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⑥个体性和集体性。

(从教师的自我备课、讲课等个人活动和与其他教师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两方面来说)

2、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研究者。

3、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

4、教师的专业素质★:

①专业道德:

⑴忠于事业,甘于奉献⑵热爱学生,教书育人⑶团结合作,互勉共进⑷严于律己,积极进取②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③专业技能:

包括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

④专业情意:

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5、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

a教育加工能力、b语言表达能力、c交往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e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f自我调控能力、g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6、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

7、教师常用的教学技巧包括:

①导入的技巧,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强化的技巧,适时对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给予奖励。

③变化刺激的技巧,变换感觉的途径,变换交流的模式,变换语言的声调。

④发问的技巧,训练、改善学生的反应,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⑤分组活动的技巧,组织小型的学生小组,指导咨询、鼓励协作。

⑥教学媒体运用技巧,板书设计,教具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

⑦沟通与表达的技巧⑧结束的技巧,总结学习的表现,提出问题的要点,复述学习的重点⑨补救教学的技巧,学生的个别辅导,学生作业的指导。

8、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包括:

①生活丰富,爱好广泛②与人热情交往③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可④具有现实性知觉⑤有自知之明⑥有长远的人生目标。

9、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教师专业特性。

②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指教师成长的过程。

③教师专业发展隐含的第三层意思是,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即教师拥有专业发展上的自主权;

需要对专业发展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监控;

具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动力。

10、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包括:

职前的教师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在职学习、以评价促发展、教师自主发展。

11、关于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问题有以下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

①“教师中心”论(这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师生观)。

②“学生中心”论(这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师生观)③“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论④“双主体”论。

12、师生关系的外部结构:

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

13、师生关系的实践表现: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是最佳的实践状态)。

14、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搞好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③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⑤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作用,并在师生关系中学会与人相处,对学生走向社会,学会与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5、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

③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④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16、教师应享有的权利:

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斯的带薪休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17、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8、学生的权利:

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学生受教育的自由权(免于恐惧的权利、免受歧视的权利、免受控制的权利)

19、学生的义务:

①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②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

③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④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第五章 

课程

1、课程: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需求、科技革新和儿童发展。

13、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4、课程的基本类型:

①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分为: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区分分为: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③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分为: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④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来区分的三种类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⑤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的分为: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5、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

①对培养新的劳动者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

②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

6、科技革新对课程变革所起的作用表现在:

①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②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③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7、学生发展对课程制约性主要表现在:

①对课程目标的制约②对课程设置的制约③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8、现代有影响的几种课程理论:

①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布鲁纳)②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杜威和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课程思想的显著特征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③社会中心主义课程论。

9、中小学课程表现形式有: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

10、课程计划是指由课程权力主体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门类、课程设置顺序、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学年编制。

11、课程计划的内容:

序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办法、课程管理。

12、课程标准是:

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

14、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指导意义:

在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5、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材,教学的主要媒体,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

15、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②突破学科中心③改善学习方式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⑤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6、课程资源:

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17、课程资源的特点:

多样性、间接性、具体性、多质性。

18、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①从学生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②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③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④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19、课程资源开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亟待加强②课程资源开发不能局限于编教材③课程资源开发要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第六章 

教学理论

1、教学:

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我国近年来有关教学本质的不同认识:

特殊认识说、发展说、实践说、交往说。

3、教学本质的认识:

①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②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本质的具体规定③育人性是教学本质的核心特征。

4、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传授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5、教学的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充分发展是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③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审美情趣并奠定科学的世界观④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6、教学原理:

就是在对教学本质及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和改进的科学理论。

7、教学的基本原理应包括:

科学性原理(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理(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主体性原理(启发性)、育人性原理(教育性原则)和反馈性原理(反馈调节原理)。

8、直观手段有以下三种:

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

9、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直观性原则:

①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②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③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10、如何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原则:

①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进行教学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1、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巩固性原则: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12、如何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①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②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③联系应从多方面入手。

13、如何在教学中贯彻量力性原则:

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关键期。

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14、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①充分了解学生②尊重学生的差异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15、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②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教育性原则?

①在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②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

③注重教学艺术和言传身教。

17、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反馈调节原则?

①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各种反馈信息②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对教学活动作出适当调节③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

18、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个别教学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19、班级授课制:

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教学,它有规定的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并要求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开展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

20、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班、课、时。

21、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优越性:

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局限性: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方法的多样性④不利于因材施教⑤彼此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

22、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

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和小班教学。

23、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24、分组教学的优点:

可以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便于实行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扩大知识面,早日成才,也可以保证落后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其缺点是在管理上比较复杂,而且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5、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包括:

科学分组和分工、精心设计讨论、适时引导和调控、及时反馈和评价。

26、小班教学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取消教师分科任教②改革现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

第七章 

教学实践

1、教学实践:

就是教学主体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活动。

3、备课:

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以前的所有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前提和条件。

备课的种类:

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

以备课的场合和人数划分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以备课的智力活动方式划分有内心备课和行为备课;

按备课的工具划分有纸质备课和计算机备课;

按系统层次划分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等。

4、课时备课:

即针对一节课的准备活动,是备课的最关键部分,是教师对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整合,并确立教学方案的过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5、备课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媒体等。

备课的核心是科学的课堂教学系统设计。

6、一堂好课的标准:

①目标明确、完成任务②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③结构合理,充满机智④媒体有效,方法适当,善“启”善“导”⑤语言科学而有艺术⑥板书有序,科学合理

7、书写板书的要求:

教师板书形式上要字迹清楚规范、位置适当;

内容上突出重点,注意与教师活动结合,对学生有启发和提示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设计的直观性和艺术性。

8、课后教学活动:

主要是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发、课外辅导)和教师自己的反思总结工作(评课和说课)。

9、教学策略:

是根据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并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所使用的方法和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管理等。

(特点:

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

10、教师教学策略的种类:

教学准备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教学行为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指导学习策略。

11、课堂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

口头语言表达策略(课堂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板书设计策略和多媒体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